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鄉(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下轄鄉)

岔口鄉(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下轄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岔口鄉地處平定縣東北部,東鄰河北省井陘縣,西北與陽泉市郊區、盂縣接壤,出省公路白楊線、平陽高速公路橫貫全鄉東西。全鄉總面積191.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195畝,常住人口10946人(2017年),轄46個行政村,2006年全鄉經濟總收入376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70元。

岔口鄉位於平定縣城東北部,鄉政府駐地岔口村,距縣城40公里。鄉行政建置始於1984年,下轄25個村委會、49個自然村,總面積95.86平方公里。2000年12月撤併鄉鎮,原黃統嶺鄉併入岔口鄉,全鄉下轄46個村委會、126個自然村,總面積190平方公里。東接河北省井陘縣界,西連陽泉市郊區,南與巨城鎮、娘子關鎮為鄰,北瀕盂縣界。境內山大坡廣,資源豐富,礦產有鋁礬土、粘土、石膏、硫鐵礦石、重鈣石、白雲岩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岔口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
  • 面積:191.19平方公里
  • 人口:10946人(2017年)
地理環境,行政機構,經濟發展,最新近況,果園,水利工程,養殖業,交通狀況,民營經濟,教科文衛,交通發展,社會事業,先進事跡,領導分工,地圖信息,

地理環境

近年來,岔口鄉以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岔口為指導思想,認真貫徹中央、省、市、縣有關農廉工作的各項部署,在縣委、縣政府和縣農廉工作領導組的正確領導下,結合我鄉實際,確立了“三三三”農廉工作思路,著力探索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農村黨風廉政建設體系,不斷深入開展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使農廉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規範化軌道。
岔口鄉,坐落在崇山峻岭的太行山深處,全鄉46個村散落在方圓200平方公里的溝溝坎坎里。長期以來,兩萬兩千多岔口人生活條件較差,由於山大溝深,大部分村莊的通村路都是土石路,到2002年底,全鄉只有5個村通村路硬化,僅有12公里。那些鄉村土路,一到下雨下雪天,交通往往斷絕,村裡的人出不來,在外的人好幾天回不了家。別說是發展經濟,就連正常的行路都很艱難,岔口人民望路興嘆,硬化通村路,成為老區人民熱切的期盼!
岔口鄉歷屆黨委、政府都想把土石路變成平平坦坦的致富路,但苦於相對落後的經濟狀況,每年的修路只能是小打小鬧,小修小補,落後的交通條件並沒有根本改變。那些豐富的礬石、粘土、石膏、方解石依然靜靜地躺在地下睡覺,人民民眾所需的生活用品仍然到不了老百姓的家裡。路的問題,擺在了全鄉最突出的位置。

行政機構

岔口鄉轄岳家莊村、郝家莊村、理家莊村、岔口村、馮家峪村、東峪井村、馬上固村、食足村、東峪村、羅面嘴村、老峪村、麥家岩村、紅富莊村、富家嶺村、白瑤村、張山峪村、紅嶺村、黃沙浸村、甘泉井村、竹梨莊村、鐵金溝村、良道村、范家岩村、黃龍莊村、土溝村、磨石岩村、黃龍巖村、青陽村、富峪村、權黃村、大紅嶺村、黃家垴村、黃統嶺村、西頭嶺村、北頭嶺村、白甘泉村、鋪北村、小嶺村、西家莊村、秋林村、神靈台村、神水泉村、紅峪村、主鋪莊村、主鋪掌村、楊樹莊村、大前村等。

