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鎮(馬祖(四川什邡市轄鎮))

馬祖鎮(四川什邡市轄鎮)

馬祖(四川什邡市轄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祖鎮隸屬四川省什邡市,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北連靈傑鎮,南接皂角街道元石鎮,西與南泉鎮雲西鎮接壤,東和雙盛鎮相鄰,鎮政府駐地地處東經104°12’,北緯31°09’,位於什邡市城區以北6公里處,全鎮幅員面積23.89平方公里,轄2個社區、7個行政村,2000年總人口26375人。

馬祖鎮舊名興隆場、兩路口,1951年置興隆鄉,1958年改興隆公社,1960年改稱兩路口公社,1983年改為兩路口鄉,1988年改建兩路口鎮,2005年更名為馬祖鎮,因紀念唐代佛教名人馬祖而得名。

2014年,馬祖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705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億元。

馬祖鎮是中國佛教著名人物馬祖道一的故里,有“馬祖故里”之稱,是首批四川省試點小城鎮之一,四川省十面紅旗鄉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祖鎮
  • 別名:兩路口、興隆場
  • 行政區類別建制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四川省德陽市什邡市
  • 下轄地區:7個行政村、2個社區
  • 政府駐地:復興村十組
  • 電話區號:0838
  • 郵政區碼:618407
  • 地理位置:成都平原西北部,什邡市城北
  • 面積:23.89平方公里
  • 人口:26375人
  • 方言:西南官話-四川話-成都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馬祖故里馬祖寺
  • 火車站兩路口站(境內)、什邡站(最近)
  • 車牌代碼:川F
  • 政區代碼:510682108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文化事業,通訊,水利事業,交通運輸,公路,橋樑,鐵路,水運,運輸工具,著名人物,旅遊景點,

建置沿革

馬祖鎮舊名兩路口、興隆場。
1950年,建興隆鄉農民協會。
1951年,進行土地改革並成立興隆鄉人民政府。
1958年,興隆鄉改為興隆人民公社
1960年1月,什邡縣與廣漢縣合併,因重名興隆公社更名為兩路口公社。
1983年,撤銷兩路口人民公社,改為兩路口鄉,恢復人民政府建置。
1988年,撤兩路口鄉改建兩路口鎮
2005年8月17日,兩路口鎮正式更名為馬祖鎮。
馬祖村新村一角馬祖村新村一角

行政區劃

馬祖鎮人民政府位於復興村10組,截至2015年11月,轄7個行政村、2個社區,101個村民小組,43個居民小組。
村、社區
政區劃分
面積
人口(2015年)
村委會駐地
場鎮社區
3個居民小組
2.60平方公里
1173人
場鎮社區
京什社區
無(安置區)
0.16平方公里
7344人
京什社區
靜安村
24個村民小組
4.53平方公里
4954人
靜安村五組
白沙泉村
19個村民小組
3.36平方公里
3630人
白沙村三組
鄧通村
19個村民小組
3.46平方公里
3630人
鄧通村二組
馬高橋村
7個村民小組
1.99平方公里
2097人
馬高橋村四組、五組之間
東嶽村
21個村民小組
4.67平方公里
4546人
東嶽村二組東嶽廟旁
馬祖村
15個村民小組
2.86平方公里
2240人
馬祖村七組馬祖寺後側
復興村
17個村民小組
3.04平方公里
3121人
復興村五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祖集鎮位於什邡市城區以北6公里處。鎮政府駐地處東經104°12’,北緯31°09’。鎮境北連靈傑鎮,南接皂角街道元石鎮;西與南泉鎮雲西鎮接壤;東和雙盛鎮相鄰。全鎮幅員面積23.89平方公里,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2公里。
馬祖鎮地圖

地形地貌

馬組鎮地處成都平原,境內全是平原地形,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起伏不大,平均海拔560米,西北端海拔600米,東南端海拔530米。

氣候

馬祖鎮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平均氣溫16°,全年日照約1258小時,年降水量959毫米集中於7、8、9三個月,全年無霜期284天。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含西南化機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底該鎮共有9056戶,26375人,以漢族為主,其中非農業人口2868人。

民族

馬祖鎮人口以漢族為主。

經濟

綜述

2003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0580萬元,實現財政預算內收入707萬元,其中地方稅收性收入192萬元,預算外收入189萬元。經濟實力在什邡全市20個鎮中名列前茅;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83元。

第一產業

2014年馬祖鎮農業總產值達2.6億元,同2013年比增長8%;糧食總產量達1.4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705元,同2013年比增長11%。

第二產業

2003年末,全鎮共有工業企業36家,其中鎮、村集體企業13家,私營企業15家,以康福來藥業集團公司為龍頭。主要產品包括:藥品、磷肥、複合肥、磷酸鹽、硫酸、壓力容器、水泥及水泥製品、原料藥及醫藥包裝等。2003年全年完成磷肥生產40萬噸,複合肥20萬噸,硫酸10萬噸,原料藥260噸。
2014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5億元,完成全年任務數102%,同2013年比增長20%,新增規上企業1家。

