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區

高要區

高要區是廣東省肇慶市轄區,地處肇慶市南部,東鄰佛山市三水區,西連雲浮市雲城區及肇慶市德慶縣,南接佛山市高明區及雲浮市新興縣,北與肇慶市端州區鼎湖區廣寧縣四會市相連,是廣東省文明城市、廣東省衛生城市,屬廣佛肇經濟圈和肇慶市經濟發展中心區。全區總面積2071平方公里,轄16個鎮和1個街道,有26個社區、324個行政村。高要歷史悠久,金利鎮茅崗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的靠近江河的最大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居住建築遺址,距今4000多年。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高要縣,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設高要郡,高要縣城一直是郡、州、府、路、專區治所,曾是廣州都督府、兩廣總督府、南明永曆王朝、中華民國軍務院駐地。2013年,高要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6.08億元。

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區)。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2018年11月,榮登“2018中國幸福百縣榜”。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林木資源,人口語言,人口,語言,交通,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城市基建,環境保護,農村建設,人民生活,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體事業,衛生事業,交通事業,文化,教育,人物,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高要建縣於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縣東北有高峽山。據《水經注》:有“高要峽口”而得名。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高要縣,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置高要郡,1993年9月28日撤縣設市(縣級)。2015年,國務院關於同意廣東省調整肇慶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5〕76號)。同意撤銷高要市,設立肇慶市高要區,以原高要市的行政區域為高要區的行政區域,高要區人民政府駐南岸街道府前大街25號。
高要縣城曾是郡、州、府、路、專區治所,廣州都督府、兩廣總督府南明永曆王朝、中華民國軍務院駐地,1988年遷往南岸鎮
2000年,高要市轄19個鎮:南岸鎮、白土鎮、白諸鎮、大灣鎮、活道鎮、回龍鎮、小湘鎮、河台鎮、蛟塘鎮、金渡鎮、金利鎮、樂城鎮、蓮塘鎮、祿步鎮、馬安鎮、水南鎮、筍圍鎮、蜆崗鎮、新橋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高要市總人口625125人,其中:河台鎮32986人,樂城鎮23497人,水南鎮10875人,祿步鎮61924人,筍圍鎮11244人,小湘鎮17482人,大灣鎮31192人,新橋鎮36988人,白諸鎮32339人,蓮塘鎮52003人,活道鎮34739人,蛟塘鎮25369人,回龍鎮23285人,白土鎮59766人,金渡鎮31101人,金利鎮58611人,蜆崗鎮21881人,南岸鎮44408人,馬安鎮15435人。
2002年,高要市轄南岸、金渡、金利、蜆崗、白土、回龍、蛟塘、蓮塘、活道、新橋、白諸、馬安、大灣、祿步、筍圍、小湘、河台、樂城、水南19個鎮,共有324個村委會、26個居委會。
2003年4月18日,撤銷馬安鎮,併入南岸鎮,全市由19個鎮改制為18個鎮,324個行政村,26個居委會,總面積2196平方千米。市政府駐南岸鎮。總人口72.89萬人,外來人口26441人。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0年,高要轄19個鎮:南岸鎮、白土鎮白諸鎮、大灣鎮、活道鎮回龍鎮、小湘鎮、河台鎮、蛟塘鎮、金渡鎮、金利鎮、樂城鎮蓮塘鎮祿步鎮、馬安鎮、水南鎮、筍圍鎮、蜆崗鎮新橋鎮
2002年,高要轄19個鎮(南岸、金渡、金利、蜆崗、白土、回龍、蛟塘、蓮塘、活道、新橋、白諸、馬安、大灣、祿步、筍圍、小湘、河台、樂城、水南。
2003年4月18日,撤銷馬安鎮,併入南岸鎮,高要由19個鎮改制為18個鎮。
2004年3月,高要調整部分鎮行政區劃:撤銷筍圍鎮,將其行政區劃併入小湘鎮;撤銷南岸鎮,設立南岸街道。3月8日,南岸街道辦事處成立並舉行掛牌儀式。南岸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南岸鎮區劃。

