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解釋一
中國傳統傳說中的陰世、陽間之交界外;死亡的邊緣。 元
楊顯之《酷寒亭》第四折:“在鬼門關奪轉這凍形骸。”《
西遊記》第十回:“忽見一座城,城門上掛著一面大牌,上寫著‘幽門
地府鬼門關’七個大金字。”
郭鵬 《劉亞生》:“像他這樣站在鬼門關上開玩笑的人,真是少見!”
解釋二
古關名,省稱“
陰陽道”。《輿地紀勝》作桂門關,明宣德中改名漢沽關。在今
廣西北流市城西,位於北流、
玉林兩市間。有兩峰對峙,其間闊30步,俗號鬼門關。古代為通往欽、廉、雷、瓊和交趾的交通衝要,漢
伏波將軍馬援征交趾,經此勒石,殘碑尚存。因其瘴癘尤多,去者罕有生還。諺云:“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故名“鬼門關”。唐宋詩人遷謫蠻荒,經此而死者迭相踵接。
解釋三
比喻險惡的境地。元
范康《竹葉舟》第一折:“我與你踢倒鬼門關,打開這槐安路,把一枕南柯省悟。再休被利鎖名韁相纏住。”《
老殘遊記》第十四回:“這一賣, 翠環可就夠他難受了……眼看著一個老實孩子送到鬼門關裡頭去,實在可憐。”
老舍《蛻》第二:“即使天津是鬼門關,他們也得闖出來,做個自由人。”
古關名
廣西北流市鬼門關
廣西北流市鬼門關,又稱天門關。位於
北流市北流鎮甘村天門山,古名鬼門關。明宣德四年(1429年)改為天門關,時人並在山東側石壁上刻“天門關”三大字,旁有小詩“行行萬里度天關,天涯遙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尋舊刻,依然便擬北流還”。今天門關三大字仍赫然入目,那首小詩因歷史久遠,字跡已漫患不清。
據《辭海》條目載:“鬼門關,古關名。在今廣西北流縣西,介於北流、鬱林兩縣間,雙峰對峙,中成關門。鬼門關,古籍有記載,說它“高崖峽谷,形勢險要,有雙峰對峙,狀如關門,若經此處,尤入鬼門”。在古代,這裡是中原到欽、廉、雷、瓊和交趾的一條必經通道,有不少名人經過這裡。自漢到宋統治者一直把它作為謫配罪徒之地。如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文學家
蘇東坡被貶海南都是從這裡經過。李德裕到
海南後曾寫詩一首:“一去一萬里,千知千不還,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以描述過鬼門關時環境荒僻及路途的艱險。《興地紀勝》作桂門關,明宣得中改名天門關”。明代傑出地理學家
徐霞客,於崇禎十年(1637年)由陸川經塘岸至北流考察,在《徐霞客遊記》中記道:“鬼門關在北流十里,顛崖遂谷,兩峰相對,路經其中,諺所謂‘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言多瘴也。”
1986年3月,北流縣人民政府(現
北流市)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現實中也有鬼門關。鬼門關(又稱天門關)[1],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之北流縣城西,地處於六萬大山與大容山交接之處。因為此處過多瘴疫,去得者難得生還,故此稱為“鬼門關”。南宋地理總記《輿地紀勝》作“桂門關”;明宣德中改名“天門關”。唐朝宰相
李德裕、宋代詩人
蘇東坡、明代旅遊行家
徐霞客等都曾路經此關。
唐代之前,“鬼門關”有過多種稱呼。《舊唐書》和《輿地紀勝》等都說鬼門關原稱“桂門關”,元代的廉訪使曾將它改為“魁星關”,明代又稱“泗明關”。明宣德五年(1430年)時人于山門東側的石壁上刻鑿“天門關”三個大字和一首小詩曰:“行行萬里度天關,天涯遙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尋舊刻,依然便擬北流還。”迄今,峭壁之上“天門關”三個大字依舊赫然在目,但那首小詩已字跡漫漶,難以辨認。
“鬼門關”這稱謂是唐代之後才形成的,而真正使鬼門關廣為人知、聞名天下的是唐朝宰相李德裕的《貶崖州》:“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當時他被貶謫
