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城

駱駝城

駱駝城遺址: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唐。位於張掖市高台縣駱駝城鄉永勝村西3公里處。城址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425米,南北長704米,面積29.92萬平方米。城垣為黃土夯築,夯土層厚0.10一0.15米,牆基寬6米,殘高7米。分為南、北兩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駱駝城
  • 南城面積:23.38萬平方米
  • 地點:張掖市高台縣
  • 建築時間:公元397年
地理詳情,人文歷史,歷史沿革,

地理詳情

地理位置
南城面積為23.38萬平方米,東、西、南正中各闢一門,門外皆有方形瓮城。城內西南角又有一座南北長132米、東西寬79米的小城,俗稱“宮城”,城內有古井一眼。北城,俗稱“皇城”,面積為6.54萬平方米,南面正中築方形瓮城,開東、西向城門,與南城相通。城垣四角均有 6×6米的方形角墩。兩城現存牆垣總長1933米。城內地表遺存有漢一唐時代的磚、瓦、陶片,北城內有建築遺蹟9處。城內地表散見焦獸骨、灰陶片,出土過漢五銖錢幣、陶紡輪、唐代銅器和鐵器等。
詳情介紹
墓群以城址為中心,分布在城南、西、北三面。城南墓群面積27平方公里,有封土墓葬近2000餘座。出土有大量的彩繪畫像磚,並出土有前涼時期的木牘木俑及西晉時期的彩帛旌銘、木版畫。城西南墓群五涼時期墓葬,出土有彩繪畫像磚、胡運子衣物疏、紅紗旌銘、青海神樹等,城北1.5公里處有古窯址9座,窯底周長50米,窯高8一10米,地表散見大量磚瓦、陶器殘片和少量墓葬。

人文歷史

始建於東晉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後涼建康郡太守段業另立年號建立的北涼國國都。據《重修肅州新志》記載,駱駝城不但是北涼初建時的國都,而且是漢代樂涫縣、唐代建康軍的故址。
明代詩人沈青崖過高台留詩道“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風景繪屯莊。兩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嗛泥穿曲巷,白鷗沖雨過橫塘。當年畫舸中流處,談笑行兵寄羽觴,“這首詩道出了當年故城周圍人丁興旺,水清樹茂,阡陌縱橫的田野風光秀色。

歷史沿革

駱駝城鄉位於高台縣城西南20公里處,因境內有駱駝城古遺址而得名,總面積276.4平方公里,海拔1362—1596米,土層厚2—6米,無霜期149天,年平均降雨量79毫米,年均氣溫7.6℃,日照3188小時,轄區內耕地面積8萬餘畝,土質為壤質灰棕漠土,非常適合各種作物的生長。
“駱駝城”是1600年前沮渠蒙遜建立北涼國的發祥地,唐置建康郡,是古時西通西域、進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要地。伴隨著歷史變遷,幾經戰亂傾覆和水源枯竭而荒廢,至明初,已化為“龍荒沙漠之區”,遍野荒草,成為駱駝客放牧的天然牧場,久而久之,便稱其為駱駝城。
千年沉睡,一朝驚醒。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正遠公社幹部民眾在時任公社黨委書記丁洪猷及班子成員的帶領下,建“地窩”、戰黃沙、平田地,拉開了開發駱駝城灘的序幕。隨著第一口鍋錐井試打成功,正遠公社70多戶農戶移居駱駝城,成為駱駝城開發區最早的主人。此後,陸續遷移農戶進行開發,規模日益擴大,先後建成正遠、宣化、巷道農場。1983年,縣上組織新壩、紅崖子部分農戶遷移原部隊農場,劃並正遠、宣化、巷道農場,形成8個自然村,時任縣委書記夏培生為其命名,即:鹼泉子村、梧桐村新聯村紅新村團結村、建康村、永勝村、前進村。
1984年7月駱駝城鄉正式成立,鄉政府機關辦公地址設在梧桐村。建鄉初期,全鄉共672戶3168人,耕地11147畝。農業生產以畜力作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胡麻、黃豆等作物。1984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49.14萬元,人均純收入225元。
1993年,鄉政府機關遷至現址(永勝村)。同年,接管紅豆草基地(果樹村)、噴灌站(新民村)。自此,全鄉幹部民眾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展開了艱苦創業、建設家園的大會戰:建成變電站1座,供電所2處,架設農電線路310公里;1997年,全鄉民眾籌資籌勞建成了7.5公里的團結路;1998年—2000年,先後完成了西總乾渠建設和7條52公里的支渠建設,並配套斗渠120公里,襯砌“U”型渠170公里,全鄉農業生產進入渠灌、井灌“雙保險”的良性發展階段;繼而,順利完成了農電網改造工程,開通了電視微波傳輸程控電話;配合完成了正梧路建設,鋪墊鄉村社砂石路47公里;完成了3萬畝中低產田改造。期間,2000年接管新建、駱駝城、西灘三個村,至此全鄉共有13個行政村,2761戶,10947人,農戶來自5省8區26縣市,由漢、回、土、藏、裕固五種民族構成,實際耕地面積5.8萬畝。到2004年建鄉20周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132.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