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大多與急性扭傷或長時間在不良體位下勞動有關。
臨床表現
患者大多見於劇烈體育活動、外傷或久坐後,少數患者可無明顯外傷史,急性發作期,在下腰部一側可出現疼痛,大多較為嚴重,放射至臀部或腹股溝區;患者常取側臥位或俯臥位,翻身時疼痛加劇。拒絕站立或是下肢取屈曲姿勢。步行時,患側常呈臀溝下垂狀跛行步態。體格檢查時,骶髂關節處可有局限性壓痛,直腿抬高患側受限,並有骶部疼痛。骨盆分離試驗“4”字Patrick試驗、對抗性髖外展試驗及俯臥提腿試驗等均為陽性,其他凡可促使髂骨旋轉的活動均可引起患肢疼痛,但無神經根性放射痛。
檢查
X線檢查雖無特異性改變,但能夠除外其他疾病。
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症狀、體徵作出,X線片檢查可排除其他疾病。
鑑別診斷
應注意骶髂關節處疼痛也可因腰椎間盤突出、腰骶關節本身的炎症、退變及增生而表現相似的症狀。因此,本病應與腰骶髂關節炎等疾患相鑑別。
併發症
1.腰椎退變
骶髂關節勞損患者因脊柱動靜力平衡失調,常合併嚴重腰椎退變如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滑脫等病,應在治療骶髂關節疾病的同時積極治療腰椎疾病。
2.尿道綜合徵
中老年女性骶髂關節勞損患者常因盆腔副交感神經受影響而並發尿道綜合徵。
3.骶髂關節骨關節炎
骶髂關節勞損患者可因長期關節力學失衡,局部關節軟骨過度集中載荷而引起滑膜炎或骨關節炎,即使骶髂關節面恢復正常空間關係,仍會在下肢負重時出現疼痛。可在手法治療的同時配合局部中藥熱敷、理療等方法;對於滑膜炎症者,則可採用骶髂關節封閉術。
治療
1.非手術療法
一般採取保守療法,如臥硬板床休息、理療、局部按摩、膏藥外敷及局部封閉等方法症狀多數可緩解。對同時伴有腰椎或腰骶關節退變或椎間盤突出者,需加以相應處理。
(1)局部封閉一般用1%普魯卡因(可酌情加入醋酸氫化可的松)。操作者手持長針頭注射針管,在壓痛最重處注射,一般位於骶髂後韌帶及骶棘肌附著點處。注射針頭應深達骨膜下,並可沿髂骨內面深入骶髂關節。注射後數分鐘,疼痛大多消失。同時可用彈性骨盆帶進行骨盆制動。加強腹肌、背肌和臀肌鍛鍊。避免彎腰、舉重物等活動。對有骶髂關節退行性變的患者及分娩後的產婦,應特別注意。
(2)手法按摩患者俯臥,助手固定骨盆,手術者按正規的按摩手法由輕至重,由點及面對骶髂關節局部及周邊肌肉、韌帶進行手法按摩。在操作過程中患者在感到舒服的同時,亦可有骶髂關節復位感。
2.手術治療
對反覆發作、症狀嚴重者,可經後路暴露行骶髂關節融合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