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17歲時,馬文忠為奸臣陷害,馬小姐到岩下掏蜜洞取石乳十八擔,上京獻蜜,為父鳴冤,皇上嘉許其忠孝,封她為和豐公主。後皇上欲替馬小姐招駙馬,馬小姐請父親自焚府第,遁跡他鄉,自己與
嫂子悄然坐化。皇帝聞訊感嘆不已,下旨建馬氏廟,將馬氏肉身裝佛奉祀,稱為公主殿。現永春石鼓桃星村,尚遺存馬宅府基及其母“白氏墳”。
有關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時值中秋佳節,月圓風清,天上適逢
蟠桃盛會。天宮眾仙,聚集瑤池,為王母娘娘祝壽。
玉皇大帝的第三愛女,赴會路過南天門,忽見人間桃源地界,一道靈光,直上九霄。出於童心好奇,三公主步出天門,細細觀賞,竟流連忘返,觸犯天規。次日早朝,南天門守將上奏玉皇。玉皇盛怒,是時太白金星急忙出班啟奏:桃源地界,將有瘟疫之災,可令三公主下凡,以救百姓,
將功補過,了此俗緣。玉皇聞奏,沉吟不語。太白金星知玉皇有憐惜之心。復奏曰:桃林場馬家,累世陰功,可令三公主前往投胎,又令公主之婢,投胎杜家,為馬家媳,與公主作伴。另下旨
雷公電母,
風伯雨師,暗中保護,則可萬無一失。玉皇準奏。
卻說古桃源驛西去六七里,有馬文忠府第。馬家世代忠良,為官清正,樂善好施。是年三月十七日吉旦,生下一女,端莊秀麗,玉質瓊姿,舉家大喜。其女生時,金光兆瑞,瑛花吐馥,故取名金項,字余玉。馬小姐自小伶俐過人,天文地理,
琴棋書畫,無不通曉,尢精醫術。年十三,偕嫂杜氏,上山採藥。行二十里,但見馬德山奇峰插天,祥雲繚繞,松鶴相親,芝蘭競秀,石燭鐘靈,好一派人間仙境!是以流連忘返,遂萌修道之志。
馬小姐十五歲那年,鄉間瘟疫乍起,疾病蔓延,庶民遭難。小姐生性慈悲,遂懇求雙親應允,偕嫂上馬德山結茅修道,採藥為鄉民治病,醫術通靈,藥到病除,猶如華佗再世,未經旬日,瘟疫斂跡。鄉民皆以為神仙下凡,非常感激!
馬小姐十七歲時,其父受奸臣陷害,含冤入獄。小姐得知,急到岩下掏蜜洞,取得石乳十八擔,領十八壯士,星夜上京獻蜜,為父鳴冤。皇上品石乳如啜甘露,嘉其忠孝,遂赦馬文忠無罪,且冊封小姐為“和豐公主”。時值中秋,馬小姐忠孝美名,被傳為佳話。
翌年,馬小姐出落得婷婷玉立,她才貌雙全,皇帝意欲為她招駙馬。馬文忠得知此事,急歸家與愛女商議。公主無心富貴,又恐聖命難違,心生一計,請父親自焚府第,帶領全家遁跡他鄉,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馬公主嫂杜氏,在
百丈岩煉成三身化境。是日屈指一算,知聖旨將下,其嫂杜氏,應得蛇形天子地,便讓嫂往東去鎮正穴,並告之曰:“若見向天燭火起時,又聞溪流吼三聲,實時坐化。”馬公主也沐浴齋戒,寂然登仙。
是日差官奉旨,來到桃林場,見馬家焚燼,遂上百丈岩訪馬公主。但見祥雲靄靄,神燭煌煌,千鶴拜舞,百里馨香,知公主已成正果,急回朝復旨。皇帝聞奏,感嘆不已,遂下旨建馬氏廟,命名“公主殿”;並將馬氏真身,裝佛奉祀。此事傳開,鄉民震慨,投工建廟,
