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武(國家級玉雕大師)

馬學武(國家級玉雕大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學武,男,回族,1957年12月出生,籍貫,新疆。

國家級玉雕大師,現任新疆白玉城民族玉雕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新疆和田玉玉雕技術培訓學校校長、新疆和田玉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新疆和田玉博物館館長、中國寶玉石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新疆寶玉石協會副會長、自治區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等職。

曾多次獲得中國玉石雕刻“天工獎”、“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等。

目前擁有“馬學武玉雕” 傳統玉雕品牌、“MASTER MA馬學武”和田玉珠寶品牌。

從事玉雕行業四十餘年,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琢其靈魂、雕其玉體、道法自然,將和田玉的自然之美,與玉雕創造的藝術之美完美結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學武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日期:1957
  • 職業:國家級玉雕大師
  • 主要成就:“國家玉雕大師”稱號
  • 代表作品:《大象無形》《玉道》《九龍罐》《靈芝杯》《八環爐》等
  • 自創玉雕品牌:MASTER MA馬學武、馬學武玉雕
人物簡介,個人經歷,發表及獲獎,電視專訪,玉雕經歷,藝術風格,作品賞析,大師格言,

人物簡介

個人經歷

1972-1983,在新疆玉雕廠學藝、工作,師從宮廷玉雕匠人韓文良。
1983-1984,在北京學習京派宮廷玉雕技藝,並任北京玉雕加工廠廠長;
1984-1987,上海開辦加工廠,並任廠長;
1987-至今,任新疆白玉城民族玉雕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設計師、新疆和田玉玉雕技術培訓學校校長、新疆和田玉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新疆和田玉博物館館長;
2003年7月任新疆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
2004年2月任新疆寶玉石協會副會長;
2004年11月榮獲中國寶玉石協會授予的“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稱號;
2005年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寶玉石協會授予的“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稱號;
2005年任中國寶玉石協會常務理事;
2005年10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
2006年4月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貿易委員會授予的“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08年在烏魯木齊創辦白玉城旗艦店開業;
2008年任新疆自治區政協委員;
2009年8月,在北京設立玉雕工作室;
2010年9月,在新疆烏魯木齊及北京舉辦”馬學武個人玉雕作品展“;
2012年8月 開創和田玉珠寶品牌 “MASTER MA馬學武”。
馬學武同志自從事和田玉雕工藝以來,熱愛本職工作,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玉雕工藝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曾多次發表論文研討和田玉文化。

發表及獲獎

2003年8月18日在新疆日報第六版發表了《新疆玉產業的融合與創新》;
2003年9月7日在新疆日報第三版發表了《新形勢下新疆玉石業的發展思路》;
2005年8月9日在新疆日報第十版發表了《談談對和田玉的認識》;
2006年5月在中國工藝美術雜誌上發表《解析和田玉雕》等論文。同時其作品多次在國內獲獎:
2002年11月其作品《八環爐》榮獲“和田玉器杯”首屆中國玉雕作品“天工獎”銅獎;
2004年8月其作品《葫蘆壺》榮獲第一屆國石和田玉玉雕作品作品展示會優秀作品獎;
2005年10月其作品《望子成龍壺》榮獲2005“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金獎;
2005年11月其作品《官上加官》榮獲中國玉石雕刻作品“天工獎”銀獎;
2005年11月其作品《靈芝杯》榮獲中國玉石雕刻作品“天工獎”優秀作品獎;
2005年11月其作品《九龍罐》榮獲中國玉石雕刻作品“天工獎”優秀作品獎;
2006年7月其作品《九龍罐》榮獲第三屆國石和田玉玉雕作品展示會玉雕精品獎;
2007年11月作品《靈芝瓶》榮獲中國玉石雕刻“天工獎”金獎;
2007年11月作品《青梅竹馬(壺)》獲得由世界手工藝理事會首次頒發的“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
2007年,發表系列論文《馬學武論玉》;
2007年,出版理論專著《玉道》;
2010年11月作品《同喜壺》獲得中國玉石雕刻作品”天工獎“金獎;
2011年11月作品《承前啟後(壺)》獲得中國玉石雕刻作品”天工獎“金獎;
2011年11月作品《福在手中》獲得中國”國石杯“金獎;
2011年11月作品《君子之交》獲得中國”國石杯“最佳創意獎;
2011年11月作品《大象無形》獲得中國玉石雕刻作品”天工獎“最佳創意獎;
2011年11月作品《四靈獸罐》獲得中國玉石雕刻作品”天工獎“最佳工藝獎。
馬學武同志工作作風嚴謹,對玉雕專業技藝精益求精,在全國玉雕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生活樸素,在業界有良好的口碑。以他多年的玉雕技藝積累,積極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並致力於和田玉文化研究,同時也為新疆玉雕行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玉雕人才,為新疆玉雕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並力求將和田玉的傳統文化發揚到全世界。

