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盧普的信息經濟測度範式

最早的社會信息化測度體系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費里茨·馬克盧普(Fritz.Machlup)提出的。1962年他在其著作《美國的知識生產和分配》中首先提出“知識產業”(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對美國知識生產分配的最早的測度體系,即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盧普的信息經濟測度範式
  • 定義:最早的社會信息化測度體系
  • 時間:1962年
  • 類別:經濟
基本思路,知識產業研究,測度體系,評價,

基本思路

馬克盧普信息經濟理論的基礎是微觀經濟中廠商競爭以及影響或制約這種競爭的因素,特別是社會的專利制度抑制競爭力量的分析,發端於壟斷與競爭的理論性研究,而結束於對美國知識生產與分配的統計學研究。
1、馬克盧普研究知識產業的過程
首先,馬克盧普開始知識產業的研究是在20世紀40年代末,當時他對產業組織中壟斷與競爭的不完備性發生了興趣,在他看來,自由社會中壟斷與競爭的不完備多半與社會制度有著密切聯繫。因此,研究市場經濟的壟斷與競爭的不完備性,需要考察社會制度中哪些制度抑制了競爭。
然後,馬克盧普進而發現,社會專利制度是一種對市場競爭具有強大抑制作用的社會制度。於是,他對19世紀以來的專利思想進行了討論和分析,並且研究了與專利制度本身利益相對立的專利價值問題,並於1958年出版了《專利制度的一種經濟觀點》。可是,局部地考察專利制度與專利價值並不能滿足馬克盧普的好奇心,他進而提出一個問題,在社會發展特別是經濟技術研究與發展的全部過程中,哪些成果是由專利制度完成的?
帶著這個問題,他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發現,要想確切地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考察社會發展特別是經濟技術研究與發展的環境條件,而國家研究與發展的環境條件與該國的教育制度有著密切聯繫,高質量的教育水平與完整合理的教育制度是高水平的研究與發明創造的必要條件。因此,馬克盧普又考察了國家的各級教育與教育制度問題,而考察教育制度及教育水平,必然會涉及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或教育經費等經濟學問題。
最後,馬克盧普注意到,研究教育也並非是他在該主題上分析的理論終點,因為教育過程中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能並非均產生於教育範疇內,另一方面,教育與實踐中產生的各種知識與人們理性思考形成的抽象觀念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這樣,教育之外的知識生產與交流(配置)過程也被馬克盧普列入他的研究領域。事實上,這種研究已成為對美國知識生產的全面考察了。
至此,馬克盧普的研究不僅包括專利制度的研究與發展投入,而且包括國家各級教育,以及與教育制度相聯繫的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各類社會活動,甚至包括幾乎所有的知識與信息資源配置活動,由此形成其對知識產業的研究。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馬克盧普把信息經濟測度理論建立在知識和知識產業上,按照如下邏輯過程開展美國知識產業研究:
2、馬克盧普對知識的描述
馬克盧普指出,對於那些已經認識的事物所作的主觀解釋,原則上不如根據認識者對於已認識的事物的意義所作的主觀解釋那樣易於使人感到滿意。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認識者的主觀解釋來分析已經認識的事物的規律與現狀是合理的和必要的。馬克盧普就是這樣按照“認識者”的主觀解釋來分析知識的種類,在他看來知識包括以下5個方面內容:
(1)實用知識。指對於人們的工作、決策和行為有價值的知識。包括:專業知識、商業知識、勞動知識、政治知識、家庭知識、其他實用知識。
(2)學術知識。指能夠滿足人們在學術創造上的好奇心的那部分知識。學術知識是教育自由主義、人文主義和科學知識,以及一般文化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
(3)閒談與消遣知識。指滿足人們在非學術性方面的好奇心,或者能夠滿足人們對輕鬆娛樂和感官刺激方面的欲望的那部分知識。這類知識常常包括本地的傳聞、以及小說故事、幽默、遊戲等。它們大多是由於被動地放鬆“嚴肅的”事務而獲得的知識,因而具有降低敏感性的趨向。
(4)精神知識。指與日常以及拯救靈魂方式相聯繫的宗教知識。
(5)多餘的知識。指不是人們有意識獲取的知識,通常是由於偶然,或者無意識地保留下來的知識。
另外,在1980年的研究中,馬克盧普又從世俗知識、科學知識、人文知識、社會科學知識、藝術知識、沒有文字的知識(如視聽藝術)的角度,對知識進行解釋,提出知識具有真實、美麗和優秀等性質。
由此可見,馬克盧普的“知識”概念範疇是極其廣泛和複雜意義上的概念研究,並且他關於知識分類與性質的這些論述都是有其經濟學目的的:
(1)他是為其“知識產業”理論尋找廣泛而全面的立足點,因為不將“知識”的範圍確定下來,不能將知識範疇內的各個分支辨析出來,就難以談得上嚴格意義上的知識產業研究。
(2)馬克盧普希望重新確定國民生產總值的測度範圍,或者說,他試圖對原有的國民生產總值核算體系做適當修改而使之適應對“知識產業”的測度,因而必須預先對這種新的測度範圍做廣泛的考察,只有擴大傳統經濟學的知識概念的範疇,才能從邏輯上擴大國民生產總值核算體系的範疇。

