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朝廷:巡幸與清朝統治的建構(1680—1785)

馬背上的朝廷:巡幸與清朝統治的建構(1680—1785)

《馬背上的朝廷:巡幸與清朝統治的建構(1680—1785)》是一本2023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張勉治(Michael,G.,Chang) 。

基本介紹

  • 書名:馬背上的朝廷:巡幸與清朝統治的建構(1680—1785)
  • 作者:[美] 張勉治(Michael,G.,Chang)、劉東
  • 譯者:董建中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3年4月1日
  • 頁數:500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21428051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往返於北京與江南。滿洲皇帝及扈從,深入帝國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區,上演了一場場長達數月之久的政治劇。
本書主要闡釋帝國核心與江南之間既充滿張力又持續博弈的關係。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漢人無可爭議的中心,它還是反清復明的大本營。清廷如何才能在這一地區建構權威,合法進行統治?盛清時期清廷統治內地的切實條件和歷史機制又是什麼?本書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還探討了盛清統治得以建構以及各種人物競爭於其間的政治文化。作者認為,南巡在18世紀清朝統治的形成過程中具有核心地位。

圖書目錄

致謝
緒論
家產—官僚制帝國:前近代國家形成的一種模式
嵌入了民族意義(意識形態)的家產制
清民族—王朝國家的系譜
巡幸與清朝統治的形成
第一章 巡幸的歷史與多重意義
上古的出巡、狩獵與戰爭
戰國時期巡狩的“開化”
作為君主—官僚間緊張關係突出表現的巡狩
帝制官僚與對巡幸的貶斥
帝制聯盟與執著於季節性遷移
明朝的巡幸
結論
第二章 “法祖”:巡幸乃民族—王朝原則(1680年代和1740年代)
進諫與因應之一:康熙皇帝最初的南巡(1668—1671)
康熙皇帝恢復巡幸(1680年代):經典模式?
乾隆皇帝恢復巡幸(1740年代):家族的傳奇故事
進諫與因應之二:漢御史的抗議(1758年12月)
乾隆皇帝評論妥帖睦爾(1767年):歷史的迴響
結論
第三章 將朝廷置於馬上:移動朝廷的後勤與政治
皇帝的扈從與巡幸路線
安排駐蹕事宜:一種旗務
作為武力象徵的營帳
以戰爭規模動員各省
應對大眾的南巡認識
結論
第四章 安不忘危與帝國政治:戰爭、巡幸、武備
乾隆皇帝推崇軍事價值(1785年)
憂懼八旗衰落(1670年代—1730年代)
乾隆初年的軍事危機(1730年代—1740年代)
作為滿洲人尚武習慣的巡幸
領導層危機與八旗持續衰敗(1750年代)
南巡與準噶爾問題(1750年代)
帝國與南巡中的耀武揚威(1762年)
結論
第五章 “還淳返樸”:南巡與商業化時代精英內部競爭
培植商業財富
乾隆皇帝抑制奢靡的話語
士人的焦慮與皇帝話語的“為我所用”
結論
第六章 南巡的文化包容:推崇詩歌與迎合漢學
召試
推崇詩畫以籠絡精英
蘇州的文化經紀人沈德潛
蘇州紫陽書院與迎合漢學
模稜兩可的迎合
結論
第七章 乾隆皇帝巡幸江南的詩歌寫作與政治
愉悅在前:皇帝的矛盾態度
精英文化內部的緊張:18世紀對“抒情論”的貶斥
解讀乾隆皇帝南巡詩作
初相遇:在江北厘定“江南意”
與金山相遇(一):引出景致與否認欲望
與金山相遇(二):調和並抒懷月下長江
日益深入:宣稱勤政,拒斥愉悅
正統話語:馬上“觀民”
結論
第八章 大眾認識與民族—王朝政治至上(1765—1785)
乾隆皇帝水利認識的再考察
政治至上(1770年代)
對民族—王朝合法性的侵蝕(1765—1778)
民族—王朝回應之舉:恢復巡幸(1780—1785)
結論
尾聲 最後的巡幸(1800—1820)
民族與清統治的歷史機制
附錄A乾隆南巡的地方備辦情況
附錄B乾隆南巡全部支出的估算
附錄C南巡召試的量化分析
徵引文獻
索引
附 洞察乾隆:帝王的實踐精神、南巡和治水政治(1736—1765)
譯後記

作者簡介

張勉治(Michael G. Chang),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歷史與藝術史系副教授。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歷史學博士,師從周錫瑞、高彥頤等中國史研究名家。主要研究領域為16至19世紀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目前主要關注盛清時期的政治文化和物質文化。
董建中,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清代政治史,譯有《州縣官的銀兩》《自貢商人》《君主與大臣》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