電視專訪

2008年10月21日(實播) 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欄目和田玉專題。
2012年8月9日(實播) 中央電視台《天涯共此時
2013年11月24日(實播) 中央電視台《無限流行》專訪

玉雕經歷

前不久,在一次全國性的玉石雕刻大師評定會上,回族玉雕藝人馬學武先生從150多位參選者中脫穎而出,被授予“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的稱號。目前在中國,享受這一稱號的,包括馬學武在內只有21人,而新疆獨他一人。近日,記者採訪了這位玉雕大師,了解了他與玉結下的30年的緣分。
在烏魯木齊市一個玉石加工車間,我們見到了正在專心給徒弟教授玉雕技藝的馬學武。一眼看去,馬學武溫潤敦厚,深邃的目光透出他對玉石的無限愛戀。職業在他身上烙下最明顯的痕跡是,那雙手因成年累月地浸泡在水中、在金剛砂中磨練,上面布滿了層層老繭。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玉是高貴、純潔的象徵,代表著人的高尚品格。對此,馬學武深有感觸。他說:
“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做玉沒有德可不行,人品一定要好,心不正,撲騰一下就掉下去了。我老給我的徒弟們說,人的品質一定要好,千萬不要賺黑錢。”
馬學武今年48歲。兒時的他特別喜歡用泥巴捏小貓小狗,或是用鐵絲做個玩具手槍什麼的。同學中屬他的手最巧,做什麼像什麼。他還喜歡在本子上畫個小人或者花花草草之類的,而且很生動。看到兒子喜歡畫畫,馬學武的父親就決定送他去學玉雕。學藝期間,馬學武非常幸運地師從著名玉雕大師韓子良先生。韓子良的爺爺過去在北京故宮做玉雕工匠,作品渾厚大氣,是玉雕界“宮廷派”的傑出人物。跟隨韓子良,馬學武得到了“宮廷派”的真傳。
20世紀80年代中期,看到玉雕行業的光明前景,馬學武決定自己辦廠。他以兩塊玉石起家,雇了兩個徒弟,建起了自己的玉雕廠。
起初,生意做得非常順利。但有一天,一位北京遊客的一句話,促使馬學武開始思考新疆玉雕的出路。那天,這個遊客來到馬學武的玉器行,對著馬學武徒弟的一件作品邊看邊搖頭。後來,他指著這個標價5000元(人民幣,下同)的玉雕生氣地說:“你這塊玉,要是不雕的話,把原料賣給我,我出1萬塊錢。”聽了這話,馬學武心裡很不是滋味。考慮再三,他做出了一個決定。
“我就把(新疆的)廠子停了,帶了20個精兵強將,在北京辦了個廠,在上海辦了個廠。這兩大基地在玉雕方面也是最強的兩個,(廠子)我辦了兩年,學到了不少東西。當初在上海,我們的技術也屬於前三名。”
通過在北京、上海的學習,馬學武的玉雕技術慢慢升華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不僅學到了玉雕技術中最難的爐雕,而且以雕玉速度快、質量高、設計新穎在業界小有名氣。
有一次,馬學武得到一塊青玉石,形狀像半個月亮,但是上面還有一個口子,很不好設計和雕刻。每塊玉的形狀不一樣,這就決定了每塊玉雕的圖紋不一樣,既要隨形琢玉,還要使用一些設計來掩飾瑕疵。馬學武將這塊玉石拿回家,吃飯的時候看,睡覺的時候想,如痴如醉。
就這樣過了三個多月,有一天,靈感突然來臨。馬學武依照這塊玉石的形狀設計了一個葫蘆酒壺,將那道口子巧妙地設計成了葫蘆的“卡腰”。最後這件玉雕作品不僅沒浪費一點料,而且藝術性非常高。在當時青玉不值錢的情況下,這件作品賣了12萬元,而買走這塊玉的人轉手又賣了23萬元。馬學武不僅在玉雕設計和加工上受到許多專家的讚揚,在玉材選料上也是一絕。玉石選料專家韓常青先生評價說:
“他選料比較謹慎,看得比較細,看得準。不該用的料不拿,他要用的料就是花再多的錢都要拿來。他曾經用自己的汽車換過料。有些人看不上的石頭,(他)拿回來以後絕對能出精品。”
