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馬嶼鎮地處
瑞安市中西部飛雲江中上游,因境西的江邊有
龜山、
蛇山兩山,形如
馬鞍而得名。馬嶼鎮於1984年建鎮,後經1992、2000、2011、2016年鄉鎮撤消擴並,由原
馬嶼、清祥、江浦、篁社、梅嶼、大南、順泰等鄉鎮合併而成,行政區劃調整後,馬嶼鎮轄3個居民區、114個行政村,面積153.65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31096人(2017年),是全國重點鎮、省中心鎮。馬嶼人經濟實力雄厚,現有六七萬人在外經商、創辦企業,年銷售額數百億元。馬嶼鎮被瑞安市“十二五”規劃確定為小城市培育點。按照市域總規劃,馬嶼鎮總體發展定位為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區,以光學眼鏡、新材料套用、生物工程為主的
工業集聚區,集休閒、養生、旅遊為一體的生態宜居型小城市。
地理
鄉鎮區劃調整後,全鎮區域面積153.65平方千米(2017年),下轄58個行政村,3個居民區,共131096人(2017年)。2001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8.4%。被瑞安市人民政府確定為瑞安市域次中心。
馬嶼鎮域
地形東西狹長,山脈屬
南雁盪山系東部余脈,西部上安山(永豐山)海拔264.8米,伏脈向東北傾斜至馬嶼山;上洞山海拔274.1米,南界高吞山,伏脈北經五甲為團嶼山;中部為河谷平原,地勢平坦,河流交織。交通方便,56省道東西穿境而過,馬、曹公路南通平陽縣境,馬(嶼)、陶(山)公路北通溫州市區,為
104國道分流線;境北飛雲江上溯高樓、措口、珊溪諳埠,下達
瑞安港,在馬嶼渡口設客貨
碼頭,為瑞安市中西部水陸交通樞紐。
歷史沿革
明
嘉靖時屬安仁鄉四十二都和四十三都。民國19年(1930)屬來安區,20年稱馬嶼鄉,24年分屬
來安和沿厚兩鄉,35年為馬嶼鎮及錦浦鄉。1949年稱馬嶼鎮,1952年分置馬嶼鎮及馬嶼鄉,1956年鳳鳴、篁社、馬嶼三鄉併入馬嶼鎮,同年10月,鳳鳴、望社兩鄉又析出;1958年為
馬嶼管理區,1961年為馬嶼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馬嶼鄉,1985年撤鄉設鎮,1992年原江浦鄉,清垟鄉併入馬嶼鎮。1949年至1992年鎮建成區為馬嶼區公所駐地。2000年,撤銷
篁社鎮併入馬嶼鎮;2011年,撤銷
曹村鎮、
梅嶼鄉、
大南鄉、
順泰鄉,併入馬嶼鎮。2016年行政區劃調整馬嶼鎮管轄範圍,增設曹村鎮。調整後,馬嶼鎮轄3個居民區、114個行政村,(分為總計9個社區)面積153.65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31096人(2017年),鎮政府駐
馬北村。。
現馬嶼鎮
2015年12月2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覆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新行政區劃於2016年4月初調整後馬嶼鎮管轄範圍,增設曹村鎮。調整後,馬嶼鎮轄3個居民區(文昌、東司橋、蓮子湖)、114個行政村(蜇豐、玉岙、吉南、會東、龜山下、三株松、馮橋、江浦、姜家匯、江東、江西、後姜、上鄭、黃甲、吳堡、上京、黃橋、山後、樹排頭、團社、五甲、馬南、馬北、馬岩、九甲、石牌、垟下、永豐、焦坑、上安、淨水、上洞、水坑、湖頭、藤岙、東山頭、朱岙底、格利、一甲、村前、潘山、外垟、大壟頭、五仁山、底山、篁嶼、高岙、山河、增光垟、鶴一、鶴二、協山、馬岙、河岙底、村口、青石橋、江橋、石垟、柴上、柴下、楊巷、霞岙、宮後、馮渡、馬上、馬中、馬下、外三甲、底三甲、河溪、嶼頭、梅底、先岙、馬嶼斡、外山頭、大岙底、金竹灣、梅嶺頭、上平坑、大田平、洞橋、五雲、建新、泛浦、清河、湯岙、山田上、村頭、焦浦、大墳腳、白石坳、三大廠、金竹坑、田壟、姜地、龍船河、許峰、聖井、押頭、楊思田、楊角井、嶺坪、呈佛、陳新、新華、西安、後坪、林白坑、蛟池、南陽、南新、下徐、中坦、中垟),鎮政府駐地不變(馬北村)。