區劃詳情

2015年,高要轄1個街道(南岸街道)、16個鎮(金渡鎮金利鎮蜆崗鎮白土鎮回龍鎮蛟塘鎮蓮塘鎮活道鎮新橋鎮白諸鎮大灣鎮祿步鎮小湘鎮河台鎮樂城鎮水南鎮),28個社區、324個行政村、2998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高要位於廣東省中部,西江中下游,東經112°11′~112°50′、北緯22°47′~23°26′。高要地處肇慶市南部,東鄰佛山市三水區,西連雲浮市雲城區及肇慶市德慶縣,南接佛山市高明區及雲浮市新興縣,北與肇慶市端州區、鼎湖區、廣寧縣、四會市相連。行政區域面積2071平方公里。
高要

地形地貌

高要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

水文

河流屬珠江水系西江流域,西江自西向東橫貫高要。

氣候

高要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年平均降雨量1647.8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801.6小時。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2009年,高要主要礦產有黃金、硯石、螢石、石膏、硫鐵、高嶺土、石灰石、鉀長石、花崗岩、泥炭土等30多種。其中黃金儲量居華南之首,產量占全省80%以上,被譽為“廣東黃金之鄉”;高嶺土可開採儲量近1億噸。

水資源

西江及其支流多年平均徑流量224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徑流量每日218.4萬立方米。

林木資源

2009年,高要林業用地面積12.4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6.3%,活立木蓄積量512.8萬立方米。擁有國家級萬有森林公園和省級金鐘山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12個共224.6平方公里。

人口語言

人口

2012年末高要戶籍人口78.73萬人,常住人口76.66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港澳台同胞14.01萬人,海外華僑、華人9.88萬人,分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國著名僑鄉之一。
2017年,全區人口出生率12.79‰,死亡率5.75‰,自然增長率為7.04‰,上升0.11‰;據公安戶籍統計,年末全市總人口81.19萬人,比上年增加1555人。

語言

第三產業增加值77.02億元,增長2.5%。三次產業結構占的比重由上年的20.58:52.29:27.13調整為19.28:55.21:25.51,第二產業的比重明顯增大。第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9.3%、77.8%和12.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9598元,比2011年增長10.8%。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8%,上漲了2.8%。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2.4%;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上漲1.5%;房地產開發和經營業價格指數上漲0.8%;服務項目價格指數上漲1.5%;物業管理價格指數上漲8.8%;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價格指數上漲4.4%;在外用膳食品價格指數上漲4.3%;工業品岀廠價格指數下降0.5%。2012年末高要從業人員比上年末減少0.31萬人,下降0.6%;其中全區在崗職工2.27萬人,比2011年增長2.5%;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1.7億元,增長12.5%;在崗職工平均工資50934元,增長9.3%。據勞動部門統計,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5%,比2011年增加0.01%

交通

2009年,高要境內有廣茂鐵路、廣肇高速公路、廣梧高速公路、國道321線、國道324線、西江航道和省道264線、272線、273線、362線,組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屬廣州1小時經濟圈範圍。高要公路通車總里程1791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1.6公里。

