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曉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省漢壽縣坡頭鎮
- 出生日期:1907
- 逝世日期:1999
- 職業:教師
他酷愛書法,自幼刻苦臨摹,開拓創新,其字自成一家,獨具風格,行草楷隸,皆有特色。中國老年書法協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常德市書法家協會顧問,漢壽縣書法詩詞協會名譽主席,其書法作品多次在省市展出。篆、隸、行、草、楷諸體皆通,晚年尤以魏碑見長。1987年曾舉辦“高曉嵐書法藝術展覽”,1988年在長沙毛主席革命活動紀念館正廳展出,《湖南政協報》、《書法報》及湖南電視台、常德電視台先後作了專題報導。書法、詩詞流傳到香港、台灣、西歐等地。傳略被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學書歷程
高曉嵐先生自幼家貧,但聰明過人。七歲進私塾,除讀經書外,便是習字,且長進甚快,同堂學童皆不及他。別人在“描紅”(填寫紅模)時,他已“蒙影”(用竹紙蒙著影本寫);別人“蒙影”時,他已提前脫手臨貼。首次脫手,寫了個“高”字,約有中等酒杯大,眾人不相信,當即面試重寫,果系本人所書,在場者為之高興。11歲時,先生不僅書法雋秀明麗,而且詩文情境並茂,被鄉人謂之為神童。
先生初學執筆,其拇指關節向下凹陷,寫久便指腕僵痛,琢磨多日,不見功效,時時沉思悶想,其母見其狀,對其執著精神倍感欣慰,細聲叮囑:“這拇指關節跌下就繃緊,弓起便松活,你往後拿筆,把大拇指第一個關節弓起來看看……”先生照著做了,指腕都覺得舒服多了。先生深得母親的啟迪,自此讀書習字,做事做人,均養成觀察仔細,思考究竟的習慣。
少年時期,有一天先生家來了個遊學老(系在外面專靠做字寫對聯贈送人家索取報酬的文人),此人滿腹經綸,言談舉止,蘊含玄機。見先生愛好習字,便向先生的父親進言,令先生用竹籤穿制線,每隔兩天加一枚,插在筆桿上書寫。先生遵其囑,加到三、四十枚時,拿起筆來只覺上重下輕,寫起字來,甚為吃力。久之,總感腕臂疲軟,筆畫依然差勁。先生之母見先生怏怏不樂,問其緣由,笑對先生說:“這遊學先生是在練你的腕力、臂力,你現在把制錢取下來,再習之。”先生聽母親一說,頓生感悟,丟掉筆頭制錢,覺得輕鬆自如。久而久之,儼象一股氣流通到筆毫,寫出的字,既流暢,也有勁勢。
省城讀書,給先生習字拓寬視野,開闢天地。先生廣采博取古代名家字貼之精華。從習黃自元的《九成宮醴泉銘》入手,以元代趙孟頫的《壽春堂記》滋潤秀髮,用唐代顏真卿的《多寶塔》穩定間架,參以《中興頌》壯其氣勢,繼以插寫晉代王羲之的《樂毅論》及唐代鐘紹京的《靈飛經》,使其道婉韻秀的字型兼而有之。後來,先生又借得《智永真草千字文》貼,至為寶愛,涵渾融合,心摹手追,日夜孜孜。不僅楷書基礎紮實,而且篆、隸、行、草皆有造詣,遍習顏柳,力追二王,其書法水平在校內,在省城已頗具影響。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地方鄉紳派系紛爭,為爭奪大美鄉鄉長之職位鬧得不可開交。其時,鄉人覺得先生為人誠實厚道,工作勤勉,為緩解派系鬥爭,避免衝突,鄉人公推先生出任大美鄉鄉長。先生推辭不脫,只得勉強接應,成為國小教師中推選出來的“先生鄉長”。任職期間,先生為民辦事,謹慎精誠,有口皆碑。然先生仍不願迎逢上司,屈膝折腰,更不忍擾民抓丁,苛征強購,僅幾個月,先生便掛冠而去,辭掉職務,繼續教書生涯。此段經歷,清楚無隱,政府知曉,眾人理解,歷次運動卻也無人提及。孰料“文革”期間,造反派卻死死扣住這“先生鄉長”的經歷,對先生橫加批鬥,其子女倍受牽連。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縣城十字街修建了一座大飯店,在當時算是漢壽的“標誌性建築”。為了顯赫門庭,飯店負責人專請先生為其題寫招牌,因其要懸在牆頂,字跡必須很大,而當時又沒有擴印設備,索字者覺得這是一大難題,眾人也為之擔心。