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概況,旅遊資源,獨秀峰,響水湖,白馬關古城牆,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社區工作,招商引資,城鎮建設,村居介紹,保峪嶺村,西莊子村,石洞子村,馮家峪村,西口外村,西白蓮峪村,三岔口村,朱家峪村,下營村,
建制沿革
1958年改勝利公社。
1965年檀營鄉(1953年設)劃入穆家峪公社(今穆家峪鎮)。1987年撤鄉建鎮後從穆家峪鄉分離出來,設立
檀營滿族蒙古族鄉。
1983年復置馮家峪鄉。
1993年建鎮。鎮政府面積214.25平方公里。
2001年,撤銷番字牌鄉併入馮家峪鎮。
原【番字牌鄉】密雲縣轄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65千米。1961年設番字牌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101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白馬關、黃梁根、西倉峪、司營子、前火石嶺、石湖根、北柵子、南台子、番字牌9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馮家峪鎮轄1個社區、18個村委會(馮家峪社區,保峪嶺村、西莊子村、石洞子村、
馮家峪村、西口外村、西白蓮峪村、三岔口村、朱家峪村、下營村、白馬關村、
番字牌村、黃梁根村、西蒼峪村、司營子村、前火石嶺村、石湖根村、北柵子村、南台子村)。
地理概況
馮家峪鎮海拔200至1000米之間。白馬關河流經全鎮,年平均氣溫7-9℃,氣溫低於北京城區6℃左右,無霜期約170天,年平均降雨量600-700毫米。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穀子、大豆,主要果品有板栗、蘋果、杏、梨、桃等。
馮家峪鎮山多地少,耕地面積6727畝,山場面積275642畝,大部分山坡為灌木叢,另有一部分落葉闊葉林,以樺、櫟、山楊、椴木不主。林下生長著榛、胡枝子、羊鬍子草,有散生松柏和小片側柏林、松林。陽坡主要有荊條、酸棗、白草及椿、榆等喬木。人工種植以野菊為主,還有人工松林,刺槐林等。人工
種植的加拿大楊、北京楊已基本布滿大小河岸、庭院及道路兩旁。
流經馮家峪鎮的白馬關河,一年四季清水不斷。在河道的支流上建有小水庫3座,塘壩4座,總蓄水量為82萬立方米。
馮家峪鎮山清水秀,地貌奇特,秀麗的白馬關河經過一期、二期治理,形成了連線全鎮的秀麗旅遊風光帶。近年來,馮家峪鎮黨委、政府在帶領全鎮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同時,加大了基礎設施投入,加強了環境整治力度,使生態旅遊價值凸顯。
旅遊資源
獨秀峰
獨秀峰位於馮家峪鎮轉山子地區,獨秀峰景區集旅遊,垂釣,住宿於一體,是馮家峪地區發展最早的旅遊景區之一。
響水湖
響水湖坐落在馮家峪鎮響水峪村,風景獨特,環境優美,讓來訪的每一個人都會油然的產生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
白馬關古城牆
白馬關古城牆坐落在馮家峪鎮白馬關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奇般的經歷,它歷經數個朝代的變遷,是見證馮家峪鎮歷史發展,經濟繁榮的可靠見證者。
農業發展
玉米產業
積極發揮自然環境給該鎮所帶來的優勢,充分利用番字牌地區自然隔離帶作用,鞏固玉米籽種產業建設,該鎮共投入資金200餘萬元,完成了3000畝玉米籽種產業配水工程,通過該工程建設有效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為農民增收創高了有利條件。
板栗產業
板栗產業:以完善板栗專業合作社為依託,加強板栗樹上、樹下、採摘、銷售的統一管理,增加板栗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產量和品質。截至06年年底,共完善板栗合作社2個,完成板栗基地建設1000畝。
養殖業
該鎮黨委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目標,以大力發展適合該鎮實際的養殖業為依託,通過鎮政府和該鎮全民的數年共同努力,在肉雞、柴蛋雞、肉羊、蜜蜂等養殖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截至2006年底,該鎮新改擴建玻璃鋼肉雞養殖大棚12個,新增養殖戶10戶,出欄肉雞270萬隻,實現收入4150萬元;在鞏固和完善北京白蓮畜禽養殖中心和番字牌柴蛋
