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栽培

鬱金香栽培

鬱金香(Tulipa gesnerianaL.)為百合科鬱金香屬的多年生球根花卉。因其外型典雅,花色純正而深受人們喜愛,是一種重要的早春園林觀賞花卉。它需要經過一定的低溫階段,並在花莖充分生長後才能正常開花。鬱金香栽培時要求有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pH6.6~7,深耕整地,以腐熟牛糞及腐葉土等作基肥,並施少量磷、鉀肥,作畦栽植,栽植深度10~12厘米。一般於出苗後、花蕾形成期及開花後進行追肥。冬季鱗莖生根,春季開花前,追肥2次。3月底至4月初開花,6月初地上部葉片枯黃進入休眠。生長過程中一般不必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即可,天旱時適當澆些水。其栽培管理要點基本與風信子相同;只是鬱金香品種間易雜交使品種混雜,應注意隔離栽植。

鬱金香因生長地區緯度不同而花期各異,普遍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雖然全世界約有2,000多個鬱金香品種,但大量生產者大約只有150種。鬱金香是荷蘭和土耳其國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鬱金香
  • 拉丁學名:Tulip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百合目
  • :百合科
  • :鬱金香屬
  • 分布區域:世界各地
  • 外文名: 
簡要概述,花期調控,繁殖栽培,種植介紹,栽培管理,溫度,光照,施肥,病害,防治,主要疾病,鬱金香白絹病,鬱金香褐斑病,鬱金香黑腐病,鬱金香花葉病,鬱金香枯萎病,鬱金香碎色花瓣病,

簡要概述

鬱金香栽培
鬱金香原產伊朗和土耳其高山地帶,由於地中海的氣候,形成鬱金香適應冬季濕冷和夏季乾熱的特點,其特性為夏季休眠、秋冬生根並萌發新芽但不出土,需經冬季低溫後第二年2月上旬左右(溫度在5℃以上)開始伸展生長形成莖葉,3~4月開花。生長開花適溫為15~20℃。花芽分化是在莖葉變黃時將鱗莖從盆內掘起放陰冷的室外內度夏的貯藏期間進行的。分化適溫為20~25℃,最高不得超過28℃。鬱金香屬長日照花卉,性喜向陽、避風,冬季溫暖濕潤,夏季涼爽乾燥的氣候。8℃以上即可正常生長,一般可耐-14℃低溫。耐寒性很強,在嚴寒地區如有厚雪覆蓋,鱗莖就可在露地越冬,但怕酷暑,如果夏天來的早,盛夏又很炎熱,則鱗莖休眠後難於度夏。排水良好,忌鹼土和連作。

花期調控

鬱金香栽培
鬱金香有耐寒不耐熱的特性,一般可耐-30℃的低溫,在炎熱的季節就會轉入休眠。平時喜濕潤、冷涼氣候和背風向陽的環境,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中生長更好。一個成熟的鬱金香種球包含了三代鱗莖,或稱三代種球。大種球本身是第一代種球,具有分化完全的花器官,定植後當年開花。而第二代、第三代種球為子球,它們可培育成大種球。
鬱金香種球必須經過一定的低溫才能開花,在原產地,冬季一般有充足的低溫時間,鬱金香種球能夠獲得足夠的低溫處理時間,可以在春天自然開花。一般來說,在生產上使用的鬱金香球莖有5℃處理和9℃處理,處理後的種植方法主要是溫室栽培和箱內促成栽培。
在華南等南方地區栽培鬱金香因受溫度的限制,在12月至第二年2月這三個月內種植。12月份華南地區的氣溫仍可能很高,這時可以將鬱金香栽培於栽培箱中,置於約5℃冷庫中,放置2周至3周,待鬱金香球莖已長根,芽約1厘米至2厘米長時,再將其移出冷庫置於栽植棚內生長。
華南地區栽培鬱金香受氣候的影響較大,鬱金香對溫度敏感,若在華南地區出現“暖冬”的天氣,往往就會使大批鬱金香提前開花,花的品質也大受影響。為保證鬱金香能準時開花,在生長期中應儘量保持日間溫度17℃至20℃,夜間溫度10℃至12℃,溫度高時可通過遮光、通風降低溫度,溫度過低時可通過加溫、增加光照促進生長。用控水來抑制生長,會出現“乾花”現象。如持續高溫,箱裝的可將箱移入冷庫,注意冷庫溫度應在8℃至10℃左右,而且最好在花莖抽長時移入,否則易造成花蕾發育不良。鬱金香的花期控制還可以通過植物生長激素來調節。如用赤黴素浸泡鬱金香球莖,使之在溫室中開花,並且可加大花的直徑。

