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堰堤,以地形命名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堰堤
- 性質:地名
- 所屬區域:湖北省
- 羅馬字母拼寫:Gāoyàndī
高堰堤,以地形命名的地名。
高堰堤,以地形命名的地名。1地名含義“高”指高度。“堰”指堰塘。“堤”指堤壩。歷史沿革1954年11月棗陽縣派建設科張德普等兩名幹部來此地創辦農場,命名為棗陽縣高堤農場,此地隸屬高堤農場。 1958年春,成立人民公社,為...
《閱接築高堰堤工詩以紀事》是清代詩人弘曆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 一律磚工運口連,崇墉憑閱實牢堅。蕆功即在回巡後,防患要於未事前。平日原常見渚出,汛時雲每到堤邊。雖然清口籌疏瀹,南望夏秋心總懸。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
《閱接築高堰堤工》是弘曆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磚工不若石工堅,改築曾教庚子年。培厚加高一律鞏,衛民代賑兩謀全。亦云救弊補偏耳,恆念有孚勿問焉。固堰可重堤不可,當年聖訓實昭然。作者簡介 弘曆(1711-1799),即清高宗。清代皇帝。年號乾隆。1735-1796年在位。愛新覺羅氏。滿族。雍正第四子,名...
“堰堤大有建瓴之勢,城郡更出釜底之形”。所以官民盛傳“倒了高家堰,淮揚不見面”,足可見高家堰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明萬曆六年(1578年)三次出任河漕總督的潘季訓上任,提出高堰為兩河關鍵。只有增築高堰不使淮水東潰,人工蓄積的淮水方能“盡出清口”,清口及下游不淤,運道才能通暢。繼而他又提出增築...
原碑位於淮安市淮陰區趙集鎮高堰村三組(淮陰區趙集鎮高堰村二河渡口)南側,北距關帝廟和鐵牛約1.5公里。東臨二河,在洪澤湖大堤邊上。碑的原址上面長滿茂盛的樹木和雜草,東側的二河邊上堆滿了省級防洪石塊。文物特徵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高堰接築堤工碑被雷雨擊倒在堤上,三河閘管理處私自運走(當時留下了碑座...
黃興富 黃興富(1922年7月-1951年),男,湖北省棗陽市劉升鎮高堰堤村人,1948年5月參加革命,生前為志願軍戰士,1951年在朝鮮犧牲。人物經歷 1948年5月參加革命,生前為志願軍戰士。犧牲情況 1951年在朝鮮犧牲。
詔以湖,河異漲,高堰堤工賴先築子堰,保衛無虞,清水暢注,河口積淤刷滌,已復三分入運,七分入黃舊制,為河事一大轉機,嘉均元盡心宣防,特復正,副總河舊制,授南河總督,以舊督徐端副之。在任三年,堵合黃河周家堡,郭家坊,王營減壩,陳家浦,及運河二堡,壯原墩,築高堰義字壩,拆修惠濟閘...
另外,《南巡記》里還提到將高家堰的三堡、六堡等原來用磚砌的堤一律改為石堤,徐州城外添築石堤直至山腳。僅據《清高宗實錄》的記載,六巡期間,乾隆對黃河、淮河的河工及浙江、江蘇的海塘,下達了數以百計的上諭,指示治理,動用了幾千萬兩帑銀,完成了多項工程,對減少洪災、保護百姓田園廬舍和生命安全,起...
論歸仁堤 《河防志》略 滑車全圖說 滑車運重圖說 滑車卷埽圖說 滑車下埽圖說 卷埽圖說 置埽圖說 卷一 章奏 首陳三事疏 題帶河官疏 盡拆攔黃壩疏 請挑芒稻河疏 請開張福口引河疏 修築高郵州護城堤疏 高堰堤工疏 恭報勘過河工情形疏 請發帑備料借沙船運致兼改設理事同知疏 條奏應修工程疏 恭報修...
[楊家彎][李家灣][林家灣][程家大灣][程家灣][高堤][旱城子][賈家樓][東崗][南崗][大孫家灣][小孫家灣][董家灣][高堰堤][新莊]△隨陽農場王灣分場 [油坊灣][廖家灣][楊家灣][大王家灣][馮家灣][劉家灣][南家灣][小王家灣][王家官莊][新立][劉家灣][謝家灣][汪家灣][亢家灣]...
