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高校教師對教育技術創新的採納行為研究
- 作者:高峰 著
- ISBN:9787516159385
- 頁數:240
- 定價:55.0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04月 (1版1次)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關注高校教師對教育技術創新的接受和採納行為。首先梳理了創新擴散理論、技術接受模型、計畫行為理論等相關理論及其發展,並對國內外教育領域技術創新採納研究的現狀、關心的焦點問題及研究空間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評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研究的理論模型和假設,實證了高校在引進一項技術創新後影響教師採納和持續採納創新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不同創新採納階段的教師採納行為的影響變化。本書在豐富和深化現有理論的同時,對教育技術的開發和教學信息化的推廣具有較好參考價值。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 現實背景
二 理論背景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的技術路線
第五節 論文結構和內容安排
第二章 相關理論研究
第一節 創新擴散理論
一 創新特徵與採納速度
二 個人創新採納決策過程
三 個人創新性與採納者分類
第二節 技術接受模型及其發展
一 技術接受模型
二 技術接受模型的進一步發展
三 幾個技術接受擴展和整合模型
第三節 計畫行為理論及其發展
一 計畫行為理論
二 解構的計畫行為理論(DTPB)
第四節 社會認知理論
第五節 組織中的創新擴散過程
一 Zaltman等人的早期研究:二階段過程模型
二 後期進一步的研究:創新過程各階段的細化
三 與IT接受理論的綜合
第六節 本章總結
第三章 教育領域技術創新擴散和採納研究綜述
第一節 文獻來源、檢索與選擇
第二節 文獻特徵分析
一 發表時間和國別特徵
二 文獻涉及的技術創新類型
三 研究的被試
四 研究的理論視角
五 研究方法
六 研究的變數
第三節 影響因素及其與採納行為的關係分析
一 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
二 創新特徵
三 個人特徵
四 組織因素
五 社會影響
第四節 本章總結
第四章 研究假設和研究模型
第一節 研究模型的理論框架-
第二節 研究變數和研究假設
一 使用行為和行為意向
二 創新特徵
三 個人特徵
四 組織因素
五 社會影響
六 不同採納階段各變數關係的變化
七 研究假設匯總
第三節 研究模型
第五章 研究環境、測量工具、數據收集與樣本特徵
第一節 研究環境-
一 教育技術創新的選擇
二 研究對象的選擇
第二節 問卷設計過程
一 問卷設計過程概述
二 研究變數的操作化及測量
三 小範圍訪談
四 問卷小範圍試測
五 信度和效度分析
六 最終問卷形成
第三節 正式問卷調查
一 樣本選擇及大小
二 數據收集
第四節 樣本特徵分析
一 樣本描述統計
二 被試對各因素的認知差異
三 被試群體聚類分析
第六章 模型和假設檢驗分析
第一節 分析方法
第二節 測量模型分析
第三節 結構模型檢驗
一 創新特徵影響模型的檢驗
二 個人特徵影響模型檢驗
三 組織干預影響模型檢驗
四 社會影響模型檢驗
第四節 本章總結
第七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創新特徵的影響
一 持續使用意向對使用水平的影響
二 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的影響
三 相容性感知的影響
第二節 個人特徵的影響
一 自我效能的影響
二 個人創新性的影響
第三節 組織干預的影響
一 制度承諾的影響
二 促進條件的影響
第四節 社會影響因素的影響
一 主觀規範的影響
二 社會形象感知的影響
第五節 綜合分析
第八章 研究結論、意義與展望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管理和實踐意義
一 創新特徵的影響方面
二 學校組織中的社群影響方面
三 組織干預的影響方面
四 個人特徵的影響方面
五 不同採納階段不同類別的教師應該區別對待
第三節 主要創新點
一 進一步拓展國內教育技術研究的邊界,溝通教育技術