經濟發展

岔口鄉的鄉鎮企業是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傳統手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90年後,鄉鎮企業進一步調整結構,加強管理,注重了內部挖潛和橫向經濟聯繫。以原黃統嶺鄉為中心,逐步形成了開採礬石、燒制耐火材料、加工鈣粉和發展其它加工業的格局。至1993年底,共發展鄉村企業16個(其中鄉辦4個、村辦12個),個體聯戶企業26個,從業人員680人;鄉鎮企業總產值1517萬元,總收入1110萬元。以原岔口鄉為中心,充分發揮豐富的粘土資源和傳統的生產技術兩大優勢,通過抓技改、挖內潛、上檔次、抓外延,初步形成了石膏、耐火、化工、建材四條生產線。至1993年末,共發展鄉村企業47個(其中鄉辦4個、村辦43個),年產值百萬元以上的企業15個,主要產品有礬石、耐火材料、鈦白粉、石膏、水泥和農副產品等;鄉鎮企業總產值5719萬元,總收入4422萬元,其中工業收入2703萬元。2000年以來,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企業改制的深入推進,全鄉個體私營企業異軍突起。至2006年底,全鄉48個企業已全部改制,私營化給企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企業生產逐步實現了由小規模向大規模的轉變。年產值超過500萬元的企業1個,湧現出了永安化工廠等龍頭骨幹企業。全鄉鄉鎮企業總產值2.6億元,從業人員2856人。

最新近況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岔口鄉農業經營方式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林、牧、副全面發展。種植業以糧為主,農作物有玉米、穀子及豆類。1993年,全鄉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結構調整邁出了較大步伐。種植業內部實行最佳化改革,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

果園

日光溫室從無到有,新建商品菜園500畝、乾鮮果園6700畝;理家莊村建成的雙千畝果園,僅果樹一項,年收入就達100萬元。

水利工程

1991年至1993年期間,原黃統嶺鄉興修農田水利工程,維修娘子關至黃統嶺村引水管道22公里,共發動民眾打旱井1125眼,修水洞360個、水池28個,建成高產穩產田1500畝。1993年,原岔口鄉立足抓土治旱,抓水抗旱,新打深井1眼,鋪設管道4000米,新增水澆地2300畝,建成穩產高產田8200畝,改造中低產田1.1萬畝,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養殖業

養殖業也有長足發展。1993年底,原黃統嶺鄉共有大牲畜838頭,年豬出欄2400頭,雞飼養量2萬隻,羊飼養量3500隻;原岔口鄉建起了7個養殖專業村,豬飼養量3700頭,雞飼養量4.1萬隻,羊飼養量5086隻,兔飼養量3100隻。2000年以來,全鄉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各項政策,增加農業投入,加大科技含量,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至2006年底,全鄉糧食總產量8750噸,種植業收入480萬元,養殖業收入2150萬元。全鄉雞存欄2.8萬隻,出欄3萬隻;牛存欄260頭,出欄80頭;豬存欄6000頭,出欄3100頭;羊存欄2500隻,出欄1400隻。同時,全鄉湧現出各類養殖規模大戶,養雞500隻以上的5戶,養牛10頭以上的2戶,養豬300頭以上的1戶,養羊100隻以上的12戶。

交通狀況

岔口鄉境內群巒疊嶂,溝壑縱橫。縣級公路韓楊線橫貫全鄉東西,起點陽泉市郊區韓莊,終點岔口鄉楊樹莊,境內長27.16公里,1984年擴建黃統嶺至楊樹莊段為四級公路。鄉級公路董黃線起點娘子關鎮董寨,終點岔口鄉黃統嶺,全長11.1公里,1974年建為簡易公路,1985年改擴建為四級公路;馮東線起點岔口鄉馮家峪,終點盂縣東莊頭,境內長14公里,為四級土路。1993年,原黃統嶺鄉對韓楊線境內段22公里主幹公路進行大規模改擴建,共投工8.8萬個,動運土石20萬方,路面拓寬到9米,修涵洞15個,築壩540米,為溝通晉冀商貿流通和繁榮全鄉經濟奠定了基礎;原岔口鄉鋪開了改造馮東公路境內段工程,路面由5米拓寬到9米,極大地方便了民眾。2001年以來,全鄉回響省、市、縣村村通公路的號召,全面規劃,精心安排,大打公路建設仗。至2006年底,全鄉石砌通村公路150公里,投資900萬元;水泥硬化公路150公里,投資1800萬元。

