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河魚類(Anadromous fish):指在海洋中生長,成熟後上溯至江河中上游繁殖的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溯河魚類
- 外文名:Anadromous fish
- 生長環境:海洋
- 特點:成熟後上溯至江河中上游繁殖
釋義,溯河洄游的原因,典型的溯河魚類,大馬哈魚,中華鱘,鰣魚,鱭類,
釋義
溯河魚類(Anadromous fish):指在海洋中生長,成熟後上溯至江河中上游繁殖的魚類。我國常見的溯河魚類有大馬哈魚、中華鱘、鰣魚及鱭類等。
溯河洄游的原因
引起魚類洄游的原因很多,外界環境條件是重要的因素,但是魚類本身生理上的要求則是主要的因素。各種魚類的生理情況不同,魚類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命和新陳代謝,就必須按照本身的生理要求,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作有規律的洄游。洄游的主要原因,一般分為三種:生殖洄游、適溫洄游和索餌洄游。其中溯河魚類從海洋溯河而上的主要原因是生殖需求。
典型的溯河魚類
大馬哈魚
大麻哈魚是我國著名的鮭魚。平時生活在太平洋350N以北的海域。在海洋里生活3-5年,每年秋季成群渡過鄂霍茨克海,繞過庫頁島,進入黑龍江、綏芬河和圖門江等水系。9月上旬可以到達烏蘇里江口。大麻哈魚上溯游泳速度極快,每晝夜可達30-50公里。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抵達產卵場,行程約為1500公里。產卵後親魚即死亡。翌年春季仔魚隨江流流入大海。
在浩瀚的海洋和寬廣的江河上,大麻哈魚是怎樣尋找並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這個問題,曾引起許多魚類學家的注意和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初,哈斯勒先生用棉花塞住大麻哈魚的鼻孔進行實地試驗,發現這些嗅覺受阻礙的個體,便失去了返回原出生地的能力,而不塞棉花的個體則不受影響。在70年代初,他用一種化學製劑――嗎啉灑在水中,製造人為的"家鄉氣味",對馴養在美國大湖的銀大麻哈魚進行回歸實驗,獲得成功。
試驗中,用小型超音波發射器塞入魚胃,然後用超音波接收器追蹤魚的活動,發現經過嗎啉處理的個體,在游經滴有嗎啉的水域區時,即繞游不離去。另外,用小電極塞入魚的腦嗅球進行試驗,然後使鼻孔浸在各種不同的溶液中。結果,經過嗎啉處理的銀大麻哈魚,對含有嗎啉的蒸餾水溶液反應最為強烈,而未經處理的銀大麻哈魚則完全沒有反應。所有實驗都說明大麻哈魚洄游是通過嗅覺來識別"家鄉氣味"的。至於在遼闊的海面上,它們依靠什麼條件游向出生河流的河口區,目前尚無直接的證明資料。一般認為,洄游魚類可能具有太陽羅盤機制。因為魚類中有依靠太陽定向的實例,如白狼鱸能在晴天從寬闊的湖心定向游到湖岸的產卵場,而陰天則不能辨認方位,無法回到產卵場,這說明太陽對於一些魚類有定嚮導游作用。這種機制在某些鳥類和昆蟲中有所報導。
中華鱘
中華鱘是我國著名的溯河洄游產卵魚類。中華鱘在我國黃河、東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尤以長江口附近為最多。每年4-6月由海洋入江作溯河生殖洄游。9-11月到達長江上游產卵。產卵後親魚降河入海;幼魚在河川淺水處生活,翌年6-7月進入河口區並出海生長。
鰣魚
鰣魚也是我國著名的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平時分散棲息在黃海、東海和南海。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海洋,3-4齡達到性成熟時,於春末夏初作溯河生殖洄游,進入長江、錢塘江、珠江等水系產卵繁殖,產卵後返回海洋肥育。進入珠江的鰣沿西江上溯可達桂平一帶;入錢塘江的鰣,建壩前最遠可達衢州,建壩後只達七里壟以下;入長江的鰣最遠可達宜昌,但主要進入江西贛江中游。鰣魚幼魚在江河生長一個時期後,當年秋冬之交即順流入海。
鱭類
鱭類也有溯河洄游現象。平時棲息在淺海、大江河口一帶,春夏進入淡水,如鳳鱭6-7月到達江河淡水區產卵,而刀鱭則最遠可上溯到洞庭湖一帶。前頜間銀魚平時生活在近海沿岸,大江河口的淡水區域,3月下旬開始進入江河作生殖洄游,4月中旬在江河下游江段中產卵,受精卵隨江流到海中發育生長。第二年又來到江河下游產卵。香魚有不同的生態類群,有的群體終生生活在淡水中,為陸封型。而有的則是溯河魚類,成魚在淡水江河中產卵,並在江河中索餌生長,8-9月到達產卵場,生殖後親魚一般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