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過河鎮

馬過河鎮

馬過河鎮位於馬龍城區西部,距馬龍城區27公里,東接王家莊鎮,南連舊縣鎮,西鄰尋甸縣和舊縣鎮,北毗尋甸縣,屬低中山丘陵河谷地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過河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曲靖市馬龍區
  • 下轄地區:5個村民委會員
  • 電話區號:0874
  • 郵政區碼:655101
  • 地理位置:馬龍區西部
  • 面積:131平方千米 
  • 人口:15249人(2017年) 
  • 火車站:馬龍站
  • 車牌代碼:雲D
簡介,行政區劃,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鎮內經濟,鎮內旅遊,鎮內產業,紅大烤菸,採石業,光華生態園,發展策略,

簡介

馬過河鎮距馬龍城區27公里,境內最高海拔鐘靈山2330m,最低海拔河邊村1844m,鎮政府駐地馬過河海拔1864m,貴昆鐵路、320國道橫貫全境,馬尋、馬澄2條省道在此交匯,交通十分便利,素有“小碼頭”之稱。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年平均氣溫14.1℃,最高氣溫31℃,最低氣溫-2.5℃。全鎮總面積131平方千米,境內有馬過河、尹堡兩個火車站,轄馬過河、麻衣、車章、何家村、魯石5個村民委會員49個自然村、59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苗、彝、回、白、傣等民族。2005年末,全鎮有3966戶15572人;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798萬元,實現經濟總收入4617萬元,人均純收入1806萬元,現糧食總產502.5萬公斤;人口自然增長率8‰,人口密度119人/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5.8%。全鎮轄馬過河、麻衣、車章、何家村、魯石5個村民委會、49個自然村、59個村民小組。年末,有3891戶、1565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93人,占4.4%;少數民族人口1378人,占8.8%,苗族1261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1.5%。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15249人。
馬過河鎮

行政區劃

1963年以前,馬過河鎮下設的五個辦事處中的馬過河辦事處隸屬於尋甸縣鐘靈區。
1963年4月尋甸縣鐘靈區的馬過河等六個公社七十一個自然村劃入馬龍縣一區和四區管轄,車章、何家村、麻衣及魯石四個辦事處由原馬龍第三分區(王家莊)委員會管轄,後來馬龍縣設定四個區委會後所屬的區域及由第四區王家莊管轄至1966年8月。
1966年8月,撤銷了四個區委、設定了十三個公社、馬龍縣前衛(馬過河)公社也同時成立,下設五個大隊。1978年,馬過河公社轄馬過河、麻衣、車章、何家村及魯石五個大隊,公社黨政機關駐地馬過河村。
1970年將13個公社調整為6個公社,王家莊前進(雞頭樹)、張家屯、前衛(馬過河)合併為王家莊人民公社。
1972年12月,人民公社進行規模調整,王家莊分為王家莊、張安屯公社,馬過河公社建制不變。1984年3月全縣村級體制改革,將馬過河公社改稱馬過河區。
1988年1月區鄉體制改革,改稱馬過河鎮。

地形地貌

馬過河鎮屬山地、丘陵河谷地貌,無典型的湖盆堆積,地質構造複雜,尤其是斷裂十分發育,褶皺多以單斜形式出現及一些不完整的向背傾斜;侵蝕中低山田泥盆系的碎屑岩組成,由於構造運動的隆起和流水下切作用強,形成山脊線為鋸齒形和尖頂脊線為主;地層屬志留系(上統),主要有志留系:關底組上段、妙高組、王龍寺組。
地質地貌地質地貌