經濟

綜述

2012年,高要區地區生產總值301.97億元,比2011年增長 1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8.23億元,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166.72億元,增長19.8%;第三產業增加值77.02億元,增長2.5%。三次產業結構占的比重由上年的20.58:52.29:27.13調整為19.28:55.21:25.51,第二產業的比重明顯增大。第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9.3%、77.8%和12.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9598元,比2011年增長10.8%。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8%,上漲了2.8%。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2.4%;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上漲1.5%;房地產開發和經營業價格指數上漲0.8%;服務項目價格指數上漲1.5%;物業管理價格指數上漲8.8%;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價格指數上漲4.4%;在外用膳食品價格指數上漲4.3%;工業品岀廠價格指數下降0.5%。2012年末高要從業人員比上年末減少0.31萬人,下降0.6%;其中全區在崗職工2.27萬人,比2011年增長2.5%;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1.7億元,增長12.5%;在崗職工平均工資50934元,增長9.3%。據勞動部門統計,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5%,比2011年增加0.01%。
2013年,高要地區生產總值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總量繼續穩居肇慶市各縣(市、區)首位。全年實現地方生產總值346.08億元,比2012年增長13.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05億元,比2012年增長19.9%,其中稅收收入14.23億元,比2012年增長17.4%,拉動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9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93.85億元,比2012年增長22.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2.79億元,比2012年增長2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11.73億元,比2012年增長2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37億元,比2012年增長12.9%;社會各項存款餘額233.8億元,比2012年增長17.1%;社會各項貸款餘額131.2億元,比2012年增長25.7%;新批契約外資6.28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9.8%;實際利用外資2.52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18.3%;外貿進出口總額8.06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11%;農業總產值92.94億元,比2012年增長2.5%。高要被評為2013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連續兩年成為廣東省唯一同時獲得以上三項榮譽的縣(市),連續三年進入廣東縣域經濟綜合發展力前五強。三次產業比重由2012年的19.3:55.21:25.49最佳化為18.2:57.6:24.2。全年共引進項目73個,其中外資項目11個,民營項目62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35個,投資1億元以上項目19個。年內動工建設項目44個、投產項目14個。12個納入肇慶市重點督導項目完成投資43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畫100.7%。省天然氣管網一、二期工程基本完成。肇慶新天衣公司高分子材料、肇慶電機、佛威精密機器數控工具機項目進入試投產階段。大唐國際熱電冷聯產、禾惠電子、羚光電子新材料、鴻勁金屬鋁業、飛亞實業三期等項目動工建設。一統服飾、南虹化工等16個增資擴產項目完成投資19億元。
2017年全區生產總值406.76億元,增長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47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217.02億元,增長0.2%;第三產業增加值117.27億元,增長10.6%。三次產業結構占的比重由上年的:18.1:55.9:26.0,調整為17.8:53.4:28.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1695元,增長3.8%。

第一產業

2012年,高要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89.66億元,比2011年增長2.8%。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7.32萬畝,比2011年下降0.1%;全年糧食總產量23.33萬噸,比2011年下降0.1%;經濟作物糖料產量2.07萬噸,比2011年增長1.4%;茶葉898噸,比2011年增長1.6%;水果產量17.78萬噸,比2011年增長9.5%;蔬菜產量79.79萬噸,比2011年增長3.4%。
2012年,高要全年完成更新造林面積2167公頃:森林撫育5647公頃,比2011年增長3.1%。
2012年,高要全年肉類總產量8.69萬噸,比2011年增長2.5%,水產品產量15.4萬噸,比2011年增長1.2%
2012年,高要全年農業電機總動力45.13萬千瓦,比2011年增長4.0%;有效灌溉面積38.51萬畝;農村用電量2.4億千瓦時,比2011年增長2.1%;化肥施用量(實物)11.24萬噸,比2011年增長1.5%。
2013年,高要扶持26家農業龍頭企業、32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活道鎮“活仙葛”牌粉葛成為高要第一個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的農產品;引入民資成立董福行巴戟天種植及技術推廣專業合作社,建立南藥生產、加工基地,推動南藥產業化發展。

第二產業

2012年,高要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793.99億元,比2011年增長22.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734.14億元,比2011年增長 23.1 %;全年高要完成工業增加值190.44億元,比2011年增長21.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0.27億元(收入法),比2011年增長23.1%。
2012年,高要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5家,比2011年減少2家,下降0.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效益綜合指數為344.9%;其中資產貢獻率52.48%,資本保值增值率114.36%,資產負債率45.8%,成本費用利潤率11.19%,全員勞動生產率187578元/人年,比2011年增長13.3%;產品銷售率為96.21%,全年實現利潤72.21億元,比2011年增長18.5%,利稅總額109.34億元,比2011年增長21.9%。
2012年,高要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4億元,比2011年增長20.1%;完成增加值 5.42億元,比2011年增長20.4%;實現利潤總額3420萬元,比2011年增長8.7%。
2013年,肇慶市(高要)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獲省政府批覆,成為全省6個汽車零部件產業園之一。成功舉辦兩次汽車零部件招商推介會,一汽四環集團、廣汽傳祺集團旗下的一批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簽約落戶。工業龍頭企業進入全省先進行列,廣東鴻圖科技公司列全省500強企業第300位,廣東薩米特陶瓷公司列全省製造業百強企業第43位,廣東天龍油墨公司成為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新增2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要綜合整治高要33家陶瓷企業。

