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北方炭疽病

高粱北方炭疽病

高粱北方炭疽病是在高粱種植期間易發作的真菌病害,主要由屬於半知菌亞門的玉蜀黍球梗孢菌引起。病發時,整個葉面呈現火紅色,布滿了大量的病斑,直接導致葉片迅速乾枯,嚴重時會導致高粱大面積減產。治療這種病害可以採取使用農藥等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高粱北方炭疽病
  • 別稱:高粱眼斑病
  • 分布區域:主要發生在中國東北、華北高粱產區,雲南也有發生
  • 病原中文名:玉蜀黍球梗孢菌
  • 病原拉丁學名:Kabatiella zeae Narita
  •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葉鞘和籽粒
病害症狀,病原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病害症狀

重點為害葉片、葉鞘和籽粒。葉片和葉鞘染病現紫紅色小病斑,後期中間略呈灰白色,大小僅1.0~2.5×0.5~1.5(mm)。發生嚴重的,葉片上布滿病斑,整個葉片變成火紅色,迅速乾枯。有些高粱品種上,病斑呈橢圓形至梭形,大小3~5×2~3(mm)。種植在貧瘠或缺肥土地上、葉色黃綠的高粱染病後,容易被極細交鏈孢菌二次寄生,在病斑周圍現數圈紫紅色輪紋,最後形成橢圓形大斑,大小可達20~40×10~20(mm),尤其是旗葉上的症狀最明顯。籽粒染病在籽粒上現紫紅色細小的斑點。

病原特徵

在馬鈴薯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初黃色,後變為粉紅色至黑藍色。分生孢子盤無色,無剛毛,大部分埋生在寄主氣孔下,極小;分生孢子梗短棒狀,單胞無色。有時有2~3梗鑽出表皮外。分生孢子長形彎曲至鐮刀形,末端尖,透明無隔膜,大小18~33×3~4(um),平均為27×3.6um。分生孢子在玉米葉片氣孔中伸出的短梗上連續形成,也可沿菌絲在靠近分隔處產生。將病組織保濕24~48小時,可見2~7個分生孢子聚生在膨大的孢子梗頂端。但該病的致病原與上述並不完全相同,為不同的生理小種。

傳播途徑

病菌在種子和病殘體上越冬,發病程度與品種及當年7~8月氣象條件有關。

發病條件

東北三省7~8月份氣溫低、降雨次數多、降雨量大可能大流行,引致高粱“翻秸”。

防治方法

(1)選用適於當地的抗病品種。
(2)收穫後及時清理秸稈,及時耕翻,以減少菌源。
(3)增施有機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防止生育後期脫肥,提高抗病力。
(4)藥劑處理種子用種子重量0.5%的50%福美雙粉劑或50%拌種雙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可防治苗期種子傳染的炭疽病及北方炭疽病。
(5)該病流行年份或個別感病田,從孕穗期開始噴灑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