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般體長60厘米左右,體延長而側扁,
頭後逐漸隆起,頭大而側扁,口大,吻端突出,微彎,形似鳥像,生殖
季節時雄魚突出最為明顯,相向彎曲如鉗形,使上下頜不相吻合,眼小,
鰓孔大,鱗細小,側線明顯,背鰭後方有一個很小的脂鰭和臀鰭相對,
尾鰭淺叉形,體色變化較大,自海洋進入淡水之初,背和體側黃綠色,逐漸轉為青黑色,腹部銀白色,兩側有10~12條斑紋。
生理特性
2齡雄魚、3齡雌魚促成熟。雄魚頭後不隆起。生殖季節雄性個體吻端突出呈鉤狀,領齒變強變黑。在
圖們江,泅游型每年3—4月份成群聚於
江口並開始上溯,4—5月份大批進入圖們江;8、9月份洪水下泄時成熟個體上溯至支流產卵。產卵場水質清澈,砂礫底質,水深約0.5米,流速平均0.7米/秒,水溫11—20℃。卵粒赤橙色,懷卵量約3500粒。產卵時,通常1尾雄魚追逐數尾雌魚進入產卵場,雌魚擺動尾鰭利用水流向四周掘動砂礫,形成橢圓形產卵床。雌魚分數次排卵,受精卵落入產卵床內後由雌魚利用尾鰭掘動砂礫加以覆蓋。產過卵的親魚守護在旁。經2—3日後親魚全部死亡。一般在淡水中生活1年後的幼魚開始分離成泅游型和陸封型。
生活習性
大麻哈魚為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原棲息於
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後(通常4齡達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結隊進入黑龍江作生殖洄游,根據溯河時間可分為兩個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進入
中國境內的僅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產卵,到達上游產卵的僅為少數。它們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辛勞,每晝夜可前進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還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擾,直到目的地。
成魚進入淡水生殖期間後便不攝食。大麻哈魚對產卵場的條件要求很嚴,環境要僻靜,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溫5-7℃,底質為砂礫地。產卵期為10下旬至11月中旬。產卵前雄魚用尾鰭拍打砂礫,借水流的衝擊,形成一個直徑為100厘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圓坑,稱為“臥子”;雌魚產卵於臥子內,同時雄魚射出精液。雌魚並以尾鰭反覆撥動砂礫,將卵埋好。產卵後雌雄魚長期徘徊於產卵場周圍。它們由於經過長途而艱辛的洄游,洄游其間又不再進食,加之築“臥子”產卵,體力消耗殆盡,產卵後的大麻哈魚,體色黑暗,體質消瘦,遍體是傷,已經失去食用價值。因此產卵後7-14天即死亡,艱苦地完成了繁衍後代的任務。終生只繁殖一次,懷卵量在4000粒以上。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魚喜歡潛伏在
石礫間黑暗的地方,長至5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沿途攝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體;到達
海口時,逗留一段時間,即向遠岸遷移;到達性成熟時再歸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大麻哈魚為兇猛性的肉食性魚類,幼魚時吃底棲生物和
水生昆蟲,在海洋中主要以
玉筋魚和
鯡等小型魚類為食。
同江大馬哈魚的生活習性非常有趣,正像黑龍江漁民所說:“海里生,江里死”。在我國江河中產卵的大麻哈魚,每年秋季(9-10月)來臨時,成群結隊渡過鄂霍次克海,繞過
庫頁島,溯黑龍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不斷前進,每晝夜前行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或急流瀑布,它從不退卻,衝過重重阻撓和越過層層障礙,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適的產卵場所。大麻哈魚在前進中為了越過瀑布或障礙物時,以其尾部竭力擊水,借高速游泳而向前上方斜躍出水面,跳往空中高可達2-2.5米。由於它善於跳躍,古拉丁文名取Salire,即跳躍之意,並沿化為英語Salmon。 大麻哈魚經過長途跋涉,且在洄游時不攝食,依靠體內儲存的營養物質維持生命,因而長途旅行,忍飢挨餓和生殖期間體力的消耗,大多數親魚瘦弱而多傷病,尤其是雄魚,更是體力消耗殆盡。因此生殖後不久,雄親魚便相繼死無,完成了它畢生繁衍後代的任務。大部分雌魚仍然返回海洋,得到豐富的食物,恢復常態。而受精卵經2個月的發育孵化,仔魚潛伏在石礫間黑暗處,待翌年4月