海南,處於人生仕途最低潮,路過鬼門關,悲哀驀然湧上心頭,不禁吟出這無邊的淒楚和絕望。那時,中原與南方的交流逐漸頻繁起來,但南方相對中原來說,交通仍然非常閉塞。鬼門關以南,路途險惡、荒涼,由熱帶、亞熱帶潮濕環境滋生的“瘴癘”病散發的氣息令人窒息,提到它,人們如談虎色變。欽、廉、雷、瓊一帶,屬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特別是“鳥飛尚需半年程”的瓊島,荒蕪淒淒,人煙稀少,天涯盡頭,海角無邊。習慣在北方和中原生活的官員被貶謫,經過鬼門關,如臨生死之界,幾乎無生還之望。從此,“鬼門關”之稱蓋過了它原來其他的稱呼流傳至今。
唐代起,“鬼門關”進入無數詩人的吟詠之列,與“天涯海角”並駕齊驅,揚名天下。明代大地理學家徐霞客在其遊記中寫道:“鬼門關在北流西十里,顛崖邃谷,兩峰相對,路經其中,諺所謂:‘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言多瘴也。”鬼門關的險峻恐怖躍然於紙上。明代廣東人朱琳,由瓊山縣卸任後北返,寫了一首《出鬼門關》:“北流仍在望,喜出鬼門關。自幸身無恙,從教鬢已斑。
昔人多不返,今我獨生還。回望瓊山縣,昏昏瘴癘間。”詩人盡情釋放著狂喜與激動,似乎遠離的不是鬼門關,而是那扇生死榮辱之門!在歷代被貶謫經過鬼門關的名人中,不得不提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蘇東坡被貶海南儋州,其弟蘇轍亦被貶雷州。已經62歲高齡的蘇東坡和兒子
蘇過先到藤州與
蘇轍一敘,然後乘船走水路直到北流城東沙街碼頭上岸,穿過陰森恐怖的鬼門關到儋州去。蘇東坡在儋州生活了三年,直到1100年,
宋哲宗死,
宋徽宗趙佶繼位,蘇東坡的人生有了轉機。同年蘇東坡被改貶到條件好點的廉州,剛到廉州準備上任,再次被赦免,朝廷準許他北還,並任他為舒州團練副使。於是,蘇東坡與兒子蘇過從
廉州出發北上,經
博白、
玉林、
北流,再次經過遐邇聞名的鬼門關。不知是狂喜或是激動,他詩興大發,揮毫寫下了《過鬼門關》:“自過鬼門關外天,命從人瓮頭船;北人墜淚南人笑,青嶂天梯問杜鵑。”意指過鬼門關後,人命就如南方裝有人骨的水瓮船一樣,在河中兇險地行駛,安全沒有絲毫的保障。臨近北流城,他又吟出一句:“養奮應知天理數,鬼門出後即為人。”政治上重生的希望,在他心中復燃,欣然再吟:“天涯已慣逢人日,歸路猶欣過鬼門。”同年,蘇東坡父子輕鬆走過鬼門關,再次在
北流逗留。據說當時全城老百姓都趕來一睹蘇學士的風采,整整一個下午,蘇東坡在縣官和眾鄉紳的陪同下觀賞了
北流河的“圭水秋波”,蘇東坡和大家賦詩唱和,對吟秋風。數個時辰之後,他才依依不捨告別北流的老百姓,時值圭江水清變淺,不能行船,便在城東的圭江碼頭僱人扎竹筏。黃昏時分,蘇東坡與兒子蘇過在斜陽中撐開竹筏,順著清澈的圭江秋波,一路放筏北上。人們為了紀念蘇東坡,在其登筏北歸的地方,建了一座“
景蘇樓”,並將東坡乘筏北歸的形象雋刻入石,鑲在山牆,以萬世景仰。該石像至今保存完好,成為北流的一道人文景觀。
鬼門關歷來是交通要道。大型綜合性辭書《辭海》記載:鬼門關,古關名,在今廣西北流縣西。界於北流、玉林兩縣間,雙峰對峙,中成關門。古代為通往欽、廉、雷、瓊和交趾的交通衝要。
早在
西周時期,我國古代與外部世界海上交往伊始,
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54年)越南中部的越棠,遣使萬里迢迢到周都鎬,向周王室進貢白雉。道路遙遠,山川阻隔,禮輕義重。使者從本國乘船沿北部灣海岸向北航行,至合浦海邊登岸,再取水路和陸路北上,最後到達鎬。這條路就必經鬼門關。
秦漢到
東吳初期,中國的南大門不在廣州,而是在
北部灣,即北部灣徐聞、合浦、日南(今越南境內)等幾大港口,從這裡開始,有一條通往
中原大地、京師所在地最便捷的交通要道———南流江、北流江、西江、桂江、靈渠、湘江、長江、漢江(及其支流丹江),絕大部分水路,小部分陸路。從南流江轉道北流江中間有一小段陸路,須經鬼門關。
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帶上譯長,裝上黃金、絲綢、陶器,組織商船出海,走的也是這條最便捷的通道。他們一路跋涉,浩蕩南下,經過北流、合浦、廣東徐聞和今越南北部的日南港,然後在日南港揚帆,經馬來半島之南端,循
