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苜蓿花葉病毒病

馬鈴薯苜蓿花葉病毒病

馬鈴薯苜蓿花葉病毒病是由苜蓿花葉病毒引起的、發生在馬鈴薯的病害。該病可以誘發葉上的花葉症狀,或塊莖上的壞死症狀。花葉症狀表現為馬鈴薯葉片蒼白至光亮的斑駁或斑點,葉片的全部或大部分呈黃色,植株稍有矮化,葉片壞死是普遍的,並可延伸到莖和塊莖。塊莖可以變成畸形、破裂,結薯少。

馬鈴薯苜蓿花葉病毒病的嚴重程度與病毒的株系和馬鈴薯品種有關。此外,田間管理粗放,雜草叢生,過量施用氮肥,乾旱缺水均有利於病害發生。

馬鈴薯苜蓿花葉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不要把馬鈴薯種在知道的寄生宿主附近;及時拔除馬鈴薯病株;及時拔除自生的苜蓿、三葉草或馬鈴薯植株;每年應該種植經過檢驗的種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鈴薯苜蓿花葉病毒病
  • 外文名:Potato Alfalfa Mosaic Virus Disease
  • 病原:苜蓿花葉病毒
  • 為害作物:馬鈴薯
  • 為害部位:葉部、塊莖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馬鈴薯苜蓿花葉病毒病病原為苜蓿花葉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簡稱AMV)。該病原由幾種沉降係數不同的核蛋白成分組成,它們的寬度約18毫微米,含有大約18%的核糖核酸(RNA)。較大的粒體呈桿狀,長度約為58、43、28或29毫微米,而最小的粒體直徑19毫微米。近似20面體。衣殼蛋白分子量是1.3、1.1、0.9或0.3×10。據報導,一個單個結構蛋白質的分子量在24500和32600之間。3個最大的核蛋白的成分,或全部4個RNA分子,對於侵染是必要的。對於最初侵染,它的結構或衣殼蛋白質能取代最小的RNA分子。已發現AMV的免疫原性中等,與其它的病毒沒有血清學關係。
鈍化溫度通常是60~65℃,而可以在50~75℃。稀釋限點一般為10左右。體外存活期是4小時至4天,病葉在零下18℃條件下保存,侵染性可保持一年多。已知自然侵染的寄主可達12科47種植物。實驗被侵染的超過300種。

為害症狀

苜蓿花葉病毒可以誘發葉上的花葉症狀,或塊莖上的壞死症狀。花葉症狀表現為馬鈴薯葉片蒼白至光亮的斑駁或斑點,葉片的全部或大部分呈黃色,植株稍有矮化,葉片壞死是普遍的,並可延伸到莖和塊莖。通常在收穫時可以看見塊莖壞死,就在匍匐莖連線處表面的後面開始,而後蔓延到整個塊莖,呈現分散的、乾燥的、軟木塞似的區域。塊莖可以變成畸形、破裂,結薯少。

侵染循環

病毒可以汁液摩擦接種。16種蚜蟲,包括桃蚜Myzus persicae),可以以非持久性方式傳毒。在馬鈴薯里,苜蓿花葉病毒通過塊莖心(髓)嫁接可傳播,在塊莖里從一個季節攜帶到下一個季節。苜蓿花葉病毒在一些苜蓿品種和辣椒上是種子傳播,而通過純的馬鈴薯種子傳播,還未被證實。

流行規律

病害的嚴重程度與病毒的株系和馬鈴薯品種有關。該病發生的輕重還與傳毒昆蟲的發生及田間管理有著密切關係。特別是溫度較高的乾旱天氣,傳毒昆蟲發生數量大,傳毒率高。此外,田間管理粗放,雜草叢生,過量施用氮肥,乾旱缺水均有利於病害發生。

防治方法

  • 不要把馬鈴薯種在知道的寄生宿主(如苜蓿三葉草)附近,特別是在栽培操作中,不要促使蚜蟲遷飛到馬鈴薯田地里。
  • 自生的苜蓿、三葉草或馬鈴薯植株,可以作為初侵染來源,應當從馬鈴薯田間拔掉。
  • 在生長季節里,及時拔除馬鈴薯病株。
  • 每年應該種植經過檢驗的種薯。
註:由於傳毒昆蟲只要較短時間就可傳毒,噴藥降低傳毒昆蟲的密度,其作用值得懷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