第三產業

2003年底集鎮面積42公頃,鎮區集貿市場4個,其中綜合性市場2個,專業性市場2個,鎮區人口2328人,鎮區從業人員1800餘人。
2014年馬祖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050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數101%,同2013年比增長99%;招商引資工作完成5900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數107%,同2013年比增長18%;限額以上企業零售總額達7913.9萬元,完成全年任務數120%,同2013年比增長30%;新增限上企業2家,完成全年任務數200%。鎮屬考核企業實現工商稅收1597萬元、一般預算收入312萬元,同2013年比增長7.07%;財政支出完成2444萬元,同2013年比增長48.55%。2014年,累計接待人數達2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80餘萬元。

社會

文化事業

2014年,鎮村各類文藝團隊進行文藝旅遊宣傳20多場次;創作了《吉祥馬祖》、《格桑印象》、《快樂壩壩舞》等文化旅遊歌舞節目,其中《吉祥馬祖》MV網上發布後,僅一周時間點擊率就超過7萬人次,該節目並被評為什邡全市優秀節目參與市委市政府新春團拜會演出;製作了《禪韻馬祖》文化旅遊專題片;《德陽日報》頭版頭條以“川西小鎮的精神大廈”為題對馬祖文化旅遊發展給予了報導。

通訊

郵政
解放前人民對外交流很少,通郵量不大,那時的郵政代辦由絲煙商店主經營。收寄信函、報紙、刊物、包裹等,由縣郵差投遞到店,店主懸牌登名,自取物件,同時郵差從店裡代取郵件。
1949年後,郵政代辦所由集體代辦。1958年建立起人民公社,同時成立了公社郵政所、職工三人,足以收發本公社境內各單位及個人的報刊、信函、匯兌、包裹、接傳各地電話、電報。1973年11月,郵政所改為郵電所,由公社主管,後由什邡縣郵電局統一管理。1983年後,兩路口郵電所改為兩路口郵電支局。1998年9月25日,兩路口郵電支局改為兩路口郵政支局,電信與郵政分開經營。
電信
解放前,興隆鄉公所內有電話機一部,線通什邡電話管理所。1949年後,相繼安裝了十部手搖電話、總機一部,通往什邡、雲西兩條直線及十三個大隊和場鎮各單位。1974年全公社有30部電話,總機一部。1984年,兩路口人劉安清安裝了本境內第一部私人電話,為手搖式。1993年3月28日,什邡開通了引進西班牙彌爾卡特SESA公司的4000門程控電話。當時還有38部“搖把子”電話。1993年5月手搖式電話機全部停止使用,改為程控電話,兩路口政府、糧站、供銷社等單位最先安裝了程控電話,當時電話號碼為6位阿拉伯數字。1995年,開始出現了手機(磚頭式大哥大),兩路口最早擁有者為鄒漢其、姚啟德、賴德華、張忠義四人。1998牟9月25日,電信與郵政分離,成立了獨立的兩路口電信站,同時移動通信也獨立於電信。2000年底,兩路口鎮有限電話安裝容量達2415部。

水利事業

馬祖鎮灌區的主水系是人民渠、紅岩渠(其中:紅岩渠主河道不流經本境),人民渠設管理處,下設管理站,管理站下設養護段,兩路,境內設三個養護段,分別屬人民渠什邡站(二站)管理和人民渠永興站管理。
各渠系管理機構,主要擔負著常年的灌溉,防洪、抗旱、水利設施的建設,保護和維修等任務,做好安排指導,協調、服務和檢查工作。

