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厝塭居委會

周厝塭居委會

周厝塭位於汕頭市區東北部,東處新津河西岸,西與夏桂埔居委接壤,南臨新津街道,北與官埭頭(今泰龍居委)接壤,泰山北路橫跨中間。屬汕頭市龍湖區龍祥街道。以紀姓人家為主(約4150人),有陳姓(約2750人)、袁姓(約125人)、辛姓(約160人)等人家。用地面積109.3公頃,由紀厝葛南、紀厝葛北、辛厝葛(今新鋒、新厝葛)、合仔寮(今新聯)村、陳厝葛(今新元)、海香埠、塘堀墘、周厝塭(今東元)、林厝塭(今中元)、抗汫、袁家等12個自然村組成,現總戶數2487戶,總人口7244人(其中農業人口5620人)。周厝塭黨總支下設六個黨支部,現有黨員159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厝塭居委會
  • 別名:清代稱官埭外埔,
  • 行政區類別:社區居委會
  • 地理位置:汕頭市區東北部
  • 人口:7244人
  • 戶數:2487戶
基本概述,政務公開,經濟建設,基礎設施,歷史沿革,文物、民俗,鄉賢名人,

基本概述

周厝塭來源之說
據史料記載南宋末年,韓江支流新津河上游帶來的大量泥沙沖積於出海口,日積月累,在官埭南濱形成了淺海灘涂。鄰近居民把這一大片淺海用堤壩圍起來,擇點設閘,潮來任海水漲滿,潮退便在閘口置網捕獲海產品。久而久之,便形成塭田,高的沙丘隴可耕墾種植,低洼的溝渠又可捕獲魚蝦。傳說,這其中一大片塭田屬澄海一周姓財主所有,因而稱作周厝塭(今東元村)。清雍正年間,周姓財主將其周厝塭產權賣給官埭鄉紀姓族人,隨後為捕魚蝦和耕作之便官埭鄉部分紀姓族人遷此定居,但周厝塭卻沒因產權改屬紀姓而更名為紀厝塭而是繼續沿用此名,也因此造成周厝塭無姓周人家這個怪現象。直至2002年村居規劃周厝塭村被更名為東元村。

政務公開

居委領導班子在廣大黨員幹部民眾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深入落實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和服務民眾的執政理念。團結和帶領廣大黨員幹部民眾,務實拼搏、積極進取、認真落實和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全面推動“三個文明”建設,努力創建幸福、和諧、穩定的文明社區。

經濟建設

社區居委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集體自留土地出租、集體廠房出租和個人房屋出租等。居民大部分以外出務工和種養業為主要經濟來源,以農為主。有耕地150.7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蔬菜等。有國小、幼稚園、敬老院、文化活動廣場等。
周厝塭居委會

基礎設施

廣大黨員幹部民眾勤勞致富、勤儉持家;轄區內自來水管網、供電線路、垃圾轉運站等各項公共基礎設施得到完善,主要村道大部分實現水泥硬底化建設;各項社會管理工作井然有序,殯改火化率連年來達到100%,治安防範工作到位,調改民事糾紛、刑釋人員幫教、流動人員管理、安全生產管理等工作均得以制度化;廣大民眾推崇科學、思想積極、優生優育、尊師重教、敬老愛幼、鄰居和睦,形成了幸福、和諧、穩定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了各項事業的發展。

歷史沿革

周厝塭北宋末年宣和二年(1121)前,屬潮州府海陽縣延德鄉蓬洲都。北宋宣和三年復置揭陽縣,蓬洲都改屬揭陽縣轄。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設定澄海縣,蓬洲都改屬澄海縣轄。
汕頭市區東北部
清康熙年間,居住在官埭頭(今泰龍)紀姓機學祖派系族人,開始南遷到紀厝葛北村居住創祖。
清雍正中期,居住在官埭尾(今如龍)的紀姓大房系族人,為捕魚蝦和耕作之便,開始南遷到周厝塭(今東元村)居住創祖。
清雍正中後期,居住在官埭頭(今泰龍)紀氏二房派系與洋邊紀姓三房、尾房派系族人,開始南遷到林厝塭居住創祖。清嘉慶初年,部分族人移居紀公合居住創祖(今新津街道金龍)。
清嘉慶年間,居住在鷗汀隴尾(今鷗下)村的袁氏興家公,開始南遷周厝塭新津河堤岸邊以捕魚為生,成為周厝塭袁家始遷祖。
1921年,澄海縣廢都設區,屬澄海縣下蓬區。1932年屬澄海縣第八區(下蓬區)。1937年屬澄海縣第三區(上蓬、下蓬、鮀浦合併)。1946年屬官埭十八鄉。1948年屬澄海縣第三區(上蓬、下蓬合併)。
1949年10月解放後,屬澄海縣第六區(下蓬區)。1956年3月屬澄海縣官埭鄉。1957年12月屬澄海縣下蓬鄉。1958年9月屬汕頭市紅光人民公社,由紀厝葛南、陳厝葛、周厝塭等自然村成立大隊稱周厝塭大隊。1959年3月屬汕頭市下蓬人民公社。1961年3月屬汕頭市官埭人民公社。1965年6月屬澄海縣官埭公社。1970年2月16日屬澄海縣下蓬人民公社(下蓬、官埭兩公社合併)。1974年11月5日屬汕頭市郊下蓬人民公社。1984年1月1日屬汕頭市郊下蓬區公所。1987年1月屬汕頭市郊區下蓬鎮。1991年11月1日屬汕頭市龍湖區下蓬鎮。1996年11月30日屬汕頭市龍湖區龍津街道(龍津街道轄周厝塭、夏桂埔、衡山等居委)。2002年1月屬汕頭市龍湖區龍祥街道(龍祥街道和龍津街道合併)至今。