馬六甲海峽西北行,出海峽後越過安達曼海,到達緬甸當時繁榮之區
伊洛瓦底江口,然後繼續航行到南亞的印度、斯里蘭卡等國,這便是古代著名的海陸絲綢之路。
此路來回經過北流,先從水路折上陸路再轉入水路,中間的咽喉地帶——鬼門關,無疑是最險峻的一段。
正因為鬼門關地處交通要隘,在原始兵器時代顯現出其重要的軍事戰略作用。東漢建武年間,伏波將軍馬援就曾於此屯兵。當時納入大漢版圖的交趾郡(今越南境內),有個朱鳶人詩索,觸犯了漢朝刑律,交趾太守蘇定將其法辦,其妻是交趾雒將之女,名叫征側,為報夫仇,與其妹征貳二人舉兵反漢。當地官兵無法剿滅,急奏朝廷,光武帝劉秀遂封名將馬援為伏波將軍,統率大軍南征,率軍開到鬼門關時,已人疲馬乏,而前路關山重重,瘴氣縈繞,馬援即令部隊停下歇息,待備足糧草再南征。隨後馬援軍隊揮師南下,戰於浪泊,斬亂賊征則、征貳,傳首洛陽。凱旋時,浩浩蕩蕩經“鬼門而立碑,五里而歇馬”。如今,在鬼門關旁歇馬嶺,人們依稀看到當時馬援軍隊屯兵痕跡。北流民國縣誌載有清代李延柱的詩《歇馬嶺懷古》:“傳聞馬伏波,南征懍兵仗。此地偶停驂,連營開玉帳,想當揮鞭時,酣戰貔貅壯。軍聲山動搖,殺氣林震盪。銅鼓鳴淵淵,飛騎龍走塘。銅柱奠南交,功成萬古仰……”詳實地描述了當時馬援率軍在關前歇馬之壯觀場景。歲月流逝,當年遐邇聞名的“鬼門關”在歷史的滄桑中,漸漸沉寂蕭條。
幸好,當地政府意識到保護和發展“鬼門關”已是刻不容緩,正籌劃著名將鬼門關周圍14平方公里建設成為“鬼門關大文化旅遊景區”,把鬼門關、偉人山、廉石文化園、玉林文化園等景點都納入其中。“鬼門關”是與“天涯海角”齊名的千古名關,又是古代南方海陸絲綢之路陸路與水路的連線點,極具文化旅遊潛力。“廉石”一詞起源三國,說的是孫權部下太守陸績,在
三國鼎立時期,任鬱林郡太守,任滿還家時因全部家當不滿一船,船吃水太淺無法航行,只好搬了岸上的大石壓船才順利返家的故事。壓船還家的巨石被人們收藏起來,稱為“廉石”。北流廉石文化園將成為我國又一座廉政文化園。偉人山像一個安詳的老人一樣仰躺在大地上,周圍景色優美,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水月岩———龍珠湖山水文化旅遊景區面積7.5平方公里,是粵西和桂東南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區,留下了馬援、建文帝、徐霞客等名人的足跡,溶洞、暗河發育良好,與北流現有的勾漏洞風景區、銅石嶺風景區遙遙相對。鬼門關大旅遊風景區的建成,將把北流乃至玉林的歷史文化展現給遊客,再現古代鬼門關的險峻雄偉和海陸絲綢之路的繁華。
傳說
鬼門關
鬼門關是進入鬼國的必經關卡。無論是誰來到這裡都必須接受檢查,看看是否持有鬼國通行證一一路引。鬼門關是一座牌樓,上面橫書蒼勁有力的“鬼門關”三個大字。傳說是人死後到
陰曹地府報到的第二座關卡。兩旁有十八個鬼王和把門小鬼把守。森嚴壁壘、銅牆鐵壁,牢不可破。無論哪個亡魂來到這裡,必遭檢查,看是否有通行證。這個通行證就是“路引”。它是人死後之魂到陰曹地府報到的憑證。在這張長三尺、寬二尺的黃紙上印有“為酆都天子閻羅大帝發給路引”和“天下人必備此引,方能到豐都地府轉世升天”,上面還蓋有“
閻王爺”、“城隍爺”、“酆都縣太爺”三枚印章。凡是人死後,即燒掉它,亡魂就拿著它到鬼門關,經查驗無訛後,方能入關。
上梯坎,有
無常殿。內塑無常、無常娘娘和保山大王。傳說無常是陰間捉拿亡魂的差頭,舊時豐都有許多無常的故事流傳。保山大王,是專管山間猛獸,保護人畜安全的山神。鬼門關前塑“陰曹地府”門亭,右側外樹一碑,隸書“此冥府也!”四個大字,來源於《
聊齋志異》。進門兩側塑十八形象猙獰怪異、栩栩如生的鬼王,讓人覺得陰森恐怖。
路引一說起源於
唐太宗貞觀年問。丞相
魏徵夢斬
涇河老龍,唐太宗
李世民受到牽連而被
閻羅王傳訊到了地府,當閻羅王問明情況後,知道李世民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他不但文韜武略,而且安邦定國,創造了唐朝初年的盛世局面即“
貞觀之治”。於是決定放李世民還陽。臨行前,陰天子委託陽天子把鬼國護照“路引”帶回陽間,發給善臣善民,使他們死後憑此路引進入鬼國首都——