與社會科學學科的聯繫
二 將教師的認知信念作為高校組織內教育技術創新擴散的關鍵
三 從技術、個人、組織、社會影響4個方面系統地探討了影響教師採納或持續採納教育技術創新的因素及影響機制
四 採用橫向研究方法探討了各影響因素不同採納階段的動態變化
五 識別了6類不同特徵的採納群體
六 進一步豐富了創新擴散和技術採納理論
第四節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節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調查問卷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 現實背景
二 理論背景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的技術路線
第五節 論文結構和內容安排
第二章 相關理論研究
第一節 創新擴散理論
一 創新特徵與採納速度
二 個人創新採納決策過程
三 個人創新性與採納者分類
第二節 技術接受模型及其發展
一 技術接受模型
二 技術接受模型的進一步發展
三 幾個技術接受擴展和整合模型
第三節 計畫行為理論及其發展
一 計畫行為理論
二 解構的計畫行為理論(DTPB)
第四節 社會認知理論
第五節 組織中的創新擴散過程
一 Zaltman等人的早期研究:二階段過程模型
二 後期進一步的研究:創新過程各階段的細化
三 與IT接受理論的綜合
第六節 本章總結
第三章 教育領域技術創新擴散和採納研究綜述
第一節 文獻來源、檢索與選擇
第二節 文獻特徵分析
一 發表時間和國別特徵
二 文獻涉及的技術創新類型
三 研究的被試
四 研究的理論視角
五 研究方法
六 研究的變數
第三節 影響因素及其與採納行為的關係分析
一 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
二 創新特徵
三 個人特徵
四 組織因素
五 社會影響
第四節 本章總結
第四章 研究假設和研究模型
第一節 研究模型的理論框架-
第二節 研究變數和研究假設
一 使用行為和行為意向
二 創新特徵
三 個人特徵
四 組織因素
五 社會影響
六 不同採納階段各變數關係的變化
七 研究假設匯總
第三節 研究模型
第五章 研究環境、測量工具、數據收集與樣本特徵
第一節 研究環境-
一 教育技術創新的選擇
二 研究對象的選擇
第二節 問卷設計過程
一 問卷設計過程概述
二 研究變數的操作化及測量
三 小範圍訪談
四 問卷小範圍試測
五 信度和效度分析
六 最終問卷形成
第三節 正式問卷調查
一 樣本選擇及大小
二 數據收集
第四節 樣本特徵分析
一 樣本描述統計
二 被試對各因素的認知差異
三 被試群體聚類分析
第六章 模型和假設檢驗分析
第一節 分析方法
第二節 測量模型分析
第三節 結構模型檢驗
一 創新特徵影響模型的檢驗
二 個人特徵影響模型檢驗
三 組織干預影響模型檢驗
四 社會影響模型檢驗
第四節 本章總結
第七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創新特徵的影響
一 持續使用意向對使用水平的影響
二 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的影響
三 相容性感知的影響
第二節 個人特徵的影響
一 自我效能的影響
二 個人創新性的影響
第三節 組織干預的影響
一 制度承諾的影響
二 促進條件的影響
第四節 社會影響因素的影響
一 主觀規範的影響
二 社會形象感知的影響
第五節 綜合分析
第八章 研究結論、意義與展望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管理和實踐意義
一 創新特徵的影響方面
二 學校組織中的社群影響方面
三 組織干預的影響方面
四 個人特徵的影響方面
五 不同採納階段不同類別的教師應該區別對待
第三節 主要創新點
一 進一步拓展國內教育技術研究的邊界,溝通教育技術
與社會科學學科的聯繫
二 將教師的認知信念作為高校組織內教育技術創新擴散的關鍵
三 從技術、個人、組織、社會影響4個方面系統地探討了影響教師採納或持續採納教育技術創新的因素及影響機制
四 採用橫向研究方法探討了各影響因素不同採納階段的動態變化
五 識別了6類不同特徵的採納群體
六 進一步豐富了創新擴散和技術採納理論
第四節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節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調查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