鬼谷子·抵巇第四

鬼谷子·抵巇第四

《鬼谷子·抵巇第四》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鬼谷子所著《鬼谷子》上卷第四篇。本篇是《鬼谷子》中最有特色的一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鬼谷子·抵巇第四
  • 創作年代春秋
  • 作品出處:鬼谷子
  • 文學體裁:兵書
  • 作者:鬼谷子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鬼谷子·抵巇第四》
【創作年代】春秋
【作者姓名】鬼谷子
【作品體裁】兵書

作品原文

物有自然(1),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2),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巇者,罅也(3)。罅者,澗也(4),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5),可抵而匿,可抵而得(6),此謂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也,聖人知(7)之,獨保其用。因化(8)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9)起秋毫之末,揮(10)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11),兆萌芽櫱之謀,皆由抵巇。抵巇隙,為道術。
天下分錯,上無明主,公侯無道德(12),則小人讒賊,賢人不用,聖人竄匿,貪利(13)詐偽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離散(14),乖亂反目;是謂“萌牙巇罅”。聖人見萌牙巇罅,則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15),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諸侯相抵(16),不可勝數。當此之時,能抵為右。
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巇隙(17),不可不察也(18)。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19)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20),可以檢下(21)。能因(22)能循(23),為天地守神(24)。

作品注釋

1,自然:天然。這裡指有規律之意。
2,見:發現、覺察。
3,巇(xī):同“隙”,裂縫。罅(xià):裂縫,程度略深。
4,澗:山溝,引申為裂縫程度比罅更大。
5,息:止息。
6,得:獲得。,
7,知:覺察。
8,因化:順應變化。,
9,經:始。
10,揮:揮動。,
11,施外:施教於人。
12,道德:指通物得理。,
13,貪利:貪圖利益。
14,父子離散:“父不父,子不子”,指父子關係失去禮儀。,
15,抵如彼:指上文中的“抵而得之”。
16,相抵:相互抵制、抵抗。,
17,巇隙:可理解為逆亂事件。
18,本句意謂:與天地有離合終始一樣,裂隙逆亂總相伴隨,不能不明察秋毫。,
19,天地之使:天地的代行者。
20,上合:與上意相應和
21,檢下:督查指導下民
22,因:根據。,
23,循:遵循。
24,天地守神:為天地守其神祀,意思為國家的統治者。

作品譯文

世間萬物都有自然發展的規律,萬事都有聚合分離的法則。雖然距離很近卻互不認識,雖然距離很遠卻能互相了解;距離近的之所以看不見,那是因為沒有考察對方言辭的虛實;距離遠的之所以可以知曉,那是因為能經常來往,互相體察。
巇,也就是罅。罅是由小的裂縫開始,像山澗發展成大裂隙一樣。在裂痕剛出現時就要通過“抵”使其閉塞,通過“抵”使其減小,通過“抵”使破裂停止,通過抵的方法而使之消失,通過抵的方法而獲得成功,這就是用“抵巇”之術堵塞縫隙的道理。
當事情有了危險的徵兆時,只有聖人才能覺察出來,而且能夠獨自發揮應有的作用。順應變化分析事物,善於使用計謀,發現細微之處,並提前預防。事情初起時如秋毫之末那樣微小,一旦發展起來就可以形成震動泰山根基的效果。當聖人治理天下時,即使很小的陰謀詭計,都會運用抵巇的原理。可見抵巇已經成為一種道術了。
天下分崩離析,上沒有聖明的君主,公侯喪失道德,那么進讒言幹壞事的小人就會出現,賢良的人得不到任用,聖人逃跑隱藏,貪圖利益和弄虛作假的人就會興風作浪,君主和臣子之間出現猜疑,以致國家綱紀土崩瓦解;民眾之間互相攻擊射殺,父子關係離散,甚至反目為仇,這就是國家大亂的徵兆。當聖人看見國家出現裂痕之後,就會採取“抵巇”之術堵塞裂隙。聖人認為:當世道可以治理的時候,可以用抵巇方法堵塞縫隙,當不可以治理的時候,則可用抵巇的方法徹底改造,使之獲得新生。或者堵塞縫隙,或者得到天下,或者恢復天下,或者取代天下。傳說中上古五帝之時,是以抵巇之術堵塞天下,上古三王之時,是以抵巇之術得到天下。諸侯之間互相用抵巇之術爭奪的很多。當天下混亂時,能及時採取抵巇措施的人才是值得推崇為右的人。
與天地有離合一樣,裂隙逆亂總是相伴相隨,不能不明察秋毫。要想考察這些問題,就要用“捭闔之術”,能用此道的就是聖人。聖人,乃是天地所派遣的特使,假如世間沒有裂隙需要抵塞,那么就深深地隱藏以等待時機;遇到裂隙出現需要抵塞,那么就為此謀劃。這樣,對上可以合作,對下可以督察。既能有所根據,又能有所遵循,這就是天地的守護神。

作品評析

本篇是《鬼谷子》最有特色,同時也是最受到正統思想攻擊的一篇。作者不是站在最高統治者的立場來看待並處理社會矛盾,而是站在一種比較公正的立場。他公開宣布稱:國家產生矛盾,能夠挽救就應當協助統治者挽救;如果國家已經腐敗不堪,不可挽救,就推翻它,取而代之新的政權。這種觀點把當時的民本思想推到了極致,接近了民主思想的邊緣。
“抵巇”的謀略就是在裂痕剛剛出現時,就要通過抵禦來使其得以控制或使破鏡重圓,在裂痕不可彌補時就要通過破壞使其徹底瓦解,並重建“完整”。重建“完整”有兩種方法,一是彌補,二是征服。彌補的結果是恢復原樣,征服就是加以改造重新獲得。由堵塞小的縫隙,就可以悟出“防患於未然”的道理。堵塞小縫隙,實際就是治國的謀略。五帝時代可以用彌補的方法,三王時代只能用征服的辦法。至於諸侯之間的征伐更是不計其數。在天下大亂之時,就要靠“抵巇”取勝。所謂裂縫,可指事變、奸計。明察裂縫,可以窺察奸人。另外,明察裂縫,也可指識別敵對陣營中的隔閡,用離間計使敵人的裂縫變大,最終分裂他們。

作者簡介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