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歷史
馬爾堡出血熱的發現可追溯到1967年秋。當時在德國和前南斯拉夫幾所醫學實驗室的工作人員中同時暴發了一種嚴重出血熱,共導致31人發病和7人死亡。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多數患者曾接觸過一批從烏干達運來的非洲綠猴。科學家們將這種從患者血液和組織細胞中分離出的、以前從未見過的病毒命名為馬爾堡病毒。此後,在南非、肯亞、辛巴威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等地相繼出現過馬爾堡出血熱病例。
疾病特徵
馬爾堡出血熱是由馬爾堡病毒引起,通過血液和其它體液傳播,所有年齡段均易受感染,潛伏期一般為3到9天,發病時,可因出血導致休剋死亡。
致病病原體
馬爾堡病毒(Marburg virus)也稱為綠猴病病毒、綠猴因子,與埃波拉病毒(Ebola virus)同屬絲狀病毒科絲狀病毒屬。馬爾堡病毒的發現早於埃波拉病毒。
馬爾堡病毒在自然狀態下呈長絲狀、分枝狀或盤繞狀(盤繞成“U”形、“6”形或環形)。以磷鎢酸負染後電鏡觀察,可見直徑約80~90 nm、長度130~2600 nm(平均790 nm)不等的病毒粒子,外周有囊膜,表面有長約10 nm的突起。馬爾堡病毒聚糖無唾液酸,這是它與埃波拉病毒的區別之一。馬爾堡病毒含一個單鏈負股RNA,基因組共編碼7種主要結構蛋白質。馬爾堡病毒只發現一個血清型。
馬爾堡病毒對熱有中等程度的抵抗力,56℃不能完全將其滅活,60℃ 1小時可使其喪失感染性。在室溫及4℃時存放35天其感染滴度基本不變,-70℃可以長期保存。紫外線,γ射線、脂溶劑、乙醚、β丙內酯、次氯酸和酚類等均可破壞病毒的感染性。
發生的地區
在
安哥拉、
剛果民主共和國、
肯亞和南非(有前往
辛巴威旅行史的一名人員)已報告發生暴發和散在病例。1967年在德國和前南斯拉夫的最初暴發與使用從烏干達輸入的非洲綠猴的實驗室工作有關。
傳播
該病毒的人際傳播需要與患者極其密切的接觸。接觸具有高病毒濃度的血液或其它體液(
糞便、嘔吐物、尿、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尤其當這些液體含有血液時,可產生感染。通過受感染精液傳播可在臨床痊癒之後長達7周發生。
通過偶然接觸的感染被認為極其罕見。偶然接觸者的低傳播率表明,如果確實發生,經過呼吸道的空氣傳播是無效的。傳播不會在潛伏期發生。
在伴有出血表現的疾病嚴重發作階段,患者看來最具傳染性。與嚴重患者在家庭或醫院照護期間密切接觸以及某些喪葬習俗是常見的感染途徑。通過受污染的注射設備或通過針頭扎傷傳播與較嚴重疾病、迅速惡化以及可能較高病死率有關。
潛伏期
2至21天不等,通常為5至9天。
易感性
所有年齡組均易受感染,但大多數病例發生在成人中。在安哥拉的本次暴發之前,兒科病例被認為極為罕見。在以往有記錄的1998年末至200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生的最大一次暴發中,只有12個病例(8%)為5歲以下兒童。
預防
1. 檢疫 雖然我國尚未發現馬爾堡病毒感染病例,但對來自疫區的旅客和動物(尤其是猴)應嚴格檢疫。實驗猴群一旦發生疑似病例,應全部捕殺和焚毀,有關房舍及用具必須徹底消毒。
2. 隔離 由於本病主要呈人與人或猴與人之間傳播,因此一旦發現病例應立即報告和嚴格隔離。男性患者要禁止性交3個月,或直到精液檢查無病毒。
3. 消毒 嚴密消毒,防止因接觸污染的血液和分泌物或經醫療器械而發生感染。