踴躍爭先。馬氏廟建成,海內外遊客結隊參謁,香火日盛,冠絕永邑。千百年來,雖歷經滄桑,然得鄉民保護,現鎮殿的仙媽,仍是馬氏的正身。杜氏仙媽另由鄉民主廟奉祀,取廟名“水吼宮”,香火千秋不替。
“隱隱青峰畫不成,煙雲來去豈無情?蓬萊三島誰曾適,醉此鶯聲共鶴聲”。百丈仙山,人間奇境,傳奇益盛,妙趣盎然。
“三顯真仙”的來歷
馬公主得道之時,皇帝嘉其忠孝,下旨建馬氏廟而顯赫四方。此第一顯也。
不久,皇后臨盆之時,不幸難產,宮中太醫束手無策,皇后母子生命垂危。皇上心急如焚,只好默禱上天,祈求母子平安。禱畢未及一刻,只聽“哇”的一聲,生下太子,母子安然。禱告如此靈驗,皇帝心想必有緣由,遂問皇后,後曰:“當時見一白衣仙女,手捧一杯甘露,令妾飲下,片刻即產太子。妾問仙子仙山何處,但云‘馬氏’二字,轉眼不見。”皇帝知是公主顯聖,此第二顯也。
又有一回,金鑾殿起火,正當危急之際,忽見一白衣仙女,手執定扇,從雲頭降下,連扇三下,大火即滅。眾宮人急忙跪拜,抬頭時見仙子飄然而去,寶扇卻留在地上。宮人急將寶扇拾起,獻與皇帝。皇帝開扇一觀,有詩一首:“父皇收義女,三扇報君恩。百丈仙人府,何勞萬乘尊。”皇帝即知又是公主顯聖,龍顏大悅,再下旨用七寶銅鑄“
聖旨”牌,敕封公主為“三顯真仙”,
差官把兩幅金匾送到百丈岩,馬氏身後備極
恩榮。此第三顯也。
又稱馬仙、馬氏真仙、馬仙姑等,原名馬元君,俗名馬五娘,或雲
建甌人,或說霞浦人,還有永安人說等。據
何喬遠《閩書》、馮夢龍《壽寧待志》載,馬五娘出嫁前夕,未婚夫突然去世。她發誓不嫁,奉侍公婆至孝。民間傳說有一次外出,遇山洪暴發,溪水暴漲,只見她將雨傘仰置於水上飛渡而過,觀者以為是仙女下凡。馬五娘自稱非凡世女子,待公婆終其天年後,就飛升而去。當地百姓遇到旱災,常請她祈雨,據稱隨禱隨應。馬五娘去世後,當地人奉之為神,立廟祭祀。
馬五娘的生平在永安民間則另有傳說,相傳馬五娘不願婚嫁,在九天玄女的指導下,吃了桃源洞百丈岩的仙桃而成仙。宋代,宋真宗先後兩次敕封馬五娘,分別為“靈澤感應馬氏真人”和“懿正廣惠馬氏真人”,其影響逐漸擴大,浦城、
沙縣、
松溪、崇安、壽寧等地都建有馬仙宮或馬仙祠。明清以後,馬仙信仰逐漸向閩中、閩南傳播,古田、
閩清、侯官、永春等地也建有馬仙宮。馮夢龍《壽寧待志·香火》指出:“民間
佞佛者,男奉三官,女奉觀音,他非所知矣。惟馬仙則不問男女,鹹虔事焉。……今建中名山,所在有香火,而壽寧尤盛,凡水旱無不祈焉。”馬仙信仰至今在
閩北、閩東地區仍有較大影響,是民眾祈福禳災的主要對象之一。 俗傳馬仙生於元宵節,故正月十五到馬氏真仙廟進香禮拜者雲集。松溪
南霞鄉茶坪村保存一座明初的馬氏真仙廟,被當地民眾奉為農業神。每年正月初,當地民眾要舉行“游廟”活動。游廟活動由“龍頭”組織(一共10人,1人為“大頭”,9人為“小頭”),舉行祭典後,“仙奶媽”被安放在
有頂蓬的竹轎里,由兩名健壯青年抬著前行,全村男女老少排成長隊跟隨其後,嗩吶隊、鑼鼓隊間隔行進。隊伍沿著村子四周的田間小路緩緩而行,沿途諸如“
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
五穀豐登”之類的喊聲此起彼伏。繞村一周后,把“仙奶媽”抬進“龍頭”家,放在廳堂的香案上,獻祭五牲。祭畢,“龍頭”宴請眾人,每桌固定12人,22碗菜餚(“龍頭”出10碗,
