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石印精舍圖,系張大千為馬萬里所作。1938年張大千在桂林與老友馬萬里重逢,對其金石技藝大為讚賞,即以馬萬里治印齋名“九百石印精舍”為題創作了畫作,馬萬里手拓一百六十八印附於圖後。後張大千又於四川為圖卷補題行首“陶鑄吉金樂石”。卷中還有馬一浮、章士釗、胡小石、潘伯鷹、周天游、朱樂之、吳鏡予等當時名流的長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百石印精舍圖長卷
- 創作年代:民國時期
- 創作者:張大千、馬萬里
- 收藏單位:廣西博物館
- 質地:紙本
- 尺寸:131×31.5cm(張大千繪畫部分)
基本信息,作品簡介,作品釋文,作者簡介,作品賞析,作者關聯,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九百石印精舍圖長卷
【作品作者】張大千、馬萬里
【創作年代】現代,民國時期
【作品規格】縱31.5厘米,橫131厘米(張大千繪畫部分)
【文物原屬】博物館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廣西博物館
作品簡介
九百石印精舍,系馬萬里治印齋名。1938年張大千作《九百石印精舍圖》稱頌馬萬里的篆刻藝術。馬萬里揀選其所刻印章一百六十八方,親自拓於圖後。1940年,馬萬里入川於青城山中與張大千相會,將九百石印精舍圖及一百六十八石印拓捲軸取出賞玩。張大千為圖卷補題“陶鑄吉金樂石”六字,這是一百六十八印圖中首印的印識。馬萬里曾邀馬一浮、章士釗、胡小石、潘伯鷹等一眾名流在圖卷上題跋,並將張大千所作字畫、印拓手卷、眾人題跋合裝裱成一長卷。九百石印精舍圖長卷現藏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作品釋文
馬一浮《九百石印精舍圖》題跋釋文:
吾於華嚴悟刻印之道,華嚴家有要語二,曰: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刻印之道 盡此矣。自近世周秦古鉩間出,益以齊魯封泥、殷墟甲骨,而後知文何為俗工。皖浙為小家,未足以盡其變也。印人之高者,皆棄纖巧而趨樸實,愈拙愈美,愈古愈新,斯其術益進。凡藝事之勝劣,每因時俗而升降。今俗益敝,人之所好益卑,獨治印者,乃超然入古,一洗凡陋,斯能遠於俗而全其好者也。頃避難來宜州,邂逅毗陵馬君萬里,出此卷屬題。吾所見印人自吳倉碩(吳昌碩)外,唯君為能精於其術,因欣然為題卷尾,舉華嚴二語以質之。君於吾為同姓,於印有同嗜也,其必不以斯言為逕庭。道無乎不在,他日君由治印而悟華嚴,則同證海印三昧,知必由斯道矣。
戊寅冬十月 蠲叟書
章士釗《九百石印精舍圖》題跋釋文:
那有工夫撏撦,卻是消磨去處。雕蟲自高且雄,刻畫又稱且愈。刀筆前修,還有漢室蕭何,截斷烏江項羽,都做閒情緒。 萬里何來,寫盡千山萬水。仍倩畫伯,九百印廬如許。怪底張生,寫君點綴山崖,倒置岐陽周鼓。 調寄斗百花
萬里仁兄法家雅鑒 辛巳九月同客桂林 孤桐章士釗
胡小石《九百石印精舍圖》題跋釋文:
