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滲透壓作用

高滲透壓作用

所謂溶液滲透壓,簡單的說,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於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溶質微粒越多,即溶液濃度越高,對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滲透壓越高;反過來,溶質微粒越少,溶液滲透壓越低。高滲透壓作用是指滲透壓很高的滲透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滲透壓作用
  • 外文名:High osmotic pressure
  • 本質: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 取決於: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
  • 溶質微粒多:溶液滲透壓越高
  • 溶質微粒少:溶液滲透壓越低
食鹽的高滲透壓作用,食糖的高滲透壓作用,高滲鹼性藥物治療高鉀血症的機制,腎髓質部滲透壓梯度的形成,外髓部滲透壓梯度的形成,內髓部高滲梯度的形成,

食鹽的高滲透壓作用

食鹽具有高滲透壓和較強的降水分活性作用,在醃製中起防腐、脫水、變脆等作用。這些作用的大小與鹽的濃度成正比,加鹽越多,則原料失水越多,變脆和防腐的效果也越好。鹽液的防腐能力隨pH值的下降而增強,酸含量大,用鹽量少。鹽和酸在醃製品中起著貯藏作用,如糖醋黃瓜為低鹽高酸製品,醬菜瓜、鹽漬黃瓜為高鹽低酸製品。在低鹽高酸的條件下,以高酸彌補低鹽不足;而在高鹽低酸條件下,以高鹽彌補低酸不足,並促使蛋白質轉化。

食糖的高滲透壓作用

高濃度食糖能夠產生強大的滲透壓。據測定1%的蔗糖溶液可產生71kPa的滲透壓,糖製品一般含60%~70%的糖(以可溶性同形物計),可產生相當於4.1~4.9MPa的滲透壓;而大多數微生物的耐壓能力只有0.35~1.6MPa。糖製品中食糖所產生的滲透壓遠遠高於微生物的耐壓能力,在如此高濃度的糖液中,微生物細胞里的水分就會通過細胞膜向外流動,形成反滲透現象,微生物則會因失水而產生生理乾燥現象,嚴重時會出現質壁分離,從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長。

高滲鹼性藥物治療高鉀血症的機制

①鹼中毒作用:當靜脈注入高滲鹼性藥物後,使細胞外液暫時H+濃度降低,有利於細胞外液K+進入細胞內,使血K+濃度降低。在有酸中毒時,療效更為顯著。②高滲透壓作用:NaHCO3為高滲鹼性溶液,注入後細胞外液容量迅速增加,從而使血鉀濃度相對地下降。③鈉離子拮抗作用:注入大量Na+對K+有拮抗作用,以增強細胞的興奮性而使心率加快。④抗迷走神經作用:在房室傳導阻滯時,乳酸鈉使P—R時間縮短,心房及心室率加快,表明抗迷走神經作用存在。

腎髓質部滲透壓梯度的形成

外髓部滲透壓梯度的形成

髓袢是形成髓質滲透濃度的重要結構。因髓袢也是U形管結構,其中的液體也是逆向流動,因此也是一個逆流系統,尤其近髓腎單位的髓袢較長,可伸入腎髓質深部,更具有逆流倍增的效果。
髓袢升支粗段位於腎臟的外髓部,這段對水不易通透,但能主動吸收Na+和Cl-,因此,隨著小管液由外髓部經髓袢升支粗段向皮質部流動,由於腎小管上皮細胞對Na+和Cl-的主動重吸收,小管液內的NaCl濃度逐漸降低,小管液滲透壓隨之降低,而外髓部組織間液的滲透壓隨著Na+和Cl-從小管不斷擴散出來而逐漸升高。可見外髓部的高滲梯度是髓袢升支粗段主動重吸收Na+和Cl-擴散進入外髓部組織液而形成的(圖1)。
圖1圖1

內髓部高滲梯度的形成

形成內髓部高滲梯度有兩個因素:①遠曲小管以及皮質部和外髓部的集合管對尿素不易通透,而水可被重吸收,由此造成皮質部和外髓部集合管內小管液尿素濃度不斷升高。當含有高濃度尿素的小管液向內髓部流動時,由於內髓部的集合管對尿素的通透性增大,於是小管液中的尿素透出管壁,向組織間液擴散,使內髓部組織間液尿素濃度升高,滲透壓隨之升高,且越近乳頭部滲透壓越高。②髓袢降支細段對NaCl和尿素相對不通透,對水通透性強,在周圍高滲的作用下小管液中的水被吸出,小管液被濃縮,其中NaCl濃度不斷增大。當小管液經髓袢頂端折返髓袢升支細段時,由於該段管壁對水不通透,對NaCl轉為能通透,因此在腎小管內外NaCl濃度梯度的作用下,小管液中的NaCl順濃度梯度擴散進入內髓部,從而增加了內髓部的高滲梯度。
可見內髓部的高滲梯度是由內髓部的集合管擴散出來的尿素和髓袢升支細段擴散出的氯化鈉共同形成的。另外,尿素在髓袢中的再循環也對髓質部的高滲梯度有作用。升支細段可吸收內髓組織間液中的尿素進入小管液。但是當小管液經過皮質部、外髓部,最後返回內髓部時,小管液中的尿素又可透過管壁擴散進入內髓組織間液。至此,形成了髓質部由外向內滲透壓逐漸升高的滲透壓梯度。從髓質滲透壓梯度形成全過程來看,髓袢升支粗段對Na+和Cl-主動重吸收是髓質滲透壓梯度形成的主要動力,而尿素和NaCI則是形成髓質滲透壓梯度的主要溶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