赴宴者每人出1碗)。宴會後,舉行舞龍等活動,慶賀去年五穀豐登和預祝今年風調雨順,最後擇日送神回廟供奉。
得道成仙
層巒疊嶂、綠樹成蔭;光凝碧海、皓月明輝;瀑布高掛、流泉低鳴;飛禽戲玉筍,走獸踩雲林;懸岩長不謝之花,龜地有長青之草——這便是千古名勝倒排岩。
古香古色的龍龜祖殿,如一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碧波萬頃的倒排岩原始森林深處。
龍龜祖殿坐坤兼申(坐西南朝東北),殿內主供的馬氏真仙眉如柳葉,眼如丹鳳,粉面生喜,朱唇微啟,瓔珞橫披,環結寶明,頭頂鳳冠,身著錦袍,神情端莊,秀美可親。
千百年來,得道成仙的馬氏真仙在倒排岩結廬為境、修建祖殿用以研讀經書以正民風、於 “仙露園”廣種異草醫治百姓以造福桑梓。
關於馬氏真仙的由來,傳說有很多種,現在人們比較認同的還是“觀音菩薩引渡杜、馬、紀姑嫂成仙記”。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大地戰亂不斷,狼煙四起。許多中原百姓為避戰亂,競先扶老攜幼,舉家南遷至福建、廣東等荒夷之地,尋找他們的安身立命之場所。
南唐後期,世代以行醫為生的河南鄭州杜慶生一家人加入了南遷百姓的行列。他們一路輾轉,到了福建尤溪後安頓下來。
杜慶生娶妻李氏,養有兩男三女。長子德福娶妻馬氏,次子德金娶妻紀氏,長女月蘭、次女桂蘭、三女馨蘭。
倆兒媳馬氏與紀氏在家孝順公婆,對外與鄰里交好,深得人緣。
在三位小姑中,妯娌倆最疼愛的是月蘭小姑了——杜月蘭出生時,月台兆瑞,蘭花吐馥,以故取名月蘭。月蘭天生慧質、自小伶俐過人——天文地理,琴棋書畫,無不通曉,尢精醫術並篤信道教,經常研讀經文至深夜。美中不足的是月蘭體弱多病,且長相偏醜,已經23歲了還待字閨中,她的兩個妹妹已先後出嫁。
嫂嫂馬氏與紀氏不時為小姑月蘭借來各種經書,並從各種渠道打聽各種民間偏方,為她日後能擁有自己的幸福盡了自己的心力。
月蘭從心裡感謝倆位嫂嫂,生性善良的她清心寡欲,朝誦暮習各種經書——她想,有朝一日能夠修得正果,一定要回報兩位嫂嫂。研習經書之餘,她還認真學習醫學,掌握了許多醫治疑難雜症的偏方。
公元963年初秋,馬氏與紀氏倆兒媳結伴北上,回河南娘家省親。她們走後沒幾天,先天體弱的月蘭又患病了,這一次病情更加嚴重……看著為治其先天不足之症的家道日漸衰微的杜慶生老漢十分傷心, “月蘭年齡老大了還是嫁不出去,整天抱著經書研讀又沒有得道成仙,掌握醫治疑難雜症的偏方卻不能治好自己的病,這樣下去還了得?我們杜家早晚得給她拖垮”。思來想去,杜慶生老漢想將月蘭遺棄掉。
“月蘭,我們還是去一趟倒排岩吧,聽採藥的王郎中說斷層岩上面長有岩菇、岩珠、石花等奇珍異草,興許還能找到千年靈芝,這對治好你的病可能有好處。”
月蘭聽從了父親的建議,拖著病體與父親徑直上了倒排岩,在一懸崖峭壁處,杜慶生老漢發了狠心,將杜姑娘推下了懸崖……
這時,趕赴瑤池參加王母娘娘蟠桃盛會回來的觀音菩薩正好駕祥雲經過此處,見一姑娘正往懸崖深處墜去,當即施展法力,將杜姑娘救走了……