寇亂中,渝州多印人。故舊如喬北翁、楊仲子朝夕相見甚樂。萬里今夏亦自桂林來居,未幾遭敵飛機投奅,所攜物盡毀,而印卷畫卷各一隨身得存。天涯蓬轉,所與共命者惟此而已。今萬里將游香港,余亦有昆明之行,臨發出卷屬題,而是夜警報頻至,余與仲子倉皇索火挾之入地穴避彈者,凡再幸卒無恙。余信金石刻畫皆精誠所結,雖歷兵戈,必不毀也。
己卯中秋後二日,既為萬里題畫卷畢復為志此 光煒
周天游《九百石印精舍圖》題跋釋文:
序曼廬治印
遠考龜鼎鐘盂,識溯魚蟲蝌蚪,網羅秦鉩漢章,磚款、碑額、瓦當,諸文一爐而冶之,變化神明,以氣韻流暢,局度渾厚,納駘宕於法中,代柔靡以蒼勁,獨張一軍,目高兩漢。此吾友江南馬萬里治印旨趣之所歸,確乎不可易者。世之降也,道術並為天下裂,自漢而下,治印多以趁姿媚是尚,續鳧足使之長,斷鶴脛使之短,羈馽若囚縲,齊整如運算元,挽近傖者,思一反其道,乃劍拔而弩張,逸奔為力,乏師承而侈言創造,昧原本而杜撰偏旁,篆刻一道掃地以盡,世士之目,不幸不能復見史蒼李斯之真而日囿於皖派浙派門戶之內,守一先生之言,姝姝自好,此君之所羞之,當其學習初,即思有以振墜緒也,霜晨月夕,操刀入石,若庖丁之解牛,芒刃不頓,若夏禹之導水,脈絡分明,神會千古之上,形入一發之微,無筆無來歷,無法而有法,每成一章,翫味摩挲,求止妙境,乏豪末余瑕乃已,非好古敏博,高瞻遠矚,寧足以與於茲耶。印藁凡五十餘品,為來桂後所治,精力鑄陶,擲地作金石聲,試聽之可自豪矣。昔永州僧懷素學草書三十年,坐臥想像,無完衣被,其勤苦若是。君十指指爪殆脫且盡,嘗語余曰:二十年來謝世樂,惟書畫篆刻自期,以人天並至而已,挾絕藝,游無窮世,其視懷素如何,千載下有公論在,余欲無言。
紀元二十五年二月 臨川周天游
潘伯鷹《九百石印精舍圖》題跋釋文:
入手昆刀久絕倫,獨從豪橫見精純。異時追琢通秦鉩,合返茫茫百代真。伯鷹
曾玏《九百石印精舍圖》題跋釋文:
曼廬居士治印朴茂典實,今之宗工。此卷又其近作,直造西京之勝,精詣所極,光焰萬丈。想見獨運匠心,躊躇滿志時也。
己卯中秋 曾玏
朱樂之《九百石印精舍圖》題跋釋文:
鈍刀文石在兵間,一卷芝泥劫外還。不信天龍呵護力,卻藏石室有名山。龍泓完白化神工,萬態西京瘦硬通。盛世吳齊分兩席,幾人抗手見宗風。嶺雲桂水夢成塵,無恙奚囊貯苦辛。十載疏燈秋月下,幾回相對奏刀人。山窗聽雨感靈芬,無奈雲萍去住分。依約情人挹懷袖,每持斷石憶停雲。
二十五年雙十節,西溪朱樂之題於渝州山村
(二十八年誤書為二十五年,次日展卷始知誤筆)
虞逸夫《九百石印精舍圖》題跋釋文:
敲金戛玉鬼神驚,鐵筆瓊田畢世耕。滿卷朱丹心血在,尋常藝事不常情。晶瑩玉石滿行窶,惆悵當年韻事多。圖上印廬能歷劫,廬中人去奈愁何。
辛酉仲冬奉題陽湖馬萬里先生九百石印精舍圖。 同邑弟虞逸夫
吳鏡予《九百石印精舍圖》題跋釋文:
一卷斑斕朱白文,西泠餘子目空群。閒將五鳳樓中手,鬱郁燈前作印人。幾家名姓托君傳,碑例同尊金石編。並世未應無巨眼,青萍價長亂離年。
萬里自桂海來,出示此卷屬題 己卯清明鏡予時客渝州
吳鏡予又題:
芒角無傷劫火余,十年心力此區區。天翻地覆逢災變,不是尋常張瑞圖。(世傳二水書辟火)
立夏前二日,飛軍戰於渝城,廛市焚盪,萬里所居適丁其厄,平生所作畫百數十幅,刻印百餘方,盡成灰燼,惟此卷僅存,天幸也。
劫後十日鏡予又題
張鏡明《九百石印精舍圖》題跋釋文:
丁鄧人遙繼起誰,神工霹靂起風雷,芝泥到眼燦奇瑰。幾歷兵間完尺幅,不隨塵劫作飛灰,教人撫卷更低回。
己卯中秋後十日為萬里道長兄題 鏡明時同在渝州