繁殖栽培

鬱金香栽培
鬱金香通常分球繁殖,以分離小鱗莖法為主。秋季9~10月分栽小球。母球為一年生,即每年更新,花後在鱗莖基部發育成1~3個次年能開花的新鱗莖和2~6個小球,母球乾枯。母球鱗葉內生出一個新球及數個子球,發生子球的多少因品種不同而異,與栽培條件也有關,新球與子球的膨大常在開花後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可於6月上旬將休眠鱗莖挖起,去泥,貯藏於乾燥、通風和20~22℃溫度條件下,有利於鱗莖花芽分化。分離出大鱗莖上的子球放在5~10℃的通風處貯存,秋季9~10月栽種,栽培地應施入充足的腐葉土和適量的磷、鉀肥作基肥。植球後覆土5~7厘米即可。秋季露地播種,深度1~1.5厘米。母球鱗葉內發生子球的多少,因品種不同而異,與栽培條件也有關。次春可發芽,四至五年才能開花。新球與子球的膨大,常在開花後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

種植介紹

鬱金香栽培
栽植前土壤要全面消毒。對肥料要求不多,通常無須追肥,栽植前施用一定基肥即可。根據上市的時期,有不同的栽培方法。超促成栽培以11月中旬~12月上旬上市為目標,則在9月中下旬植球,10月中旬保溫,不久保溫;促成栽培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植球後進行保溫、加溫,到12月中旬~翌年1月上旬上市;半促成栽培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植球,利用防寒設備保溫,進行無加溫管理,翌年1月中旬至3月下旬上市,這些栽培都使用冷藏球根,但在11月中下旬以後定植的,可採用不冷藏的球根。植球覆土厚度達球高的2倍即可。不可過深,否則不易分球且常引起腐爛;但栽植過淺,易受凍害和旱害。栽植行距15厘米左右。株距視球的大小,以5厘米~15厘米不等。栽後適當澆水,促進生根。切花時切忌損傷葉片,以免影響球根的充實。初夏莖葉枯黃時掘起鱗莖,陰乾後貯藏於涼爽乾燥處。用赤黴素(100×10-6)在鬱金香株高7厘米~10厘米時進行處理,滴溶液0.5毫升~1.0毫升入鞘狀葉內,隔7天~10天再處理1次,可提前花期10天~15天。如能結合電燈照明,則效果更佳,而且還能減少盲花現象。切花的采切與保鮮:蕾充分著色,即可采切上市。用稍低的溫度進行管理的,可逐漸著色;但用高溫提早開花的,著色差。同時,著色遲的,在運輸和市場成交時易損傷。因此,臨近開花時,要避免過記的溫度,在充實遮光的同時要保持通氣良好,切花時容易拔起球根,可用鉗夾切割,儘可能帶上球根內部的莖。切花根據品種、株高和花的大小分選,10枝一束裝箱運輸。瓶插保鮮可用10×10-6殺藻銨、2.5%糖、10×10-6碳酸鈣的混合液,可用糖、矮壯素及8-羥基喹啉檸檬酸鹽的混合液。

栽培管理

溫度

鬱金香栽培
一般一個星期後,種球開始發芽。在苗前和苗期,白天使室內溫度保持在12℃-15℃,溫度過高應及時通風降溫,夜間不低於6℃,促使種球早髮根,發壯根,培育壯苗。此時溫度過高,會使植株莖稈弱,花質差。經過20多天,植株已長出兩片葉時,應及時增溫,促使花蕾及時脫離苞葉。白天室內溫度保持在18℃-25℃,夜間應保持在10℃以上。一般再經過20多天時間,花冠開始著色,第一支花在12月下旬至1月上旬開放,至盛花期需10-15天,這時應視需花時間的不同分批放置,溫度越高,開花越早。一般花冠完全著色後,應將植株放在10℃的環境待售。

