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峪村(北京市密雲區馮家峪鎮馮家峪村)

馮家峪村(北京市密雲區馮家峪鎮馮家峪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馮家峪村隸屬於北京市密雲區馮家峪鎮,是馮家峪鎮政府所在地,地處長城腳下,兩廂群峰林立,中有白馬關河,西(莊子)火(前火嶺)公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自然風景優美。據考,該地自古為華北通往東北各省的孔道之一,在馮家峪西北山溝的上峪自然村中,仍可見明代城堡遺址和明代娘娘廟遺址,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馮家峪全村共有315戶,78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馮家峪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北京市密雲區馮家峪鎮
  • 人口:780人
  • 著名景點:明代城堡遺址和明代娘娘廟遺址
村名來歷,社會事業,旅遊資源,馮家峪紀念碑,密雲縣城,獨秀峰風景,

村名來歷

開始聽到馮家峪這個村名時,本以為會是以姓氏立村名,村里大部分人都姓馮,但打聽之後才知道,“馮家峪”姓馮的並不多。那“馮家峪”這個村名又是怎么來的呢?據《地名志》所載,古代有一位將軍率兵到了今司營子附近禦敵,在與遼將爭戰中撕破了衣甲,戰後行至該地休息時,曾縫過衣甲,故初稱縫甲谷。後諧音馮家谷。明朝嘉靖至隆慶年間修築長城時,曾建“馮家峪”口西南的東西二城堡稱馮家谷堡,屬京師控制的石塘嶺關所屬。明、清時均派兵將戍守。解放後改稱馮家峪。
關於村名的來歷,村里還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在北宋末年,北方的遼金,不服北宋王朝的統治,興兵作亂。楊家將奉旨北上,率兵征討。在白馬關外一次激烈的戰鬥中,穆桂英的盔甲被撕破了,但她仍然催馬掄槍,奮力殺敵,終於殺退了遼兵。穆桂英乘三軍打掃戰場、安營紮寨的空隙,下了戰馬,坐在一個村邊縫補起盔甲來。當地的百姓為了永遠記住穆桂英的戰績,就把她縫盔甲的地方稱“縫甲峪”。後改稱“馮家峪”。

社會事業

馮家峪全村共有315戶,780人。2005年,該村累計投入資金數百萬元,拆違拆舊9700平方米,並統一規劃修建了健身園一個、花壇2個,在全村推行三格式無害化水沖廁所,興建密閉式垃圾池1個,購買垃圾桶16個,雇用專人清掃,完善了垃圾清運管護機制,硬化村內街道16240平方米,在街道兩側栽植綠化苗木,並在主要街道安裝了路燈70盞,加大村域段白馬關河治理力度,打護村壩、護地壩,用漿砌石8600方,乾砌150方,使雨季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更有保障等等,村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當年實現人均純收入5600元,被評為市級生態文明村。
馮家峪村

旅遊資源

馮家峪紀念碑

沿西火公路前行,留心的人會發現在路東的山腳下有一排松柏,而在松柏的後面就矗立著我縣重要的一塊抗日戰爭紀念碑——“還我河山”紀念碑。
“還我河山”紀念碑,是為紀念著名的馮家峪戰鬥而建立的。碑的正面鐫刻著“還我河山”四個大字,兩旁刻有碑文。

密雲縣城

1940年12月15日,參加78天大掃蕩的日軍鈴木大隊哲田中隊自白馬關向密雲縣城撤退。十團一營在營長王亢指揮下,於馮家峪南灣子設下埋伏。上午9時日軍進入伏擊圈,遭到十團一連、三連及白馬關游擊隊的猛烈打擊,日軍幾次反撲都被擊退。黃昏,石匣日偽軍趕來增援,一營主動撤離戰場。此戰斃日軍90餘人,獲輕機槍1挺、步槍40餘支及輜重一批。一營一連連長魯志華、指揮員馮汝霖、三連連長劉若海等67名指揮員犧牲。這次戰鬥的勝利對豐灤密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和鞏固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了紀念這次戰鬥,1944年5月,中共豐灤密縣委書記胡毅、縣長倪蔚庭、冀東第五地區區隊長師軍聯名在馮家峪建立了這座“還我河山”紀念碑。
現在,紀念碑的南邊又立起了一座新的紀念碑。村書記郭明來介紹說,在馮家峪戰鬥結束後不久,日本鬼子再次回到了村里,對村民實施了瘋狂的報復,殺害了多名村民。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這段歷史,2004年,由村民劉顯德捐刻修建了這座紀念碑。兩座紀念碑並行而立,莊嚴而肅穆,見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饒的抗日鬥爭史。

獨秀峰風景

獨秀峰景區位於馮家峪村北兩公里的白馬關河畔,占地3000畝,景色秀美。遊覽路線全長約15公里,植被茂盛,景觀奇特。景區內常年溫度比市區低5—6℃,且道路平緩,是中老年人旅遊,避暑消夏的理想勝地。
獨秀峰是景區的主要景觀,峰高近百米,一棵百年老松,傲然挺立在峰頂。此峰三面環水,四壁陡峭,沿石階登上山峰,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和風拂面,沁人心脾。峰腳下,在聯拱閘的攔蓄下,形成了一個近20畝的“湖泊”,波光粼粼,游魚成群,四周綠樹成蔭,泛舟其上,頓覺清涼無比,怎能不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