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

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

《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是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彭擁軍。本書從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的理論基礎和社會基礎出發,在微觀和巨觀兩個層面上,探討了1977年高考恢復以後到2006年這一段時間內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的情況。

基本介紹

  • 書名: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
  • ISBN:9787300088723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裝幀:平裝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信息,

基本信息

作 者: 彭擁軍 著
出版時間: 2007-12-1
版 次: 1
頁 數: 305
印刷時間:
開 本: 16開

內容簡介

作者認為,高等教育所實現的農村人口向上的社會流動,不但使大學生本人合理合法地進入中國的政權系統或專業技術領域,實現了自身地理意義和地位意義上的社會流動,而且還意味著下一代身份和地位的轉變。而農村的熟人社會形態移植了鄉土社會的關係網路,產生了廣泛的伴隨性社會流動,給農村社會流動帶來了深刻影響。與此同時,官本位和單位制使本來應該具有異質性的現代社會結構由於人為作用而呈現出許多同質性,加上人才競爭機制等因素的出現,使得教育篩選,人事篩選、市場篩選和政策篩選同時對農村社會漢動產生作用。因而,高等教育實際上是把個人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國家對政治控制的需求統一了起來。

作者簡介

彭擁軍,1969年生,湖南寧鄉人,博士,民革黨員,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畢業於廈門大學,師從潘權懋元教授攻讀博士學位,進入高等教育學研究領域,現於南京師範大學師從吳康寧教授做博士後研究,專攻教育社會學。
先後主持省部級科研課題7項。其中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青年專項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資助項目1項,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課題1項,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一般資助課題1項,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1項,全國博士後基金項目1項,江蘇省博後基金項目1項,作為主要研究成員參加國家“211工程”等國家和省部級以上項目10餘項。
出版(含參編)著作和教材《科研論文寫作技巧》、《中國教育發展的寧波模式》、《教育學新編》、《心理學新編》等5部。曾在《高等教育研究》、《南京社會科學》、《江蘇高教》等有影響的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多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全文轉載

目錄信息

前言
第一章 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的研究視角與方法
第一節 問題的由來
第二節 研究的意義
第三節 研究綜述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內容
第二章 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社會流動的一般理論
第二節 高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接受者
第三節 高等教育與社會流動的關係
第四節 調查對象的選取
第五節 調查區域的基本情況
第三章 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的社會基礎
第一節 農村社會結構
第二節 農村社會結構與社會流動
第三節 高等教育對農村社會流動的作用
第四章 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的微觀分析
第一節 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的制度文化背景
第二節 調查對象的定量分析
第三節 案例分析
第五章 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的巨觀分析
第一節 社會轉型是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的巨觀背景
第二節 高等教育促進農村社會流動的動力基礎
第三節 新中國高等教育與農村社會流動的分析
第四節 我們的認識
第六章 檢討與結論
第一節 社會分化、社會流動和社會分層
第二節 高等教育對農村社會流動影響
第三節 檢討
第四節 幾個重要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