第三產業

2012年,高要全年社會固定資產總投入172億元,比2011年增長25.3%;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55.04億元,比2011年增長27.6%;房地產開發投資16.97億元,比2011年增長7.7%。商品房銷售面積40.13萬平方米,比2011年增長33.2%,商品房銷售額17.78億元,比2011年增長18.2%。
2012年,高要全年交通運輸郵政業完成增加值 5.22億元,比2011年增長6.2%,郵政和電信業務總量完成5.0億元,比2011年增長 8.4%;已裝固定電話 10.41萬部,比2011年下降2.3%;行動電話用戶67.01萬戶,比2011年增長9.2%;網際網路註冊用戶8.15萬戶,比2011年增長23.0%。
2012年,高要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63億元,比2011年增長9.3 %,其中:批發業的零售額7.57億元,零售業的零售額51.98億元,住宿業0.57億元,餐飲業7.51億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12.0%、7.9%、2.7%和16.8。
2012年,據海關統計,高要全年外貿出口總額 57577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11.3%;實際利用外資 22668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14.3%。
2012年,高要全年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9.22億元,比2011年增長16.2%,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7.57億元,比2011年增長15.0%;其中:教育、醫療衛生以及農林水事務等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支出分別比2011年增長33.0%、28.0%和9.9%。而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國防支出、節能環保支出就分別比2011年下降了6.5%、32.7%和47.0%。
2012年末,高要年銀行各項存款餘額198.44億元,比2011年增長14.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49.63億元,比2011年增長14.6%;各項貸款餘額104.17億元,比2011年增長18.0%。
2012年,高要全年保險費承保額82.35億元,比2011年下降9.3%;全年完成保費收入1.38億元,比2011年增長5.5%;賠款0.69億元,比2011年增長28.6 %。
2013年,高要商品房銷售額26.39億元,比2012年增長48.4%。

社會

城市基建

2013年,高要規劃建設西江新城、江濱新城等城市綜合體,推動城區往南拓展;以紫雲大道兩側的生態新城、中加金谷等項目為依託,規劃建設紫雲新城,推動城區往東擴展。廣肇高速蓮塘出入口、江肇高速劉村連線線、省道362蓮金線金利至富灣段等一批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工程加快推進。積極配合廣佛肇高速、閱江大橋、肇慶西江大橋加固等一批省、肇慶市重點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106個城鎮建設項目有27個竣工、79個正在加快建設,其中回龍宋隆小鎮、白土富士花園和金利金南豪庭等項目進度較快。

環境保護

2012年,根據2012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高要人口出生率16.73‰,死亡率7.11‰,自然增長率為9.62‰,比2011年提高3.25‰;據公安戶藉統計,2012年末高要總人口78.73萬人,比2011年增加3964人。
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975.6元,比2011年增長15.2%;高要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50934元,比2011年增長9.3%。
2012年,高要全社會用電量40.94億千瓦時,比2011年增長9.6%;其中工業用電量34.98億千瓦時,比2011年增長9.8%;城鄉居民生活用電2.08億千瓦時,比2011年增長14.3%。
2012年,高要年末高要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9.94萬人,比2011年增長16.2%;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79萬人,比2011年增長5.4%;失業保險參保人數4.07萬人,比2011年增長1.7%。
2012年,高要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447人,比2011年減少2321人;各類社會福利院有23間,比2011年減少3間,床位707張,比2011年減少15張;供養老人287人,比2011年減少178人。
2013年,高要共立案查處“三違”案件205宗。開展城鄉環境衛生大整治,城鄉環境明顯改善,順利通過省衛生城市複審。市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完成10個工業項目工程減排和31個農業項目治污減排任務。45家企業完成污染源綜合治理,39家企業完成清潔生產審核。工業集聚基地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推進。完成金利、白土2個污水處理廠管網建設;市城區污水處理廠二期以及祿步、金渡、小湘、大灣等污水處理廠動工建設。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步伐,完成造林3.8萬畝、生態景觀林帶2000畝和森林碳匯工程3000畝。

農村建設

2013年,高要在全省縣級市中率先啟動“規划進村”工作,完成20個行政村的規劃編制。完成1個名鎮、11個名村和23個示範村創建任務。南岸街道坦場村、活道鎮塘苟村創建成為肇慶市生態村。創建省衛生鎮1個、省衛生村24個、生態文明示範村25個。開展“美麗鄉村,環衛先行”農村清潔工程和“一鎮一站,一村一點”建設,鎮(街道)全部建成生活垃圾轉運站,自然村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收集點。啟動省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金利、宋隆2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項目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按計畫推進。在全省縣(市)中率先開展“水利建設日”活動,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水利建設,建立水利建設長效機制。完成3宗農村飲水安全工程、80個台區低壓電網改造、76公里農村道路硬底化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村改居”工作紮實推進,45個村完成“村改居”,城鎮化率提高到56.02%。

