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高振平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對於作為母親的高振平來說曾有著許多美好的願望。然而,生活的軌跡並沒有依照她的構想而延續。1988年的夏天,她的女兒突然患上了
類風濕性關節炎。從此,她帶著女兒天南地北地求醫問藥,成了她生活中的主要內容。 為了給女兒創造更多的治療機會,她一邊照顧女兒,一邊抓緊時間縫手套、做加工活,夜裡女兒一覺醒來,常常看到她還在燈下忙碌。每年的端午節期間,她都要去一家單位包粽子。很難想像包兩個粽子才掙一分錢,辛辛苦苦一天包兩三千個的報酬,也不過十幾塊錢,只夠掛一個專家號的。葦葉磨破了她的手指,扎破了她的手掌,傷口夜裡癒合一點,白天又泡開,粽子角一次次扎在上面,她一次次忍著,捨不得請一天假。她從來不去想這樣做值不值得,更不在乎自己付出了多少。她情願用自己的健康做賭注,換回女兒的健康。
哪怕只有一線康復的希望, 她也會信心十足地去全力爭取,這幾乎成了她的一種本能,然而治療結果無一例外的以失敗而告終。在希望和失望的無數次輪迴中,女兒漸漸失去了行走和自理能力,飲食起居都需要她來照顧了。
為了方便照顧女兒,她在家門口種了一片葡萄園。零售比批發價格高些。夏天的早晨,她四點多鐘就騎上小三輪車,到二十幾里外的市場去賣葡萄了,以便中午能早點賣完,回家照顧女兒。可即使這樣,到了中午也不一定都能賣出去。到了太陽高照的正午,市場裡也就沒有什麼人了,她只好推著車走街串巷到處叫賣。再渴再餓,她也捨不得在外面買瓶水,吃頓飯。常常是下午一兩點鐘了,她才滿頭大汗地回到家,侍候完我,自己隨便吃點什麼,頂著烈日摘上百十斤葡萄再去賣。
她的女兒很懂事,常常對看望她的人說:母親把她一生中最好的時光都給了我,而以後我還要繼續拖累她,直到她老到抱不動我,照顧不了我的一天為止,我卻沒有能力給她一丁點兒回報,讓我怎能不慚愧呢?
終於有一天,女兒對她說:“媽,沒有我你們肯定過得特幸福。” 這是我憋了很久的話,儘管是事實,卻怕刺痛她的心。她摸著女兒的手,笑呵呵的說:“沒有你,我怎么知道有女兒的好處呢?”女兒又說:“我是您的累贅呀!” 她卻說:“你就是我的電視,看見你呀,我什麼不高興的事兒都沒了。別胡思亂想,媽永遠需要你。”
這就是一個母親最基本的要求呀!她吃的是最差的,穿的是最舊的,乾的活是最累的,連有病也捨不得吃片藥,含辛茹苦十幾年。她沒有自己,想的做的全是為女兒,女兒是她的全部啊!