作者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是一位深受愛戴的偉大藝術家,特別在藝術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張大千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
馬萬里(1904~1979),原名瑞圖,字允甫,又字萬里,別署曼廬,晚號大年。齋名天地廬、墨君堂、九百石印精舍等,江蘇常州武進人,是一位傑出的書畫篆刻藝術家、美術教育家。馬萬里在詩詞、繪畫、書法、篆刻方面皆具有十分突出的藝術造詣,其中以花鳥畫作品聞名於世,是一位深受愛戴的人民藝術家。
作品賞析
文摘選匯
亡友馬萬里先生,與我生同鄉里,夙知其妙擅六法,一時譽滿江南,甚為海內諸老所稱賞,如錢名山(錢振鍠)、莊思緘(莊蘊寬)、吳缶廬(吳昌碩)、曾農髯(曾熙)等皆有題贈,深喜吾邑自惲南田、湯雨生後,畫壇繼起有人。
日寇之難,鄉國淪陷,予避寇西上,恰與萬里邂逅於桂林,歡喜踴躍,頓失流離之感,遂接至其寓所,即出示其與張大千合作之獨秀峰圖,但見煙鬟霧鬢,顧盼多姿,儼然一幅遺世獨立之絕代佳人圖,筆意飛動,墨氣融和,如出一手,已是拍案叫絕。復搜其行篋,展觀其命名為《九百石印精舍圖卷》者,則赫然手拓印存也。鎔今鑄古,面目生新,風格之老成,乃欲突過鄉前輩趙仲穆先生,益嘆萬里兼擅群藝,不獨繪畫一事而已。
九百石印精舍,本是萬里治印齋名,其畫友張大千欣然為作精舍圖,題曰:“戊寅秋,桂林旅次,為萬里道兄寫,乞正,大千張爰。”萬里將此圖裝成三丈餘之長卷。精選自刻存印一百六十八石,拓於圖後,珍逾拱璧,從不輕以示人。旋與大千同游青城,大千復於行首補題:“陶鑄吉金樂石”六字,下署“既為萬里老長兄作圖,復題其專,蝯”,足見此卷亦大千心血所注,非同凡跡。加以卷中名家題詠聯翩,珠玉並暉,彌覺蔚麗,若馬湛翁(馬一浮)、章行嚴(章士釗)、胡小石(胡光煒)三先生之筆札,尤為難得之珍品,其文辭之雅,書法之美,皆足為後生楷式,他處未易見也,宜萬里愛之若命,造次勿離其左右矣。重慶大轟炸,其畫篋盡毀,此卷獨存,若有神物呵護者。
建國初,萬里挾之游北京,李濟深先生一見稱絕,知愛不可奪,乃借置案頭,日夕展玩以自娛,不意李公溘然謝世,其家人初不辨孰為借來之品,竟隨其他遺物一併捐贈廣西博物館。今萬里亦已作古,其妹清和女士常以未能索還為憾。余慰之曰:“天下之寶,當與天下人共之,藏之於博物館,公之於大眾,物已得其所歸,是大佳事,方將持酒相慶,復何所恨?”伊笑頷之,即謂余曰:“先兄平生故舊,凋零略盡。大千亦垂垂老矣,今尚流寓台北,能知先兄成藝之苦心者,唯有吾兄在,於其書畫之成就,已蒙為《江蘇畫刊》撰文以彰之。至其精研金石,用力之深,造詣之卓,知者蓋甚少,今幸《九百石印精舍圖卷》竟能歷劫不磨,孰能無感,願乞一言,記其梗概,並略論其治印可乎?”余謝以老病,遲遲不敢應命,催促再四,不得已而試言之。
揚子云曰:“雕蟲篆刻,壯夫不為。”彼直以大儒自居,認為壯夫當以明道為第一大事,故鄙薄小技而不屑為。其實道不遠人,道不遺物,宇宙之間,觸處皆道,無道不成藝。是以伯樂有相馬之道,庖丁有解牛之道,輪扁有斫輪之道,矢溺、瓦礫之中,亦莫不有道。何況金石之學,源於遠古以來之文字學,旁通於浩博無涯之歷史學與社會學,豈得目之為小技而等閒視之?
