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明田

原明田,興縣人。字我潛,號孟昭。秉性正直。少年志向遠大,讀書從不尋章摘句,凡天文、地理、河防、農政等書,沒有不認真研究的。順治戊子中舉。任保定府刑推,在任期間,公正廉明,沒有人敢到他面前說情,處理案件,都親自審理認真調查,所以經他審理的案件,無一冤案。因精明強幹提升工部屯田司主事。離任之日,當地老百姓建祠立碑來紀念他。後因督辦孝陵有功,升任營繕司外郎。當時運河經常決堤,原明田奉命督辦淮安-徐州的河道,到任時黃家嘴運河決堤,大水淹沒了江蘇沭陽、海州等地,湖南省的桃源一帶,為平原地帶,田地暴露在河道中,危害極大,於是原明田率領屬下,日夜搶修,三個月修完河堤,隨後運河又爆發了少見的大水,河堤又被沖毀,經調查,原明田發現原來南岸聯繫洪湖,是確保江淮地區的泄洪場所,政府投入巨資加固南岸,而北岸由於資金短缺,經常決堤,而北岸決岸又會造成下游淤積,下游淤積又造成上游決堤的惡性循環。於是率眾加固北岸,竣工後上報朝廷,皇帝準備重用原明田,但他確因積勞成疾,辭官回到家鄉,回到家鄉後,原明田遵紀守法,從不因私事去見地方的官員,成為“離、退休幹部”的楷模。