民營經濟

1980年後,岔口鄉個體私營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1992年以來,全鄉積極鼓勵發展第三產業,個體商業出現了高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到1993年底,全鄉個體商飲戶100戶,從業人員600人;個體運輸戶170戶,大小客貨車200輛。隨著出省公路韓楊線的拓寬改造,全鄉個體運輸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起來,並帶動了個體服務業發展。到2006年底,全鄉個體商飲戶200戶,從業人員1000人;個體運輸客貨車413輛,從業人員2100人;共有個體飯店70個,個體汽車維修點10個,個體私營業一躍成為全鄉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教科文衛

岔口鄉素有重教興學,培育人才的優良傳統。1962年,黃統嶺公社神峪口初小教師張瑾瑤艱苦辦學的模範事跡傳遍三晉,有力地推動了全縣國小教育的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鄉始終把教育工作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把改善辦學條件作為興學育人的突破口。1990年,廣泛發動民眾捐資助教,集資辦學。到1992年,全鄉共有2所中學、47所國小,基本上實現了“一無兩有三配套”,國小普及率和入學率均達到100%。理家莊村把培養當地科技人才作為中心工作來抓,累計投資80萬元(其中民眾集資8萬元),建起一所占地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820平方米,可容納11個教學班、400餘名學生的村辦綜合職業學校,並配置了電腦、圖書、投影機、錄音機、課桌椅、實驗器材和多媒體教室等設施,使學校實現了“三配套”;開設有果林、裁縫、機電、財會等專業課程,培養技術人才300餘名;引進推廣節水滴灌、果樹對症輸液、綠草、秸桿地膜覆蓋、疏花疏果及綜合管理等農業配套技術17項,推廣優良品種30餘個。幾年來,學校在改革中求發展,發展中求創新,走出一條“農科教相結合,村校一體化”的新路子。理家莊的職業教育曾一度成為全省典範。2001年以來,全鄉積極籌措資金,投資120萬元新建了岔口中學教學樓,使這所鄉辦中學全面達到了規範化標準。2003年至2006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全體教師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推陳出新,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中學開通城域網,新增電腦80台;國小為所屬各中心配備電腦40台,教育資源得以共享,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全鄉積極進行撤校並點工作,撤併國小10所,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全部到中心學校就讀,極大地整合了教育資源。截止到2006年末,全鄉共有中學2所,中心國小8所,國小教學點16個;中學教師65人,國小教師140人;中學學生640人,國小學生1560人。

交通發展

2003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鄉村公路建設優惠政策,緊接著,市、縣也相繼制定了鄉村道路建設實施計畫。面對這千載難逢的極好機遇,岔口鄉各村“聞風而動”,在鄉黨委、政府的組織領導下,連續二年掀起通村公路硬化熱潮。2003年當年,全鄉通村路硬化達117.4公里,硬化里程居全陽泉市第一;2004年,全鄉又硬化通村路86.7公里,硬化里程為全縣第一。兩年硬化的通村路幾乎等於307國道太原至石家莊的路程,全鄉46村有45村通了硬化路。在這200多公里的硬化路中,最具岔口特色的石砌路占了60%,有25個村莊,用青石達15萬方。國家交通部有關領導在視察了岔口的石砌路之後由衷地讚嘆:岔口通村硬化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極大地節約了資金,很有特色,很了不起!這種做法值得推廣!”

