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示範性教材·人文素質

《人文素質教育讀本》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對人文素質和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目標作了科學定位。編者突破了將人文素質局限於語言文字能力或文學藝術素養的一般認識,提出“人文素質是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由人文認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為等要素構成的主體品質”,從“如何做人的基本要求”予以定位。依據這個認識,將人文素質教育目標分解為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四個方面,並結合高職院校實際,提出了“把握自我、尊重他人、報效社會、善待自然”等四大具體目標及相關子目標,初步解決了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目標的系統性、明晰性問題。 二是充分考慮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要求,選擇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哲理性的美文作為載體,通過美文的感化、薰陶作用以及“導讀”的點撥,進行有效的教育。相信這種旨在打破“說教式”“灌輸式”教育的教材,一定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質水平。 三是“素質訓練”的設計。與一般教材的思考題、作業題不同,素質訓練體系的設計顯然體現出編者對人文素質形成機制的深入思考。該體系的許多內容著眼於引導學生在體悟中獲得思想認識上的升華,在自省中接受心靈的衝擊,這對人文精神的人格化無疑能夠起到切實的作用。許多討論題和思考題也許找不到完整的、標準的答案,但正是題目的開放性才可能激發探討的熱情,形成教與學雙向良性互動的局面,這不正是我們需要追求的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嗎?

基本介紹

  • 書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示範性教材•人文素質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7頁
  • 開本:16
  • 定價:32.00
  • 作者:豐坤武
  • 出版日期:2009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5064258
  • 品牌: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人文素質教育讀本》:感化·薰陶·體悟·自省。

圖書目錄

導論
上篇
第一編 把握自我
導言
·修身為本
大學之道(《大學》)
·追求君子風範
“君子”與“小人”(《論語》節選)
·成為大寫的人
高爾基《人》
·體悟生命
[美]利奧·巴斯卡利亞《一片葉子落下來》
·人生境界的覺解
馮友蘭《人生的意義及人生中的境界》
·生命的高度
[丹麥]勃蘭兌斯《人生》
·人生不能沒有等待
趙鑫珊《人生就是等待》
·辨證思維的魅力
老子的智慧(《道德經》節選)
·絕對自由的困惑
逍遙遊(《莊子》節選)
·讓我們優雅起來
劉墉《其實我們很優雅》
·認識你自己
[美]羅傑斯《成為一個人意味著什麼·》

第二編 尊重他人
導言
·自我與他人
[英]查斯特菲爾德勳爵《年輕人要懂得的生活哲學》兩則
·成功的基石
李開復《給中國學生的第一封信:從誠信談起》
·尊重他人的權利
[美]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
·學會寬容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龍《寬容》序言
·把握處世的分寸
于丹《(論語)心得之三處世之道》
·友情的錯位與回歸
余秋雨《關於友情》
·愛情與人格獨立
舒婷《致橡樹》

第三編 報效社會
導言
·嚴正對待社會爐火的烤煉
胡適《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
·社會需求與人生抉擇
王選《我一生中的八個重要抉擇》
·藍領的前程
李麗輝宋學春《新時代的中國工人許振超》
·生活是偉大的導師
俞敏洪《與你分享五句話》
·堅守生存發展的人格底線
王懷讓《中國人,不跪的人》
·成仁殉道的情懷
林覺民《與妻書》
·存養浩然正氣
文天祥《正氣歌》

第四編 善待自然
導言
·在感悟大自然中學會做人
溫家寶《仰望星空》
·大地是我們的母親
[美]西雅圖《西雅圖宣言》
·切莫愧對大自然的施捨
[美]謝爾·西弗斯汀《施捨的樹》
·消除“控制大自然”的自大心態
[美]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節選)
·承載對人類未來的憂慮
羅馬俱樂部執行委員會《我們的憂慮》
·確立地球公民的共同關切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走向可持續發展》
·警惕人類的異化
[美]阿特·布奇沃德《新鮮空氣可以使你致命》