光照

通過對鬱金香進行遮蔭處理,研究不同光照條件對鬱金香生長和開花的影響。結果表明:光照強度影響了鬱金香的生長和開花。遮蔭條件下,鬱金香葉片葉綠素含量大大降低,植株變高,葉片變窄、變長,遮蔭使鬱金香花期延遲,花冠變小,花葶變高,適度遮蔭能提高鬱金香開花率,但重度遮蔭下其開花率顯著降低,花質量下降。綜合分析認為,55%~60%的光照強度比較適合鬱金香生長。

施肥

鬱金香栽培
由於基質中富含有機肥,生長期間不再追肥,但是如果氮不足而使葉色變淡或植株生長不夠粗壯,則可施易吸收的氮肥如尿素、硝酸銨等,量不可多,否則會造成徒長,甚至影響植株對鐵的吸收而造成缺鐵症(缺鐵時新葉、花蕾全部黃化,但老葉正常),生長期間追施液肥效果顯著,一般在現蕾至開花每10天噴濃度為2‰-3‰的磷酸二氫鉀液一次,以促花大色艷,花莖結實直立。
水分種植後應澆透水,使土壤和種球能夠充分緊密結合而有利於生根,出芽後應適當控水,待葉漸伸長,可在葉面噴水,增加空氣濕度,抽花薹期和現蕾期要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以促使花朵充分發育,開花後,適當控水。

病害

鬱金香在我國各大城市廣泛栽培,已經成為春季園林中的重要的球根類花卉。但各種病蟲害的頻繁發生,不僅造成了產量的損失,而且嚴重影響了觀賞價值。
1、鬱金香疫病
又名鬱金香灰霉枯萎病、鬱金香褐色斑點病,主要危害葉片、花和球莖。葉片和花部受害後,植株生長彎曲,最後枯死,潮濕條件下,病部產生灰色霉層。病菌侵染球莖,使外部鱗片腐爛,並產生許多深褐色菌核。
幼葉伸展時即可被侵染。葉片病斑初為淡黃色,呈現圓形或長圓形,稍凹陷,有深色水漬狀邊緣,後期病斑擴大,變為灰褐色。當病斑發生於葉緣時,引起葉片向一側卷皺。當天氣潮濕時,病部覆蓋大量灰色霉層。花被浸染後,產生淺褐色病斑,隨後病斑逐漸擴大,並變為深褐色,最後枯萎。花芽受侵染嚴重時不能開放。莖上病斑較長,凹陷也較深,當擴展到莖的一周時,其上部倒伏腐爛。染病球莖的外皮常褪色、破裂,並有許多黑褐色小粒(小菌核)。剝去外皮,可見有深褐色近圓形病斑。感病球根長出的植株矮化,黃綠色,花枯萎。
該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為半知菌叢梗孢目葡萄孢屬真菌。病菌以菌核在病株殘體或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侵染源。病菌通過雨水和氣流傳播。多雨、有霧和有露水的高濕天氣,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傳播。花圃內植株栽植過密、通風不良或周圍雜草叢生,發病均較嚴重。植株生長不良或受到損傷時也易發病。
2、鬱金香基腐病
主要危害球莖和根。病害多發生在球莖基部。在鬱金香花凋謝時,田間即出現零星病株,葉片發黃、萎蔫,莖葉提早變紅枯黃,枝幹基部腐爛,呈現疏鬆纖維狀,根系少,極易拔出。種球流膠,澱粉組織分解腐爛。收穫期新挖的病球,外層鱗片產生豆粒大小無色皰樣突起,皰破後流膠,濕腐,種球發生由外向內腐爛。高溫暴曬後,病球呈水漬狀青灰色濕腐,或以鱗莖盤為初侵染點,發生濕腐,向周圍擴展。腐爛組織有刺鼻的酒糟昧。乾燥後,病斑呈現灰白色石灰質樣。種球貯藏期主要表現流膠,後呈現黃褐色乾腐。若在溫室內,感病的植株會提早枯萎死亡。
該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為半知菌從梗孢屬的鬱金香尖鐮孢菌,具有寄主專化性,只危害鬱金香。該病菌在感病種球和土壤中越冬。鬱金香生長期和貯藏期均可受害。6月份是該病的發生高峰期,種球帶菌是病害傳播的主要途徑,種球上的傷口和貯藏期通風不良是病害發生流行的主要條件。其中,地下害蟲危害嚴重、土壤陰濕粘重和施入未腐熟的有機肥是田間發病的主要條件。受到侵染的球莖常常產生乙烯,影響鄰近的球莖或植株,使之易遭受病害的侵染。栽培中氮肥施用過多可加重該病的危害。
3、鬱金香腐朽菌核病
鬱金香腐朽菌核病屬半知菌小菌核菌屬,危害幼苗和鱗莖.幼菌受侵染後,小葉剛抽出即枯死.鱗莖受害,外部鱗片發生軟腐,並在病部及附近土面出現許多白色絹絲狀菌絲,後形成許多油菜籽狀菌核。
4、鬱金香青黴病
又名鬱金香球莖腐爛病。主要危害鱗莖,也可在地上部分表現症狀。碰傷的球莖在貯藏期間尤易發生此病。受害鱗莖表層覆蓋一層綠色霉層,嚴重時裡層鱗片亦受危害。鱗莖上形成暗褐色凹陷病斑,內部鱗片逐漸腐爛,最後鱗莖成朽木狀乾腐。該病在生長期的地上部分也可表現症狀,即在幼葉和嫩葉頂部產生水漬狀的病斑,病健部分界明顯,頂部覆蓋有青黴。受感染的鱗莖形成的植株矮小、失綠,不開花或花畸形,提前枯死。
該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為半知菌青黴屬的簇狀青黴,腐生為主。此病大部分是從機械傷口、灼傷或蟎類危害造成的傷口感染而形成的,陰涼的環境有利於病菌侵染,貯藏場所通風不良和悶熱時病害發生迅速。鱗莖在貯運期容易受害,碰傷的鱗莖最易受害。
5、刺足根蟎
該蟎乳白色,洋梨形,喜潮濕,在16-26℃和高濕下活動最強,腐生,主要在貯藏期危害.受害鱗莖的外表皮變硬並呈朱古力色,肉質鱗片乾縮,破裂成似木栓化的碎片.造成的傷口為真菌,細菌和其他生物侵入開闢了道路。

