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名,為纓翅目(Thysanoptera),薊馬科。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湖南、江西、貴州、江蘇、上海、四川等地。以成、若蟲吸食鬱金香葉背汁液為害,被害葉片失綠,變為褐色,葉組織變厚變脆,邊緣向葉正面翻卷或破裂,導致葉片早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鬱金香薊馬
- 拉丁學名:Selenothrips rubrocincts Giard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Insecta
- 目:纓翅目 (Thysanoptera)
- 科:薊馬科
- 分布區域: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湖南、江西、貴州、江蘇、上海、四川等
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1-1.3毫米,寬0.4毫米黑色,有光澤,褐黃色。
幼蟲
初孵若蟲無色透明狀,成長若蟲體橙紅色,第一腹節後緣和第二腹節背面鮮紅色,呈一明顯紅色橫帶,所以稱為紅帶網紋薊馬。腹端黑色,有6條黑色刺毛。
蛹
前蛹體色與若蟲同,體長1-1.2毫米。翅芽顯現,僅達2-3腹節,腹端淡褐色,無黑刺毛。偽蛹與前蛹相似。翅芽長達第四至第五腹節,近羽化前體色轉為暗褐至黑褐。
發生規律
1年發生代數因地而易,一般6-10代。一般是以成蟲在園土內或盆周圍的枯枝落葉內,或其他球根、部分植株的葉鞘內越冬。翌年3-4月開始活動。將卵散產在嫩葉表皮下的葉脈內。在溫室中日平均氣溫19℃、相對濕度85%左右時,完成1代需20天多,夏季僅需15天左右。雌雄性比在夏季均為雌蟲,直到秋季始有雄蟲。成蟲、若蟲多在葉柄、葉脈附近危害。該蟲具有趨光 性,晝伏夜出,有時在早晚及陰天爬到葉面上,白天則在葉鞘和葉腋處危害。成蟲很活躍,擴散傳播很快。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增強鬱金香抵抗力,冬季清除田園,將枯枝落葉及周圍雜草燒毀或深埋,減少越冬蟲源。
2、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