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水產養殖技術

高密度水產養殖技術

發展集約化高密度養殖技術在未來水產養殖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湖泊、水庫、河溝發展高密度淡水養魚潛力很大。適宜的淡水養魚方式有網箱養魚、圍欄養魚和流水養魚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密度水產養殖技術
  • 領域:淡水養殖
  • 適用區域:淡水區
  • 分類:網箱養魚、圍欄養魚、流水養魚
分類,養殖方法,網箱養魚,圍欄養魚,流水養魚,

分類

網箱養魚
適應的水域範圍較廣,它可以在湖泊、水庫、河流中設定,只要水深大於網箱高度,就可進行正常養殖,建成一個個“水中池塘”,它比陸地池塘水活氧足,排污力強,更適宜單品種或多品種密養,產量高,易管理,易捕撈。集約化網箱養魚,是一種把大中型水體優越的環境條件和小水體密放精養方法結合起來的養魚新技術。富營養型水域一般每100畝水面設定1畝網箱,中等營養型水域每200畝設定1畝網箱。例如網箱養鯉魚,每立方米放養體長13~20厘米鯉魚種60~80尾,飼養200天,一般每尾出網重量可達到0.65~0.75公斤,畝產可達1.5萬~2.5萬公斤,高的畝產在5萬公斤以上。網箱養魚是未來天然水域養殖的重要方式之一。

養殖方法

網箱養魚

與其他養魚方法一樣,也可根據投飼情況歸納為粗養、半精養或精養。 粗養是全靠可以取得的天然餌料,如浮游生物、有機碎屑和漂流物等,不投任何補充飼料。這種方式適宜養鰱、鱅等濾食性魚類。
半精養主要是就地取材地添加一些草料或農副產品等低蛋白質(<10%)的飼料飼養魚類。
精養的生產過程中,魚類幾乎完全依靠人們提供的通常是以魚粉、蠶蛹為基礎原料的高蛋白質(>20%)配合飼料為食。
半精養和精養的魚類都是吃食性魚類,如草魚、鯉魚、鮎魚等,產量比粗養更要高得多。在粗養的情況下,其產量一般在2.5-7.5公斤/平方米之間,折合畝產約1665-4995公斤;半精養的產量稍高,平均產量約10公斤/平方米,折合畝產在6700公斤上下。精養時,商品魚產量可高於一般池塘產量的幾十倍乃至百倍以上,累計畝產可達3-15萬公斤。

圍欄養魚

適用於水位落差小、天然餌料豐富、底質平坦且較淺的大中型水域。具體做法是:根據湖泊、水庫和一些不通航的河流。河叉地形,把網片一頭插入水底,與石龍相連,一頭露出水面,打樁固定。這樣,把湖泊、水庫圍成一定面積和形狀的若干塊,面積可大可小,分而治之,創造這一個半人工生態系統,實行精養和粗養相結合,利用天然餌料為主和輔以人工投餵飼料相結合,對於被圍成的小塊水面可以像池塘一樣實行精養。圍欄養魚畝產量一般250~300公斤,高的達800公斤以上。
(一)水質條件;圍欄養魚設定在開放性的湖盪河道中,易受工農業排污的污染,或由水生植物腐爛致使水質變化的影響。因此,在圍欄前,要考慮水域及鄰近區域的污染情況。對圍欄區域水體的要求可參見表6中的各項水質指標。即水體一般溶氧在養殖季節應達6-8毫克/升,(H+]濃度為3.16-100nmol/L(pH7-8.5),有機物耗氧不超過12毫克/升,鹽度常年變化的最高值不應超過4‰。,水中無有毒害氣體及超標甚遠的重金屬離子等。此外,從生物監測的角度講,水域內野生魚類及蝦類一年四季可正常生活。
(二)水域條件:養魚水域要求盪(河)底平坦,底泥軟硬適中,盪口(水口)宜少不宜多,宜狹不宜寬,這樣既可減少用於圍欄成本的支出,攔魚效果也較好。湖盪養魚面積一般應在500畝以下;河道養魚面積一般應在50畝以下。這樣的水體水質容易穩定,起捕也較方便,氧的補給充分、均勻。如水域面積過小,水質不易自淨穩定;過大則投餌分散、捕撈困難,河道的中段部位水中也容易缺氧,產量相對較低。 .
(三)水文條件:要求湖盪、河道水深2-3米,年水位變化不應超過1米。歷史上於養殖季節內無大旱大澇的記錄,這樣的水域容易設定圍欄。過深的水域無法打樁;水位變化太大,洪水時圍欄設施容易沒頂逃魚。養殖水體的流速應以0.05-0.1米/秒為好,水流過急攔魚設施容易衝垮;水流過緩,水體交換不良,水質容易變壞或缺氧。
(四)航行交通及地理位置條件:要求養殖水體進出的交通和民用船隻不多,這樣可減少破網、破柵逃魚的機率。但陸上最好要有公路相通,魚產品可水陸兼運,抵達銷售市場。如條件許可,圍欄養魚基地最好在鄰近大城市的郊區。
(五)天氣及餌料資源條件:要求圍欄區域內天然餌料豐富,除有豐富的浮游生物外,湖泊或河道底部有苦草、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等水草密生及螺、蜆、蚌等底棲生物遍布。這樣可減少投餵人工餌料的數量,提高魚種的放養密度。天然餌料資源豐富,則商品餌料的使用就可減少,同時因餌料的互補作用,配合餌料的利用率也可大大提高。
流水養魚。高密度流水養魚是在水源充裕地區,利用過路水的水勢,選擇落差地形,興建淺而小的魚池,引水自流,集中投放大規格魚種,進行高密度人工投餌精養。這種生產方式占地小,設備簡單,魚類生長快,產量高。一般3~4月份投放體重70~150克的魚種,到11月中旬體重達到0.8~1.0公斤,每平方米水域產量達200公斤以上。有冷泉或溫水資源的地方尤為適宜推廣流水養魚。飼養品種主要為虹群、羅非魚、鯉魚、草魚等。