防治

結合栽培經驗,從綜合防治角度提出一套栽培管理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防治策略。
改良土壤結構,合理輪作
鬱金香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在種植前應進行深耕,加入人工介質,改善土壤結構,並加足基肥,以營造排水性良好、透氣性強的土壤條件,有利於植株髮根發芽。鬱金香連作容易造成種性退化和增加土壤中的病蟲累積,加大病蟲害發生幾率,一般需要2至3年輪作一次,病害嚴重的圃地,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是防治病害的有效措施。避免在被病菌污染的土壤中種植鬱金香。
土壤和種球消毒
土壤消毒採用澆灌福馬林(1: 50)加辛硫磷(1:1000)混合液,薄膜覆蓋7天后掀開,自然風乾(以避免對種球產生藥害),14天后再下種。種球消毒可用多菌靈(1:800)加克蟎特(1:1000),浸20至30秒後陰乾,第二天下種。如果有條件也可採用溫湯浸種,對殺死病原生物的效果更佳,但要掌握好溫度。
加強栽培管理
選用直徑大,比重大的無病種球。控制使用氮肥,以免施用過多而促進病害的發生。選用N、P、K複合肥,在展葉期及時施肥。現蕾期為確保開花質量,施肥同時可在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1至2次。繁殖種球需摘蕾,然後施肥養球。施肥時避免肥入花心,造成爛心。若遇氣候乾燥,要及時補充水分,以利於髮根芽。發現病株及病球莖,應及時挖除並銷毀,減少傳染源。
生長期藥劑防治
鬱金香出土後應密切注意莖葉病害。尤其是展葉期,此時植株生長勢較弱,極易受到菌核病、疫病等的侵害,要定時噴保護性殺菌劑大生600倍液,保護效果很好。植株發病初期,可用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800至1000倍液、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600至800倍液交替噴施。
及時採收和貯藏期防治
在乾燥天氣時適當提前收穫球莖,儘可能避免日灼傷、擦傷和其他損傷,儘量用無傷口的種球留種。入庫前先對貯藏室進行熏蒸消毒,然後將消毒種球陰乾後入庫。挖出的種球在48小時內,用苯來特1000至1200倍液浸漬15至30分鐘,有利於防病。貯藏時球莖不宜堆積過高,最好排成薄層,並保持貯存場所清潔、乾燥和適宜的溫度及足夠的通風,使其不利於病害的發生;還應及時檢查並剔除有病的鱗莖。一般鬱金香入庫溫度應保持在22℃至25℃,相對濕度70%至80%,以後溫度逐漸降到18℃至20℃,並保持良好通風。