調整後轄梅嶼、順泰、大南、篁社、飛雲、躍馬、江浦、清祥、新馬、沿厚等9個社區。
舊馬嶼鎮
位於瑞安市南部,
飛雲江中游。東北靠
荊谷鄉、東接江溪鎮,南鄰
篁社鎮,西接
順泰鄉、
平陽坑鎮,北瀕飛雲江,並界
梅嶼鄉。面積60.2平方千米,人口7.09萬人(2008年末)。轄
文昌、東司橋、蓮子河3個居民區,馬北、馬南、馬岩、五甲、團社、樹排頭、上安、垟下、焦坑、九甲、永豐、石牌、淨水、水坑、山後、上洞、湖頭、村前、一甲、格利、東山頭、藤岙、潘山、朱岙底、外垟、底山、大壟頭、五仁山、江浦、後姜、上鄭、黃甲、江東、江西、吳堡、上京、姜家匯、馮橋、黃橋、會東、三株松、龜山下、吉南、玉岙、蜇豐、 鶴一、鶴二、江橋、高岙、篁嶼、石垟、山河、村口、河岙底、青石橋、增光垟、馬岙、協山5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
馬北村,距城區20千米。 【沿革】因鎮西有龜、蛇二山,合稱馬嶼山,故名。明嘉靖時屬安仁鄉四十二都和四十三都。1930年屬
來安區,1931年稱馬嶼鄉,1935年屬來安、沿厚兩鄉,1946年為馬嶼鎮及錦浦鄉。1949年稱馬嶼鎮,1952年分置馬嶼鎮及馬嶼鄉。1956年鳳鳴、篁社、馬嶼三鄉併入馬嶼鎮,同年10月鳳鳴、望社兩鄉又析出。1958年為
馬嶼管理區,1961年為馬嶼公社。1997年,面積40.9平方千米,人口5.5萬,轄東司橋、文昌、蓮子湖3個居委會和玉岙、蟄豐、吉南、會東、龜山下、三株松、馮橋、江浦、姜家匯、江東、江西、後姜、上鄭、黃甲、五堡、上京、黃橋、山後、樹排頭、團社、五甲、馬南、馬北、馬岩、九甲、石牌、垟下、永豐、水坑、焦坑、上安、淨水、上洞、藤岙、
湖頭、東山頭、村前、朱岙底、格利、乙甲、潘山、外垟、大龍頭、
五層山、底山4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雙嶼南路。2000年8月,撤銷馬嶼鎮、
篁社鎮建制,合併設立新馬嶼鎮。調整後的馬嶼鎮轄58個行政村、3個居民區,鎮政府駐
馬北村。
原篁社鎮
位於瑞安市區西南18千米,東靠江溪鎮,南鄰
曹村鎮,本接
大南鄉,西北界馬嶼鎮。地處馬曹三角河谷平原中心地帶天井垟腹地,地勢低洼,河道縱橫。面積17.4平方千米,人口1.75萬人,轄篁社、高岙、山河、增洋、鶴一、鶴二、協山、馬岙、河岙、村口、石橋、江橋、石垟1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
鶴一村。明嘉靖時屬來暮鄉四十都。1931年屬風翔、河山、民生三鄉;1935年合併為
鳳鳴鄉;1946年屬仙降區馬嶼鎮。1949年6月併入
馬嶼區曹許鄉,同年9月復置鳳鳴鄉;1950年析為鳳鳴、篁社2鄉;1956年2月併入馬嶼鎮,同年9月析置望社鄉;1958年稱篁社管理區;1961年稱篁社公社,1984年復稱篁社鄉。1990年撤鄉建鎮。
2000年撤鎮併入馬嶼鎮。
原曹村鎮
位於瑞安市中部南端,南鄰
平陽縣。鎮域三面環山。面積36.2平方千米,人口2.73萬人(2008年末)。轄太平橋、曹川2個居民區,曹東、曹南、曹西、曹北、姜山、女岙、許南、許北、大板橋、宋岙、丁鳳、曹平、東岙、西前、上都、南岙、南堡、碗窯1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曹東村,距市城區28千米。 【沿革】1946年建鄉,1949年改為公社,1984年建鄉,幾經變更,1987年改為建制鎮。1996年,面積39.7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太平橋、曹川2個居委會和曹南、曹東、曹西、曹北、西前、上都、南堡、碗窯、東岙、南岙、丁岙、宋岙、大板橋、女岙、許北、許南、姜山、曹平18個行政村。2011年行政區劃調整併入馬嶼鎮。2016年調整後分出設鎮。