開江後,幼魚已長至50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先在沿海逗留一段時間後再向外海遷移。待長成性成熟後再返回出生地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分布
價值
大馬哈魚是名貴的大型經濟魚類。體大肥壯,肉味鮮美,可鮮食,也可膠制、熏制,加工罐頭,都有特殊風味。鹽漬魚卵即有名的“紅色籽”,營養價值很高,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
在中國,大麻哈魚為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 Chum salmon,由
遼寧、黑龍江輸往
日本。
大麻哈魚不僅是
黑龍江省的大型珍貴特產魚類,也是我國淡水名貴魚類之一。其肉質細膩,呈紅色,味鮮美,
脂肪含量極為豐富,營養價值相當高。含蛋白質為14.9-17.5%,脂肪為8.7-17.8%,水分為61.4%,每100克含有1384卡熱量,鈣50毫克,磷153毫克,鐵1.9毫克。此外,還含有糖類和多種維生素。其卵晶瑩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鹽、鈣質及
維生素A、D,被公認為宴席珍膳。將其鹽漬成“大麻哈魚籽”,便是聞名於國際市場的“紅魚籽”,極受歐美各國大眾的歡迎。居住在黑龍江省的赫哲族人還用大麻哈魚皮製革,做成皮衣服、長拉靴、煙包和錢包等。大麻哈魚的肉、肝、精巢和頭,均有藥用價值。其肉有補虛勞、健脾胃、暖胃和中之功效,可以治療水腫、消瘦、消化不良、膨悶脹飽、嘔吐酸水、抽搐、腫瘡等症。魚肝可提制
魚肝油。精巢可提制魚精蛋白和配製成多種魚精蛋白製劑,適應治療過量注射肝素所引起的反應;它對某些出血症(如上消化道急性出血、肺咳血等)也有明顯的止血作用。
馬蘇大馬哈魚是我國大麻哈魚屬中徊游種類分布最南的一種,南限達北緯350,對溫度的適應較高,是
內陸馴化對象之一。屬名貴經濟魚類,肉質細膩而味美,探受民眾喜愛。近年來其資源銳減瀕於枯竭。國內見於
黑龍江和
吉林。
工廠化養殖
場地選擇
標準魚池,配備液態氧和循環水設備。池水pl-I值控制在7 6~8.5.鹽度範圍為20‰~25‰.溶氧大於5mg/L,氨態氮含量小於0 1mg/L。水溫為17℃一22℃。水溫過高或鹽度過低都會導致魚病發生,不利於馬蘇大馬哈魚的健康養殖。
苗种放養
1.魚種規格
投放養成苗種的規格:魚種投放規格應大於4cm,體態完整,無傷殘,無畸形,健康活潑.大小均勻,體色為正常的亮色。苗種採用塑膠袋密封包裝運輸。
2.苗種運輸
苗種運輸前要停食降溫.運輸水溫以8℃~10℃為宜。通常每個塑膠袋可裝體長5cm的苗種150尾左右。解袋人池時,袋中溫度和池中水溫溫差不超過±2℃。
3.防病
為預防魚種入池後發病。可用
聚維酮碘0.3ppm連續潑灑3天。2011年6月,從吉林引進馬蘇大馬哈魚苗種3萬尾,苗種規格整齊,攝食旺盛,活動力強.無傷無病。魚苗放養要先放入暫養池中進行鹽化處理,每天增加鹽度1‰~2‰.約用10天-1 5天的時問把鹽度調整到20‰以上。經過暫養鹽化,使得馬蘇大馬哈魚完成從淡水到海水的過渡。在魚苗鹽化過程中,需投餵新鮮的鹵蟲餌料,不能用人工配合飼料餵養。
投餵
在馬蘇大馬哈魚體長10cm之前,通常投餵新鮮鹵蟲餌料,每天投放餌料4次~6次,隨著體重的增加.逐漸減少投餵次數。體長大於10cm後,開始投餵自製濕性顆粒餌料。魚體重在250g隊下時,以濕性顆粒餌料為主,日投餵3次,日投餵量一般為魚體重的4%~5%,以飽食率80%~90%為準。當魚體重大於250g時,可全程投餵人工配合餌料。
養成與成活率
1.生長情況
馬蘇大馬哈魚魚種在體重小於2509時,生長較慢。在體重大於250g後.體重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馬蘇大馬哈魚飼養200天,平均體重可達350g左右,在飼養400天以後,體重可達1000g左右,最大個體重可達1500g左右。
2.成活率
馬蘇大馬哈魚死亡高峰期出現在養成的前4個月,當體重大於200g以後,死亡率會大大降低。
日常管理
1.每個養成池都配備專用工具,使用之前要嚴格消毒。
2.工作人員在出入車間和人池前.要對所用工具和水靴進行消毒。
3.白天要經常巡視車間,檢查氣,水溫以及魚種有無異常情況,及時排除隱患,夜晚要有專人值班。
4.及時撈出體色發黑、活動異常的病魚,放入小池中單獨觀察、施藥.待痊癒後再放回大池中。
5.初期施藥預防。初期在配合飼料中應加入
三黃粉、復台維生素製劑、
免疫多糖等,在提高免疫力的同時.也可促進馬蘇大馬哈魚的生長。
6.每月測量一次馬蘇大馬哈魚的生長情況,統計投餌量和成活率,綜合分析養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