新疆的和田地區,因獨特的地質構造,盛產玉石。和田玉色澤美麗,質地堅韌,在業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一項統計數字表明,和田玉器每年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額達到10億元。非常具有商業頭腦的馬學武看到了這一點。1997年,他在新疆成立了一家民族玉雕工藝品開發公司,擔任董事長。這家公司集原料收集、加工、銷售為一體,取得了很好的經營成果。現在,馬學武不僅是一名玉雕大師,還成了一位擁有上億資產的企業家。
長期以來,玉雕在中國形成南北兩大派別:北派風格趨向於端莊正統,南派風格趨向於細膩婉轉。在多年的探索中,馬學武非常重視玉雕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點,並產生了創立“新派”玉雕的想法。在他看來,“新派”玉雕創作應大氣、粗獷,能反映新疆的人文景觀和自然地貌,表現出新疆大漠孤煙、瀚海雪山的風情。
為儘快實現這一想法,2003年,馬學武成立了新疆白玉城和田文化藝術研究院,做進一步的探索,以確立新疆玉雕派別。同年,他又建立了玉雕技術學校,特意招收了一些少數民族學徒。艾斯卡爾·亞森就是一名維吾爾族青年學徒,對師傅他非常佩服,他說:
大意:我在這裡已經學習了兩年了。學玉首先要看料,有一次我剝一塊玉材,不知怎么把握。馬師傅過來教我剝,我按照他的方法一剝,果然剝出一塊非常好的青白玉,而且雜質都剝了出去。我現在已經能夠做玉佩、掛件了。玉出在和田,但是維吾爾族人中會雕玉的人還很少。我要向馬師傅好好學習,把新疆玉雕做得更好。
有關統計顯示,目前新疆年產玉石200多噸,80%要在內地加工,在新疆從事玉石加工的從業人員也只有300人左右。馬學武的目標是,培養一支有“新派”風格、規模較大的玉石加工人才隊伍,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新疆,了解新派玉雕
2006年7月26日,和田玉迎來了歷史上輝煌的日子——新疆和田玉博物館開館了。
走進占地4000平方米的博物館,就猶如走進了一條展示中國“玉石之路”的長廊。自春秋戰國至上個世紀的館藏玉器達3000多件,讓任何一個參觀者能夠充分感受到一個溫潤的藝術世界。
一條和田玉6000多年的傳播之路清晰地繪製在一面牆上:以新疆和田為中心,向東到達河南的安陽,向西延伸到伊拉克巴格達,向南延伸到印度的德里,向北到達新疆的吉木薩爾縣,“玉石之路”的開通要遠遠早於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
這個博物館的創辦者,是一位回族穆斯林——新疆第一位國家級玉雕大師馬學武。
筆者幾次採訪馬學武,最後一次是今年7月初。通過一次次的通話、交流,他的“玉石人生”也在筆者的筆下勾畫出來。
馬學武上國小時,正值“文革”時期,“那時我對課文沒多大興趣,就對畫畫迷得很,上課時經常偷偷摸摸在本子上畫個娃娃什麼的。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上作文課,我悄悄把語文書立起來,低著頭就在作文本上畫上了。沒想到被語文老師發現,叫我到辦公室去。我當時嚇得不行,心想這回可完了!但老師沒有批評我,還笑眯眯地對我說:‘你這娃娃,畫兒畫得還不錯嘛。’”
正是這位慧眼識珠的老師,這句樸素中肯的評價,鼓勵馬學武走上了一條繪畫之路。14歲那年,父親將“畫迷”兒子馬學武送到新疆玉雕廠學習玉雕。原本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馬學武帶去的幾幅人物畫習作,讓廠里接收了他,並安排他去做玉雕中最見功夫的活——爐瓶。
傳統的玉雕工藝分4類,有爐瓶、人物,還有花鳥、禽獸,其中數爐瓶雕琢最難。對玉雕似乎天生有著一種靈性的馬學武,很快就獨自完成了他的玉雕處女作——一尊玉雕香爐。這件作品不僅得到了廠內老師傅們的讚賞,還參加了全廠玉雕大賽,並獲得了爐瓶項目的第一名。這個獎項極大地鼓舞了馬學武,使他更加加快了行進在玉雕之路上的步伐。
集南北技藝之長,形成獨特玉雕風格