雞養殖合作社的基礎上,加快了產業發展,新進柴蛋雞3萬隻,累計存欄達到15萬隻,完成鮮蛋產量970噸;同時在肉羊養殖方面,大力推行舍飼和半舍飼養殖方式,引進改良品種,優質肉羊產業得到進一步加強,年出存欄達2萬隻;在蜜蜂養殖方面,加強荊花蜂產品合作社管理和政策扶持引導,不斷發展養殖戶和入會會員,提高養殖技術,擴大養殖規模。2006年,新發展養殖戶80戶,3150群,發放養蜂貸款23.1萬元,扶持養蜂戶33戶。
新農村建設
繼續推進村村通油路工程,累計投入資金650餘萬元,完成了黃下路、長梁路、番南路、帽石溝路等道路修建工程,新修道路10公里(其中:黃下路7.8公里,長梁路2.2公里),修建路基11.8公里,公路護坡870立方米,建擋牆1290米。
進一步豐富農民的
業餘文化生活,共投資500萬元建文化成教中心1個,占地總面積為7000餘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
努力改善弱勢群體生活,共投資600萬元,完成了敬老院改造工程,從而使最弱勢群體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進一步改善通訊設施條件,改擴建移動通訊站2個,使全鎮手機通訊覆蓋率達到90%以上。
進一步完善村村通
有線電視工程,共投入資金50多萬元,完成了南台子、北柵子、馮家峪、番字牌、西莊子、石洞子等六個行政村有線電視安裝及地衛改造工程,使全鎮有線電視入村達到了100%。
加強
生態林管護人員隊伍建設,對1284名管護人員實行定期培訓,共實施生態林管護面積26.4萬畝。完成水源涵養林造林工程3000畝,白馬關河床兩側一期綠化工程11.3公里。
投資500餘萬元完成風沙源
流域綜合治理20平方公里,解決人畜飲水困難6處,達2600人。
社區工作
2008年上半年,馮家峪鎮完成農村富餘勞動力技能培訓94人,轉移培訓200人,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116人,完成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00人。新型合作醫療組織發揮作用,全鎮共有2673戶,8521人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了94.7%;計畫生育工作以深化兩個轉變為切入點,
計畫生育率達到了100%。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實和“連民心”活動的開展,降低了低收入人群的比重,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招商引資
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建設以環保型、生態友好型、高科技含量型為主的高附加值型的企業。提升
服務功能,支持企業研發和技改力度,營造工業發展良好環境。提高企業市場的競爭力,增加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重點在山上引進旅遊企業和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爭取年引進1000萬元以上企業不低於2個。
堅持建設山區工業強鎮,走外延式和內涵式並舉的發展道路,在繼續招商引資的基礎上,盤活閒置
資產,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重點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有發展後勁的產業,培育以京聯發數控科技有限公司的單晶、多晶矽項目為龍頭的企業新格局,使全鎮的經濟總量迅速增加,企業總收入保持較快的增長。
加快企業重組和招商引資工作,增加
經濟總量,是我鎮經濟發展建設庫北強鎮必由之路。2006年經過鎮黨委、政府認真分析我鎮企業的發展形勢,制定和完善了招商引資、企業發展的扶持獎勵政策,進一步整合工業、旅遊業資源,共引進落地實體企業3家,分別是北京雅迪利特航空化學製品有限公司、北京巨溪谷旅遊開發公司和北京興路明技術交流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協定投資總額達6300萬元。其中北京雅迪利特化學製品有限公司實現當年引進、當年投產。
城鎮建設
為全面落實縣政府關於創建環境優美鄉鎮的總體工作部署,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積極創建