基本介紹

  • 本名:原明田
  • :我潛
  • :孟昭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太原府興縣
  • 出生日期:明萬曆
  • 逝世日期:康熙十九年(1680年)
明、清時期,興縣原氏可謂是家族鼎盛,人才輩出,單就清朝而言,二百六十七年間,興縣出了舉人四十四人,其中原氏先人就有二十人,貢生、秀才之多在這個家族中猶如碧天繁星,可見興縣原氏有著深厚的家族文化底蘊,在這個家族中,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良才、社會棟樑。這些先人在外為官者甚多,且都是清官、好官、為老百姓做主的官、為民請命的官。其中有兩位先人受到明朝嘉靖皇帝和清朝康熙皇帝的天彰寵賜,並被當地老百姓建祠築廟,千秋供祀。
原氏宗祠寺野狐寺有一祖碑流傳在民間,碑長四尺五寸五分,寬二尺四寸,碑上下兩邊三寸許及左上角一尺五寸見方,不知是人為還是歲月磨去了痕跡,其餘文字皆清晰可辨。碑開首鐫刻著:“皇清誥授奉直大夫例封中憲……欽差提督江南徐淮漕運河……”,下面一段文字已被磨去字跡,接著刻有“原工部營繕清吏司員外郎,屯田司主事、直隸保定府推官,順治戊子舉人孟昭原公神道”。
孟昭即先祖原明田,原明田,字我潛,號孟昭,系明朝嘉靖年秦安縣知縣原大仁之孫,奉直大夫原秉正之子,也就是清代三朝元老、帝師孫嘉淦的外祖父。據舊縣誌記載:“其少有遠志,讀書不屑章句,凡天文地誌、河防、農政諸書靡不必究”,足見其勤奮好學、悟性奇高、穎慧超人。原明田從小在父親的教誨下,決心以祖父為榜樣,矢志報國。順治五年,他參加了清朝第一次舉辦的科舉考試,以宏論博學、經緯之才鄉試中舉,經吏部考授為直隸保定府推官,主要負責保定府民事、刑事案件的審理與判決。在職期間,他始終保持著清正廉潔的作風,對於任何人都不徇私枉法,人們也不敢以私情干涉他。每一個案件他從不假手吏胥,必須親自審閱,反覆研究,絕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姑息一個壞人。很多冤案通過他審理後,全部平反昭雪,老百姓感激涕零、拍手歡呼,稱他是包青天再世。他匡冤獄、伸正義、懲惡頑、除強暴,受到保定府萬民的尊敬與愛戴。在任數年,案無積牘、庭無冤民,以他精明強幹的才能,被提升為工部屯田司主事。升遷之日,保定府民填街塞巷、涕淚挽留,不忍釋行,因感念其恩德,為其建祠立碑以作紀念。為官如斯,乃民之福也!
老子云:“聖賢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我們從先祖身上讀出了這句至理名言的真正含義。鑑古而觀今,天下有幾人能若祖公者!
順治十七年,先祖以俊傑廉悍、政績斐然升為工部營繕司員外郎,專門負責國家的河防水利、土木工程的修繕營築。康熙元年,順治帝駕崩待葬,先祖被欽點為孝陵監修大臣,晉階中憲大夫,監管順治帝陵園以及地宮的建築。
康熙七年秋,因連月霪雨不斷,承載著清王朝運輸錢糧的大動脈——江南漕運黃家嘴河道決口。潰堤長逾十七八里,洪水咆哮,一瀉千里,直灌沭陽、海州等處。桃源一帶為平陸地區,若洪水向西漫溢過來,必盡皆淹沒,勢不可擋。百姓奔走呼號、流離失所,盜賊乘機搶劫,情況十萬火急。報決摺奏傳至京城,康熙帝召集文武大臣在金鑾殿召開了緊急會議。群臣僉議:“漕運乃國家經濟的根本保障,且正在運輸之季,如今河道決口,錢糧輸送受阻,又且江南一帶,歷朝歷代社會人物最為複雜,漕運船隻長期停滯,必然招來更多的麻煩。情況危急,刻不容緩,須派一得力能幹的大臣前往,方保無虞。”康熙帝聽完群臣的建議後,當即欽點督辦孝陵有功,清正廉明、蜚聲朝野的原明田——原孟昭賜劍封銜提督江南徐淮漕運兼管河防事務,並授諭:“江南災情甚重、漕運危急,卿火速前往、務當盡忠竭力以浚河道,如有阻撓河防、剋扣賑銀者,伺機劫掠者,貪贓枉法者,先辦後奏”。
(此碑為八幢神道碑,原在原氏祠寺野狐寺祖塋之中,文革之中遺失。)
先祖領旨謝恩,即刻動身,日夜兼程。臨近徐州,沿途皆是攜兒帶女的逃難百姓,到了黃家嘴一帶,難民愈來愈多,一些難民被洪水困於高丘地帶,剝樹皮、掘草根而食。低曠平川處,洪水泛濫,淹沒了田地村莊,一片汪洋,到處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悽慘景象。老百姓看到朝廷派人來救災,甚是感動,紛紛聲言欲隨欽差大人治理河道。先祖即刻召集地方官員按朝廷旨意放糧賑災、安撫流民,將辦公地點安扎在潰堤河乾之上。先祖率領河防兵馬以及各地民夫頂風冒雨日夜搶築,露處河乾,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苦戰三個月而河堤告竣。正當人們在歡呼慶賀,準備重建家園之際,宿遷快馬送來急報,因連日天降大雨,宿遷河道決口,潰堤正在逐漸拉長。先祖接到告急文書後,帶領人馬沿河岸連夜趕往宿遷。
經過現場勘察,他說:“國家每年花費數百萬兩白銀保護南河河道,因為它是國家財源主要的交通運輸線,關係到社稷的安危。然而每年治理,每年泛濫,其原因主要在於這一帶是運河、黃河、淮河的交匯之處,這裡最大的洪澤湖處在下游,容納著淮安地區所有的河道水流,大雨不歇,黃河水暴漲夾雜著泥沙衝來,如果黃河水衝破河堤灌入洪澤湖,造成淤泥積澱,湖水外溢,災難會更大,唯後患無窮。今黃家嘴決口剛剛堵住加固,而宿遷又決,這是連雲港東海海口有淤泥堵塞,下游淤阻,上游就要被決開,南岸淤阻,北岸就要決開。決開就是河道有淤阻,水流不暢通的緣故,我們若不從根本上治理,一味加高河堤,如果南北河道都出現淤阻現象,那時候不只是江蘇、安徽、山東一帶要遭水患,整箇中原將要受到洪水的危害。南堤黃家嘴一帶已經有了成效,從中我們也總結出治理河道的方法,只有將桃源、宿遷一帶河道單薄、河水頂沖之處,如黃家嘴一樣堅修加固,並每隔一段修築排洪渠道,設定閘門,若水流超過河道水位線,馬上開閘排洪,使洪水疏散於各地小河道中,河堤將永遠不會決破。這樣南北夾送洪流直達清浦一帶,合運河、淮河、黃河之力使其自行沖刷沉澱在下游的泥沙,下游的泥沙被沖走,河道將越來越深,水位也將越來越低,下流暢通上遊河堤方可保全。這樣不光山東臨沂、臨沭等州縣可免洪水泛濫,歸仁、高堰地區也重堤加固以後,常遭水患的淮安、揚州也可高枕無憂了。”
根據上述思路,制定了詳細的治水規劃。隨之,先祖率領人馬日夜搶修,並在桃源、黃家嘴、洛馬湖、徐升壩等多處堅築重堤,設定閘門。經過不分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大功告成,江南萬民歡聲雷動,稱先祖為“洛下耆英”。從此南河河道固若金湯,徹底保證了大清王朝的漕運順利運行。先祖寫表申報朝廷,康熙帝接到奏摺,龍顏大悅,即宣旨:“原公功於社稷,恩於萬民,即宣還朝,例行重賞,俟大用”。
康熙八年,先祖以河工勞勩致疾,告致歸里。從此謝絕世事,每日與二三故舊飲酒賦詩,從不以私事謁長吏,雖然身在家中,卻心憂天下。
康熙十三年,在外地做官的朋友來訪,談及三藩叛亂時,先祖縱酒高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從中表達出先祖“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國憂民之心。
康熙十九年,先祖因病故去。
先祖明田公一生清正愛民、奉公不阿、執法守正,誠為後世之范。
由於二十世紀中,文革史無前例的破壞,野狐寺已經不復存在,先祖神碑也僅存一半,為了秉承先人的美德,弘揚先人愛國愛民的精神,也為了促進原氏祠寺野狐寺早日恢復,使原氏文化在三晉大地上放射出金色的光芒,望後世瞻碑思祖、慎終追遠,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