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S病毒病

馬鈴薯S病毒病

馬鈴薯S病毒病是由馬鈴薯S病毒(馬鈴薯潛隱花葉病毒)引起的、發生在馬鈴薯的病害。一般無症狀;在一些品種上呈現帶脈和葉片的皺縮,或者阻礙生長,是一種開放的生長類型;一些株系在某些品種上引起斑駁或變成青銅色。

馬鈴薯S病毒病在全世界的馬鈴薯種植區均有發生;在曖溫帶地區,僅限於馬鈴薯上發生。病原病毒在塊莖里長期存在,很容易進行汁液機械傳播。馬鈴薯S病毒單獨存在是否造成減產存在著爭論,但已有造成10~20%減產的報導。

馬鈴薯S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無病株種薯,刀具一用一消毒;通過莖尖分生組織培養,從感病品種中培育出無馬鈴薯S病毒的無性繁殖系;病株及自生株要及時清除,寬幅栽培或防倒伏,減少株間接觸;農用機具及時清洗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鈴薯S病毒病
  • 外文名:Potato virus S disease
  • 病原:馬鈴薯S病毒
  • 為害作物:馬鈴薯
  • 為害部位:葉片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馬鈴薯S病毒病病原為馬鈴薯S病毒(Potato virus S,簡稱PVS),也稱馬鈴薯潛隱花葉病毒。病毒的質粒纖維狀,直或稍有彎曲,大小約650毫微米×12毫微米。Wetter(1960)在馬鈴薯病葉提取液中加入抗壞血酸(0.2%,w/v)和亞硫酸鈉(0.2%,w/v)。過濾,濾液與等體積乙醚混和搖勻。離心,澄清水相液和等體積四氯化碳混和搖勻。經二次差速離心,在0.01M磷酸緩衝液中重新懸浮沉澱,沉澱和澄清病毒。密度梯度離心可從寄主材料中分離出部分純化病毒。汁液穩定性:熱鈍化點為55~60℃,稀釋終點為10~10,20℃下的保毒期為3~4天。
馬鈴薯S病毒抗原性強,通常採用血清學診斷,方便可靠。在開花前取較低部位和中部葉片作樣品撿測田間植株最為合適。在生長季節的早期或後期,病毒的濃度可能是低的。在試管沉澱中,沉澱呈絮狀。在理想的條件下,可採用玻片凝集試驗、微量沉澱、皂土或乳膠酸敏,或凝膠擴散試驗均是可取的方法。
馬鈴薯S病毒第一次被發現不是通過症狀,而是在製備馬鈴薯A病毒抗血清的血清試驗中發現的。馬鈴薯S病毒單獨存在是否造成減產存在著爭論,但已有造成10~20%減產的報導。

為害症狀

在大部分馬鈴薯品種上馬鈴薯S病毒病一般無症狀。在一些品種上呈現帶脈和葉片的皺縮,或者阻礙生長,是一種開放的生長類型。一些株系在某些品種上引起斑駁或變成青銅色。症狀嚴重時,在靠上面的葉片上可以引起壞死斑。老葉葉背可以發展成淡綠色的斑點,而不變成均勻一致的黃色。
馬鈴薯S病毒病
馬鈴薯S病毒病

侵染循環

馬鈴薯S病毒在塊莖里長期存在,很容易進行汁液機械傳播。自然條件下主要是接觸傳染,某些株系通過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傳播。用有性種子進行傳毒實驗已被否定。

流行規律

抗性:馬鈴薯的成株抗性已被肯定,因此,一旦塊莖帶毒,很難證明是在生長季早期被侵染的。某些品種,包括Birtje、Katahdin和Kennebec,對再侵染表現中度抗病。品種Saco和它的一些後代,有較強的一般抗性,這種抗性進行簡單的隱性遺傳,通過嫁接能夠失去。植株攜帶病毒實際上不表現症狀。過敏類型的抗性,在馬鈴薯安第斯亞種的個品種上是存在的。這種性狀,通過與馬鈴薯幾次雜交已產生。

防治方法

  • 選用無病株種薯,刀具一用一消毒。病株及自生株要及時清除,寬幅栽培或防倒伏,減少株間接觸,農用機具及時清洗。
  • 通過莖尖分生組織培養,從感病品種中培育出無馬鈴薯S病毒的無性繁殖系。在一些地區,可以使那些品種避免再侵染;可是在另一些地區則不可能,這可能是由於一種介體昆蟲傳毒的結果。對塊莖和母株檢測生產的種薯,然後把這些精選的種薯投入生產擴大繁殖。此法在實際中已被採用。
註:去雜去劣是沒有效果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