我國玉雕業在元代時就出現了南北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南派以蘇州、揚州為中心,技法圓熟,貼近市場;北派出自宮廷,以北京為中心,因材施藝,氣勢雄渾。
16歲那年,馬學武到北京去學藝。其間,他非常幸運地師從了著名玉雕大師韓子良先生。韓子良的爺爺過去在北京故宮(微博)做玉雕工匠,是玉雕界“宮廷派”的傑出人物,作品造型端莊、渾厚大氣。這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馬學武后來的玉雕作品高貴、大雅風格的形成。
跟隨韓子良,使馬學武得到了“宮廷派”玉雕藝術注重造型、色潤形美的真傳。而在此之後,馬學武又到上海、蘇州等地學藝、辦廠,傾心求教、潛心鑽研,集南北技藝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做玉,尤其是做和田玉,我的體會是,在用好玉料和尊重自然創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田玉天然的石質美,盡力突出它的柔韌性和油潤性。也就是說,構圖追求精美和諧,工藝講究舒展大氣,撫摸成品要有溫潤脂滑的感覺。”馬學武一直在追求一種既不失和田玉天然魅力和神韻,又使其增添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創造路徑。他認為,一件真正成功的作品應當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跡,似乎是天然長成之物,這才是和田玉藝術的最高境界。
1990年,馬學武的玉雕作品“紫金象鼎”被上海博物館收藏;2002年,他的“八環爐”榮獲中國寶玉石協會天工獎”銅獎;2004年,他的“葫蘆壺”獲新疆第一屆國石和田玉展示會優秀作品獎,同年,他榮膺中國寶玉石協會認定的“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稱號;2005年,他的“望子成龍壺”在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向世界打開一扇了解中國和田玉的視窗
早在新疆玉雕廠工作時,馬學武就深深地感受著和田玉和雕刀相遇時的快感。他對和田玉有著別人無法感知的情感,他經常說,談起給中華文化帶來榮譽和實惠的“絲綢之路”,因為有很多書籍和電視節目的宣傳,幾歲的娃娃都知道。但要說起同樣串聯起新疆和中原,新疆和中亞、西亞的“玉石之路”,許多人不熟悉,或者壓根就沒聽說過。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研究和田玉的藝術家,馬學武清楚地知道,“絲綢之路”只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玉石之路”的歷史有6000多年。
個人榮譽的不斷獲得,並沒有使馬學武停下腳步。作為一個新疆的穆斯林玉雕大師,出於對和田玉的熱愛,他的一個更為大膽的想法日漸成熟:希望有朝一日建立一座和田玉博物館。他希望能有這樣一個場館,不僅能夠展現出和田玉滄桑深遠、博大精深的歷史發展脈絡,同時還能讓人“零距離”觀察和田玉玉雕的美妙精湛,向世界遞交一把打開和田玉文化寶庫的鑰匙,向世界打開一扇了解中國和田玉的視窗。
為此,馬學武開始一次次地“丈量”中國“玉石之路”中最精彩的一段, “‘玉石之路’的發源地就在我們新疆,崑崙山這一帶,就是一個連一個的和田玉‘窩子’。從古到今,這裡都是我們國家出玉最多的地方,沒有哪兒能比!”馬學武自豪地說。
2006年7月26日,馬學武自費創辦的和田玉博物館在烏魯木齊市正式開館。以博物館為依託,他還創辦了和田玉研究院和和田玉玉雕培訓學校,並親自擔任館長、院長和校長等職,致力於和田玉的系統研究、雕刻技法傳授和文化傳承。馬學武的目的是,通過對和田玉文化的挖掘、整理、展示、傳播,使和田玉這一能夠代表新疆悠遠歷史、深厚文化的民族品牌得到傳承和發揚。