原梅嶼鄉
位於瑞安市飛雲江中游北岸,南有馬嶼
飛雲江大橋與馬嶼鎮相接。面積37.4平方千米,人口2.42萬人(2008年末)。轄嶼頭、五雲、
梅嶺頭、上平坑、金竹灣、大田平、大岙底、洞橋、外山頭、河溪、底三甲、外三甲、梅底、先岙、馬嶺斡、馬下、馬中、馬上、宮後、楊巷、霞岙、柴上、柴下、馮渡2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
嶼頭村。 【沿革】l949年設
梅嶼鄉,以鄉內梅底、嶼頭2村名各取首字命名。1951年
環山鄉併入。1958年稱梅嶼管理區,屬
馬嶼(大)公社。1961年改稱梅嶼公社,1984年建鄉。1997年,面積41.5平方千米,人口2.3萬,轄柴上、柴下、場巷、馬嶼斡、霞岙、桐橋、宮後、馮渡、馬上、馬中、金竹灣、梅嶺頭、馬下、外三甲、底三甲、河溪、上平坑、
大田坪、嶼頭、梅底、先岙、外山頭、大岙底、五雲2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嶼頭村。
2011年行政區劃調整併入馬嶼鎮。原順泰鄉
位於瑞安市西南、飛雲江中游北岸。面積29.9平方千米,人口1.01萬人(2008年末)。轄村頭、金竹坑、田壟、龍船河、姜地、白石坳、三大廠、大墳腳、山田上、湯岙、清河、焦浦、泛浦、建新1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村頭村。 【沿革】1958年設順泰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27.1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建新、泛浦、清河、湯岙、堂上、村頭、焦浦、大墳腳、白石坳、三大廠、姜地、龍船河、田隆、金竹坑1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村頭村。2011年行政區劃調整併入馬嶼鎮。
原大南鄉
位於瑞安市南部。面積25.7平方千米,人口1.26萬人(2008年末)。轄
許峰、呈佛、楊思田、嶺坪、後坪、楊角井、押頭、聖井、西安、陳新、新華、中垟、下徐、中坦、蛟池、南陽、林白坑、南新1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許峰村。全境群山綿亘、峰巒起伏、主峰為聖井山。古蹟有建於南宋年間的聖井石殿。 【沿革】1949年建
大南鄉,1956年
南陽鄉併入大南鄉,1961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28.2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許峰、呈佛、楊角井、上思田、嶺坪、後坪、押頭、聖井、西安、陳新、新華、中洋、下徐、中坦、蛟池、林白坑、南陽、南新1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許峰村。
2011年行政區劃調整併入馬嶼鎮。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馬嶼鎮經濟快速發展,成為瑞安市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商貿綜合發展重鎮,1996年,馬嶼鎮工農業產值5.9億元;鎮、村企業440家,主要生產
皮鞋、
眼鏡、食品機械、
床上用品等輕工產品;馬嶼鎮赴外地經銷人員現有六七萬人,
馬嶼眼鏡行銷遍布全中國各地,馬嶼人控制了中國大多數眼鏡銷售渠道。該鎮現有眼鏡、衛浴企業近200家,年產值28.5億元.,馬嶼商人在全國各地創辦了上千家眼鏡加工廠和公司,並創立了大光明眼鏡、
