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堰壩是四川省的地名,堰壩為引水灌高岸片的工程,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堰壩
- 羅馬字母拼寫:Gāoyànbà
- 設立年份:清代
- 廢止年份:20世紀70年代
高堰壩是四川省的地名,堰壩為引水灌高岸片的工程,故名。
高堰壩是四川省的地名,堰壩為引水灌高岸片的工程,故名。地名含義當地居民命名。歷史沿革源於清代,1970年渠系改造廢,地因其名。1...
《閱高堰壩示河臣》是清代詩人弘曆創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作品原文 建堤以衛民,民安賴堤利。設仍民受災,堤存亦何濟。洪湖寔巨浸,高堰為障蔽。猶虞盛漲時,莫禦汪洋勢。三壩建尾閭,節宣原有制。何人倡邪說,強與安名字。雲開天然壩,每歲成故事。吸川所不恤,澇田所不計。惟保石堤固,河臣能事畢...
新華上下板堰,清代,位於城固縣龍頭鎮新華村8組,上板堰南北流向,長3.5米,寬8.5米,高1.3米,有石條砌築的4層小堰壩,堰壩頂部修建有“倒八字”形閘門,閘口寬1.4米,西側有一條分流渠,西側護坡於2002年維修,高大堅固。上板堰東南側約500米處另建有下板堰,長3.45米,寬9.5米,高1.2米,...
原蘇聯的閘壩工程發展,同樣開始於在透水地基上建造低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在斯維而河和伏爾加河等水利樞紐中修建了單寬流量大的重力式混凝土堰壩。由於透水地基需要大的壩斷面,大戰後改進建造了一些空心輕型結構的堰壩(高25m),比1929~1938年建造的溢流壩可節約混凝土30%左右(Γ.C.1979-12)。隨著材料...
堰壩修建沿襲傳統工程技術、年年修補。河床逐年下切,堰頭越築越高,易遭水毀。1963年用樁基固定堰頭。1968年改建渠首結構,簡陋竹籠裝石壩改為漿砌片石,將堰壩背坡放緩,堰壩基礎打樁置籠以適應沉陷,壩長374米。工程分期修建,1976年結束。灌溉面積9300畝。1980年7月,湑水洪峰達3130立方米/秒,衝決堰壩15...
梁武堰遺址處在西涇河的最高區域,根據《涇里志》記載,"該堰壩為東西走向",長16米,高6米,攔截西涇河水,上游四水匯集於龍集嘴,下游通向鳳凰浜、東清河。在長涇實驗國小內,一條澄清的小河靜靜地穿過校園,河上築有一壩,名曰"梁武堰"。據《涇里志》記載,長涇集鎮東南的四房橋,西側有一條南北走向的...
楊填堰遺蹟包括:堰壩。石碑五通,碑一,清同治四年(18 65)立,楷書:“欽加同知銜署洋縣正堂加三級記錄記錄五次范為”,記錄挑渠修堰章程及編夫格式序,碑高150米,寬77厘米,厚17厘米;碑二,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立,楷書:“欽加鹽運使銜陝西潼商兵備道兼管水利驛站事務加五級記錄十次謝”。碑高...
雙河堰是慈谿22處堰壩中時代最早,保存基本完好的一處古水利工程。它是三北先民勤勞勇敢和智慧的結晶,是與大自然抗爭的一座歷史豐碑,解讀剖析雙河堰的歷史對慈余古代水利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堰壩簡介 著名學者余秋雨故里——橋頭鎮有許多名勝古蹟,最有名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林湖越窯遺址,其次...
將此由四百里傳諭薩載等,並諭謝墉知之,然後報告上來,回空漕船渡黃河後,已將各壩基速築,酌留口門,等各船隊全出江口,即啟放清水,依次堵合,里河各處,並無淺滯,築高堰壩、標誌樁柱。水位四尺,通湖引河五道,業經挑泥完工。得旨,覽奏俱悉。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丙午),67歲 十一月,辛卯日...
堰壩 堰壩位於碧湖平原西南端堰頭村外,松陰溪與大溪匯合口上游1千米許,築堰障松陰溪之水入渠,注入廣袤的碧湖平原,灌田兩千頃。堰壩初建時為木筱壩,木筱壩易漂、易朽,常水壞。至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參知政事何澹主持改築為石壩,為世界已知最早的拱壩。現存拱壩長275米、底寬25米、高2.5米...
清代後期在裏運河入長江的水道上修建的10座攔河堰壩,用以控制通過裏運河入長江的淮河、洪澤湖水量。10座攔河壩分別為攔江壩、褚山壩、金灣壩、東灣壩、西灣壩、鳳凰壩、新河壩、壁虎壩、灣頭壩、沙河壩。歷史背景 修建原因 為了保護裏運河漕運及里下河城鄉良田,歷代老百姓修築、加高裏運河堤,儘量擋住淮河洪水...
分東西兩條幹渠,東渠以宛田東長嶺大壩為首,連線義江東側支流上的小堰壩15處,長36公里。西乾渠以中江壩為頭,連線義江西側史流上的古落河壩、蓬萊河壩、祖廟河壩和龍江壩等20座大小堰壩,長21公里。另有兩條支渠長11公里,6條斗渠長10.5公里,大小附屬工程340座。設計灌溉面積5.33萬畝,其中宛田0.41萬畝...
向西流經越溪、高堰、碗廠場,於鐵馬橋附近納放生河後入仁壽縣碗廠鄉,轉南經仁壽大聯鄉到天燈坡折回威遠縣境,至富強鄉唱歌壩入榮縣。榮縣界以上河長48.3公里,大小溪溝流布越溪區11個鄉,流域面積257平方公里。 威遠境內流域面積225平方公里,幹流總長度35.4公里,河寬20-40米,自然落差90米,平均坡降1....
簡介 該堰南北流向,堤壩呈梯形分布,長11.8米,寬7.8米,高4.9米,有石條砌築的6層小堰壩,堰壩頂部修建有兩個閘門,兩側護坡建造堅固,底部條石多層平鋪,西側用石碾子做基礎。遺址保護 2011年三道堰被城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城固縣文物保護單位。
這種堰壩沒有引水溝,一般用法是,關堰時把渠水堵住,提高水位,以便龍骨水車提取渠水灌田。另一種堰壩,多建在河面較寬的渠道中,自趙家堰以下共有32座。它的結構,一般都用長木樁密排深釘,框架里堆砌鵝卵石,砌成高3~4米的斜面滾水堤壩。較簡單的,不用大小框架,而是用竹簍囊石,橫亘江面,再用長木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