生態文明村,進一步加大了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馮家峪鎮投入專項整治資金200餘萬元,硬化街道84325平方米,綠化面積65300平方米,拆違7600處,總面積達51400平方米,為18個行政村安置垃圾桶346個,設定保潔員45名,共出動2500人次、動用大型機械台班45個、
運輸車135輛次,清除衛生死角334處,清運處理生活垃圾、建築渣土1240噸,撿拾白色垃圾135公斤。
建立了長效的環境保護機制,杜絕了亂堆亂放現象,大大改善了環境衛生狀況,從而為創建生態村和環境優美鄉鎮奠定了堅實基礎。
村居介紹
保峪嶺村
保峪嶺村屬北京市密雲縣馮家峪所轄行政村,全村共有197戶、490多口人,位於鎮域南部,該村地處白馬關河東岸,琉辛路經過村南。村南山樑原稱伯峪嶺,梁前梁後各有一村,該村居嶺北,故名北伯峪嶺,後演變為今名。保峪嶺村把環境整治作為生態村建設的切入點,幾年來,荒山造林200畝,栽植樹木14800株;打漿砌壩4500立方米;清理河床歷史積存的垃圾;硬化街道16000平方米、壘砌花池3000米,種植黃楊、月季、刺柏和其它草本花草共41000株;新建健身園一處;對村莊內臨時性建築、雞舍、豬舍、院外旱廁等進行拆除,總計拆除223處,面積約9900平方米;對全村110戶進行無害化改廁;添置垃圾桶24個,實現了村民生活垃圾定點投放、定時清運。
近兩年,隨著北京市設施農業發展補貼政策的出台,我縣設施農業迅速發展,而保峪嶺村也緊緊抓住機遇,於2009年建起了占地66畝的33棟大棚,並依託天安農業公司發展訂單農業,主要種植的蔬菜包括西紅柿、杭椒、茄子、芹菜等,目前共有11個農戶參與了大棚承包和使用,效益好的農戶一個棚收入突破萬元。
保峪嶺村地處深山區,適合良種繁育,是我縣重要的玉米制種基地,作為8個發展玉米制種的村子之一,保峪嶺村有230畝良田承擔著玉米制種的任務,涉及農戶70多戶。制種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即農民出土地、出勞力,從種到收,由企業為農戶提供服務,玉米的質量、銷路都有保證,而且收購價格也高於普通玉米種子,每年可為村民帶來20多萬元的收入。
同時,該村還利用白馬關河在此自然形成的一個小湖,由10家農戶入股,搞起了流水養魚,每年可產魚5萬斤,年創效益25萬元。另外,保峪嶺村種有3000畝板栗,其中2000畝板栗已經通過有機認證,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保證。
西莊子村
西莊子村位於馮家峪鎮西南部,距離密雲縣城40公里,位於密雲水庫一級保護圈內。被評為“創建國家生態縣先進集體”和“優秀組織先進單位”,被評為“綠色村莊村”,先後被評為“文明生態村”、“首都文明村”、“北京市衛生村”、“京郊環境建設先進村”。
村域面積5.26平方公里, 全村共有2個自然村,416戶,1030口人。村兩委幹部6人,黨員86名。2012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5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962元。全村402戶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街道照明使用太陽能路燈。鋪設排污管道系統,建一座污水處理站,日處理量120立方,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村文化廣場投資560萬元,占地16畝(10672平方米),建築面積1090平方米,娛樂設施齊全,為村民茶餘飯後健身、娛樂提供了休閒場所。
村山場面積6677畝,林木覆蓋率達82.93%,有機板栗1620.21畝,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比例為77.15%。病蟲害防治主要採用生物、物理防治的措施,主要農產品農藥檢出率符合國家規定的要求,有機雜糧已取得有機產品質量認證。
石洞子村
石洞子村坐落在密雲水庫東北部山區,距水庫水源地1.5公里,屬於一、二類保護源區;為保證一方淨水,石洞子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全村由7個自然村組成,共238戶,524口人,201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579萬元,人均收入8617元。全村經濟以林果業和養殖業為主導產業,主要有栗樹5.5萬株、核桃樹2.1萬株、梨樹1.5萬株、山里紅1萬株,其他果樹0.5萬株。其中帽石溝紅香酥梨採摘園,是全鎮有名的特色產業;石孔峪自然村村民郭廷武創建的科技養雞場也是農民致富的典型。