社會事業

惡劣的交通條件,激發了岔口人民修路的熱情;省、市、縣出台的鄉村道路補助政策,更使岔口人民找到了“靠山”,儘管岔口的經濟條件在全縣來說相對落後,但得了民心的工程讓老百姓民心大振,他們無一例外地積極投身到通村路建設中來。2003年,縣裡下達到岔口鄉的任務是61.5公里,但群情激昂的幹部民眾紛紛要求增加里程,涉及當年修路任務的34個村上報的里程竟達到了116.2公里,幾乎比計畫翻了一番,幹部民眾都說,修路架橋,功在當今,利在千秋,為了我們,更為了兒孫後代,即使資金再緊張,我們勒緊褲帶也要建設致富奔小康的“通天大路”!
喊出了豪言壯語,真正落實起來還得面對現實。是啊,岔口的底子太薄了,經濟太不發達了。面對1565.6萬元(2003年)的高額投資,鄉黨委、政府也感到了泰山壓頂,怎么辦?經過下村調查,查看路情,開會研究,集思廣益,幹部民眾心裡逐漸思路明朗起來。結合岔口實際,決定分類實施通村路硬化工程,在經濟條件較好的理家莊等9個村進行水泥路硬化;經濟條件較差的25個村,沿村路兩側青石資源豐富,石質好,且為板石,厚度適中,可就地開採,修築石砌路是再經濟實惠不過的事了。通過對比算帳,發現築石砌路要比修水泥路每公里節省資金10來萬元,修石砌路划算,就這么乾!
思路對了頭,幹事有勁頭!一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通村路建設戰役在岔口各村迅速打響,黃統嶺上、鐵金溝里、紅富莊下……村村人歡機械忙,男女老少奔走相告:俺村要修硬化路了!
通村公路硬化,最大的障礙是資金短缺,這是一直制約工程進展的關鍵所在。岔口鄉經濟不發達,鄉里沒多少錢,就是涉及到的各村也好不到哪裡去,有的村只有幾百口人,甚至百來十口人,村里連給國小拉煤炭的錢都拿不出來,要想修路,談何容易!高額的投資,僅靠省市縣的補助還遠遠不夠。在困難面前,岔口鄉幹部民眾硬是統一思想,不等不靠,決心先籌錢幹起來,他們相信,世界上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面對實際,只能是創新思路,多渠道籌措資金。在政策補助資金一時不能到位的情況下,工程卻一刻也不能耽誤。鄉黨委、政府在縣分管交通領導和包鄉領導的幫助支持下,及時召開幫扶單位協調會。協調會上,各幫扶單位紛紛表現出慷慨解囊的奉獻精神,當即拍板資助。縣水利局、國土局、民政局、國稅局等提供給白瑤、食足、馬上固三村30萬元資助;市通村硬化路對口單位也不落後,陽煤集團二礦向神峪、西家莊提供資金20萬元。市水利局10萬元、市煤運公司5萬元也進了岔口鄉。就在2004年,縣對口幫扶單位又給岔口各村提供了40萬元的資金保障;市縣扶貧工作隊被岔口修路熱所感召,兩年總計拿出68萬元資助;各村在外遊子為家鄉能通上硬化路,紛紛捐款,據不完全統計,兩年來,本鄉在外人員捐資額達100萬元。
“困難再大,沒有人的決心大”。在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上,鄉村幹部民眾更是表現出了大公無私、只講奉獻的高風亮節。從鄉黨委、政府領導到一般民眾,“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拿出自家存摺擔保貸款,有的捐出工資實物,有的向親朋好友借款墊資……所有的辦法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早日硬化通村路。