人民生活

2013年,高要人均生產總值44952.5元,同比增長1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36.8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14610.52元,同比增長12.6%。公共財政用於11類民生支出21.85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66.89%,同比增長18.55%。十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年度任務。城鎮新增就業7200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3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9%,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6713人,轉移就業6200人。啟動388套保障性住房建設,籌集、新建公共租賃房238套和150套。社會保險各項待遇按時足額發放,發放率100%。新建平價商店6家,發放臨時價格補貼135.61萬元,完成南岸中心市場標準化惠民工程建設。新開通3條環城區和3條農村公交線路。124個20戶以下自然村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加快建設。新一輪“雙到”扶貧開發累計投入資金2585萬元,幫扶貧困戶1450戶5666人。

教育事業

2012年末,高要有普通中學26所,在校學生5.09萬人,下降9.5%;專任教師3622人,下降3.8%;國小36所,比上年減少6所,在校學生 4.36萬人,下降4.0%;專任教師2431人,上升0.7%;國小兒童入學率為100%;國中升學率為97.89%;高中升學率為83.77%。
2013年,高要高考實現肇慶地區“十連冠”,蓮塘鎮創建成為省教育強鎮,全區實現教育強鎮全覆蓋。實施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崗位津貼制度。開展扶貧助學活動,資助貧困學生9182人次,發放資助金額475.87萬元。

科技事業

2012年,高要全年專利申請318件,增長35.9%,全年專利授權242件,增長54.1%。

文體事業

2012年,高要擁有體育場館12個,公共圖書總藏量11.5萬冊,增長2.8%;公共圖書館、民眾藝術和文化館、博物館各一個。2012年,高要運動員在全國、全省運動會上榮獲獎牌24枚。
2013年,高要公共文化設施配套進一步完善,全區352個行政村(社區)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其中51個行政村(社區)成為省的示範點;市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市文化館新館按國家一級標準完成建設。高要榮獲“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市)”、“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等稱號,成為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

衛生事業

2012年,高要全區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人員68.52萬人,比2011年增長3.8%;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14萬人,比2011年增長6.1%。2011年末共有醫療床位1612張,比2011年增長20.5%;衛生技術人員2620人,增長3.8%;其中:執業醫生930人,比2011年增長4.1%。
2013年,高要對大灣鎮、白諸鎮2所衛生院業務用房實施改造建設;高要醫療衛生單位在職和退休人員全部納入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統籌。102個行政村(社區)完成“計生示範百村工程”創建工作,人口計生工作繼續保持“國優”水平。

交通事業

2012年末,高要公路通車裡程1708.9公里,比2011年增長10.9%;其中高速公路62.59公里,一級公路78.4公里。2012年末,高要民用汽車擁有量41681輛,比2011年增長28.3%。

