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一俊

田一俊

[明]田一俊,(1540-1591年),字德萬,號鐘台,大田梅嶺人。隆慶二年(1568年)會元,田一俊為官清廉剛正,敢於直言時弊,一度受朝廷表彰,卒後詔贈為禮部尚書,諡文潔先生,《明史》有《田一儁傳》,其著作《鐘台遺集》十二卷,清《四庫全書》存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一俊
  • 別名:字德萬,又字賓揚,號鐘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大田梅嶺
  • 出生日期:1540
  • 逝世日期:1591
  • 代表作品:《鐘台集》、《回天變正人心疏》、《用財疏》
人物生平,政治生涯與政治軼事,政治生涯簡表,政治軼事,個人作品與文學造詣,個人代表性作品,文學造詣,對家鄉的貢獻及史料遺蹟,性格特點與社會評價,《田一俊墓》,《明史·列傳第一百四:田一俊傳》,

人物生平

[明]田一俊(1540-1591年),字德萬,又字賓揚,號鐘台,一作中台,又號鐘峰,生於明嘉靖十九年庚子四月初五日寅時,大田梅嶺三十五都(今上京鎮隆美,梅林)。田一俊生於書香世家,父田誅為嘉靖癸亥(1563)科貢生,隆慶四年(1570)授京衛武學訓導,任職不到一年,無心為官辭歸故里。一俊幼時,聰慧伶俐,勤奮好學,六歲能書擘科大字,筆勢遒勁,父親要求他每日記誦數千言。祖父田石坡更對他寄予很大希望,曾說:“吾家世業儒,我以侍親故,弗獲,逐顯庸。今以是業付予子若孫!十二歲時,一俊能寫一手漂亮舉子文,獲知縣李偕的器重。十五歲補為縣弟子員,22歲獲鄉試第一名,隆慶二年(1568年)得會試會元(第一名),殿試二甲第三名進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隆慶四年,擢升為翰林院編修,而後任國子監祭酒,後來擔任經筵起居官,修纂《累朝實錄》,萬曆十七年任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後轉任左侍郎教習庶吉士、掌翰林院。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經歷過數次大的朝中政治事件,田一儁在晚年萌發出退隱山林的遁世思想,厭惡宦海,慕念田園,三番五次上疏引退,皇帝不準,後以病退辭官告退,又不準,明萬曆十九年(1591)病逝於京城任上。田一俊為官清廉,“禔身嚴苦,家無贏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詔贈他為禮部尚書,諡文潔先生,著有《鐘台集》十二卷,《明史》入編“田一俊傳”。

政治生涯與政治軼事

政治生涯簡表

縣學弟子員(15歲)
鄉試第一名(22歲)
會試會元(隆慶二年,即公元1568年)
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隆慶二年)
翰林院編修,國子監祭酒(隆慶四年)
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萬曆十七年)
禮部左侍郎教習庶吉士,掌翰林院(萬曆十七年)
死後,詔贈禮部尚書,諡文潔先生