甘泉井村是個小村,通村路1公里。村里沒有動工的錢,大夥在新任村長劉建平的帶領下捐款捐物,最多的捐款捐物達2萬元,全村人50元、30元、20元……有的老人把準備買壽板的錢也捐了出來。就這樣,全村總計捐款5萬元之多,通村路工程順利開始實施。
青陽村只有168口人,是一個集體無任何經濟經濟來源的小村,通村路有11公里,全部為石砌路,需投資在七、八十萬元。這么多錢到哪裡去尋?開工先要錢呀,他們想到了用農村信用社入股證貸款的辦法。黨支部書記趙滿囤個人貸了2萬元,他一帶頭,民眾不甘示弱,會計也貸了2萬元,村民趙銀雲、郗所來一聽說修路,急忙找到村領導:修路是好事,用我們的入股證來貸……就這樣,小村子光貸款就貸出了12萬元,有關係的人外出借了5萬元,石砌路一米一米向前延伸……
黃龍巖村常住村裡的人口才100來人,2003年至2004年共石砌出村路10.5公里,他們採取的是入股借貸的辦法。從2003年4月份通村路工程一開工,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和老黨員每人借貸1500元,共集股金13股;2004年,每股5000元,13人硬是湊了6萬多元,工程一直順利進行。
在民眾自發性集資過程中,英雄的老區人民再一次表現出顧大家、舍小家、為集體犧牲個人的豪邁氣概,沒有誰去發動,也不用誰去動員,民眾將自家積存的玉米推出去賣掉用於修路,青年人拿出了自己結婚用的錢,老年人捐出了準備買壽板的錢……這樣的事跡幾乎在每個村都發生過,我們不可能在這裡一一列舉出來,但這種全民為修路、不計個人得失的崇高精神,卻是岔口人民在修築通天大路的偉大工程中積累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有這種精神就沒有幹不成的事!
2003年4月1日,隆隆的推土機轟鳴聲喚醒了紅嶺、鐵金溝靜寂的大山。岔口全鄉通村路硬化工程在這裡打響了第一炮,全鄉上下吹響了向土石路開戰的號角。從此以後,無論是偏遠的大紅嶺、青陽,還是靠近大路的岔口、黃統嶺,數千名幹部民眾組成了一幅緊張繁忙的修路畫卷。在這幅絢爛多姿的畫卷中,無數的幹部民眾用他們動人的事跡為它描上了美麗的彩色。
老峪村經濟不富裕,但通村路硬化卻有4.3公里之多。黨支部書記外出聯繫資金,村主任及幾位村支兩委負責路面工程。面對較薄的家底,怎樣才通做到少花錢多辦事?開黨員會、開民眾會,大夥說,咱們自己動手砸石子吧,路基的平整用義務工來解決。這個主意好,民眾都贊成。於是,全村大人小孩齊上陣,男女老少全出動,拿起錘子砸起了石子,共砸石子600多立方米,路基的平整沒有花一分錢。在甘泉井村,村里籌集到的錢僅買水泥和租用機械就花光了,為了不使工程半途停工,全村幹部民眾一致表示,捐了錢還要捐力,自己能辦到的事絕不花一分錢。於是決定不租用碎石機,全村男女老少硬是憑雙手砸出了合格的石子,然後自己動手硬化了通村路,沒有人要求過一分錢的報酬。