氣候特徵

馬過河氣候屬季風氣候型,年平均氣溫14.1℃,最高氣溫31℃,最低氣溫-2.5℃;年平均降水量991.5毫米,雨季為5~10月份,年平均風速為4.3米/秒,主導風向為西南風和南風,很少有西北風,東風和北風也較少,風速高的是西風,西南風次之,最低的是東風。馬過河鎮自然災害主要有洪澇、低溫冷害及冰雹三種。其中,洪澇多發於9-10月,夏季季風環流與冬季季風環流處於交替季節,冷暖空氣勢力相當,在全鎮形成較長時間連續陰雨天氣,對秋收、秋種造成一定影響。低溫冷害則表現為3月倒春寒,3月平均氣溫≤6.8℃,持續3天以上;8月低溫,8月日平均氣溫≤16.5℃,持續3天或3天以上,日照<2小時。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三大類。
馬過河鎮土壤主要有紅壤紫色土水稻土,其中紅壤包括2個亞類、6個土屬、17個土種;紫色土分為2個土種;水稻土分為5個亞類、11個土屬、28個土種。
水資源較為豐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富水性較強,境內有馬過河及小河貫穿而過,另外還有中小型水庫及乾渠,流徑面積廣、存儲量豐富。馬過河鎮境內河流屬長江水系,境內河流主要有馬龍河,其源頭在松溪坡水庫上游一帶,流經西海子、越洲屯、小海子、馬過河等,從河邊村進入尋甸,流域面積850.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51.9%,灌區最多。
水資源水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重晶石石灰石。其中,重晶石主要分布於魯石村委會;鉛礦異常出露上志留統妙高組,王龍寺組,區內北東向與北西向兩組斷裂相交,異常面積9平方公里,鉛含量200PPm3個,100PPm3個;石灰石遍布全鎮。

鎮內經濟

2006年,鎮黨委、政府圍繞加快發展這個主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開拓創新,積極進取,團結奮鬥,紮實工作,使得全鎮經濟社會的發展始終保持快速、健康、穩定的發展勢頭。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4875萬元,比2005年的4432萬元增長10%;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143萬元,比2005年的4617萬元增長11.4%;實現農村經濟純收入2940.3萬元,比2005年的2673萬元增長10%;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987元,比2005年的1806元增長10%;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800萬元,比2005年的2500萬元增長12%。

鎮內旅遊

馬過河鎮“鳳龍灣”景區位於馬過河鎮西部、320國道旁,距縣城27公里,距馬過河鎮2公里。片區主要景點為:湖光山色、三橋變遷、農牧野渡、崖松迎賓、石城古堡、象形山石群、木龍峽、石跬望月、石穴羊圈、水門雄關、奇水三疊、十字天光、大聖守泉、平湖泛舟。
碧影碧影
1999年3月10日,馬過河鎮召開“馬過河風光”新聞發布會,雲南電視台、雲南日報社、春城晚報、曲靖電視台等17家新聞單位參加了發布會,標誌著“馬過河風光”旅遊項目正式啟動。同年7月,總投資4100餘萬元,占地面積100餘畝的第一期工程在市、縣領導及投資商的共同努力下,舉行了奠基儀式,標誌著馬過河風景區開發工作正式啟動。
從200年開始,鎮政府以遠近聞名的“馬過河品牌”為後盾,利用獨特的自然環境、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以“點、線、面”相結合發展餐飲休閒旅遊業。
一是鞏固“三點”建設,培育龍頭典範。即:把麻衣光華休閒山莊、河邊村鳳龍灣風光、趙家山白家源作為餐飲休閒旅遊的三個精品開展點,逐步發展成集休閒旅遊、生態園林、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生態農家樂,以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是加快“兩線”開發,增強線性拉動。即:把橫穿全鎮的320國道及馬過河至舊縣兩條公路沿線作為生態園林休閒旅遊業發展規劃帶,開發了一批有特色、服務質量高、環境幽雅的農家樂。並重點把“兩線”建成了馬過河鎮的兩片“綠化帶”,以此拉動全鎮生態旅遊業的全面發展。
三是規劃“三片區域”,發揮規模優勢。即:規劃出麻衣至何家村、中河至白家源、馬過河至河邊村三片農家樂發展區,以此帶動全鎮養殖業、種植業的發展,使餐飲旅遊業成為馬過河鎮繼烤菸之後的又一支柱產業。全鎮共發展了不同規模檔次的“農家樂”64家,全年實現營業收入814萬元。同時,引導河邊村村民購買遊船12艘發展旅遊業,馬過河餐飲休閒旅遊營業收入進一步提高,游馬過河風光、吃馬過河風味初步得到體現。

鎮內產業

紅大烤菸

2004年來,馬過河鎮一直推廣種植紅花大金元煙,“紅大”優質菸葉生產在全縣一枝獨秀。全鎮紅大烤菸生產完成收購任務150萬公斤,實現產值2085萬元,農民人均實現烤菸產值1409元,被縣委、政府評為全縣烤菸生產先進鄉鎮。
採石場採石場