政治軼事

1.反對各級官吏奢侈浪費
田一儁居官期間,嚴以防植黨,正以絕阿附,落落寡合,為人清正廉明,敢於直言陳弊。前後上有《回天變正人心疏》和《用財疏》等奏章,特別是《用財疏》,針對當時各級官吏奢侈浪費的嚴重現象,大膽直諫九點建議:一慎取用,二省浮費,三汰冗員,四懲髒吏,五核邊費,六止侈靡,七清異教,八議錢幣,九端好尚。.認為“人主捐內帑以濟軍國之用,則民裕國昌”。反過來,“靡外府以供耳目之娛則財匱而民怨”。提出“量民置官,量官受事”的精減官僚建議,對眾多的貪官污吏為所欲為,則大聲亟呼:“狼不去,羊不蕃。”希望皇帝能“公天下之心,議而行之,行一年必有一年之積;行十年必有十年之積”。這些切中時弊的建議,在當時提出,確為不易,此事傳揚開後,一時震動朝野。
2.與張居正“辭俸守制”事件
萬曆初年,張居正主持國事,進行一系列政治變革。萬曆四年(1576),趙用賢、吳中行等人以不奔喪有違綱常大禮為由,上書彈劾張居正。張矯旨將趙、吳捉拿杖擊。
明萬曆五年(1577年),關於“守制”問題爭議,與張居正矛盾進一步激化。這一年的十月初五日,天上出現很大的變異的彗星。這顆慧星色彩蒼白,拖著一條幾丈長的白虹,從西南方直射東北,越過牽牛星,一直掃射到織女星。
按荀子說法:“上明而政平,則是雖並世起,無傷也;上暗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荀子《天論》)
於是,神宗下詔修省。第一個上疏的是翰林院編修吳中行。他引經據典,認為天象發生異常,是因首輔張居正父親去世,而沒有“辭俸守制”造成的。可是,翰林院檢討趙用賢卻上疏說:“國家設台諫以司法紀,任糾繩,乃今嘵嘵為輔臣請留,背公議而徇私情,蔑至性而創異論,臣愚竊懼士氣之日靡,國事之日淆也。”
於是,朝中為張居正是否要“辭俸守制”的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當時,神宗正倚重張居正。而張居正卻以朝臣要他“辭俸守制”為由不上朝。無奈中,神宗要將吳行中等一班要張居正去職的官員廷杖懲。田一儁偕翰林院侍講趙志皋、修撰沈懋學等官員們一齊救援疏救,上疏《納二臣正議許大臣歸葬以敦禮制》營救趙、吳二人,格不入,乃會王錫爵等詣居正,陳大義。一俊詞尤峻,居正心嗛之,其中,措辭最為激烈的就是翰林院編修田一俊,從而激怒張居正,一度想引刀自殺,和張結下深怨。吳行中、趙志皋等人廷杖懲處後又先後被貶逐,田一儁與王錫爵事先以病辭官告歸,未受牽連。至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後,田一俊才得以召回,官復原職。不久,入宮中纂修玉牒,任國子監祭酒。

個人作品與文學造詣

個人代表性作品

《鐘台集》十二卷
《回天變正人心疏》
《用財疏》
《大田縣修學記》
《遺愛祠碑記》
《大田縣新建尊經閣記》
《大田鹽法議
《鐘台先生文集》簡介:
鐘台先生文集》,現珍藏於北京故宮,著作十二卷附錄一卷。明田一雋著,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福建田元振家刻本。半頁9行,行18字,白口,四周單邊。版框19.6cm×13cm。8冊1函。
黃鳳翔序文稱:“今觀公所為詩若文,有溫醇之度,而其力勁有宏博之氣,而其體密一切綺靡纖巧之習世所謂媚目諧心者悉屏若洗也,夫公之不屑為巧也。獨詞乎!”對田一雋不媚俗體的詩文之風表示了讚賞。
《鐘台先生文集》是田一雋的一部文集,卷、目依次為:卷一,疏、奏書、表、箴計13篇;卷二,誥敕、賦計18篇;卷三、四,序文20篇;卷五,序、論計13篇;卷六,議、記共13篇;卷七,祭文、志銘、傳、行實共22篇;卷八,啟56篇;卷九、十,書85篇;卷十一,近體詩115首;卷十二,排、律、絕、贊、銘共86首。附錄一卷:諭祭文及入鄉賢祠文移,並郭惟清等哭鐘台先生詩,後有男元振、元應識語。卷三有“慶少傅太宰虞坡構公一品九年加恩兼壽六十序”,因此篇序文內有“嘉靖中年,虜嘗犯邊矣”為違礙句,並貼有標記,入《抽毀書目》。該文集為四庫館臣磨勘查禁之原本。
田公文集田公文集