因為受地理條件的限制,石洞子村經濟發展還是比較緩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村黨支部、村委會大膽解放思想、開拓思路,從村莊的基礎設施環境治理做起,將村級公路加寬並鋪上柏油路面,並且在公路旁加裝了太陽能路燈,花大力氣整治道路兩旁的綠化,不但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同時也為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保護水庫水源的生態環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基本資源方面,我村有耕地面積370.49畝,其中確權確地總面積370.49畝,園地面積223.9畝,山場面積15299畝。其他資源方面,我村有帽石溝水庫、紅香酥梨採摘園,可利用發展三產旅遊業。結合水庫垂釣、飲食、採摘林果、建立農家樂園等一系列旅遊服務,為發展養殖、度假休閒項目優選之所。
馮家峪村
一、村級基本情況:
馮家峪村位於縣城東北部山區,是馮家峪鎮中心,又是馮家峪鎮政府所在地,我村有3個自然村,310戶,665口人,黨員69人,黨小組3個,村民代表33人,全村總面積12.8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00畝,山場面積1.7萬畝。
二、村內主導產業:
我村95%的農戶從事板栗生產,主要有:燕紅、燕豐、懷黃等品種,全村共栽植板栗7萬棵,現有成年板栗2萬棵,板栗產業已初具規模,實現人均百棵板栗,年產量6萬公斤。除此之外,我村主導產業還包括有“成長中”的旅遊業,根據我鎮的“自駕車旅遊”發展規劃,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依託板栗產業為主導的思路,以“馮四路”沿線為紐帶,以村現有的民俗旅遊資源為契機,豐富我村旅遊產業。
三、文化特色:
依託我村現有的地理文化優勢,隨著我村上峪古城堡、獨秀峰旅遊度假山莊的逐步完善,我村旅遊文化產業呈良好態勢發展,為大力抓好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豐富村民們的文化生活,組織建立馮家峪村秧歌品牌隊伍,多次參與大中型活動並受到了上級領導以及基層民眾的一致好評。
西口外村
北京市密雲縣馮家峪鎮西口外村,位於密雲水庫北部深山區,總面積21.2平方公里,園地面積613.2畝,盛產板栗和核桃。2012年人均收入13583元。全村農戶116戶,222口人,2個自然村,分居在大地、沙塘峪,全村共有黨員25人,代表31人。黨小組長2人。
根據自身的資源特點,制定了村經濟發展三步走目標,到目前為止,前兩步的目標已經實現,正在規劃第三步發展目標,即開發旅遊資源,以旅遊為龍頭的綜合經濟。如今的西口外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散發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自2008年新村建設以來,西口外村綜合資源價值得到提升,實現村民致富的夙願”的發展思路。 2008年投資40萬元建起了建築面積500平米的文化大院、數字影院、黨員活動室、黨員電教室及附屬設施,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西口外村由一個低收入村,發展成為名副其實富裕村,農民收入逐年增加。
西白蓮峪村
北京市密雲縣馮家峪鎮西白蓮峪村,位於密雲水庫北部深山區,總面積11.2平方公里,山場面積15396畝,社會耕地217.3畝,園地面積471.7畝,盛產板栗和紅果。2011年人均收入11670元。全村245戶,501口人,其中農業人口450人,黨員49人,共分4個黨小組,村民代表31人,11個自然村,分居在兩條溝,居住海拔從251米以上,帶狀分布。
根據自身的資源特點,制定了村經濟發展三步走目標,即第一步發展以農林業為主的山區經濟,第二步發展柴雞蛋養殖為主的經濟,到目前為止,前兩步的目標已經實現,正在規劃第三步發展目標,即開發旅遊資源,發展以鹿鳴谷為龍頭的綜合旅遊經濟。如今的西白蓮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散發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2007年,為發展旅遊提升資源價值,確定了“以自駕車旅遊為主線,以特色民俗游為載體,用合作社的方式重新整合西白蓮峪村的人文、地理、物產資源,在管理上打造西線旅遊的特色品牌,使西白蓮峪村綜合資源價值得到提升,實現村民致富的夙願”的發展思路。 2008年投資175萬元建起了建築面積1300平米的老年活動中心、數字影院、黨員活動室、黨員電教室及附屬設施,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西白蓮峪村由一個低收入村,發展成為名副其實富裕村,農民收入逐年增加。2004年榮獲“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首都文明村”;2005年榮獲“北京市民主法制示範村”;2006年榮獲“北京市郊區生態文明村”。