先進事跡

為了路,我們的基層幹部民眾絞盡腦汁,想方設法,無怨無悔!青陽村有11公里石砌路任務,而全村的勞力才10來個人,靠這10來個人修,又要開山取石,還要用車拉料,平路基,砌石頭,那得修到猴年馬月!村黨支部書記趙滿囤著急上火,必須得尋個包工隊呀。村支兩委成員一合計,人人出面,托親靠友,鄰村上下,巨城、平定、陽泉到處跑,可包工隊就是找不下。正在這時,可怕的“非典”來了,人們都躲在家裡,沒人來乾。趙書記一急,拔腿就到了昔陽,硬是拉來了一個15人的包工隊。包工隊來了,可只管修路,不管備料,村幹部們又想辦法,把挨得著、靠得著的親戚都用上了,什麼女婿、外甥、侄兒……有運輸車的,先來幹活,暫不給工錢……村裡的石砌路硬是用這種辦法開了工,一米一米通向前。
大紅嶺村是一個只有170口人的小村,村里能幹活的人不到30人,而通村石砌路兩年共有17公里之多。這么一塊硬骨頭,一開始沒人敢啃。正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長期在外承包工程的遊子趙拴喜回到了村里,他對村幹部說,家鄉要修通村路,就是不掙錢我也乾!他用貸款墊資的辦法籌到啟動資金30萬元,拉回一支隊伍上了一線,在他的帶動下,後來又有三個包工隊加入到該村通村路硬化的工程行列。
在全鄉通村路硬化的兩年時間裡,數千幹部民眾付出的心血究竟有多少,已經無人能夠統計得清,大部分鄉村領導幹部、普通共產黨都表現出了模範帶頭作用。鄉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除個人擔保貸款外,多在協調上作文章。全鄉通村路硬化多為石砌路,客觀實際要求必須開山取石,而炸藥的取用辦理手續卻比較複雜,沒有炸藥,將直接影響工程進度。鄉黨委書記韓俊富,鄉黨委委員韓建華等多次到市、縣國土資源部門和縣公安局協調,及時辦理了有關開採礦山和民爆手續,鄉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全部為通村路硬化工程服務。鄉里如此,村里也一樣,從幹部到普通黨員民眾,心都操在了修路上,青陽村黨支部書記趙滿囤,本來家裡養了12箱蜂,年收入也有3000來元,可通村路一開工,蜂群就被晾在了一邊,工程結束,12箱蜂死了個精光。青陽村老人趙金才已70高齡,每天到工地義務幹活,他說,我只要能動,添不了斤添兩,我就要乾;黃龍巖村黨支部書記王德躍、土溝村書記王桃鎖每天在路上奔波,10來公里的路,每日要走上好幾個來回;竹梨莊村村支兩委五個人,有兩個人長期住水泥廠尋車備料,1個月回不了一次家,家裡的情況到底怎么樣,他們已是無暇顧及了;老峪村老人王明章是個下肢殘疾的殘疾人,他不顧身殘,上路投工。王子秀、王清聯等把自家水窯里吃的水無償獻出來,用於村路硬化……
路,通了!岔口村村通硬化路工程,為全鄉兩萬兩千多人解決了“晴塵雨泥,出門發愁”的大問題,為老區人民鋪就了一條條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之路!
路,就是開山的鑰匙,就是經濟騰飛的翅膀,就是步入小康世界的橋樑!
現在,岔口鄉資源豐富的礬石、石膏礦產已經實現就地加工,源源不斷地運向全國各地,在紅嶺、鐵金溝兩村,石膏礦生意十分紅火,在老峪、西頭嶺村,礬石廠、耐火廠銷路不愁,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顯示出通村路硬化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已初露端倪。
車輪經濟方興未艾。路通了,心順了,運輸業在岔口已成了一個大產業。據統計,全鄉現有各種車輛達500多輛,全鄉直接間接從事與運輸業相關的人員有2000多人。
理家莊村在已實現通村路硬化的基礎上,乘兩年全鄉大搞公路建設的東風,組織專業隊將公路建設引入到生態農業建設上來,將優質果園區的15公里盤山路全部硬化,集體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為全鄉農業經濟建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在理家莊的帶動下,全鄉莊園經濟建設星火燎原。
岔口鄉大部分村雖地處偏遠,但通村路一經硬化,其自然環境優美,植被繁茂,空氣清新的特色顯露無疑,新興的旅遊經濟,正顯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
民營經濟,車輪經濟,莊園經濟,旅遊經濟……隨著“青龍”在太行舞起,岔口人民正以昂揚向上的姿態打開小康之門!

領導分工

姓 名
職 務
主管、分管工作
田懷所
黨委書記
主持全面工作
尹素明
黨委副書記、
鄉長
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主管經濟、財政、財務、核算中心
黨委副書記、
兼政協聯絡組長兼政法書記
協助書記分管黨務工作,包括政協、組織、老乾、老齡、青、婦、武、統戰工作,主管農業、新農村建設工作,包括農業調產、農科經營管理、農業綜合開發,宣傳、精神文明、工會、信訪、政法工作、聯繫司法所、綜治辦、派出所
段拉明
黨委委員、
人大主席
主持人大工作、包點理家莊
李 強
黨委委員、
武裝部長
主管武裝、林業、土地工作,具體分管武裝部、林業站、國土所、協調高速公路相關事宜
楊滿才
黨委委員、
副鄉長
主管工業、安全工作,協助鄉長分管經濟、財稅工作,具體分管企業管理、招商引資、會計、統計、勞務、機關、應急事務管理工作
郭完慶
黨委委員、
紀檢書記
主管紀檢、監察工作和政務公開、“雙評”、公路建設、養護、安交委、私挖濫采、農廉網建設、協調楊白線相關事宜
王 芳
黨委委員、
副鄉長
主管民政、文教衛生、計畫生育工作
趙彥君
副鄉長
協助尹副書記分管農業工作,主管畜牧、科技、科協、體育、廣播電視工作

地圖信息

地址: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岔口鄉政府(東西線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