元明以來,始以刻石相尚,與古異趣而同法。自吾丘衍、王元璋倡之於前,文三橋、丁龍泓(丁敬)等繼承發揚於後,作手輩出,印學為之大昌。竟於書畫兩門藝事之外,異軍突起,附庸蔚為大國,已在藝苑中形成鼎足之勢,亦始創者所未及料者。良以治印既已成為一門獨特之藝術科目,自身必然具有一種特有之美,與書畫同樣能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此馬萬里之所以愛畫而尤耽此藝也。萬里曾著《小中見大說治印》一文,略云:“篆刻雖雕蟲小技,其內容卻包涵極大。試看古文字之存於今者,唯金石為最久,既能考見數千年中國文字之流變,亦足以反映歷代文化之盛衰,所關非細。故有志於金石之學者,非有極大之智慧與堅強之毅力,積數十年鑽研不懈之精神,決不能臻於大成。所謂小中見大,非虛語也”。萬里於金石之學既具此卓識,其功力復足以副之。為童子時,即對刻印有極濃厚之興趣,欲求古印譜為範本而不得,乃於家藏書畫中剜取作者之印章為模式,雖遭大人呵責,其志益堅。成人以後,博綜文字之學,盡讀說文解字,古彝款識、殷墟契文,以植其基;旁究秦漢金篆與瓦當石刻,以通其變;羅致古今印譜而參酌之,以博其趣。嘗謂:“古人能以一藝成名者,必有過人之處,皆我師也。門戶之見存,則主奴之訟興,混然淆亂,是非失準,我不取也。”平居謙然常若不足,故能日進而不已。觀其落墨奏刀,動中繩墨,略無滯機,以其專於其業而取資廣也。吾見其作畫之外,手常不離鐵筆,歷數十年從無間倦之時,以致右手拇食中三指皆為變形,積胼累累,短禿如椎。友人每笑之,勿顧也。
吾嘗戲之曰:“傳字從人專,若要傳,須得專。吾兄於篆刻之道,已窺其秘奧矣。試觀世間各種學問技藝,不專則必無所成,專心到如痴如顛程度,則大成矣。畫家若顧愷之、黃公望,人皆謂之痴,書家若張旭、米芾,人則號謂顛。吾兄醉心於金石,似亦近於痴矣。”萬里聞言,相與撫掌大笑。萬里之於治印,耕耘既勤,收穫自富。雖取法古制而別見新裁,師承前修而不襲其貌。故能搏采眾長,自成一家之法。譬如蜂采百花而成蜜,不復見百花之形色,藝至如此,進乎道矣。馬湛翁先生云:“吳昌碩後,唯君能精於其事”良非過譽。
蓋此藝看似容易,求工實難,非深達古文之源流,明辨其體制之演變,無方者莫辨。因循墨守,亦步亦趨者固非,師心自用,數典忘祖者亦未為得也。秦書八體,五曰:摹印,新莽六體,五曰:繆篆(即摹印書),所謂繆篆,乃介於小篆與古隸間之一種特定書體,較之小篆則多所偽略,比之古隸則篆意偏多,或增或省,側重於技術之美,不必悉準於六書,而又未嘗不根柢於六書,此其要也。萬里選字入印,極為謹嚴,觀其所作,大抵以繆篆居多,從不羼入異體,混雜成章。若刻大篆則必據金文,決不任意拼湊。一印之中,必使體裁純正,不相雜廁。如“陽湖”“集古”“我師造化”“萬里”等朱文印,即純為大篆。如“萬里長年”“歷劫不磨”等朱文無欄印,則又神似古甓文。如“馬程萬”“徐悲鴻”“曼福堂”“聞尊”等白文印,則純用繆篆,朴茂雄健,置之漢印譜中亦不能復辨。至如“蘭陵允公”等印,則又仿佛如見古封泥矣。嘗鼎一臠,可知全味;略舉數例,以概其餘。其印無不體制純正, 妙造自然,古意新韻,交融而益美。至其布局之工,尤為絕出。每刻一印,必先審查印文之繁簡,定其書體所適,辨其陰陽之宜,然後慘澹經營其位置,不惜更定數四,必使全局協調,無復遺憾而後已。刻琢之功,轉不如部署之難,此決非外人所能理解者。若悟得眾藝一理,則疑團自釋。譬如作詩,謀篇不善,雖有佳句,也只是有句無篇,算不得好詩,此刻印之所以貴整體結構之美也。然而紙上談兵,人人能之,實地操作,則又茫然不知所措者比比皆是,蓋以幾個互不相關之獨立文字,集於方寸之間,不但不容相犯,還得雍容揖讓,顧盼有情,融洽無間,絕無一毫牽強湊合之痕跡,親如一家眷屬,共同生活於斗室之中,能和睦相處,而無掛礙擁擠之感,此難之又難者,治印家不破此關,終落凡工。萬里於此,已三折肱矣!吾言之特詳者,以期共知其苦心所在也。