文學造詣

田一儁“年甫妙英,而才名震於闔庠”,並以才學入選朝中,他以道德文章名震一時,和郭奇逢(號鶴峰,大田廣平人)、廖憲(號盤峰,大田文江人)合稱“閩中田陽三峰才子”。又與田頊、田琯合稱“梅嶺三田”。人評其詩文“理備詞醇,蔚然有台閣體,今數大家者,必為公屈一指。”“為詩若文,有溫醇之度而其力勁,有閎博之氣而其體密,一切綺靡纖之習,世所謂媚目諧心者,悉屏若洗也。”(明黃風翔語)。

對家鄉的貢獻及史料遺蹟

田一儁在朝為官期間,一直對家鄉情況非常關注,對大田的經濟、教育、民生問題非常重視。寫有《大田縣修學記》、《遺受祠碑記》和《大田縣新建尊經閣記》等文章。時大田設治不久,地外偏遠,交通不便,食鹽緊缺是當時一大問題,百姓用鹽多是靠礦石販子利用空船從沿海帶運,遠不能滿足需要。為此,田一儁通過調查,寫成《大田鹽法議》奏章,上報朝廷,最後,由朝廷恩準,在大田設立鹽行,解決大田百姓食鹽問題。
他曾為大田高峰寺題詞:“赤松引禪寺,岩影空人心。”他為戴雲山賦詩:“天下無山高戴雲,低吟猶恐九天聞。炳霄此去不盈尺,塵世看來總絕群。七邑扶輿鐘地脈,千年苞孕闡人文。丹梯認得登天路, 月窟平林桂子芬。”

性格特點與社會評價

田一俊一生恬淡寡慾,為官清廉。一次,他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奉命出使淮藩。藩王所贈禮物,一概不受。他為人剛正,敢於直言時弊,先後向朝廷上疏《回天變正人心疏》和《用財疏》等奏章,反對當時各級官吏奢侈浪費的醜惡行為。
他為官清廉,“禔身嚴苦,家無贏貲。”(《明史·田一俊傳》),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詔贈他為禮部尚書,諡文潔先生。著名書畫家董其昌主動向朝廷告假,“走數千里,護其喪歸葬”。(《明史·董其昌傳》)田一俊靈柩歸葬於大田縣城東門外楊樹林。
萬曆二十一年(1593)三月二十九日,皇帝遣福建布政使司分尋建南道左參議吳嶙祭葬,稱讚田一儁“耿介之資,淵醇之學,登於藝苑,蔚為國華,棘院掄才,鑒衡不爽,辟雍育士,造德如林,載筆以奉校讎,橫經而輸啟沃”。

《田一俊墓》

明萬曆十九年(1591),田一俊病逝於京城任上。皇帝降旨派朝臣其門生董其昌護其靈柩,歸葬於大田 縣城東門外楊樹林(百姓稱為會元墓)。
會元田一俊墓會元田一俊墓
清康熙版《大田縣誌》,卷八“稽古丘墓”章節中明確記載:“明禮部尚書田公墓在東門外。尚書名一俊,有御賜碑亭。”“知縣葉振甲詩云:山郭聯青嶂,灘聲壯水湄。秋風吹石槨,涼月照松枝。不見床遺笏,猶存御賜亭。滄桑悲異世,和黍自離離。”
會元墓毀於文革破四舊之風,石人石馬就地掩埋。(今遺址為:大田縣東方賓館處。插圖為:田一俊墓原貌,由民國十八年梅里鄭冠雄所拍攝,原墓況僅見照)

《明史·列傳第一百四:田一俊傳》

田一俊,字德萬,大田人。隆慶二年會試第一。選庶吉士,授編修,進侍講。萬曆五年,吳中行攻張居正奪情,趙用賢等繼之,居正怒不測。一俊偕侍講趙志皋、修撰沈懋學等疏救,格不入。乃會王錫爵等詣居正,陳大義。一俊詞尤峻,居正心嗛之。未幾,志皋等皆逐,一俊先請告歸,獲免。居正歿,起故官。屢遷禮部左侍郎,掌翰林院。辭疾歸,未行卒。一俊禔身嚴苦,家無贏貲。贈禮部尚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