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酸鹼性

體質酸鹼性

酸性體質基本觀點:人體體液的pH值處於7.35~7.45 的弱鹼狀態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數人由於生活習慣及環境的影響,體液pH值都在7.35 以下,他們的身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這些人就是酸性體質者。

該觀點內的體液概念十分模糊,因為人不同的體液的pH值是不盡相同的。對於健康人群來說,我們的血液總是能夠將pH值穩定在7.35-7.45這樣的範圍以內。而唾液pH值是6.0-7.5。胃酸則屬於強酸。

11月2日,美國的“人體酸鹼體質理論”之父羅伯特·歐·楊被美國法庭判處賠償1.05億美元,並當庭承認“酸鹼體質理論”是個騙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體質酸鹼性
  • pH值:處於7.35~7.45 
  • 由於:生活習慣及環境的影響
  • 唾液:pH值是6.0-7.5
主要觀點,現代醫學駁斥,悖論,尿液測酸,科學依據,社會評論,

主要觀點

酸性體質基本觀點:人體體液的pH值處於7.35~7.45 的弱鹼狀態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數人由於生活習慣及環境的影響,體液pH值都在7.35 以下,他們的身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這些人就是酸性體質者。有研究表明,當pH值降低0.1(即體液偏酸)時,胰島素的活性就下降30%,免疫細胞功能降低,神經的敏感性下降,內分泌及機體許多重要功能將發生紊亂,癌細胞更易生長擴散,紅細胞及血小板易發生聚集等。
體質酸鹼性

現代醫學駁斥

針對流行的“酸性體質是生病的根源”等說法,現代醫學專家從根本上否認了“酸鹼體質”說法,稱醫學界尚無“酸鹼體質”的說法。
北京中關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蘇明山和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董行運介紹,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體內不可避免地產生含酸的代謝產物(碳酸、乳酸等)和鹼性產物。但人體有三個調節系統可以進行酸鹼平衡,體液(緩衝液)能平衡酸鹼,腎臟可以通過尿液排掉多餘的有機酸,呼吸會快速排掉很多酸性成分,因此正常生物體的體液酸鹼度(pH值)總是穩定在一定範圍之內,因此人體的體質不會是酸性的。
事實上,酸性體質概念中還有一個站不住腳的邏輯問題,即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在醫學臨床中,的確有很多酸中毒的情況發生。只不過,不是酸中毒致病,而是因為服用了某些藥物或生病了,才會出現酸中毒的現象。一些常見的疾腹瀉、腎衰竭,代謝類疾病如糖尿病,確實會引起酸中毒。而這些疾病的誘因,卻和酸中毒沒有一點關係。
身體偏鹼就是健康的,其實不過是酸性體質論者偷換概念的錯誤命題。以號稱中國最早提出酸性體質概念的梁雙林的理論為例,他們強調身體的PH值應該一直處於 7.4才好。事實上,這就是一句廢話,因為正常人血液的pH值就是7.4左右。而且,並不是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偏鹼性才好。人體中有幾個地方,必須偏酸才算健康。第一個就是胃,這個不用說,大家都會多多少少有點了解。如果發生嘔吐現象,大量的胃酸排除體外,反倒會引起輕度鹼中毒,這就是嘔吐後會感覺頭暈的原因。另外一個是皮膚,健康的皮膚pH值應該是5.5,處於弱酸性的皮膚更不容易滋生細菌。女性陰道最理想的環境也是酸性的,一旦pH值大於4.5,就會引發炎症。除此之外,人正常的尿液也是呈酸性的。腎臟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把體內的酸性物質從尿液中排出去,如果一個人的尿液呈鹼性,反倒是不健康的。如果按照酸性體質論,一個人的體液或血液pH值呈鹼性才健康,那么皮膚、胃、陰道和尿液是不是也該呈鹼性才符合邏輯。
酸性體質論就像一個到處都是漏洞的謊言一樣,一個謊言需要另外一個更大的謊言來補上窟窿。事實上,他們也在試圖補上這個窟窿,雖然他們沒辦法舉證曾有任何新的研究發現,在哪本世界醫學界認可的醫學期刊上發表了論文,他們倒也端出一個1931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Otto Heinrich Warburg(瓦爾堡)支持酸性理論的事例。酸性體質論者說這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就提過缺氧狀態下,身體呈酸性,是癌症的根源。事實證明,這位德國生物化學家所有的公開論著中,沒有任何涉及酸性體質或者酸中毒的研究,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缺氧狀態和身體呈酸性有關係。自稱最早提出酸性體質的梁雙林,在採訪中透露,他是2001年提出這個概念。不知道我國這些拚命推廣酸性體質致病論的營養學家們,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成功進行一場穿越時空和生死的靈魂對話。至於他們提到的美國諾貝爾獲得者雷恩,在美國醫學界淫浸了十幾年的張健教授,竟然連一點印象也沒有,更別說用谷歌或百度去搜尋了。
酸性體質論主推的重要理論,就是通過補充鹼性營養劑或進行食物選擇,讓身體從酸性轉向鹼性。撇開食物並不能影響身體酸鹼性的事實,如果真的想把身體變成鹼性的,其實不必喝那些成分很可疑的礦泉水或根本不知道有多少科技含量的鹼性補充劑。按照汪濤教授的臨床實踐,他的第一選擇,是給酸中毒的患者開出最廉價的鹼性補充劑——小蘇打。這種一大袋也不花不了幾塊錢的鹼性補充劑,對付各種酸中毒最有效了。
不管酸性體質論者強調鹼性體質最健康是為了賣他們的鹼性補充劑,還是本著以好心,提醒飲食搭配不均衡的現代人多吃蔬菜少吃肉,每天看到從來不知道更新內容的酸性體質威脅論,我們就當是記得吃蘋果的鬧鐘,千萬別往心裡去。每天被各種本來就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飲食論者牽著鼻子走,好好的人都該被折騰成病人了。實在害怕自己是酸性體質就成了病人,每天喝點蘇打水,定時去醫院檢查一下,才是上上策。