採石業

以“曲嵩”高速公路改擴建及沾昆鐵路複線建設為契機,依託豐富的石材資源,在全鎮大力發展建材採石業,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進行技術改造和聯合辦場等措施,建成了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的骨幹石場。同時,為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增強石場的發展後勁,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建立健全了石場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制,定期開展安全生產培訓,組建了採石協會,使全鎮的採石業呈現良性發展的態勢。2006年末,全鎮共有採石場(點)22個,有從業人員455人,年產石料56.9萬方,實現產值2133萬元。

光華生態園

光華生態旅遊園區具有“三大特色”:
第一、梅花鹿養殖。現已有91頭,數年後可達 400餘頭,梅花鹿可供遊人觀賞,鹿肉可做美味佳肴,鹿茸、鹿血酒可保健。
第二、紅富士蘋果基地。優質紅富士蘋果樹有500餘畝,實行集約化經營,生產的蘋果質量上乘,口感極佳,特別是套袋紅富士,出口東南亞國家,既是低投入、高產出的果園,又是生態旅遊的極佳去處。
第三、魚養殖。旅遊園區內有一個小水庫及3000平方米的魚塘,供遊人垂釣,其後可享受鮮美的魚肉。

發展策略

全鎮有耕地面積12900畝(其中水田6738畝、旱地6162畝),人均占有耕地0.83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大麥為主;經濟作物以烤菸為主,油菜、芋頭、林果為輔;畜牧業以仔豬、生豬、黑山羊及苗族雞養殖為重點;鄉鎮企業則逐漸形成以“餐飲服務業為主、建材採石業為輔”的格局。
優質紅大烤菸優質紅大烤菸
一是栽種品牌“煙”。在確保100%輪作、100%漂浮育苗、100%集約式收購的基礎上,並重點推廣栽種“紅大”優質品種,全面實施測土施肥,推廣使用配方菸草專用肥、肥料條施及套用揭膜提溝培土等技術,做好病蟲害防治及預測報告工作,規範安全使用農藥,並嚴格執行成熟採摘標準,大力推廣科學烘烤技術,完善烤菸工序,實現菸葉提質增效,做優、做強烤菸產業。2005年末,全鎮種植紅花大金元煙15000畝,產量150萬公斤,產值2218萬元。
二是種植增收啤酒大麥。由於該鎮氣候環境比較適宜麥類小春作物種植,且由於農民多年種植普通大小麥的經驗,使得馬過河鎮啤酒大麥的推廣種植條件得天獨厚,相關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較為成熟。鎮政府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先後在全鎮各村委會推廣種植啤酒大麥5000餘畝,效益明顯。將逐漸把啤酒大麥種植培育成為小春作物的主導產業。
三是推廣致富“豬”。結合村委會地理位置、養殖習慣,在水利條件好、交通便利的320國道沿線的馬過河、何家村、麻衣和車章重點發展仔豬、梅花鹿和野雞等特色養殖。全鎮養殖規模達60-80頭、經濟收入5000元以上的大戶達78戶,在何家村、車章村委會已建成兩個仔豬、肥豬養殖示範小區,帶動大型養殖戶59戶,養殖老母豬915頭、生豬2106頭,預計每年可帶來經濟效益300餘萬元。
四是壯大“農家樂”。充分利用“馬過河風光”和“馬過河風味”這一品牌優勢,引導河邊村村民購買遊船11艘從事旅遊業,同時發展了一批以“光華休閒山莊”和“白家源”為龍頭的不同規模和檔次的“農家樂”12家,馬過河旅遊和“農家樂”營業收入進一步增加,游馬過河風光、吃馬過河風味得到充分體現。
五是振興林果業。馬過河全鎮有水果面積4070畝,水果業曾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鎮政府先後組織科技人員幫助果農進行優質果種改造1000餘畝,並積極向果農們推廣水果套袋技術150餘畝,均有起色。2005年,全鎮生產水果75萬公斤,實現產值80萬元。
六是做強做大採石業。由於馬過河鎮屬於典型的溶岩地貌,鎮內有大量的石灰岩是品質優良的建築材料。隨著我崑曲高速公路、沾昆鐵路複線建設及馬魯公路建設等幾大工程的實施,採石業發展迅速,2005年全鎮共有採石場18個,年產值582萬元,從業人員300餘人,採石業收入成為全鎮一個主要的經濟成長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