王鵬眼鏡、洋洋眼鏡、開明眼鏡、美福達眼鏡、千葉眼鏡、茂昌眼鏡、亞西亞眼鏡、綠丹妮眼鏡等眾多國內知名眼鏡品牌,建立連鎖經營的眼鏡品牌企業達3000多家,年銷售額逾150億元。馬嶼集市貿易歷來較為活躍,20世紀90年代後設農貿、工業品、木材、水產品、水果、糧油加工批發等專業市場11個,年成交額逾7億元。古歷十月甘三日為傳統“會市”日,商貿更為活躍。積極完善和培育市場體系,形成商貿、農貿、鋼材、
木材、水果、水產、服裝、小商品等八大專業市場和鎮前街、文昌街、三馬路、雙嶼路等四大商業街等,2000年市場交易額達到7.8億元。
2010年,全鎮實現
工農業總產值27.5億元,外貿出口總額達1754.2萬美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6億元,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17億元,財政總收入8723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9412元,3家金融機構年終存款額達16.22億元,貸款額達13.23億元。
農業發展
馬嶼糧食功能區2011年優先啟動3231畝核心區建設,已累計投入495萬元,主要用於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地力提升建設、“三新”技術推廣、糧食高產示範創建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今年,該功能區3231畝核心區迎來豐收。2830畝早稻平均畝產430公斤,總產1216.9噸,比全鎮早稻平均畝產增加10公斤;3200畝晚稻平均畝產450公斤,總產1440噸,比全鎮晚稻平均畝產增加40公斤。核心區糧食畝增產收益150元,新增收益48萬元,畝節省成本180元,新增收益58萬元,累計新增純收益106萬元。
馬嶼糧食生產功能區總規劃建設面積2.3萬畝。今年共規劃建設19225畝,涉及31個行政村,總投資1733萬元。將新建43.9公里排灌渠道、25.8公里機耕道路,並建成2800處農機下田坡、13座泵房,埋設農排線纜9530米。此外,功能區內將配備水稻育秧中心、稻穀烘乾中心,增設玻璃溫室、連棟大棚、催芽機等配套設備,建成7個水稻高產創建千畝示範方。預計糧食功能區建成後,每畝增產30公斤,畝增效100元以上,將帶動29萬多畝水稻增產增效。明年6月底前,功能區二期“軟硬體”均將竣工驗收。
眼鏡之都
“中國眼鏡之都”在溫州南翼悄然崛起中國著名社會學家
費孝通,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考察溫州時,就驚嘆於溫州繁榮的小商品市場,並瀟灑揮筆而成《小商品大市場》的文章,對溫州人敢於天下先的創業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
馬嶼眼鏡起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辛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馬嶼人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敢為天下先的幹勁、闖勁,把馬嶼眼鏡從當初的沿街叫賣,發展到現在的連片工業園區,擁有眼鏡企業近百家,年產值達100億元,產品銷往北美、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地區,締造了一個“眼鏡王國”,創造了一個致富神話。馬嶼人眼鏡事業不光是在溫州立足,更多的是把市場搬到全國各地,甚至於全球。現在的
馬嶼,擁有一支遍布全國各地,人數逾5萬的眼鏡銷售大軍,掌控著全國大多數眼鏡銷售渠道,年銷售額逾150億元,形成了“北有王鵬,西有千葉,南有綠丹妮”的市場格局。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北京、廣州、丹陽、成都等眼鏡市場中,到處活躍著馬嶼人的身影,而且唱著主角。可以說,如今中國人戴的眼鏡有60%出自於馬嶼人之手。