下篇
第一編 中國傳統文化概述
第二編 套用文寫作舉要
第三編 人際溝通藝術簡說
第四編 禮儀知識簡介
後記

文摘

上篇
第一編 把握自我
修身為本
大學之道(《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簡介:
《大學》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禮記》中的一篇。《禮記》的作者無法確考,據傳為孔門“七十後學”各據其所聞撰寫而成。此篇提出了大學的根本宗旨,篇名系編者所加。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每樣東西都有本有末,每件事情都有始有終。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修養品性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後記

本讀本是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編寫的通用教材。讀本以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為經,以文史哲藝等方面的經典作品為緯,以素質訓練為重要教學環節,以相關人文知識為補充,旨在強化人文素質教育的科學性與實效性,以切實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
本教材由豐坤武教授任主編,黃奕副教授任副主編。編寫分工如下:明衛紅,《把握自我》《人際溝通藝術簡說》;朱曉倩,《尊重他人》;陳琳,《報效社會》;索斌,《善待自然》《禮儀知識簡介》;陶燕輝,《中國傳統文化概述》;黃奕,《套用文寫作舉要》,負責編務,參與統稿;豐坤武,教材框架體系設計,《導論》,各編《導言》,負責統稿。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選用了一些優秀的作品,得到了許多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們對本書所選篇章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但由於地址不詳或聯繫等方面的困難,未能與一些作者或譯者取得聯繫,深表歉意。敬請各位有著作權的作者與我們聯繫,以便按國家有關規定支付稿酬並贈送樣書。另,本書所借鑑的部分研究資料與篇目,恕未能予以一一標明出處。
南通職業大學黨委和校長室高度重視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開設,十分支持本教材的編寫。校黨委書記王炎斌同志、副書記劉啟東同志參與策劃並全力推動;校長管德明教授、副校長陳家頤教授主審教材並具體指導;教務處立項資助;人文系總支書記、主任高菊生同志精心謀劃安排。謹此一併感謝!
感謝中國高教學會副會長、江蘇省高教學會會長葛鎖網教授為本教材作序!
感謝王抗戰編輯的精心編排,感謝南京大學出版社對本教材出版的支持!

序言

相對於科學素質而言,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更顯缺失。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高職院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培養合格的高級技術套用人才的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目前,高職院校一般都是通過開設選修課或人文講座的途徑來進行這方面的教育。這種做法有三個弊端:一是缺乏剛性約束機制,容易把人文素質教育置於可有可無的境地;二是客群面窄,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接受到教育;三是教育內容的隨意性、零碎性,不能保證學生系統地接受人文素質教育。有些學校雖然開設了公共必修課《大學語文》,對提高學生人文素質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大學語文》的教學宗旨重在文學素養和語言文字能力的提高,並未顧及對學生進行系統的人文素質教育這個目標。因此,落實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為人文素質教育建立剛性約束機制,把它納入公共必修課教學體系;二是構建一門成熟的課程作為承擔人文素質教育任務的主要載體。為此,南通職業大學創設了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並組織編寫了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讀本》作為該課程的基礎性教材。
這本教材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對人文素質和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目標作了科學定位。編者突破了將人文素質局限於語言文字能力或文學藝術素養的一般認識,提出“人文素質是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由人文認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為等要素構成的主體品質”,從“如何做人的基本要求”予以定位。依據這個認識,將人文素質教育目標分解為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四個方面,並結合高職院校實際,提出了“把握自我、尊重他人、報效社會、善待自然”等四大具體目標及相關子目標,初步解決了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目標的系統性、明晰性問題。
二是充分考慮到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要求,選擇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哲理性的美文作為載體,通過美文的感化、薰陶作用以及“導讀”的點撥,進行有效的教育。相信這種旨在打破“說教式”“灌輸式”教育的教材,一定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質水平。
三是“素質訓練”的設計。與一般教材的思考題、作業題不同,素質訓練體系的設計顯然體現出編者對入文素質形成機制的深入思考。該體系的許多內容著眼於引導學生在體悟中獲得思想認識上的升華,在自省中接受心靈的衝擊,這對人文精神的人格化無疑能夠起到切實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