悖論

普通食物絕不可能引起身體血液或淋巴的酸鹼度變化,除非一次性攝入大量的偏酸或偏鹼,才會引起血液或體液的pH值變化。
酸鹼怎樣影響
除了藥物或疾病干擾外,正常人會引起體內酸鹼變化有兩種因素:呼吸和代謝。放慢呼吸或不呼吸,會使體內的二氧化碳增多,從而血液的pH值降低,造成酸中毒,支氣管炎和哮喘患者容易酸中毒;呼吸過於頻繁或深呼吸過多,體內二氧化碳減少,pH值加大,引起鹼中毒,肝硬化或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鹼中毒。糖尿病、腎功能不全、腹瀉或服用利尿劑等有代謝疾病的人容易酸中毒,而嚴重嘔吐或腎臟控制酸鹼不平衡的人容易鹼中毒。
沒有臨床試驗
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藥可以包治百病。主推酸性體質論的梁雙林主打產品“第六元素”,可以小到治療偏頭疼,大到抑制癌症。有這樣神奇效果的藥,居然沒有進入中國各大醫院的臨床試驗,也沒有任何臨床試驗報告。
顛倒因果關係
不是酸性體質導致疾病,而是服用了某種藥物或患有某種疾病會導致酸中毒。無論是嘔吐、腹瀉、糖尿病還是癌症晚期,都是代謝出了問題才導致身體出現酸中毒。如果血液pH值低於7.35,出現酸中毒後,不加治療,很快就會出現生命威脅。

尿液測酸

儘管健康正常的人不會出現所謂的過酸或者過鹼的情況。不過仍有很多人對自身的酸鹼度感興趣,用PH試紙測試尿液或口腔酸鹼度,從而得出身體酸鹼度。
蘇明山指出,這兩種方式並不科學。據介紹,測人體酸鹼度需通過抽血檢查多項生化指標來判斷,如:血液PH值小於7.35為失代償性酸中毒PH值大於7.45為失代償性鹼中毒。另外,還要檢查其他生化指標,進一步判斷是呼吸性酸中毒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鹼中毒還是代謝性鹼中毒。
腎臟是調節酸鹼平衡的重要器官,正常膳食條件下自尿液排出固定酸的量比鹼多,故尿液PH值一般在6.0左右。根據體內酸鹼平衡的實際情況,尿液PH值可降至4.4或升到8.2。
此外,董行運強調,所謂過酸、過鹼,從醫學上來講就是酸鹼平衡失調,即酸中毒或鹼中毒,一般來說疾病比較嚴重了,需要來醫院就醫或住院治療,不是通過吃保健食品可以調節的。