她學會了面對現實,她比女兒更堅強。她常鼓勵女兒說:“沒有什麼可以完全擊垮一個人,除了你自己。你不拒絕希望,希望也就不會拒絕你。”聽了母親的話,女兒平靜地期待著柳暗花明的一天。
梳洗、吃穿、坐臥,十幾年如一日,她對女兒的照顧始終妥妥帖帖,無微不至,不讓女兒有一點不方便的地方。她給女兒買電子琴、幫女兒到鄰居家借書,女兒失去的她全力彌補。可是,有些東西是她彌補不了的。生命的價值總是要藉助他人來體現的。女兒渴望融入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她看出了女兒的心思,她對女兒說:“以前你不是喜歡寫作嗎?這是多好的傾訴方法呀,應該拾起來。”女兒遲疑地說:“我寫的東西會有人看嗎?” 母親一笑說:“如果沒人看,還有我呢。”
在母親的激勵下,2001年,女兒以筆代步走上了文學之路。她常常守在女兒旁邊,幫女兒撿撿掉在的上的筆,查查不會寫的字,因為女兒的手沒有力氣,拿不動字典。女兒一天只能寫兩千字左右,速度不快。抄稿子時,寫錯一個字就要整篇重抄,很麻煩。她看在眼裡,省吃儉用,給女兒買了一台電腦。由於女兒雙手變形,手指僵硬不靈,只能用一支筆在鍵盤上戳戳點點,又因為髖關節活動受限,身體不能前傾,滑鼠也只有拖在手裡才能操作,所以女兒一天只能打上幾百個字,不過修改文章確實方便多了。在女兒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打字就更困難了。從沒接觸過電腦的她,戴上老花鏡,也幫女兒打起了稿子。她還是四十多年前學的拼音,很多都忘了,不是按錯了字母,就是不知道該按哪個字母,邊打邊問不厭其煩。
在寫作的過程中,女兒深切地體會到藝術源於生活的道理,要寫出好的文學作品來,豐富的生活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女兒從17歲至今,基本上處於半封閉的生活狀態,對很多事情沒有深刻的了解,對於寫作這是個不小的障礙。她就把自己在外面聽到的、看到的事情說給女兒聽,有時還根據女兒的需要去走訪知情人,幫女兒獲得了大量生動真實的第一手材料,她就是女兒的眼睛和耳朵。女兒每一篇文章寫出來之後,她都是我的第一個讀者,哪兒寫得不夠簡潔、哪兒誇張過頭了、哪兒和現實不符,她都會認真地指出來。作為母親她沒有多少學問,但是她有生活,有敏銳的感知能力,這對女兒來說已經很福氣了。
幾年來,女兒在國家、地方級報刊雜誌上陸續發表了數十篇小說、散文和通訊,並出版了小說集《鄉間古瓷》。這字裡行間凝結了母親的多少心血只有女兒最清楚。
為了提高寫作水平, 兩年前, 女兒又報名參加了高自考。不能上補習班;沒有輔導老師;很多門課程又買不到複習資料,給女兒的學習帶來了不少困難。她就推著女兒,一次次去請教中學老師,帶女兒去圖書館查找資料。她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什麼是逾越不了的。”
考第一科時,女兒心裡一點底也沒有, 畢竟已經離開學校10年了,女兒問她:“您看我行嗎?聽說這種考試挺難的。”她說:“你還記得小時候,我給你講的小馬過河的故事嗎?小馬要到河對岸去,問老牛水深不深。老牛說水不深, 才到它的膝蓋。小松鼠卻說水可深了, 昨天它的一個同伴就掉在河裡淹死了。很多事情光聽人家說不行,得親自試試才知道。憑你這些日子下的功夫,我相信沒問題。” 女兒笑母親還把她當成小孩子。不過,故事幼稚,道理並不幼稚。女兒自信地進了考場,用優異的成績回報了守在門外的母親。
作為一家殘疾人雜誌的通訊員,女兒經常要出去採訪。當然女兒也希望能多掙一些稿費減輕自己給父母帶來的負擔,只是每次出門都很困難。年近60歲的母親,用她顫抖無力的臂膀顫巍巍的把女兒的雙腿搬到車上,再抱上女兒的上身,女兒一點一點向里挪動雙腳,努力配合。採訪時,她見女兒寫字慢,記錄的速度跟不上對方說話的速度,忙得手忙腳亂依然記得零亂不堪,生活一向節儉的母親又給女兒買了個MP3,協助女兒記錄。
人物榮譽
她2005年在“爭做合格家長 培育合格人才”活動中被評為北京市“雙合格”好家長;2005年被評為通州區好家長標兵;2007年被評為通州區最具有影響力的母親;2003年被評為張家灣鎮精神文明建設“文明十星示範戶”;2006年被評為張家灣鎮婦聯“好母親”榮譽稱號;2006年被評為張家灣鎮婦聯“五好文明家庭先進個人”。
她是女兒生命的支柱,精神的支點。她用單薄的肩膀為女兒驅散滿天烏雲,撐起一片晴空。在她的言行中女兒讀懂了什麼是豁達、剛毅、奉獻、笑對人生、永不言敗、堅忍不拔……這些都足以讓女兒受用終生。她為曾斷翅的女兒再造了一雙騰飛的翅膀,把女兒從痛苦的深淵送上無垠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