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井山位於瑞安市馬嶼鎮聖井山風景區,海拔748.6米。聖井山古道有3條石級山路皆為古道,通向山頂。一條從曹村許岙村上嶺,一條從篁社河岙村上嶺,一條從大南素麵村出發,經許峰村上嶺。
文中所說的“聖井大路”是從曹村許岙村上嶺,至聖井山石殿,最高處海拔約700米,全長約6公里,路寬約1至1.5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井山古道
- 位置:馬嶼鎮聖井山風景區
- 長度:約 6 km
- 最高海拔:700米
西隱寺石碑,登山指路牌,古道曾繁華,祈雨救民,
西隱寺石碑
馬嶼鎮曹村西前村通往山中的山嶺和古道,遍布青石板的條石路,這些石頭路就通向山中。村西山邊有一庵堂,名叫西隱庵,庵堂狹小破舊。
在歷史上,西隱寺曾多次更名。據現任西隱寺住持釋智開法師介紹,寺院始建於明隆慶三年(1569),距今已有450餘年歷史。由尼僧慧源創立,初名西隱庵。至清乾隆年間,傳至天台宗第36世傳人——性玉和尚住持,擴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山門、照壁及僧舍,遂改名為西隱寺。
當時,寺產有山林、竹園數十畝,寺周耕田數百畝,西隱寺一帶的道路(現為古道)建設已初步形成規模。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於寺後部分竹園田地、坡界道路被當地士紳謝大峰侵占,性玉和尚不懼權勢,還把士紳告上瑞安縣衙。此事在當地傳為美談,而被記入寺院的石碑。
現存的石碑就立於古道一旁,石碑字跡清晰,大概講述了清代乾隆間,寺院寺產及古道一帶山林被人侵占,之後,官司勝訴,古道一帶山林還給西隱寺的記載。
登山指路牌
與西隱寺寺院石碑相同,在曹村還有一塊石碑,其中記載也與古道相關。不同的是,這塊石碑上僅有4個字,寫著“聖井大路”。從曹村再次前往聖井山。是建於清代的曹村許岙亭。
在溪潭之前,有一座石橋,石橋上刻著“迎仙橋大清道光九年”字樣。在“迎仙橋”一側,有一塊“聖井大路”石碑。黃公望在此居住畫畫,往返於聖井山古道大嶺與飛雲江江海一帶。岙口又是船泊靠岸的地方,他經常來回于山澗之中。這塊‘聖井大路’石碑很可能就是古人常走過的地方。
古來登山,大都自許岙大道(即聖井大路古道),拾級上山,以前這裡河道溪澗眾多,船泊靠岸後,很多人在岔路迷了方向,因此,“聖井大路”這塊石碑,就是路標、指路牌的意思。
古道曾繁華
清嘉慶《瑞安縣誌》卷三《祠祀·祠》載:聖井許真君祠,舊通志:在來暮鄉許峰山下,祀旌陽令許遜。
縣誌中所載的許真君祠即如今的聖井山石殿,又名許公祠、許府真君殿。位於聖井山巔的山坳內,全由石料仿木構雕刻而成。
初為木質結構,南宋景定元年(1260)肇建石殿。明成化、弘治間(1465—1505)多次擴建。今存石殿系明萬曆至清光緒間(1573至1908)的建築,殿占地486平方米,建築面積229平方米。
前後殿面闊3間,偏殿面闊6間,廂房置石床12張,供香客‘求兆’住宿。”所謂的“求兆”,就是夜宿石殿,睡在石床中,求得一個“好夢”。據說,這個“夢”是神仙所賜予的,格外珍貴。
傳說,明朝首輔張璁(張閣老)年少時,因慕求功名心切,特意來到聖井山“求兆”。他在石床上睡至三更天,夢見一隻眼睛被惡煞挖出來,釘到門前大樹上,被嚇出一身冷汗,大清早匆匆溜下山。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張璁終於考中進士。嘉靖六年(1527),張璁官至華蓋殿(即內閣)大學士,行丞相事。因忌挖眼之恨,率兵來剿聖井山石殿。兵至半山腰,被一童顏鶴髮的老翁攔住盤問。當他講完來剿緣由後,老翁哈哈大笑,說道:“大學士啊,這一‘木’加一‘目’,不就是‘相’字嗎?”張璁這才恍然大悟,領悟到這是仙人顯身點化自己,於是出資在聖井山建造石牌坊,在當年兵馬停留處造石馬欄,並把御賜的一件寶物“烏梨木橋架”獻給聖井石殿。從此,聖井山“求兆”靈驗聲名遠播。所以,千百年來,聖井山雖山高路險,古道難上,“求兆”卻始終吸引著民眾。
祈雨救民
祈雨,早在西漢時期就有記載。它是一種民間活動,是中國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了人們在惡劣的自然生活環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創造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行為。據歷史記載,溫州一帶也有長期乾旱無雨的時期,人們為了生存和生活,就燒香禱告,祈求上天使威生雲、生雨救民。
清嘉慶《瑞安縣誌》卷九《藝文·詩》中就記載了清代乾隆間的瑞安縣令寫的《聖井禱雨》詩。
這位縣令是曹文深(字蔚叔,廣西人,舉人)。他在《聖井禱雨(並序)》中寫道:“乾隆五十六年秋,瑞邑不雨五十日矣,苗槁土坼,阡隴吁嘆遍乾,群祠罔濟。或以聖井為言,虔我步祈,獲慰民望。豈明能格幽,抑神之愛人也!爰綴短章,以鐫冥貺。”
除此詩外,在聖井山石殿內還保存有8方記載宋以來溫州水旱災情之碑刻。這些“水旱災情”便與聖井山祈雨有關。可以想見,宋代以來,因為有“海眼”而顯聖的“聖井”,有多少官員走上古道,向此朝拜。
經查詢有關資料得知,聖井山年霧日達260天,多集中春、夏兩季。每逢陣雨初霽,余雲未消或山雨欲來,彤雲初聚之際,山頭經常處於雲遮霧涌之中。此時,若行在古道之中,恰如騰雲駕霧,可過把片刻仙人的癮。因此,這裡還有“霧日多雨”有關的天氣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