豐都,可以免受地獄眾鬼欺凌和刑罰折磨。所以自唐以後,路引就象聖物一樣被流傳了下來,從無變動。所以這種路引只有好人才能買到,作惡的人是買不到的。以前來酆都旅遊的人都要為家裡的老人買一份路引回去,以表示自己的孝心。因此,以前酆都城裡的路引非常流行,很多人就靠賣路引為生,使得
酆都鬼城名聲遠揚。
鬼門關前為新刻的十六大鬼,傳說是閻羅王專門挑選的一批惡鬼來此鎮山把關的。他們對劣跡斑斑、惡性未改的亡魂野鬼盤查得格外苛刻、嚴格,不使一個矇混過關。這組石刻體現的是鬼城民俗文化的“懲惡揚善”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主旨,揭示的是鬼城民俗文化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它以寫實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並按大眾審美心理要求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渲染烘托鬼城特有的文化氛圍,形象個性突出,神態生動,造型新穎,具有一定的視覺衝擊力。
奈何橋
(一)名山寥陽殿前,有並列的三座
石拱橋。
三座橋均建於平地,大小、形制完全相同。每橋寬僅四尺許,兩側護以
雕花石欄,橋面略呈弧形,用
青石鋪砌,兩端各有兩級踏道。橋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橋壁均為條石嵌砌。據資料記載:該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為明朝蜀獻王朱椿建在寥陽殿前的觀瞻物,距今已500餘年,後被佛教徒改為“
奈河橋”,橋下石池稱“血河池”。
“奈河”,是《
宣室志》是所說的地獄中的河名。《
宣室志》第四卷對此有所記載:“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游神、夜遊神日夜把守。橋下血河裡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惡人
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遊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
民間傳說:人死後亡魂都要過奈河橋,善者有神佛護佑順利過橋,惡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豐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污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由此可見,建國前有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廟裡僧尼們更是生財有道,為了撈取更多錢財,故意在青石橋面塗上桐油、蛋清,使過橋香客,尤其是老人和小腳女人行步更難,常常摔倒在橋上,人人誠惶誠恐,只好拿錢消災。從而加深了奈河橋的神話色彩。
奈河橋是人們良好心愿的象徵,旨在教化人們多做好事,行善積德,造福人類。這正是:行善自有神佛佑,作惡難過奈河橋。為人不作虧心事,走過奈河橋不驚。
(二)人們也將奈河橋的中間一座橋用來驗證好人和壞人。年輕單身者須三步跨過橋面,男性先邁左腳,女性先邁右腳。夫妻或戀人手牽手一起九步走過橋面(男左女右,腳步邁法男先左腳女先右腳),必天長地久。年幼者或年長者可三步以上跨過(腳步邁法男先左腳女先右腳),但必須是單數,如5步、7步、9步等等。如平安跨過者為好人,則死後魂靈就不會落入血河池,順利通過奈河橋,免受銅蛇鐵狗狂咬之苦。
左邊橋是
金橋,右邊橋是銀橋。下山時,請各位朋友走兩邊的橋,過“金橋”的能升官,走“銀橋”的會發財。
建築
重慶鬼門關
重慶
豐都縣的鬼門關是一座古式樓亭,四角飛檐。漆黑的山門空闊如宇,古意蒼茫。
血銹般的橫匾上,鐫著駭人的“鬼門關”三個大字,引人注目。
關前兩旁排列著十八個罰惡刑鬼,一個個花顏色綠,張牙舞爪,姿態各異,活靈活現。關側古樹蔭蔽,雀鴉聒噪,寒星涼月,給人陰森恐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