受了驚嚇的杜月蘭醒來後,發覺自己正斜靠在一似龍非龍、像龜而非龜的石床上。左手托白玉淨瓶、右手執楊柳聖枝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正關切地望著自己……
聰慧無比的月蘭姑娘趕忙下跪、拜謝觀世音菩薩的救命之恩,並懇求菩薩收她為徒。
觀世音菩薩見眼前的姑娘天生慧根、善良純樸,是個可渡之人。
“修道為哪般?”菩薩笑問。
“閒則研醫誦經,忙則救苦救難,懲惡揚善,替天行道。”月蘭答道。
“你想修道,定要經歷許多磨難,待劫滿之後,方得正果,你受得了?”菩薩笑問。
“菩薩當初千磨萬難,單身而事之,終成正果,實為小女子學習之榜樣。況民女生後即茹素,從小研習經文,已略備根基,懇請菩薩開恩,指引正道。”月蘭又拜。
“你想學什麼?”觀世音菩薩問道。
“菩薩,我想學醫,在此地遍植奇花異草,為蒼生造福;研誦經文,懲惡揚善,激濁揚清,使眾生離苦得樂,解除黎民病痛、苦難與災害。”
“我有仙桃一顆,此桃不是凡品,為上天歡樂園之仙果,吃後四時不渴,八時不飢。”菩薩說罷,取出一個蟠桃給月蘭吃下,奇怪的事兒發生了,原先長相偏醜的月蘭變成了清麗可人的仙女。
“將此醫書細細研讀,你便有入列藥仙的資本,”菩薩又贈送給月蘭姑娘許多醫學書籍與經書,“這些經書可以讓眾生離苦得樂,明白做人的道理。你的兩位嫂嫂生性仁慈,日後讓她們將仙桃仁吃了,一同成為救蒼生的藥仙罷,”月蘭姑娘低頭再次拜謝菩薩……
幾個月後,從娘家省親回來的倆兒媳問公公杜慶生,月蘭小姑到哪兒去了。杜老漢說:“幾個月前,我們到了倒排岩採藥,各走各的,誰知她上哪去了?”倆兒媳聽了很不放心,於是便結伴到倒排岩去找小姑杜月蘭。
她們在倒排岩找了個遍,就是找不到月蘭的影子……
又渴又累的妯娌倆在龍龜聖地旁的一塊石頭上睡著了……
睡夢中,已經成為神仙的小姑姑月蘭仙子對她倆說,我已成為“藥仙娘”,兩位嫂子將地上的那個仙桃仙仁吃了,便可同我一樣躋身仙界,救百姓於水火中了……她們醒後,便依言把留在地上的那個核一人分一半吃了,隨即也變成了“藥仙”。
姑嫂三人從此成了救人於水火之中的“仙娘”,她們在得道成仙的倒排岩龍龜聖地處結廬為境,研讀經文修身養性,懲惡揚善以正民風、博覽醫書以增纔乾,廣植異草以治百姓。
她們經常幻化成醫生深入民間,為許多貧苦的百姓醫治疑難雜症,她們為龍溪縣邑的百姓送去了健康與幸福,成了人人稱誦的仙娘。
為避免引起人們稱呼上的混淆,三仙姑外出行醫時,便以長嫂的姓氏“馬”為“道仙號”,對外一致自稱為“馬姑娘”。於是人們便不再將她們混淆誤稱了,而是統一稱為“馬仙姑”、“馬仙娘”了。
幾年後,觀音菩薩將杜月蘭、馬氏、紀氏行善人間的事跡報與玉帝得知,呈請玉帝加以冊封。玉帝聽後,便正式冊封她們為“馬氏真仙”。
姑嫂們得到觀世音菩薩指引點化而得道成仙的年代,正是戰火紛飛的南唐中晚期(公元963年),距今已有1044年的歷史了。一千多年來,馬氏真仙恩澤遍布尤溪內外——“馬氏施法術濟世豐功千載仰,真仙顯神通救民大德萬人崇”,道出了受惠老百姓的心聲。
建甌馬氏真仙傳說
建甌馬氏真仙成長於建甌市小松鎮湖頭村陳田自然村(歧頭村),登仙於建甌市小橋鎮百丈岩。