4. 防護 醫務人員在接觸患者時要採取呼吸防護。相關實驗的實驗室應達到P4級標準。檢驗應該在特殊的超淨工作檯內進行。飼養和解剖可疑猴時,也要同樣採取嚴密的預防措施。
5. 流行病學調查 對接觸者和傳染源的調查,找出在患者起病後3周內與其有密切接觸的所有人,並對其進行密切監測。
症狀體徵
感染最初階段,病人突然發熱、頭痛、全身疲乏不適、肌肉酸痛。感染後第3天開始出現嚴重水樣腹瀉、腹痛、噁心和嘔吐,第2-7天出現特有的皮疹,無搔癢,有時遍布全身。多數病例在5至7天之間逐步出現嚴重出血,表現為口鼻出血、尿血、陰道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在第8-9天便可因出血或休剋死亡。
臨床特徵
1. 發熱 初期症狀很像流感,發病急劇,首發症狀多為突然發熱、畏寒、頭痛、全身疲乏、大量出汗、肌肉酸痛。體溫在發病後3~4天達峰,可達40℃以上。發熱極期,患者表現為極度衰竭和消瘦。
2. 皮疹 患病5~7天時出現皮疹,從面部向軀幹及四肢擴展,起初為針尖大小的丘疹,24小時後發展為斑疹,並逐漸融合為暗紅色的斑疹,皮膚無癢感。倖存病例的皮疹持續3~4天后消退,隨後發生脫屑。
3.出血症狀 皮疹出現的同時,患者呈現出血傾向,如鼻衄、齒齦出血、尿血和陰道出血等,嚴重者可因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而死亡。
4. 其他症狀 ①消化道症狀:患者在發熱同時會出現噁心、大量嘔吐、水樣腹瀉、瀰漫性腹痛,約持續7天。發病1~2天內,嘔吐物和糞便中含有大量血液。嚴重病例可並發肝炎,出現黃疸。②呼吸系統症狀:發病初期可有咽痛、咳嗽、胸痛,隨著疾病的進展,肺毛細血管滲出增加,可發生肺水腫。③泌尿系統損害:早期可出現蛋白尿,晚期可發生腎衰。④眼部症狀:患者的眼結膜充血,可發生眼瞼或眼結膜炎。
5. 恢復期併發症 倖存病例發熱持續7~10天后體溫開始下降,但患者極度衰弱,經12~14天一些患者的體溫可再次升高,完全恢復大約需要5周時間。恢復期併發症有睪丸炎、復發性肝炎、橫貫性脊髓炎、骨髓炎、眼炎、腮腺炎等。
實驗室檢查
2. 特異性診斷方法 馬爾堡病毒屬於生物安全4級病原體,病毒分離培養和研究工作都必須在P4級實驗室內進行。其特異性診斷方法有:①血清學檢測:檢測方法包括
間接免疫螢光試驗(IFA)、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
放射免疫測定技術(RID)等。IFA可測定IgG和IgM兩類抗體。IgM抗體在發病後7天即可出現,並很快達峰,可用於疾病的早期診斷;IgG抗體在感染後30天達峰,並持續較長時間。檢測抗原的方法有:用ELISA檢測血液、血清或組織勻漿中的抗原,用IFA通過單克隆抗體檢測肝細胞中的病毒抗原。②電鏡檢查:在急性期,可取患者或猴的血液和尿或死亡人或猴的肝臟等標本,電鏡觀察病毒粒子,即可做出診斷。③病毒分離:病毒的分離可取上述標本接種
Vero細胞,3天后採用免疫螢光技術即可檢出細胞內的病毒抗原;也可將上述標本接種豚鼠、乳鼠或猴,動物發病後,可採用電鏡或
免疫螢光技術檢查血液或組織器官中的病毒抗原。
治療
對馬爾堡出血熱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對其主要依靠早期發現、早期隔離、對症治療以及積極的支持治療:①對症治療:包括退熱、鎮靜、氧療、止血、保護重要臟器的功能等。②支持治療:液體療法、營養支持、補充凝血因子、補充新鮮血漿和白蛋白、維持血壓,治療各種併發症。肝素的套用尚有爭議。③抗病毒治療:在病程的前6天內使用效果最好,例如利巴韋林靜脈給藥,首劑30 mg/kg,以後按每6小時15 mg/kg用藥4天,再按每8小時8 mg/kg繼續用藥6天。④有人主張使用恢復期患者血清及動物免疫血清球蛋白治療早期患者,但目 前爭議較多。