交通運輸

公路

馬祖鎮系什邡城區出北大門的交通樞紐,什邡城區經兩路,北上可達靈傑、洛水、鎣華、八角、紅白,西去可接雲西、民主、湔底、龍居,是連線西北9個鄉鎮的交通要道,公路運輸十分繁忙,車流量很大,現有省道1條,縣道1條,鄉道3條,村道98條。
省道:彭什公路是連線彭州市和什邡市的一條省道,在兩路口境內與廣木路合路,鎮境內長6公里,從兩路口新館子“十”字路口向西,起白沙村,經鄧通村、黃安村入雲西境內。解放前,此路以卵石鋪面,寬不過3米,1974年改建為瀝青柏油路面,旁植按樹。1997-1998年改建成國家二級水泥公路,總寬20米,有效路面寬12米。彭什路兩路口過境段1992年即已由瀝青路面改為水泥路面,由於在集鎮東端與廣岳鐵路交叉,經常發生交通阻塞,2002年改道建成了公、鐵路立體交叉橋,把原過境段變成了一條商業街,從根本上改變了集鎮的交通條件。
縣道:廣青公路(原廣木公路)是連線廣漢和什邡的一條縣道,是兩路口境內的一條主要交通大動脈,縱向穿過鎮境,南起銀橋村,經靜安、白沙、復興、馬高橋、涼水井、馬祖,北出東嶽,入靈傑境,共經九個行政村,本境內長10公里。廣漢至什邡洛水段一級公路長45km,廣漢至什邡城北計算行車速度為100km/h,水泥砼路面;什邡城北至洛水計算行車速度為80km/h,路面為瀝青砼路面。解放前,此路寬僅3.5米,起伏不平,卵石鋪面,1949年解放後陸續加寬路基,以碎石培補,1972年改建成瀝青柏油路面,路面寬9.5米,兩旁遍植桉樹。1991年下半年再次改建, 1993年初建成通車,為國家二級水泥公路,總寬22米,有效路面寬14米。
亭江大道由東嶽村2組境內廣木公路分道,向東至五七農場,1976年建成,當時為碎石路面,寬8米,1996年,改建為水泥路面,寬9米,總長3.2千米,東嶽村境內1260米。
兩雙路由兩路口新館子“十”字路口向東接雙盛境,全長約3公里。本境內不到1公里。原為瀝青柏油路面,1997—1998年與彭什路一起改造成水泥路面,路寬8米。
兩南路由兩路口老街中段鎮政府側經妙音村入南泉境,此路大部分現為泥路,路寬4—6米。本境內約長1.5千米,計畫改建成四級柏油路面,寬4米,從彭什路入口。
村道:時稱“機耕道”,1970年至1976年,在“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推動下,兩路口公社人民經過改土條田、搭橋築路的奮戰,基本形成了現在條田機耕的村道建設。至2007年30年來已無甚大變化,1982年以前,全鄉機耕道總長48.16千米,大隊之間已基本形成交通網、供農業機具轉運作業。

橋樑

馬祖鎮境內共有橋樑60餘座,主要橋樑全分布於人民渠上,共有11座。其中處於交通要道上的較大型的有3座。另有一座公、鐵路立交橋。
鐵路橋位於廣岳鐵路兩路,鎮馬高橋村人民渠上,鐵路初建時由於是窄軌營業線,當時用東嶽村馮家大院內一棵大青槓樹作主橋樑。1966年擴建成標準營業線時,橋體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長31米、寬4.9米。
馬高橋位於馬高橋村人民渠上,廣木公路經此。馬高橋原橋址在現馬高橋村部附近,原馬沿河老河道上,並非現在人民渠上。1955年後因修人民渠中斷河道,原河道取直,不再流經馬高橋村,後習慣稱人民渠橋為馬高橋,1992年廣木公路改建時,擴建成現雙孔鋼筋混凝土結構。橋長20.6米、寬16.1米。
鄧通橋位於鄧通村人民渠上,彭什公路經此。原橋為雙孔混凝土結構,1997年彭汁公路改建時也未徹底改造該橋。2001年在原橋稍下的地方建成了鄧通新橋,拆除了老橋,現橋長31.2米、寬15米。
公、鐵路立體交叉橋位於彭什路兩路,過境段的廣岳鐵路上。1997年主橋體建成,2002年全橋及引橋路建成,全長1143米,離軌面7.5,跨度12米,寬14米,此橋為什邡市第一座大型的公、鐵路立交橋,它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兩路口集鎮的交通條件。

鐵路

廣岳鐵路(廣漢—岳家山)1960年修建,當地稱為廣三鐵路,初建為窄軌營業線,即通常所說的小火車。1966年改建為標準營業線,鎮境內南起銀橋村,經鐘樓、白沙、馬高橋、涼水井向北出東嶽入靈傑境,與廣木公路並肩而行,本境內長度與廣木公路相當,每日貨運列車運轉數次、客運列車早下晚上運轉一次。

水運

解放前,兩路口的水運通道主要靠馬沿河,每值夏秋漲水時節,原木即沿金河筏放至永興場,然後經馬沿河放筏子漂入什邡城北,再由筏子河流經龍橋出縣境,運銷廣漢、金堂等地。

運輸工具

解放前,兩路口人主要依靠木製獨輪車(雞公車)、騾、馬馱運,五十年代為架架車,偶有腳踏車經過村民還會視為異物。六十年代腳踏車漸多,蒸汽機頭火車開始運行,那時每列火車開過村民老遠都要趕過來觀看,視為稀奇。七十年代集體開始擁有拖拉機,甚至汽車。八十年代腳踏車已普遍進入家庭,初期少數人家購有嘉陵牌機車,後期機車已不少見。進入90年代,私人開始擁有汽車、麵包車,甚至家庭轎車等。人力三輪、機動三輪、馬拉車等作為短途客運普遍出現,出家稍遠還可招呼“面的”(私人麵包車出租),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方便。

著名人物

唐代劍南道漢州什方縣(今什邡市馬祖鎮)人,中國佛教禪宗第八代祖師,慧能之後中國禪宗史最重要人物。

旅遊景點

馬祖寺
最早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十四年重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