萬曆五年(1577年)黃河在崔鎮(今江蘇省泗陽縣)境內決口,河水改向北流,使清河口淤塞,淮河南遷,高堰湖堤壩被沖毀,淮揚、高郵、寶應一帶均被淹沒。次年夏,朝廷命潘季馴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第三次負責治理黃河。潘季馴認為,黃河故道久已湮沒,雖可修復,但其深度、廣度不如新河,建議以今道為基礎,築崔...
他向皇帝匯報說:“運河自通州、天津至山東嶧縣大堤卑薄,各堤宜加築高厚。武清八百戶等處宜增建月堤。黃河自滎澤縣至江南碭山縣卑薄,各堤宜加築高厚;高堰六壩、周橋大壩、永安西堤均宜改建石工。徐州城石岸急應大修,清江浦以下至黃浦東西兩堤、揚州屬江都東堤、高郵西堤俱需加築,並修葺閘壩涵洞。”于成龍...
由來於此後來“里正”便依此將這條淮河的支流進行了疏浚和延長,並與碼頭運口接通,且取名叫張福河。清乾隆年間,淮陰當地人在張福河東高家堰西的張福莊建了一座張福寺,道光四年(1824)高堰大堤數處決口,朝廷命江蘇布政使林則徐督修,並在大堤施工牆頂部封攏條石上刻鑿張福道觀圖案。傳說 張福河,自古以來...
十五年夏,久雨,河倒灌洪澤湖,高堰不能支,決口三十四。漕堤崩潰,高郵之清水潭,陸漫溝之大澤灣,共決三百餘丈,揚屬皆被水,漂溺無算。上遣工部尚書冀如錫、戶部侍郎伊桑阿訪究利病。是歲又決宿遷白洋河、於家岡,清河張家莊、王家營,安東邢家口、二鋪口,山陽羅家口。塞桃源新莊。十六年,如錫等覆...
朱士彥(1771—1838)江蘇寶應人。嘉慶進士。歷官至左都御史,工、吏、兵諸部尚書。多次主持會試及督湖北、浙江、安徽學政。參與編纂《國史·河渠志》,熟悉河工事務。道光中,先後勘察江蘇河、淮、湖工程,南河於家灣官堤、浙江海塘、南河料垛工程。疏陳南河高堰、盱堰大堤,運河埽工及安徽江堤修築事宜。生平簡介...
四、奠淮犀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河督張鵬翮、采庫司張弼安安排鑄造,作為鎮水之物,安放在洪澤湖大堤險要地段。牛身略小於真牛,腹部有鑄詞,距今有300餘年。原有9具,尚存5具,分別存放在三河閘、高良澗高堰等地的湖堤上。五、泄洪大閘。位於洪澤湖東岸的三河閘、二河閘、高良澗進水閘,均系...
萬曆七年(1579年),他第三次治河時,本著“塞決口以挽正河,築堤防以潰決,復閘壩以防外河,創滾水壩以故堤岸,止浚海工程以省靡費,寢開老黃河之議以仍利涉”的治理原則,“築高家堰堤六十餘里,歸仁集堤四十餘里,柳浦灣堤東西七十餘里,塞崔鎮等決口百三十,築徐、睢、邳、宿、桃、清兩岸遙堤...
抗日戰爭時先後屬淮寶、洪澤二縣。1950年劃歸淮陰縣(現淮陰區)。1956年復歸洪澤縣。明清以來,越城村一直為治淮工程和古堤堰訊防重地。康、乾二帝及各治水官員經常在巡視高堰堤工時駐蹕於此。曾有禹王宮、風神殿、譚公祠、火星廟、城隍廟等古寺廟多座,抗日戰爭中被日軍焚毀。文物特徵 銀杏樹位於越城村西庵遺址...
這樣不光山東臨沂、臨沭等州縣可免洪水泛濫,歸仁、高堰地區也重堤加固以後,常遭水患的淮安、揚州也可高枕無憂了。”根據上述思路,制定了詳細的治水規劃。隨之,先祖率領人馬日夜搶修,並在桃源、黃家嘴、洛馬湖、徐升壩等多處堅築重堤,設定閘門。經過不分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大功告成,江南萬民歡聲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