古時小松湖頭有個歧頭村,因村莊沿古道兩側而建,無七彎八拐的巷弄,當地人稱之為歧頭街,可以想像出當時街邊商鋪林立的景象。村子位於陳田村和菊尾村之間,靠近陳田村。後因早年出了個馬氏登仙,村子也就荒廢了,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全村都到更好的地方去了。事實上一部分人遷到陳田村居住,馬氏一生未嫁,故此人喊她姑媽婆,所以後人也就習慣稱她為陳田姑媽婆。
人們都說姑媽婆從小就很有功夫。陳田到湖頭隔一條溪,她每天過溪去湖頭村玩,一不要渡,二不過橋,只隨身帶一把油紙傘,撐開傘擱在水面上,人站上去,車車轉轉就過了溪。她就這樣游遊蕩盪的每天還要扎一斤麻芋的線。有一天貪玩,天太暗了回厝,半路上看見人插秧。插秧人自說自話道:"不好弄,不好弄,天暗了,秧還沒插掉。" 陳田姑媽婆就接嘴說:"不要怕,不要怕,慢慢插,總要等你秧插完才暗。"她邊說邊拔出頭上的金柄簪,把日頭釘在半天裡,天就一直暗不下來。等她回家一斤麻芋的線紮好了,插秧人秧也插完了,她才把金柄簪收回頭,日頭一下就掉進山坑。那天剛才還很亮,突然一下就漆黑,插秧的人回家,路都找不著了。
陳田姑媽婆從小愛幫助人。好隔壁厝住著一個小女孩,爹死了,常常受後娘的打、罵。有一天,後娘叫小女孩一天要洗淨揩乾十八個大酒缸,如果幹不了,小女孩就要挨打挨餓。陳田姑媽婆知道了,她就幫小女孩幹這個活。陳田姑媽婆象翻牛皮口袋一樣把十八個酒缸的裡面都翻出來,然後放到河裡沖,沖乾淨後又把酒缸一隻只用竹竿穿起來,架到太陽底下曬,曬乾再翻回來又是一隻只酒缸。
陳田村裡有一個財主,專愛欺侮窮人。有一年過年,窮人辦不起年貨,財主家卻大操大辦,雞鴨魚肉堆成了山。陳田姑媽婆心裡不平,她就把腳下穿的繡花鞋脫了一隻下來,扔上財主家瓦頂,變成一隻貓,把財主家瓦頂上瓦片扒下房。財主剛好在吃年夜飯,一下子頭頂開天窗,瓦渣瓦片劈劈啪往下掉。財主氣急了,叫了好多家奴上房趕不走,用火銃也打不下來。財主沒辦法,就大叫大嚷,許願說誰能把瓦頂上的貓趕下房就給誰家辦年貨。這時候陳田姑媽婆才出面,她說她能把貓趕下瓦頂,但要財主把過年年貨全部分給窮人。財主開頭不肯,後來見瓦頂上那貓越來越凶,差點要把房子拆了,沒法子只好答應了。陳田姑媽婆輕輕巧巧一揚手,貓就跳到她手上,又變成了一隻繡花鞋。財主看呆了,曉得自己是落在姑媽婆手上,鬥不過她,只好乖乖地把家裡堆成山的雞鴨魚肉都分給窮人過年。
姑媽婆是在小橋鎮百丈岩登仙。百丈岩很高,她撐一竿竹杖爬上去,上了山,就把竹杖插入地,自己鑽進岩縫登仙去了。她插在山上的竹杖後來發芽長成一大片竹林。那竹杖是竹尾向下倒插的,長出來的竹林也都是竹節向下,在百丈山上就有這樣一片怪竹林。
小松一帶碰上天旱,就會到陳田去,請陳田人出面求"姑媽婆"降雨。相傳陳田村裡有半面鏡子,是姑媽婆梳頭用過的。陳田人接姑媽婆降雨時,先把這半面鏡子丟進村子當中一口井中。井裡還有另外半面鏡子,要是它浮上來和丟下的半面鏡子拼成一面,那就是姑媽婆接回來了,幾天內陳田村一定有雨。要是井底半面鏡子浮不上來,那就是沒能接著姑媽婆,還要從頭接過。這都是陳田姑媽婆登仙前,怕家鄉受旱先交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