先生應允後,次日清晨,來到學校大操坪,將粘合的白紙鋪在地上,提來一支自製的掃把似的大拖筆(筆桿有碗口粗)和一桶紅土水汁,慢步走到紙邊,凝神靜氣,雙手握管,將筆沾滿紅土水,在紙上龍飛鳳舞,一口氣寫出了“漢壽大飯店”五個2米見方的正楷字。看到這蒼勁有力,用墨均勻,間架平穩,獨具風格的字跡,眾人讚嘆不已。後來,這幾個字做成招牌,懸在牆上,使飯店添光增色,生意興隆。可惜的是,“文革”期間,這幾個字也因破“四舊”而被砸掉。說來也怪,自砸掉這幾個字後,該店的生意便開始凋蔽,從此一厥不振。
十年浩劫,先生被造反派視為反動學術權威,送到鎮龍閣牛棚改造。先生工作的漢壽一中圖書室的圖書全部被洗劫一空,其私人收集多年的古書、古帖也被查抄沒收,連文房四寶亦被拿走,編寫的詩文卷冊亦散失。即便如此,先生仍未停止練習書法,在“改造”期間,稍有間隙,先生便用樹枝竹籤,在地上比劃,鄰里小兒爭相拜其為師。先生殷勤指點,傳其精髓,早將批鬥之事拋到九霄雲外。尤其是鄉親鄰里有喜慶之事,時常請先生題寫門聯,先生一一應允,送聯上門,臨走時,一再交代,勿告訴外人,以免造反派惹是生非。
“文革”期間,縣城電影院改建,修成後無人題寫招牌,有好心人提議請先生題字,但造反派不允,只得另請人摹仿先生字型,寫出“漢壽電影院”五個小字,然後用放大設備描在牆上,做成招牌。字成之後,縣民一看便知不是先生手跡,造反派頭頭不解,問其緣由,一長者答道:“高老先生的字跡係數十年之精華,其內功須蘊含心底,外功方彰顯日月,此非一般雕蟲小技者所能及。”
“改造”期間,鄉人見先生年事已高。未安排下田乾農活,但苦於造反派壓力,只好安排先生放牛。先生深知,牛是農家之寶,對牛極為關愛。一年冬天深夜,風雪交加,母牛生崽後,小牛凍僵,生命垂危。先生見情況緊急,遂將自家的被褥搬來,蓋在牛崽身上,自己卻守候旁邊,睡在牛棚的草堆中。待第二天黎明,鄉人見其睡在草堆之中,問明情況,對先生舍己奉公之精神,佩服不已。
“文革”之後,先生復出,雖為縣一中退休教師,但看到國家撥亂反正,文藝復甦,深感“春風惠我,夏雨宜人,”曾賦詩一首:“為我招回藝術魂,夜聞風露滿江村,嶙峋瘦骨今猶在,老眼驚看大海鯤。”先生雖年邁花甲,但仍以“往日荒疏久,殘年補讀忙”自勉,決心把自己的才華技術傳授給年青人。先生不遺餘力地教人學詩學書法,對登門索字求教者,不厭其煩,均熱忱接待,慷慨賜字。縣教育局原副局長曾憲榮同志回憶說:“一次,我向先生表達索稿求字之意,先生銘記在心。1976年夏的一天,先生喚我入房,將書寫好並親手裝訂成本的《毛澤東詩詞》贈送予我。我二十多年來一直為先生的待人之誠和嚴謹治學精神所傾倒,並常以曾當面求教於先生,成為先生入門弟子為榮耀。”
先生國學功底深厚,精古典,嗜吟詠,所作詩歌清新樸實,格律嚴謹,音韻優美,用典精當,縣內文壇詩壇奉為圭臬。八十年代,先生曾參與為《龍陽縣誌》注點工作,歷經艱辛,完成重任,對縣誌中許多難解之處,均一一作注,極為認真。南縣編志,受省志辦委託,派人專訪先生,先生對南縣縣誌中所涉及的許多地名典故的解讀,不僅與中央文史館資料相同,且見地更高、更準,令來訪者嘆服。
先生晚年,兒女多次挽留,想他常居長沙、秦皇島、北戴河等地,共享天倫之樂,頤神保年。但先生朝暮眷念故土,心縈書法,執意回到家鄉,甘居陋室,義務輔導學生。農家子弟羅宗強回憶道:“先生生活極為簡樸,但對貧寒子弟卻真心關懷。我今天之所以能從事廣告事業,且學有所成,高老先生曉霧高曠的情懷和誨人不倦的指點,都是我奮進的動力。”為緬懷先生恩德,在先生病逝後,這位十幾歲便從師先生的入門弟子在先生靈柩前淚流滿面,長跪不起。
矢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先生八十壽辰時,縣內為其舉辦書法作品展覽,常德書法名家伍覺先生特地為先生題聯“二萬鐸聲催破曉,八旬銀髮照晴嵐。”展覽轟動省內外,各級媒體均有報導,先生作品,詞條已錄入《當代藝術界名人錄》,其精神風貌已深深融入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