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安(邯鄲市農科院作物所所長)

馬永安,男,49歲,中共黨員,邯鄲市農科院作物所所長,小麥育種研究室主任,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邯鄲綜合試驗站站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永安
  • 國籍:中國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職務邯鄲市農科院作物所所長
簡介,媒體報導,

簡介

馬永安,男,49歲,中共黨員,邯鄲市農科院作物所所長,小麥育種研究室主任,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邯鄲綜合試驗站站長。參加工作20餘年來,馬永安長期致力於小麥育種研究,主持育成邯4564、邯4589、邯5316、邯6172等8個省和國家級小麥新品種,創經濟效益30億元以上。其中育成的邯6172小麥是我國近30年來適應性最廣的品種之一,填補了黃淮麥區畝產500公斤產量水平下廣適型品種的空白,推廣面積位居全國前列。
馬永安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12項重大科研成果,先後被評為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河北省勞動模範。
馬永安的在試驗田工作馬永安的在試驗田工作
馬永安(中)和同事們在田間挑選麥穗馬永安(中)和同事們在田間挑選麥穗

媒體報導

《河北農民報》報導:2007年4月,我省第一個高白度、高產量小麥新品種——“邯麥11”通過河北省審定,將在冀中南及黃淮北部麥區推廣。
訊息傳到邯鄲農科院,農科院振奮了,馬永安和他的課題組更是喜極而泣。邯麥11,你這個可愛的小精靈!你是馬永安和課題組同志們14年心血的結晶,是他們不懈努力的結果。
讀者朋友,我們把時間指針回撥到1992年,一起“閱讀”馬永安和課題組同志們的心跡。當時,他們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饅頭、麵條是老百姓的傳統主食產品,占日常主食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北方地區,饅頭是必備食品。但是,麵粉加工廠為了增加麵粉白度,盲目添加“增白劑”,甚至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吊白塊”,危害老百姓身體健康。作為育種專家,能不能培育一種高白度小麥,製作饅頭、麵條時不加任何添加劑,卻能達到“添加增白劑”的效果。這是一種夢想,一個育種人追求的目標。
1993年5月,馬永安以“邯87—1選系”做母本,“石5144”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1993年秋季,將收穫的3個麥穗中的60多粒小麥點種到試驗區,進一步觀察其雜交優勢。1994秋季再點種,進行後代單株選擇。1995年在試驗田種植成株系,優中選優,挑選的“邯麥11”再播種。1996年5、6月份,馬永安在試驗區連續觀察,將穗型好、穩定性強的挑選出來,10月份,再單獨播種。1997年秋季,再次進行小區種植對比試驗。1998年秋季,進行穩定性、產量等試驗。1999年秋季、2000年秋季,在試驗區小塊地播種,與對照品種對比,進行產量比試。
上面這些簡單的表述是機械的、枯燥的,無法折射出育種專家付出的艱辛。在8年播種、8次收穫、8個輪迴里,育種家的汗水流了多少?試驗田沉默了,而他們培育的小麥種卻“爆發”了。
2001年5月,在農科院育種材料庫里,馬永安將培育的編號為7050(邯麥11的原代號)的麥种放在5000多份雜交種後代中進行綜合篩選,“7050”獨具的子粒均勻飽滿、粒色純白的特點,一枝獨秀,成了數千個品系中的佼佼者。
於是,2001年10月,邯麥11又回到試驗田裡。2001~2003年經過邯鄲農科院的“考種”初比,2004~2006年經過河北省的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邯麥11”不負眾望,脫穎而出!
據了解,“邯麥11”有3個“與眾不同”,一是麵粉白度高,麵粉自然白度可達市場出售的添加增白劑的特一麵粉白度,麵粉白度達到76%,比高產對照品種高4.3個百分點,比優質對照品種高8.3個百分點;二是高抗白粉病,抗性接近於免疫,同時高抗條銹、葉銹和葉枯病,生長期內基本不用殺菌劑防治,既節約開支,又避免環境污染,可謂“環保小麥”;三是高產穩產,在3年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實際畝產488.81~594.99公斤,較對照增產4.12%~7.01%,產量排名獲得“一年第二,兩年第一”。
馬永安說,邯麥11之所以優質又高產,要歸功於這個品種的“前穩、中發、後快”的生育特點――生育前期生長穩健,可謂“養精蓄銳”,為畝穗數奠定了基礎;中期壯而不旺,專供穗粒數;後期落黃性很好,子粒灌漿快、脫水塊,確保了粒大粒飽。畝穗數50~55萬,穗粒數30~32粒,千粒重40~42克,產量三要素符合利於高產穩產的“五、三、四”模式。今年,邯鄲、邢台部分縣市種植“邯麥11”2萬餘畝,在極為不利的環境條件下,仍獲得一般畝產450公斤、最高畝產550公斤的較好收成。
邯麥11獨具的“高白、高抗、高產”優勢,吸引了河北眾信種業科技公司的眼球,該公司不惜重金獲得“邯麥11”獨家經營權,竭盡全力使該品種早日“遍地生金”。
6月10日上午,本文初稿完成,擬請馬永安研究員提出修訂意見。找到農科院,他沒在辦公室;在去試驗田的路上,大老遠就看見一頂草帽,一頂鑲嵌在金黃麥田上的草帽。我們相信,不遠的將來會有一個又一個嶄新的小麥品種從草帽下誕生!
本報記者 李月鋒 特約記者 王智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