主要疾病

鬱金香白絹病

病原:SclerotiumrolfsiiSacc.稱齊整小核病,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白色絹絲狀,呈扇狀或放射狀擴展,後集結成菌索或糾結成菌核。菌核似油菜籽狀,初白色至黃白色,後變茶褐色,圓形,表面光滑。此外,有報導Corticiumrolfsii(Secc.)Cyrzi.也是該病病原。
傳染途徑:1、病菌以菌核或菌索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菌核世菌索產生絲進行初侵染。2、株產生的絹絲狀菌絲延伸接觸鄰植株或菌核借水流傳播進行再侵染,使病害傳播蔓延,連作或土質粘重及地勢低洼或高溫多濕的年份或季節病重。
防治方法:發現病株及時撥除、燒毀,病穴及其鄰近植株河水淋灌5%井岡黴素水劑1000~1600倍液,或50%田安水劑500~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1000倍液,或9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株(穴)灑滿淋灌0.4~0.5升。結合翻地,每畝摻施100~150公斤石灰粉,使土壤微鹼化,可抑制白絹病菌繁育。

鬱金香褐斑病

病原:鬱金香葡萄[BotrytistulipaeLind.]屬半知菌亞門,常見於鬱金香栽培地區,雨季更加嚴重。傳染途徑:菌絲和菌核殘留在腐爛的鱗莖和土壤中越冬。病鱗莖種植後,受害枯死綁架勒幼芽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是地上部病害的侵染來源。
發病條件:病菌在5度和濕度達90%~100%時即能產生分生孢子。春季低溫、雨天多濕時發病重。
防治方法:1)栽種前去除病鱗莖,並實行輪栽。2)一旦發現有呈該病症狀的芽或花苞,立即除去,以控制病害發展。3)栽種前將鱗莖放2%福馬林液中浸泡30分鐘,晾乾栽種,以減少殘留病菌。4)生長期可噴灑50%撲海因1000倍液或50%速克靈2000倍液或50%多霉巡1000倍液。

鬱金香黑腐病

病原:Pseudomonasandropogonis(Smith)Stapp屬假單胞桿菌細菌。菌體桿狀,在小為1.9*0.8微米,極生1~3根鞭毛。發病適溫20~25度,最低5度。
傳染途徑:帶菌鱗莖及土壤中病殘體為傳染源。
防治方法:試用農用硫酸鏈黴素液浸泡鱗莖消毒。

鬱金香花葉病

病原:黃瓜花葉病毒(CMV)。
傳染途徑:該病毒在許多作物和雜草上發生,由蚜蟲進行非持久性傳毒。
防治方法:1)使用健康種球。2)及時防治蚜蟲。

鬱金香枯萎病

病原:鬱金香尖鐮刀菌[FusariumoxysporumSch1.f.sp.tulipaeApt.]小孢子5~12*2.2~3.5微米,大孢子有隔膜3~5個,大小為30~60*3.5微米。
防治方法:1)適當推遲栽種,提前挖掘鱗莖,儘可能避開高溫期,以免病菌猖獗危害。2)健全鱗莖應分開存放於通風涼爽的處所(15度以下)。3)栽植不要過密,生長期間發現病株宜及時除去。4)在挖出鱗莖的48小時內,放在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倍水溶液中浸15~30分鐘,晾乾後貯藏。5)栽種無病鱗莖,並實行三年輪栽制。

鬱金香碎色花瓣病

病原:為鬱金香碎色病毒(TulipBreakingVirus,TuBV),病毒致死溫度為65度~70度。
傳染途徑:以菌核在鱗莖和土壤中越冬、越夏。生長期間由蚜蟲傳毒。切花時用的刀剪也可傳染。
防治方法:1)選擇無毒植株作繁殖材料。2)及時除去病株。3)噴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2.5%魚藤精800倍液防治蚜蟲。4)切花時,對刀剪應加熱消毒或洗劑洗淨後使用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