科學依據

所謂“酸性體質論”,就是廣為流傳的一種偽科學學說,該學說認為,體質的酸化是百病之源,無論是癌症,還是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都是由於多吃了“酸性食物”導致體質酸化引起的,而所謂“酸性食物”範圍之廣之常見,絕對可以嚇你一大跳:魚、肉、米飯、酒等人類的主副食品,很多都被說成是酸性的。尤其是中國人的主食米飯,更被渲染成“酸性食品”的典型代表,它也就變成了致病的罪魁禍首,從而幾乎可以引起全社會的恐慌,凡了解此論者差不多人人自危。如果人們真的相信此論,按該理論的說法來指導其日常飲食,那才真正將對身體產生極大的危害。
其實所謂“酸性體質”能夠致病的說法,純粹是在玩弄概念。按照據傳是最早拋出“酸性體質論”的梁某某的說法,人體pH值必須維持在7.4左右才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倒算他說對了,但卻是一句廢話,因為正常人體液本身就呈弱鹼性,pH值就在7.4左右。在日常生活中,你想要讓它變成6.8你也沒這本事,哪怕你天天吃的都是所謂的酸性食物!因為人的體液具有很強的中和緩衝功能,他自己就能夠維持酸鹼度的平衡,所以無論你攝入的食物是酸性還是鹼性,人體的pH值是基本不變的,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酸性體質”,這是中學課本里就已經提到了的。一些人之所以相信“酸性體質論”,我想或許是因為許多人聽說過有“酸中毒”的說法,但其實那都是某些嚴重疾病導致的後果,而不是無緣無故由飲食能引起的,這是典型的“倒果為因”!而且,順便告訴大家一句,除了“酸中毒”外,醫學上還有“鹼中毒”、“水中毒”等概念,這些概念到了某些喜歡標新立異製造聳人聽聞的謊言的騙子們那兒,不知又要引起怎樣的聯想,從而創造出更為驚天動地的謬論來。
其實,國內外許多著名專家學者也都對“酸性體質論”進行過批判,比如美國亞利桑那州癌症研究中心的華人科學家張健經多方論證,並和美國的同行探討,最後,他說他可以代表美國癌症研究中心的專家負責任地說,酸性體質是一個造出來的概念,純屬子虛烏有!
如果有人迷信“酸性體質論”非但無益,而且有害。因為如果一個人受“酸性體質論”的影響,嚴格按該理論提出的鹼性食譜來安排飲食的話,那時間一長,必然導致營養失衡,從而可能疾病纏身,因為人體是必須各種營養平衡搭配,才能夠保持健康體質。

社會評論

流傳甚廣的“酸鹼體質論”編造謊言說,人的體質有酸鹼性之分,酸性體質易患癌,想要健康,必須保證身體處於鹼性環境。王琦說,人的體質不能簡單地分為酸性或鹼性,這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其中包含各種小環境和體液,如細胞內液、細胞外液(包括血液、組織液和淋巴液等),還有分泌的各種消化液、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人體內的不同體液確實有酸鹼之分,如胃液呈強酸性、尿液呈弱酸性、腸液呈鹼性。但不同體液的酸鹼度,並不等同於體質的酸鹼性。現代醫學和中醫學都沒有酸性和鹼性體質的分法。
吃酸性或鹼性食物能不能變成酸性或鹼性體質?王琦說,食物有酸鹼性的區分,但無論食用酸性還是鹼性食物,人體記憶體在緩衝系統,可以自動調節,使之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
王琦強調,所謂的吃酸性或鹼性食物造成酸性或鹼性體質,以及酸性體質造成多種疾病,甚至誘發癌症等說法,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酸鹼體質論是個偽命題,但是養生不能無視自己的體質。王琦介紹,體質由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構成。先天因素來源於父母,是先天遺傳的,後天因素由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等形成。處在不同的環境中,人的體質可相應進行調節來適應。如生活在高原缺氧環境和南方濕氣較重的環境中,人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也不一樣。中醫將體質分為9種,比如陽虛體質的人吃海參會拉肚子,要吃溫性的食物;陰虛體質的人吃人參會流鼻血,要吃滋陰的食物。因此,體質養生要因人而異。從2009年起,中醫體質辨識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王琦提醒,公眾要提高判斷力,不要盲目相信或追捧所謂神奇養生方法。要看其是否符合常識,是否說過了頭,背後有無科學數據支撐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