晚清以來,整個社會思潮,已隨政治體制之不斷更新而突飛猛進。長期籠罩於藝苑之一股館閣氣、頭巾氣、庸俗氣、陳腐氣頓失其發酵之因素而自行消散。加以考古學盛興,地下出土文物日多,如契文封泥,皆古人所未見,彝器考釋亦益見精詳。凡此皆譬如積薪,後來居上,無不今勝於昔。是以治印家取資日富,造就境界彌以闊大,巨匠名手,乘時輩興,林立海內,印風為之大變,皆有突過前人者,吳缶廬開一代風氣之先,特其尤著者耳,若萬里輩則繼起之佼佼者也。然而世間事物,決不能有利而無弊,由於時論高唱大破陳規,一切藝事,遂失矩矱。後生視治印為凡藝,刻鑿為兒戲,學不究根柢,業不貴師承,毋怪好之者眾,中的者少,乃欲一舉手而取勝於古之作者,不亦有類於緣木求魚乎。觀其所制,一印之中,古籀與小篆並居,一字之身,周冠漢履,非驢非馬,不倫不類,甚而支丈無別,天而不分,手毛同形,鳥烏莫辨,此特略舉一二,以見體裁乖謬之病。至於布白刻畫之奇正變化,更無論矣。往往以杜撰為創新,荒誕為神奇,纖弱為秀麗,粗獷為雄健,不知是病,反以為美,此近來印學發展主流中存在之一支濁流,欲除此弊,必先澄源。
苟有志於金石之學者,一讀萬里之印范,當有所憬悟,而復歸於雅正也。吾前跋萬里印譜云:“萬里治印,胎息秦漢,斟酌皖浙,博採封泥瓦當之奇麗,彷徨浹洽,寓變化於法度之中,巧而不纖,拙而彌古,渾厚典重,如其為人。”《近代印人傳》作者馬國權,以為知言,因錄之以為此文結語。
(原載--《九百石印精舍圖卷》讀後感 虞逸夫 萬里人生 2003年11月出版)
作者關聯
馬萬里與張大千的交往,見諸各地史料記載。早年二人結識於上海,同入秋英會、蜜蜂畫社。後馬萬里與黃賓虹相偕入游八桂,又與大千在廣西相遇。兩人並徐悲鴻,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桂林獨秀峰》就是彼時馬萬里與張大千合作的一幅作品。還有一幅《雲溪精舍圖》,也是張大千題的行首。馬萬里入川之後,又得與張大千再續前緣,合作過《登秋山圖》、《高仕松竹圖》(張大千畫高仕,馬萬里寫蒼松,羅文謨作墨竹)等作品。期間,大千還將一張自畫像贈與萬里先生。
文摘選匯
萬里與大千頗多翰墨緣。早歲玉岑(謝玉岑)為介已訂交,同客上海時,過從更頻。萬里西行後,大千、悲鴻亦先後到南寧,曾多次合作。其中《歲寒三友圖》,大千寫松、悲鴻畫梅、萬里補竹,就是此時所作。它標誌著他們之間的情誼,成為藝林佳話。其後在桂林三人又兩次同登獨秀峰。大千簽署的《曼廬大千合寫桂林獨秀峰》手卷,即第二次下山後所作。悲鴻為寫行首,並有詩記其事,一時名流,多有題詠。萬里且將悲鴻在南寧為他個展贈序之手跡,一併裝裱成一長卷。現廣西博物館已作為文獻珍品收藏。其後兩年,萬里、大千又相聚於蜀。是年大千四十二歲,曾自畫像一幀,題曰:“奉貽萬里老友,時同在青城山中,庚辰六月十日也。”又刻白文三字印“不猶人”贈之,此印邊款:“大千為萬里刻。”俗話說,有來必有往,何況萬里是個多產作家,他畫了精品贈給大千,一定不少;至於為大千治的印,現在看到的已有六、七枚之多。
……
萬里的篆刻更是獨闢蹊徑,卓然成家。他從小勤奮練字刻石,家中懸掛書畫,潛用小刀把印章挖出,集輯臨摹。一九三八年張大千為作《九百石印精舍圖》,萬里手拓一百六十八印於其後,大千復將其首印“陶鑄吉金樂石”朱文印寫成“行首”冠於圖前。著名學者馬一浮先生贈長題,一時名流,競相跋識,遂成長卷。己卯立夏前三日,日寇轟炸渝城,廛市焚盪,萬里所居,適丁其厄,平生所作畫印盡毀,而此卷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