藝術風格

馬學武大師的作品在當代玉雕創作中是很有特點的,馬大師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將和田玉的天然之美與玉雕創作的藝術之美完美融合,獨創出了“三七定律”即:三分形象、七分內涵;三分皮色、七分玉體;三分細膩、七分流暢;三分繼承、七分創新;三分輔、七分主;三分眼、七分玉。“五要素”:和田玉的動感之美、和田玉的內在之美、和田玉的陽剛之美、和田玉的陰柔之美、和田玉的肌膚之美。
不拘泥於形似而是神似,帶有強烈的意象感,作品的表現多變,卻又道隱其中,無形有宗,以對玉的感覺論玉,不執於形,而是直接責路於道,於其線面,於其虛實。
馬學武對和田玉的喜歡是刻骨的,但其又不拘於傳統技法和傳統內容的傳承,努力的改變這一切,將自己的領悟通過自己的創新表現出來,這也才有了他的那種極具現代雕塑韻味的玉雕作品,但在這樣的作品中,你依然可以在誇張的線條及弧面中找到傳統玉雕所表現出的內容。

作品賞析

《靈芝瓶》---2007年中國玉石雕刻“天工獎”金獎
此件作品由完整、碩大的和田玉籽料雕琢而成,玉質細膩均一、色彩均勻無雜質,精準協調的比例,素淨簡約的造型,無一不顯示出生命的鮮活靈動,恍若它就是光潔年輕的臉龐,天生麗質而無需繁複的梳妝。線條中透著自信與端莊,圓潤而優美的弧面闡釋出嫻雅和理性,唯有謙恭的心才是這玉瓶的知音。
馬學武玉雕作品——《靈芝瓶》馬學武玉雕作品——《靈芝瓶》

  

  

  

  

  《同喜壺》----2010年中國玉石雕刻“天工獎”金獎
立體感和層次感是玉雕最需要表達的東西,馬學武大師在這個領悟可謂天馬行空、不拘一格,引領創新的先鋒,原料細膩柔和,雕工有簡有繁,人物刻畫細緻入微,選擇性的留白,則體現出內涵與意境。雕與不雕、大面與小線條,這些比例拿捏準確,神形兼備可謂是天人合一。毫無疑問,作品《同喜》融合了古今藝術的精髓。
馬學武玉雕作品——《同喜壺》馬學武玉雕作品——《同喜壺》

  

  

  

  

  

  

  

  
《承前啟後》---2011年中國玉石雕刻“天工獎”金獎
真正的壺應該是有生命的,馬學武大師設計的玉壺完全是根據玉石的天然原貌,壺嘴和柄再也不是那規矩刻板的樣子,讓你疑心那就是天然長成的原貌,那就是真正有生命的壺的樣子,壺的前方雕琢著古樸的回文,暗示著它承接來自遠古的傳統,壺的柄部是一個結,意味著承接之後的總結與融合,大面積的留白與柔和的線條在光影下完美的交融,承接了過去,開啟了未來。
馬學武玉雕作品——《承前啟後》馬學武玉雕作品——《承前啟後》

大師格言

遵循天道,順“玉”而為,因“玉”制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