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嶼天后宮

媽嶼天后宮

媽嶼“天后古廟”,俗稱媽祖宮,共2座。老媽祖宮創於公元1271年至1368年,1620年南澳鎮副總兵何斌臣拓新重建媽祖廟,是清嘉慶元年(1796)香火傳到台灣新竹縣穹林鄉五和宮(天后宮)之祖廟。新媽祖宮創於1851年至1861年,1928年由汕頭市總商會發動擴建,1983年再次重新修建媽祖宮。媽嶼島民古今以漁為生,他們為求得出海謀生平安,多奉請媽祖護佑,當年島上不少海外華僑因受生活所逼,遠渡東南亞也均信奉媽祖祈求平安,媽祖宮一直以來是周邊民眾和海外華僑敬奉的重要民間信仰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媽嶼天后宮
  • 地理位置:汕頭市東南出海口
  • 占地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
  • 門票價格:150
  • 距離市區約:3.6海里
發展歷史,地理環境,地圖信息,

發展歷史

末代淳熙年間,停泊馬嶼的福建漁船漁民為求媽祖庇佑海上航行安全,與當地船民及商賈到福建湄洲組廟請來媽祖香火,在島上創建一簡陋狹小的媽祖廟以供朝拜。此後,來島進香拜謁海上女神的越來越多,“馬嶼”也逐漸被改稱為“媽嶼”。
有了媽祖廟,媽祖的聖事很快傳播到潮汕各地。乘船過海上島的善信者絡繹不絕,朝拜後將帶來的活雞放生在島上,任其孳息,時日長久,滿山雞群,故而“媽嶼”又名“放雞山”。
明代,媽嶼海域盜賊猖獗。時任南澳島副總乒何斌臣奉命海面剿寇,悉知媽祖顯聖,出兵前特到島上禱祝媽祖庇佑,並許願能剿賊擭勝,即拓新廟宇。後出師凱旋,於明萬曆四十八年正月望日卜地開鳩基工,五月朔日遂告落成。
古廟歷經滄桑。清鹹豐八年重修,後又倒塌。民國十七年,由汕頭市總商會發動擴建。改廟為由山門和正殿組成一廳二間,釆川石木雕建築構件,屋頂為硬山形式,屋脊有嵌瓷裝飾,只有潮汕古建築的地方特色。
1979年,媽嶼闢為旅遊區,媽嶼天后宮香火旺盛,到這裹來朝拜的善信逐年增多,一些回國探親的海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特地到螞嶼朝拜媽祖庇佑功恩。
香港九龍葉輝女士來島朝拜,見廟宇殘破,捐資為媽宮屋脊重新嵌瓷“雙龍奪寶”,使舊廟煥然一新。普寧僑商張百花夫婦也解囊捐資修葺廟宇。
窪濠旅港同胞蔡振廷先生捐資4 0多萬元建設“戲台”及“石牌坊”。旅居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美國的華人及港、澳、台同胞也熱忱捐資倡議重建媽祖廟。
1980年,媽嶼村成立集體管理組織——媽宮理事會,建立規章和財務管理制度,規定樂善捐款主要用於廟宇修建和環境建設,善信捐助錢物歸集體;動員媽宮管理人員集資經營香燭及紀念品市部,以盈利解決工資分配。
1988年,媽嶼媽宮被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媽宮擴建,獲海內外善信回響,擇日於庚午年中秋日奠基,癸酉年(1993年)農曆3月17日竣工落成。宮廟建築面積由原來的163平方米增至365平方米。開光慶典期間,近萬人位臨參觀朝拜,是時香燭濃煙滿天,航運客輪來往穿梭,廟內外人群摩肩接踵,擠得水泄不通,鑼鼓聲、鞭炮聲響亮震耳,是島上有史以來參拜範圍最廣、人數最多的一次盛會。
擴建後的媽嶼天后古廟,石雕藝高,木刻精細,嵌瓷技巧,金漆工美,近觀工藝獨特,遠望富麗堂皇,是一座極具潮汕特色的古建築廟宇。媽宮周圍環境也進行了全面規劃並逐項建設。現已建有高大莊嚴的“娘娘石像”、“石天后牌坊”、“石李老君”、“朝聖門”和標誌“放雞山”的金雄雞、銀母雞及小雞群嵌瓷景點。還有“吉祥亭”、“如意亭”、“友誼亭”等旅遊設施,初步形成媽宮古蹟與遊覽景點融於一體的媽嶼風景區。

地理環境

位於汕頭市東南出海口,距離市區約3.6海里的南北航道中間,有一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古名為“馬嶼”的海島,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漁船和其它船隻停泊於此避風或待航。該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人文風情別具特色,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地圖信息

地址:汕頭市金平區華塢村大路4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