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根是蓮座蕨科植物,同時它也可作為中藥,有清熱解毒;利尿祛濕;活血止血;祛瘀止痛等功效。
基本介紹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綱:厚囊蕨綱
- 目:蓮座蕨目
- 科:蓮座蕨科
- 屬:觀音座蓮屬
馬蹄根,介紹,價值,概述,植物概述,植物形態,生境分布,生長習性,繁殖培育,藥用價值,
馬蹄根
【異名】馬蹄蕨。
【來源】為蓮座蕨科植物大蓮座蕨(Angiopteris magna Ching)的根狀莖。
【植物形態】大蓮座蕨
植株高大。沿小羽片背面邊緣排成2行,褐色。
生於山澗林下、水邊等陰濕處。分布雲南、廣西等地。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祛濕;活血止血;祛瘀止痛
【考證】出自《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科屬分類】觀音座蓮科
【採集】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曬乾。
【性味】苦澀,寒。
馬蹄根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每次1.5-3g,每日3-6g。
馬蹄根

介紹
【出處】出自《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拼音】 Mǎ Tí Gēn

【英語】 Large Angiopteris
【別名】馬蹄蕨
【來源】藥材基源:為觀音座蓮科植物大觀音蓮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giopteris magna Ching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大型陸生蕨類。根狀莖肥大,肉質圓球形。葉大型,紙質,一至三回羽狀複葉;葉柄粗長,基部有1對大而堅硬的馬蹄形托葉狀附屬物;羽片互生,長圓形,長45-55cm,寬20-30cm;羽柄暗棕色,長6-12cm,第1對羽片多為3對,最終小羽片7-8對,寬披針形,先端漸尖收縮呈尾狀,邊緣有尖齒牙,基部圓形;葉脈大部分分叉。孢子囊群褐色,長圓形,長2-3mm,相互接近,沿小羽片背面邊緣排成2行,每個孢子囊群有孢子囊14-18個,孢子囊無隔絲。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山澗林下、水邊等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雲南南部。
馬蹄根

【性味】苦;澀;寒
【歸經】心;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祛濕;活血止血;祛瘀止痛。主泄瀉;痢疾;腎炎水腫;胃脘疼痛;肺癆;咳血;崩漏;跌打腫痛;風濕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每次1.5-3g,每日3-6g。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馬蹄根

價值
【名稱考證】
馬蹄根 (《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科目來源】
蓮座蕨科植物
【藥用部位】
大蓮座蕨的根狀莖。
【性味歸經】
苦澀,寒。入心,肺,大腸三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祛濕,活血止血,消滯除脹。治腸炎,痢疾,食滯腹脹,腎炎水腫,肺結核,咳血,血崩,跌打,風濕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研末。
【資源分布】
分布雲南、廣西等地。
【原生形態】
大蓮座蕨植株高大。根狀莖球形,肥大。大型1~3回羽狀複葉,紙質,葉柄粗長,基部有肉質托葉狀的附屬物(形如馬蹄)2枚;羽片長圓形,長48厘米,寬20~30厘米,羽柄長約6厘米,褐色;小羽片闊披針形,近對生,基部小羽片長10~12厘米,上部小羽片長16~22厘米,寬約3厘米.孢子囊群長圓形,長2毫米,彼此接近,沿小羽片背面邊緣排成2行,褐色。生於山澗林下、水邊等陰濕處。
【參考出處】
《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相關藥材】
【關 鍵 詞】
概述
植物概述
中文學名:馬蹄根
拉丁學名: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
二名法:Bauhinia variegate
別名:馬蹄蕨、牛蹄勞、馬蹄樹、地蓮花、馬蹄香、馬蹄附子、觀音座蓮、觀音蓮、馬蹄蓮、馬蹄風、山羊蹄、山豬肝、大鳳尾、牛腳跡、羊蹄甲、渡飢草。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亞綱:薔薇亞綱(Rosidae)
目:豆目(Fabales)
亞目:豆亞目
科:豆科(Leguminosae sp)
種:馬蹄蕨
植物形態
多年生大型陸生蕨類,植株高1.5-3m。根狀莖直立,塊狀。葉柄粗壯,肉質而多汁,長約50cm,基部有肉質托葉狀附屬物。葉簇生,草質,寬卵形,長寬各約60cm以上,二回羽狀;羽片互生,狹長圓形,寬14-18cm;小羽片平展,上部的稍斜向上,中部小羽片7-10cm,寬1-1.8cm,披針形,先端漸尖頭,基部近截形或近全緣,具短柄,下部的漸短縮,頂生小羽片和側生小羽片同形,有柄;葉緣均有淺三角形鋸齒,側脈一般分叉,無倒行假脈。孢子囊群棕色,長圓形,長約1mm,距葉緣0.5-1mm,通常有8-10個孢子囊組。
馬蹄根外景拍攝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林下溪邊或陰濕的酸性土壤或岩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生長習性
喜陽光和溫暖、潮濕環境,不耐寒。我國華南各地可露地栽培,其他地區均作盆栽,冬季移入室內。宜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栽植地應選陽光充足的地方。
繁殖培育
管理粗放,應注意樹形的美觀,如出現偏長,應及時立柱加以扶正,幼樹時期要作修剪整形。
馬蹄根盆栽

種子多不發育,繁殖多採用扦插或壓條、嫁接法,扦插於夏、秋季進行。
有白蛾蠟蟬、蠟彩袋蛾、茶蓑蛾、棉蚜等危害,可噴施90%敵百蟲或50%馬拉松乳劑1000倍液殺滅。
藥用價值
【性味】苦;寒;涼
【歸經】心;肺經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祛瘀止血;鎮痛安神。主痄腮;癰腫瘡毒;毒蛇咬傷;跌打腫痛;外傷出血;崩漏;乳癰;風濕痹痛;產後腹痛;心煩失眠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鮮品30-60g;研末,每次3g,每日9g;或磨酒。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乾品磨汁塗;或研末撒敷。
馬蹄根城市抓拍

【各家論述】
1.《陸川本草》:清涼敗毒。治瘡癰,癤腫。
2.《湖南藥物志》:祛風解毒。
3.《廣西藥植名錄》:治風濕骨疼,熱咳,腮腺炎。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洗淨,去鬚根,切片,曬乾或鮮用。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