暴發史
1967年:德國和南斯拉夫。馬爾堡出血熱最初是在德國馬爾堡和法蘭克福以及前南斯拉夫貝爾格蘭德的同時暴發之後發現的。最初病例發生在處理從烏干達輸入的非洲綠猴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中。暴發涉及25例原發性感染,有7例死亡,以及6例繼發性病例,無一例死亡。原發性感染髮生在用猴子或其組織工作時與馬爾堡病毒接觸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中。繼發性病例涉及2名醫生、一名護士、一名屍檢助理和一名獸醫的妻子。所有繼發性病例均與原發性病例有直接接觸,通常涉及血液。2名醫生均在抽取患者血液時通過意外皮膚扎傷受到感染。
1975年:南非,可能經由辛巴威。在1975年2月中,一名患急病的20歲澳大利亞男子在南非約翰內斯堡住院。在2月初,他與其19歲女友在辛巴威各地廣泛旅行,經常睡在戶外。他在住院之後4天死亡。該病例的所有最初接觸者均已隔離並採用嚴格的感染控制。但是,感染擴散至他的旅伴和一名照料這兩名患者的20歲女護士。對兩名婦女進行了有力的支持性治療,她們最終痊癒。
1980年:肯亞。在1980年1月8日,一名在西方省受僱的56歲法國人感染一種突然發燒疾病,隨後出現頭痛、腹瀉和嘔吐。他的最 近旅行史包括參觀肯亞埃爾岡山國家公園的KitumCave。儘管在奈洛比接受專科治療並進行積極的復甦努力,他於1月15日死亡。該名嘗試復甦的醫生在9天以後出現症狀並痊癒。
1987年:肯亞。在1987年8月13日,已在肯亞1個月的一名15歲丹麥男孩被接受住院,他有三天的頭痛、不舒適、發燒和嘔吐史。在症狀出現之前9天他曾參觀埃爾岡山國家公園的KitumCave。雖然進行了積極的支持性治療,但是該患者於發病第11天死亡。未發現進一步病例。
1998-200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暴發標誌著該病在自然條件下的首次大暴發。發生在1998年末至2000年的該次暴發涉及154例,其中有128例死亡,病死率為83%。大多數病例發生在該國東北部Durba一座金礦的年輕男性工人中,該地區證明是暴發的中心。隨後在瓦察的鄰村發現了病例。參與密切照護患者的家庭成員占一些病例,但繼發性傳播似乎罕見。隨後的病毒學調查表明,在7個以上不同場合來自某些未知環境源的若干不同毒株的病毒傳入了人群。
2004-2005年:安哥拉。據認為,暴發於2004年10月在威熱省開始。截止2005年4月2日,衛生部報告了累計總數為163例,其中有150例死亡。在其它省發現的大多數病例與威熱的暴發直接有關。
烏干達馬爾堡
2012年10月22日烏干達西南部卡巴萊地區共報告9例馬爾堡出血熱病例,其中5人死亡。在這些患者中,已有3例經實驗室確認,其餘為臨床診斷病例。
世衛組織說, 目 前就此輪疫情的調查正在進行中,初步調查發現,所有病例都是指標病例(即第一個發病者)的家人或親戚。
世衛組織正支持烏干達衛生部及合作夥伴共同進行疫情防控。
馬爾堡出血熱是由馬爾堡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尚無疫苗和有效治療方法,病毒自然宿主也不確定。馬爾堡出血熱患者會出現高燒、噁心、腹瀉和嘔吐等症狀,如不及時治療,往往會在一周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