三岔口村
三岔口村,位於密雲縣西北部,水庫上游,距密雲城區50公里,馮家峪鎮政府北5公里處。全村轄13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共206戶,401人,1個黨小組,黨小組組長為郭曉軍同志,村民代表31人,黨員39名。村域面積10.87平方公里,全村產業以種植、養殖為主。其中種植產業有核桃、栗子、紅果為主。養殖以蜜蜂、柴雞為主。2012年底全村人均核桃55棵,產量達到10萬斤;板栗人均達到100棵,產量達到8萬斤。
在黨的政策領導下,各級政府關懷和領導下,三岔口黨支部、村委會時刻以促進農民增收為己任,帶領全村人民共建和諧,富裕社會主義新農村,只有農民富起來才會,三岔口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我們三岔口村以實現“五個好”為村黨支部目標,切實加強對黨組織建設。2012年,三岔口村榮獲“基層先進黨組織"的稱號。
朱家峪村
朱家峪村位於馮家峪鎮政府西北部,距離鎮政府6千米,全村共分一、二、三、四村民組,180戶、390口人,分散居住在孟思郞峪門、金溝子、肖家、朱家峪門、下窩鋪、新房子6個自然村。全村共有2個黨小組,30名黨員。21名村民代表。村域面積10.3平方公里,其中山場面積13043畝,耕地面積573畝,園地面積333.1畝。我村的主導產業是種植板栗等果樹,以及養蜂賣蜂蜜為主。在我村村域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山多樹多,附屬的蘑菇等菌類很豐富。
朱家峪村文化歷史悠久,村域內有許多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殘餘長城的烽火台,與青山綠水形成一道獨具歷史特色的風景線;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有32口無辜村民集體被日寇殘害,地點就是現在的孟思郞峪門,為了紀念這個慘案,在孟思郞峪門建設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肖家自然村也有著壯烈的故事,曾有肖德方、孔召寬兩位共產黨人,被日寇捕獲,在嚴刑拷打下,仍堅持不泄露黨的一絲秘密,在肖家口門跳崖英勇就義;同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孟思郞峪門自然村溝里有一個大石洞,當時共產黨領導的縣政府機構的辦公、住宿地點就在大石洞裡面,可想而知,當時的條件是多么艱苦。
朱家峪村還擁有風景秀麗的獨特景觀。有瀑布,峽谷,高山,白馬關河等多處旅遊景點。其中千層山、圓柱峰、石梯子、石影碑等自然風景尤為壯麗、可謂鬼斧神工。
下營村
馮家峪鎮下營村位於密雲縣北部深山區,距鎮政府駐地10公里,距縣政府駐地55公里,與河北省灤平縣接壤,交通方便,是北京市密雲縣邊遠山區村之一,也是馮家峪鎮域範圍內人口最多的大村。全村總面積18.83平方公里,山場面積2.8萬畝,林木覆蓋率為82%,耕地面積869畝,轄8個自然村,520戶,1400口人,全村有三個黨小組,黨員71名。農業產業以林果為主,目前有板栗近1400畝,栽植板栗20餘萬株,核桃2萬餘株,其他果品如蘋果、桃、杏、紅果等均有種植。全村有養蜂戶60餘戶,養蜂5000餘群。
根據自身資源特點,我們把山村生態功能放在首要位置,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中心,以自然生態旅遊開發為重點,以治理促保護,以保護促開發,實現山區的可持續發展。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充分利用自身優越的旅遊資源,在維護本村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以名勝古蹟觀賞,農業採摘,自然風情賞析為主題的民旅生態旅遊,通過民俗旅遊業的發展為本村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創造經濟效益。
幾年中,被評為出席市文化大院,出席市先進村委會,出席首都文明村,先進黨支部,標兵黨支部等,2012年創建生態文明村出席市民風管理先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