馬嶼鎮位於溫州市
產業布局規劃中金色
產業帶與綠色產業帶的交匯處,是溫州市域西部人口向東部沿海轉移的截流點和接納站,馬嶼鎮充分利用這一優越的區位優勢,以馬嶼片區經濟發展促進會的成立為契機,利用在外經商能人眾多、資金雄厚、銷售網路健全的優勢,積極吸引在外馬嶼人回鄉投資,發展好“回歸經濟”;以正在組建的馬嶼眼鏡集團為平台,致力建設集企業總部、研發中心、行銷中心、展示中心為一體的眼鏡商貿城,打造“眼鏡總部經濟”。未來的
馬嶼將成為大溫州外環的一顆璀璨明珠。
文物古蹟
浙南石棚墓群在棋盤山上,
棋盤山位於馬嶼鎮篁社辦事處石橋村、
江橋村,距市區約18公里,最高處海拔111.2米。
石棚墓分布在棋盤山西部東西相對兩山崗上,東山崗稱東背蓬崗顛,西山崗稱西背蓬崗顛。兩崗間有山凹,水平距離約300米。
東山崗上存墓一座,墓門朝南,蓋石殘缺,呈長方形,長寬約3.9×2.7米。
西山崗上存墓二座,甲已嚴重損壞,乙尚完好,長寬約4.5×3米。兩墓相距為4.5米。
兩墓都不用規則石條作墓口支石,後壁用塊石拌泥堆砌,高度低於墓口支石,故蓋石側面從前向後傾斜。此外,兩崗石棚都建在土方台基上面,台基均略呈圓形,高2—3米,面積約250平方米。根據從墓地土方台基上和蓋石下空間內所採集的
原始青瓷、
印紋硬陶等器皿與殘片,
棋盤山石墓屬於晚商至春秋時代墓葬。
石棚墓普遍出現於新石器晚期至
鐵器時代早期,在歐、亞、非及南美洲等許多國家沿海地帶都有發現,我國過去集中分布在
遼東半島地區,浙江瑞安發現石棚墓,不僅改變了傳統認識,對探討我國東南沿海特別是
東甌地區商周時代社會情況也有特殊重要意義。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井山石殿 聖井,它在山巔石殿神座前供桌下,“深廣不盈尺,永無盈涸,清冽甘甜”。其水飲之,滿口清香,通體舒暢,真人間仙水,世上甘露。井深廣皆不盈尺,探之及沙,常常可聽見潺潺的流水聲,泉水終年不溢、不涸,水位始終不變,日流量約700立方米。古時人們常來此祈雨。井水清冽甘甜,人們離開時多攜回泉水饋贈親友,因而人們口碑相傳,稱為"聖井"。久而久之便把原祀
許旌陽的
許真君殿也稱作
聖井山石殿,進而把整座許峰山也稱為聖井山。
由聖井山、
大南湖、
景福寺、
礦景岩風景區,楓葉坑等五大風景區組成,總面積10.8平方公里。聖井山石殿為浙南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完整的石構建築群,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殿始建於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現存的為明代
萬曆至清光緒年間(1573-1908)所築。內有一井,深不盈尺,水清而甘甜,終年不盈不涸,人們以“聖井”名之,又名青龍泉井。
景區內還有保昌寺、通濟寺等,皆富濃郁的神秘色彩。自然景觀秀麗,有“夏日風霜冷,冬日垂銀絲”的許峰瀑布,有水天一色的大南水庫,有老虎山、老鷹山等奇峰,有
老虎洞、橋司洞等怪洞,有“牧牛大王”等,懸崖峭壁令人嘆為觀止,山巔上平坦而寬廣,時有白雲飄浮,賽似縹緲仙界。人立山巔,任腳下煙翻霧涌,猶如身登天界,飄飄欲仙。此外,聖井山麓還有
貓頭鷹、紅
壽帶、杜鵑鳥、
野兔、斑鳩,
松鼠等10多種動物,遊客身臨身境,或野營、或采野味,其樂無窮。
聖井山以石殿建築群,宗教文化為特色,融優美的自然山水於一體,是觀光旅覽、宗教活動勝地,又是避暑療養好場所。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馬嶼瑞安市馬嶼鎮委(雙嶼南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