文化

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高要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初創了古老的史前文化。在高要縣永安鎮夏江村(現屬鼎湖區)出土的雙肩石斧、石錛等大量石器,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生產工具,表明先民已有了與漁獵經濟活動相適應的磨製石器。在高要縣廣利鎮龍一村(現屬鼎湖區)貝丘遺址出土的一批彩陶片和夾砂粗陶片,顯示這一時期高要先民的工藝水平。同時還先後挖出側身曲肢骨架30具,這是廣東省新石器時代墓葬中的首次發現。其中一個具有明顯的人工拔除上頜側門齒痕跡,為新石器時期“拔齒成人”(古稱“鑿齒民”)的物證。金利鎮茅崗石路村的乾欄式水上木構建築,標誌著高要西江沿岸已經從母系氏族公社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而在北嶺松山出土的戰國墓及有關的銅器,表明古代高要深受楚文化的影響。
高要城標高要城標
高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我國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和軍事重鎮。高要先置縣,後升格為郡,並置廣州都督府於高要縣,使高要升格為郡、州、府的行政中心,這是高要成為西江中下游地區主要政治中心的開始,奠定了千年名郡的基礎。政治上的不斷加強和穩定,為南遷移民和發展生產創造了條件。中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大量輸入,促進了高要的經濟發展。高要建縣第二年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設立高要鹽官,為嶺南僅有的兩處鹽官之一,珠江口內外的鹽均通過高要北運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中原所產的絲綢通過高要到達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在陸上的延伸。著名的端硯問世於唐代,成為高要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標誌。
宋代是高要大規模開發的重要時期。北方的戰亂帶來了大量移民南遷,人口的迅速增加,使西江一帶土地得以大量墾殖,興築堤圍加速了土地的開發和村落的建設,高要縣被朝廷定為望縣。紹聖三年(1096年),宋神宗趙頊之子趙佶被封為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趙佶繼位登基,即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10月,宋徽宗改“興慶府”為“肇慶府”,賜御書“肇慶府”橫額,肇慶之名自此而來。
高要文化的發展與宋代幾位名臣的推動有直接關係。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由揚州天長縣令調任為端州知州,任期三年。他建驛站、星岩書院和豐濟倉,開井利民,築渠引水,深得百姓擁戴。宋代高要已成為全國兩大產硯中心之一,新開硯坑近10個,以高要爛柯山的上、中、下三岩所產為佳,尤以下岩石為最上品。儒學在宋代了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政和四年(1114年),郡守毛衍文設高要學宮(在現今肇慶市正東路42號),是端州有縣學之始。
明朝至清代中葉,高要政治、經濟、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興盛景象。在政治軍事上,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吳桂芳將兩廣提督(後改為總督)府從梧州遷至高要縣城,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歷時182年。高要一度是南明皇都,清順治三年(1646年)10月14日,明桂王朱由榔監國於肇慶。在經濟方面,商品經濟有一定的發展,西江的魚花、蠶繭、草蓆等物產遠銷各地,西江河面“帆檣如織”。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金渡織席藝人發明了花席,鹹豐五年新橋人編織的洋籃竹器開始出口外銷。明、清時高要的文化在中西文化交匯中發展。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9月10日,義大利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到高要傳教,被譽為溝通中西方文化的第一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始建城西的伊斯蘭教清真寺。鹹豐十一年(1861年),美籍傳教士紀好弼在城中路建造第一所基督教浸信會堂。為加強儒學教育,明宣德六年(1431年)建崧台書院。萬曆十三年(1585年),為振興文風在南岸建造文明塔,並在塔下建文峰書院。天啟四年(1624年),又在烏榕崗上建巽峰塔(俗稱烏榕塔),寓生生不息之意。
鴉片戰爭以後,大批高要人逐漸移居海外。高要華僑分布於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澳大利亞為最多。
高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河台開耕節、宋隆茶果節、金利賽龍舟,還有金渡花席、新橋洋籃、大灣紅木等手工藝。

