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二王(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的世稱)。王氏祖居江蘇高郵(高郵西北鄉)甓社湖畔,式微七世,隱居於鄉,第八世開始社教於鄉,樂善好施。十二世出了榜眼王安國,為王念孫的科舉與訓詁事業打下基礎。
王念孫有家學淵源,又與段玉裁同出戴震之門,王引之又承其父學,故傳統又並稱戴、段、二王。二王在古文獻學上以精通國小、校勘見長,與段玉裁齊名,而比段玉裁更加嚴謹。
王念孫(1744-1832)清代音韻訓詁學家。字懷祖,號石臞,江蘇高郵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則,建立義通說;歸納《詩經》、《楚辭》的聲韻系統,定古韻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義互相推求,多有創見。著有《廣雅疏證》、《讀書雜誌》、《古韻譜》等。散館後,任工部水司主事、給事中,專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寫《導河議》上、下兩篇。後歷官陝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監察御史、給事中、永定河道、山東運河道等。職中,以秉公持正著稱。歷10年完成《廣雅疏證》上、下兩冊32卷。曾奉旨編纂《河源紀略》一書,還著有《讀書雜誌》82卷、《釋大》1卷、《王石臞先生遺文》4卷,等。
簡介,王念孫,王引之,
簡介
王念孫
王念孫(1744年 ——1832年),字懷祖,生而清羸,故自號石臞。江蘇高郵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聰慧,八歲讀完十三經,旁涉史鑑。乾隆四十年(1775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陝西道御史、吏科給事中、山東運河道、直隸永定河道。王念孫平生篤守經訓,個性正直,好古精審,剖析入微,時與錢大昕、盧文弨、邵晉涵、劉台拱有“五君子”之稱譽。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則,建立義通說;歸納《詩經》、《楚辭》的聲韻系統,定古韻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義互相推求,多有創見。著有《廣雅疏證》《讀書雜誌》《古韻譜》等。散館後,任工部水司主事、給事中,專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寫《導河議》上、下兩篇。後歷官陝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監察御史、給事中、永定河道、山東運河道等。職中,以秉公持正著稱。歷10年完成《廣雅疏證》上、下兩冊32卷。曾奉旨編纂《河源紀略》一書,還著有《讀書雜誌》82卷、《釋大》1卷、《王石臞先生遺文》4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