文物、民俗

周厝塭現今還保存有:官埭八二風災同歸墓、紀氏溪翁公祠、敦叟紀公祠、紀氏義術公祠、陳氏祖祠垂元堂、陳氏祖祠思教堂、感天大帝古廟、中元村古廟、陳厝葛古廟、儒林第等文物古蹟,對研究潮汕古建築和潮汕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價值。
紀氏溪翁公祠紀氏溪翁公祠
官埭八二風災同歸墓石碑官埭八二風災同歸墓石碑
周厝塭除了潮汕傳統的時季八節外,還有本村自立節日,正月十二迎神社慶、七月二十五八二風災祀孤和各姓氏祠堂選定祭祖日子,都會舉行較有規模的民俗活動。

鄉賢名人

紀振源
廣東省澄海縣下蓬區官埭鄉坑汫村(今龍湖區龍祥街道周厝塭居委坑汫村)人,1943年生。1957年南渡新加坡。師訓學院畢業後,任教於力達中學。現任德才中學科主任,業餘自修書法,後進南陽美專業餘彩墨畫班攻中國畫及教育部主辦藝術教育系修讀西洋畫。作品曾參加國慶美展,教師美展等。
現為新加坡墨瀾社會員。
紀寶坤
出生在海外的紀姓潮人後裔,其父親紀鎮潘是廣東省澄海縣下蓬區官埭鄉周厝塭村(今汕頭市龍湖區周厝塭居委)人,早年到南洋謀生。紀寶坤於一九四七年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在柔佛新山接受華文國小與英文中學教育。中學畢業後前往澳洲留學,獲澳洲國立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
紀寶坤於一九九九年八月二日出任新加坡華裔館第二任館長。華裔館於1995年在新加坡成立。它是一個致力於促進海外華人問題的研究、公共教育和資料交流的機構,由著名的華裔商界領袖、學者和其他社會名流組成的董事會負責管理。華裔館於1998年出版雙語《海外華人百科全書》,開創了相關研究的先河。華裔館內展覽館的圖片,展示了海外華人風風雨雨的經歷。此外,其所屬的圖書館擁有王庚武教授捐贈的有關中國歷史及海外華人藏書一萬本。
在接任館長前,紀寶坤是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理工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專長於亞太區華人移民研究。他也曾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東西文化中心、澳洲多元文化事務學院及墨爾本大學從事學術研究。紀寶坤曾出任澳洲移民和人口研究部門的助理總管,也是澳洲移民和種族事務部門的助理秘書,也曾擔任澳洲亞裔資料中心主席等職位。
紀傳英
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龍祥街道周厝塭居委東元村人。現為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美協廣東分會會員、汕頭畫院畫師、汕頭建築學會理事、汕頭市龍湖區商會顧問、汕頭市龍湖區僑聯名譽主席、汕頭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他原為潮汕農民書畫家協會主席、汕頭市海外聯誼會理事、廣東省七、八、九屆人大代表,汕頭市郊區、龍湖區人大副主任。
周厝塭居委會
紀傳英是集設計、模型製作、司工、承建於一身的藝術家、建築師,他所設計和建造的眾多廟宇、園林景觀和歐陸古典別墅,坐落於南粵大地,近年又開拓越南等東南亞建築市場。汕頭天壇花園、潮州淡浮院、梅州靈光寺(重修)、河北滄州紀曉嵐紀念館、江西贛州楊公祠、江西寶華寺、普寧城隍廟、揭陽崇光岩、南澳三山國王廟、澄海塔山寺、汕頭官埭紀氏大宗祠、汕頭媽嶼天后宮、澄海南灣鐘樓、汕頭東元東園、揭陽潤安園、澄海嵐園、……紀傳英設計的這些建築物,或美輪美奐、或詩情畫意、或氣勢恢宏、或皇家風範,既有京師偉岸氣魄,又有潮汕纖巧風韻。紀傳英的建築設計,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令人耳目一新,留連忘返,得到眾多行家的嘆服。
紀傳英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經以農民版畫家而聞名遐邇。他的《公社牛奶場》、《獸醫》等版畫分別為中國美術館和天津美術館收藏。接著,他的許多作品分別送往美國、義大利、瑞士、巴基斯坦和南斯拉夫展出。其木刻作品從1962年起到1980年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汕頭日報》、《美術》雜誌等發表。1980年,紀傳英還榮獲中國文化部頒發的中國農民美展紀念獎。其人其事曾在中央電視台、廣東衛視和汕頭電視台做過專題報導。
1992年,紀傳英到美國考察旅遊期間,夏威夷丹東六藝學院特邀他給學生們講課。講授內容是中國古建築史和潮汕古典建築的特色。當時除學生聽課外,還有教授和博士生。可紀傳英鎮定自若,講得很有水平,語言也很生動,令這些美國人大開眼界,大享耳福,讚嘆不已,掌聲不斷。瑞士設計師歐文先生,更是賞識,他和其他7位教授聯名推薦授予紀傳英名譽學士學位,這是該學院獲此榮譽的第三位中國人。
參考資料:(潮汕風情網、扶龍人家部落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