教育

大學
廣東理工學院,位於肇慶市高要區祈福大道,2007年,學院遷入現址。廣東理工學院是經教育部批准,由原肇慶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升格成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它也是粵西地區唯一一所理工類本科高校。根據2015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各專業以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為專業帶頭人,並聘有歐美、日本等國的專家擔任專任教師。有教師712人,其中專任教師568人,兼課、兼職教師329人;專任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152人。學校設有11個二級教學單位,開辦本科專業9個,專科專業30個。
中學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高要縣城內端溪書院改為肇慶中學堂(即今肇慶中學),學生4班,學制5年,為肇慶有中學之始。光緒三十四年改星岩書院為高要闔邑公立中學堂(即今肇慶市一中),招收本科1班,學制5年,預科1班,學制2年。民國元年(1912年),肇慶府中學堂改稱肇慶中學,高要闔邑公立中學堂改稱高要縣立中學。民國7年,葡屬天主會創辦培志學堂,設專修班及完全國小,後稱海星中學。
民國20年(1931年),改高要縣女子師範學校為高要縣女子初級中學。民國24年併入高要縣立中學為女子部,為中學男女同校之始。
抗日戰爭時期,農村中學相繼興辦。民國31年(1942年)二區辦起新江中學,三區辦起宋隆中學。民國32年一區辦起祿文中學。民國37年,在肇慶西門成立聖羅撒女子中學,為教會所辦。
1949年高要境內有完全中學2間(含省立肇慶中學),國中6間(含教會辦的3間),學生1350人,入學人數僅占當時全縣人口0.27%。
建國後,人民政府對中學分批接收和改造。1950年改縣立中學為高要縣第一中學,改祿文中學為高要縣第二中學,改新江中學為高要縣第三中學,改宋隆中學為高要縣第四中學。同時停辦所有教會辦的中學。1957年,增辦3間國中(樂城中學、廣利中學、宋隆華僑中學),全縣共有中學8所(含省立肇慶中學),學生3677人(其中高中641人,國中3036人),比1949年增長2.7倍,占當時全縣人口的0.6%。
1958年後,中學發展較快,新辦國中10間(蓮塘中學、永安中學、大灣中學、沙浦中學、金利中學、白洞中學、白諸中學、活道中學、蜆崗中學、金渡中學),原高要縣第一中學改稱肇慶市第一中學,原二中、三中、四中分別改稱祿步中學、新橋中學、宋隆中學,且都辦成完全中學。1960年底統計,全縣有完全中學5間(含肇慶中學),學生1087人;國中12間,學生6033人;半日制農業中學5間,學生926人。其時學生總人數達8046人,占當年全縣人口的1.76%。
1961年,原省立肇慶中學和肇慶市第一中學劃歸肇慶市管轄,同時執行部頒《全日制中學工作條例》(50條),貫徹調整方針,實行兩種教育制度,壓縮一些條件較差的全日制中學,發展半日制農業中學和林業中學。從1961年起,裁減白諸、白洞、沙浦3所公社辦的戴帽子國中,把蓮塘、永安、大灣、金利4所國中改為農業中學。1963年又裁減大灣農中,停辦祿步中學高中班。據1966年統計,全縣全日制中學保留10間(其中普通中學7間,農業中學3間),學生3482人(其中高中495人,國中2987);公社辦半日制農業中學12間,林業中學11間,學生1847人。兩類學校共有學生5329人,占全縣人口的1%。
“文化大革命”時期,半日制農林中學先後被解散,全日制中學迅猛發展。1969年全縣各大隊國小普遍附設國中班,各公社普遍辦起高中。1976年,全縣有完全中學2間(樂城、馬安),高中18間(河台、水南、祿步、筍圍、小湘、大灣、新橋、白諸、活道、蓮塘、回龍、白土、金渡、蜆崗、廣利、永安、沙浦、金利),大隊辦的國小、國中、高中九年制一條龍教育有7間(祿步1間、金渡1間、廣利2間、永安3間),大隊聯辦的國中1間,國小附設國中班298間。國中有641班,學生22464人,高中129班,學生6444人,中學生總人數達29808人,占全縣人口的4.3%。由於急速發展,加之“文化大革命”中,運動多、勞動多、停課多、學制縮短(初、高中各2年制),取消了考試制度,學生知識質量嚴重下降。
1977年開始撥亂反正,貫徹部頒《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1979年開始對中學進行調整,先後把水南、小湘、筍圍、白諸、沙浦、大灣、金渡、河台、蜆崗、蛟塘、活道、回龍等12間高中調整為國中,其時剩下樂城、祿步、新橋、蓮塘、白土、廣利、永安、金利、馬安等9間高(完)中;同時先後摘掉305間國小附設國中班的帽子,聯辦成65間獨立國中。
1980年定新橋中學為重點中學。1983年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對普通高中進行結構改革,採取多種形式辦學,先後改永安、蓮塘、樂城等高中為農業職業高中。到1986年底統計,全縣有普通高中6所,學生2255人;農業高中3所,學生929人;國中50所,學生26442人;中學生總人數達29526人,占全縣人口的4%。
2015年有5間高中,分別為高要市第一中學高要市第二中學新橋中學肇慶市實驗中學,高要市復讀中學。
國小
民國元年(1912年),學堂改稱學校,本縣仍以私塾為多。民國17年,縣教育會議決定“禁塾設校”,以後,國小有所發展。民國25年發展到589間(其中縣立國小1間)。
民國29年(1940年),縣推行國民教育,高級國小改稱中心國民學校,初級國小改稱國民學校。民國34年統計,全縣有國民學校436間,私立國小10間。1949年國民學校減為316間,學生21540人,占當時總人口數的4.3%。
建國後,徹底取締私塾,接收改造國民學校。學校名稱一律冠以地名,統稱國小。據1950年底統計,全縣有國小403間,學生23200人。土地改革後,農民迫切要求學文化,學校發展加快。到1952年已有國小502間,學生4569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71.5%。同年,本縣執行部頒《中國小暫行規程(草案)》,國小全部改為公辦。1954年調整國小布局,學校減為354間,學生40968人,入學率61.92%。1957年又回升為383間,學生50068人。入學率64.47%。
1958年,貫徹“兩條腿走路”方針,發展了民辦國小。1959年全縣有國小481間,學生70594人,入學率80%。
1960年,國家出現暫時經濟困難,部分學生退學,學校貫徹“調整、充實、鞏固、提高”八字方針,辭退超齡學生,在校學生下降至58531人。
1961年,部分公社中心國小開始辦“五年一貫制”試驗班。1963年貫徹《全日制國小工作條例》(40條),穩定了教學秩序,教學質量逐步有所提高。同時採取多種形式辦學,加大辦耕讀國小早午晚班,巡迴教學,全日制與半日制同時並舉等,國小又有較大發展,據1964年底統計,全縣共有國小817間,學生69356人(其中半日制315間,7012人),入學率77.74%。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國小停課“鬧革命”,學校處於混亂狀態。197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要把普及國小作為一項大政來抓”,國小才逐步得到穩定和發展。1976年,全縣國小發展到758間,學生115296人,入學率達到96.6%,成為建國後國小發展的一個高峰期。但在“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影響下,學生知識質量下降。1978年貫徹《全日制國小教學工作條例》(試行草案),把課堂教學作為重點來抓,縣、區分級辦重點校。當時定廣利、祿步、新橋三間中心國小為縣重點國小,定各區國小為區的重點國小。從此,學校秩序納入正軌,教學質量逐步提高。至1983年統計,全縣國小在校學生100400人,入學率96.68%,鞏固率93.53%,成為基本實現普及初等教育縣。
1986年開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全縣有國小468間,學生85457人,入學率98.05%,鞏固率98.39%,畢業率97.08%。1993年,全縣有國小449間,學生78053人。

