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腎蕨(學名:Nephrolepis exaltata (L.) Schott)是腎蕨科、腎蕨屬多年生中型地生或附生蕨,植株高30-80厘米,葉長可達1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向上有叢生葉,向下有線狀匍匐莖從葉腋向四周擴展,葉草質、光滑,葉形變化多端,孢子囊群圓形,生於每組葉脈的上側一小脈頂端,囊群蓋圓腎形或少為腎形,以缺刻著生,暗棕色,宿存。孢子橢圓形或腎形,不具周壁,外壁表面具不規則的疣狀紋飾。
高大腎蕨原產於美洲地區,中國有大量引種栽培。高大腎蕨忌陽光直射,喜明亮散射光的半蔭環境,性喜溫暖。栽培要求疏鬆透氣的中性到微酸性土壤,培養土可用腐葉土與珍珠岩等量配製而成。
高大腎蕨適宜家居栽培,常以盆栽或吊籃置於陽台或居室的窗邊。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分株,組培,栽培技術,移栽,養護,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中型地生或附生蕨,植株高30-80厘米,葉長可達1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向上有叢生葉,向下有線狀匍匐莖從葉腋向四周擴展,葉草質、光滑,葉形變化多端,返祖型葉強壯直立,為1-2回羽狀深裂,小裂葉紙質0.5-1厘米。突變型葉較柔軟,稍下垂,為2-3回羽狀深裂,小裂葉草質0.1-0.3厘米。在同一葉片中亦有兩種小裂同時生長。
孢子囊群圓形,生於每組葉脈的上側一小脈頂端,成為1列,接近葉邊,囊群蓋圓腎形或少為腎形,以缺刻著生,暗棕色,宿存。孢子橢圓形或腎形,不具周壁,外壁表面具不規則的疣狀紋飾。染色體x=41。
生長環境
高大腎蕨忌陽光直射,喜明亮散射光的半蔭環境,也能忍耐較弱的光照。性喜溫暖,生長適溫為夜間15-21℃,白天24-28℃,高溫35℃以上停止生長,處半休眠狀,冬季能忍耐-2℃低溫,相對濕度50-60%也能生存。栽培要求疏鬆透氣的中性到微酸性土壤,培養土可用腐葉土與珍珠岩等量配製而成。
分布範圍
高大腎蕨原產於美洲地區,在中國有大量引種栽培。
繁殖方法
分株
高大腎蕨無性繁殖能力特彆強,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株繁殖。在春季翻盆時,把從生植株分離,保留連帶基部四周橫向生長的線狀匍匐莖重新上盆。也可以把植株四周的線狀匍匐莖牽入小營養袋中,上壓培養土或舊花泥,進行壓條繁殖,就能長出新苗,加強水肥管理,待新苗長大分離母體,獨立栽培。高大腎蕨在中國南方可以在半蔭環境地栽,因地下莖橫向生長迅速,能很快地成為自然群落,除作庭園綠化觀賞外,也正是最理想的無性繁殖基地。
組培
培養條件: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不同的階段選擇以下培養基:
②誘導培養基:可採用添加NAA0.1毫克/升+磷酸二氫鈉100毫克/升的1/2MS培養基。
③繼代培養培養基:可採用添加NAA0.1毫克/升+IAA0.5毫克/升的MS培養基。
外植體處理:高大腎蕨的組織培養以匍匐莖的莖尖作為外植體效果較好。可從用分株法所繁殖的植株上取材,以保持品種種性。在取材前2-3周,最好把母株置於溫室內培養,不要給它噴水。在接種前選擇健壯無病的匍匐莖的莖尖剪下,將其進行常規消毒後備用。
培養方法:切割已經滅菌的匍匐莖莖尖,使之長5-8毫米,然後保持極性接種在芽誘導培養基上。經1-2個月的培養後,外植體明顯膨大,這時可將其切成數塊進行繼代培養。再經過3-4個月的培養,在培養材料上會長出小植株,這時可將較大者切下誘導生根,較小的植株進行繼代培養。培養溫度為24-26℃;每天光照12-16小時;光照度為500-1000勒克斯。
栽培技術
移栽
當試管苗高約3厘米並生有3-4條1厘米左右長的新根時,可進行移栽,基質可採用經過滅菌處理的由腐葉、細砂按體積計以1:4的比例配成的混合物。移栽前期,要將空氣濕度保持在70-80%間,遮光率為70%,環境溫度控制在24-28℃間。經1-2個月的管理,即可定植於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中。在定植時不必施用基肥。
養護
水分:高大腎蕨喜微潮的土壤環境,要經常給小苗噴水,可以每天淋水1次。
光照:高大腎蕨忌日光直射,喜疏蔭環境,光照不宜過強。
溫度:其喜溫暖,怕嚴寒,最好將環境溫度保持在15-25℃間。
施肥:生長季節每月施用氮磷鉀等量的複合肥一次。
換盆:水肥充足,環境適宜,生長自然旺盛,根系滿盆,每年春季都要脫盆換泥一次,翻盆時必須剪除全部老葉,並進行分株繁殖。
返祖:栽培過程常出現返祖現象,可能是新葉內出現少量大葉的小裂葉,也可能出現新葉整葉返祖,嚴重的是新芽返祖,失去觀賞價值,處理方法是淘汰反祖植株。返祖現象與光照太強和施用氮肥過多有關。
主要價值
高大腎蕨生命力強,栽培容易,奇特的葉形葉姿和青翠碧綠的色彩,使人賞心悅目,適宜家居栽培,常以盆栽或吊籃置於陽台或居室的窗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