流水養魚

是在人工控制的水體中,進行集約化高密度的強化養殖,它具有周期短、生長快、產量高、效益高、商品率高等優點。流水養魚一般比常規養魚增產40%左右,是全國推廣的一項新興養殖技術。流水養魚發展前途大,一是因為我國有眾多的水庫、河流、山溪等水資源,只要創造條件都可進行流水養魚;二是流水養魚魚池流出的水,仍可用於灌溉農田,做到一水多用,不浪費水資源。
(一)流水池址選擇。流水養魚池要求水源充足、水質優良、水位穩定、水溫適宜、5—10月間水溫在15—30℃之間。要求陽光充足、溶氧高、飼料和魚種供應方便。魚池最好能選建在有自然落差,而又可引用水庫、灌渠可流、水溪水量自流化的附近,或選建在無污染,長年不斷的山泉水系旁,或選建在電廠附近,可利用廢熱水流水。能利用這些流水養魚,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二)池形與面積。流水養魚池最好圓形、橢圓形或扇子形。方形池養殖效益欠佳,因池中流水難以到達死角部分。池壁用磚或石塊砌成。用水泥抹光表面,池底用混凝土整平,池埂結實。進水口和出水口處都砌成一個斜坡,引導水流沖向底層,翻動整個池水,保證池底水流交換和順利排污。魚池面積有自流化水源的以40—100平方米為宜,需動力提水作水源的以20—40平方米為宜。魚池進、排水口要安裝好攔魚設施,網目視魚種規格大小而定,排水口和排污口應分開設計。
(三)魚种放養。流水養魚,有利於促進水體交換、增加水中溶氧、增強魚類的新陳代謝和消化吸收的功能。適當增加放養量,還可提高水體產出率。流水養魚的品種,一般以草魚、鯉、羅非魚等吃食性魚類為主。草魚池,可混養10%的鯉或鯿。草魚種養規格要大,尾重150—400克,每平方米放養5—10尾,鯉魚池魚种放養規格整齊而且大,尾重100—150克,一般每平方米放養25—35尾,魚種增重8—10倍。羅非魚抗病力強,養殖周期短,放養時尾重30克左右的羅非魚,經過40天飼養,可獲得100克左右的商品魚。羅非魚因與其他魚類起捕時間不一最好單養。
(四)飼養管理。在天然水體中,表層水具有較高的溶氧和水溫,應儘量引用表層流水。流水養魚量要大,流速宜小。流速過大,不僅增加了魚的體力消耗,也會給投飼帶來困難。草魚池,主要投餵青飼料,如水草、陸草、南瓜葉、豆葉等,適當補充精飼料,鯉魚池:主要投餵精飼料,如大麥、配合飼料、流水養魚多用人工配合顆粒飼料,飼料係數一般在2左右。魚種下池最初幾天,日投餵按魚體重3%計投,隨著魚的生長,逐漸增至5%—7%,白天每2小時投餵1次。魚種下地前,魚他要用生石灰進行消毒,每平方米用量120克撒遍全池。魚种放入前,用3%食鹽溶液浸種5分鐘,草魚注射疫苗進行免疫預防。定期排污。採取每兩日1次或每日1次。並要勤巡池、勤檢查欄魚設施,勤觀察魚吃食及生長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