人物

高要人文薈萃,唐代有一代禪宗大師石頭希遷陳希遷),在六祖惠能門下出家,在其後的禪宗五家,曹洞、雲門、法眼三家的傳承都淵源於希遷;宋代高要縣城明直里梁氏一門兩代三進士,明代蓮塘梁氏一族考取了10名進士舉人,貢太學者20人;明末清初,高要文風漸熾,書院林立,大批學者來此講學傳道,推動了高要教育的發展,東河總督蘇廷魁吳桂丹、馮譽驥等人考進了翰林院以及清代江南提督張國梁,何昆玉金石篆刻成就斐然,鄧子舟灰塑藝術名揚省港,鄧福所創洋籃飄洋過海,蔡九儀將少林武術帶進嶺南開創南拳新流派。民國以後,湧現出原國民黨中央常委梁寒操、原國民黨陸軍總司令、一級上將余漢謀馬炳洪林湛唐雲山羅懋勛呂鑒周等國民黨上將和中將。康有為的學生陳煥章從晚清進士到留學取得博士學位,任民國議員,他創立了孔教,開辦了中國第一所孔教學院;中國第一個共產國際代表劉澤榮連任三屆全俄華工代表大會執委會主席,曾出席共產國際第一、二次代表大會,是最早見到列寧的中國人;原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被稱為“中國物理學之父”。曾率重慶號巡洋艦起義的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鄧兆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傑出將領,歷任海軍副司令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等重要職務。嶺南畫派大師黎雄才以“黎家山水”享譽藝壇,成為嶺南畫派的一代宗師,獲得中國第一屆“金彩獎成就獎”,是國畫界的第一人。黃友棣的音樂作品享譽港台,被稱為“音樂菩薩”。
石頭希遷畫像石頭希遷畫像

榮譽稱號

中國壓鑄產業基地,中國建築五金產業基地,廣東省蔬菜產業龍頭市,廣東省綠色名市,中國羅非魚之鄉、中國羅氏沼蝦之鄉。
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2018年11月,榮登“2018中國幸福百縣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