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赫帶效應

馬赫帶效應

是1868年奧地利物理學家 E. 馬赫發現的一種明度對比的視覺效應。是一種主觀的邊緣對比效應。當觀察兩塊亮度不同的區域時,邊界處亮度對比加強,使輪廓表現得特別明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赫帶效應
  • 外文名:Mach band effect
  • 原因:人類的視覺系統造成
  • 發現者:奧地利物理學家 E.馬赫
簡介,發現歷程,問題,

簡介

所謂“馬赫帶效應(Mach band effect)”是指視覺的主觀感受在亮度有變化的地方出現虛幻的明亮或黑暗的條紋,馬赫帶效應的出現是人類的視覺系統造成的。生理學對馬赫帶效應的解釋是:人類的視覺系統有增強邊緣對比度的機制。
馬赫帶效應示意圖馬赫帶效應示意圖

發現歷程

馬赫帶現象是1868年由奧地利物理學家 E.馬赫發現的一種明度對比現象,即是指人們在明暗交界處感到亮處更亮,暗處更暗的現象。它是一種主觀的邊緣對比效應。當觀察兩塊亮度不同的區域時,邊界處亮度對比加強,使輪廓表現得特別明顯。例如,將一個星形白紙片貼在一個較大的黑色圓盤上,再將圓盤放在色輪上快速旋轉。可看到一個全黑的外圈和一個全白的內圈,以及一個由星形各角所形成的不同明度灰色漸變的中間地段。而且還可看到,在圓盤黑圈的內邊界上,有一個窄而特別黑的環。由於不同區域的亮度的相互作用而產生明暗邊界處的對比,使我們更好地形成輪廓知覺。這種在圖形輪廓部分發生的主觀明度對比加強的現象,稱為邊緣對比效應。邊緣對比效應總是發生在亮度變化最大的邊界區域。
馬赫帶圓盒馬赫帶圓盒

問題

從一物體表面感受到的主觀亮度受到該表面與周圍環境亮度之間相對關係的影響,所以說是與背景相關的函式。兩個亮度本身不同的物體如果他們的背景有相對關係的話,看起來可以有相同的亮度;反之,兩個亮度本身相同的物體在適當的背景下看起來可以有不同的亮度。此時人們感知的亮度與物體亮度的絕對值無關。
簡而言之,同樣的物體放在暗背景里看起來亮,放在亮背景里看起來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