知識產業研究

(1)知識產業的定義
“知識產業”(knowledge industry)一詞最早是在馬克盧普《美國知識生產與分配》第3章“生產知識產業及其職業”中正式提出的,馬克盧普在這章給出了知識產業的一般範疇和最早的分類模式。
他認為,知識產業是或者為自身消費,或者為他人消費而生產知識,或從事信息服務和生產信息產品的組織或機構,如廠商、機構、組織或部門,甚至可能是個人或家庭。
其中:
信息產品指以生產、傳播或接受知識為主要目的(或功能)的有形產品,如記錄紙、報紙、期刊、圖書、唱片、磁帶、辦公用品和信息設備。
信息設備是指以生產、傳播和接受知識為目的(或功能),或以信息服務為目的的機械、器具、裝置和設施。
知識生產者是那些新信息的創造者,他們利用“來自他人的豐富的信息儲存,並在其中增加許多自身的創造天才和想像力,而且他們還能夠發現某個已被接受的事物和與其信息交流的事物之間的新的相互影響和聯繫”,從而形成新的知識或信息。
(2)知識產業的層次
根據以上定義,馬克盧普把知識產業分為5個層次:
第一層次:研究與開發。這是知識的生產、使用與擴散的有組織的活動形式,它的主要特點是緊緊圍繞知識的創新與知識的套用,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及其有機的結合。
第二層次:所有層次的教育。包括親職教育、學校教育、職業教育、教會教育、軍訓、電視教育、自我教育與實踐教育。
第三層次:通訊及中介媒體。如圖書、雜誌、無線電、電視藝術創作、娛樂等。
第四層次:信息設備或設施。包括計算機、電子數據信息處理、電信、辦公設備與設施等。
第五層次:信息機構與組織。包括圖書館、信息中心,與相關的政府、法律、財政、工程、醫學等部門,這類知識產業也稱為信息服務產業。
研究與開發
教育
通信媒介
信息設備
信息機構
基礎研究
套用研究
開發研究
親職教育
職業培訓
宗教教育
軍事服務教育
中國小教育
高等教育
商業與職業培訓
政府教育計畫
隱含的教育成本
學生放棄的收入
建築物與場地的
隱含稅金
免稅學校的成本
交通、書籍與衣料
公共圖書館
印刷與出版
攝影、錄音
戲劇、音樂和電影
廣播、電視
廣告、公共關係
電話、電報與郵政
服務、會議
印刷業設備
樂器
電影設備
電話和電報設備
信號設備
測量、觀察和控制儀器
計算機
辦公用設備
專業服務
法律服務
工程建築服務
醫療服務
會計
財政金融服務
支票存款銀行業
證券經紀人
保險代理人
不動產代理人
批發商的知識服務
政府活動
表:馬克盧普知識產業分支表

測度體系

上面介紹的知識產業及其在5個層次上的構成是馬克盧普信息經濟理論的核心,也是其測度體系的核心之一。
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方法就是將知識產業從現存的統計體系中挑選出來,然後逐個進行測算和平衡,這種思路決定了他需要使用最終需求法測度美國知識產業的生產與分配過程。
最終需求法(又稱支出法、最終產品法)是測度國民生產總值的兩種主要方法之一,公式為:
GNP = C + G + I + (X − M)
其中: C代表消費,即消費者(或個人)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與消費量。 G代表政府採購,即政府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與消費量。 I代表投資,即廠商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與消費量,或者說,代表企業、組織和政府對固定資產和物質儲備的總投資。 X代表進口額,M代表進口額,X-M代表出口淨額,即產品和服務的進口與出口差額。
C代表消費,即消費者(或個人)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與消費量。
G代表政府採購,即政府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與消費量。
I代表投資,即廠商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與消費量,或者說,代表企業、組織和政府對固定資產和物質儲備的總投資。
X代表進口額,M代表進口額,X-M代表出口淨額,即產品和服務的進口與出口差額。
C代表消費,即消費者(或個人)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與消費量。
G代表政府採購,即政府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與消費量。
I代表投資,即廠商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與消費量,或者說,代表企業、組織和政府對固定資產和物質儲備的總投資。
X代表進口額,M代表進口額,X-M代表出口淨額,即產品和服務的進口與出口差額。
根據最終需求法,馬克盧普選擇1956年和1958年為測度基準年,對1958年美國信息經濟的測度如表:
知識產業分支
價值(百萬美元)
構成比例(%)
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
教育
60194
44.1
12.6
研究與開發
10990
8.1
2.3
通訊媒介
38369
28.1
8.0
信息設備
8922
6.5
1.9
信息服務
17961
13.2
3.8
知識生產總量
136436
100.0
28.5
表:1958年美國知識產業分支測度表  同時,馬克盧普還計算得出了1958年美國知識產業經費來源,如下表:
知識產業收入來源
價值(百萬美元)
百分比
政府
37968
27.8
企業
42198
30.9
消費者
56270
41.3
總計
136436
100.0
表:1958年美國知識產業收入來源測度表
馬克盧普得出這樣一個總結性結論:1958年美國從事知識生產的勞動力已占總就業總人數的31.6%。如果將所有已到工作年齡的全日制學生計算在內,該數字則達到42.8%。馬克盧普據此認為,美國知識產業正在成為美國經濟中的一支主要力量,他們正以較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快得多的速度發展和擴大。
知識職業分支
收入的平均增長率
教育
18.95
研究與開發
18.38
通訊媒介
6.33
信息設備
22.16
信息服務
7.96
表:1954—1958年美國知識職業收入的平均增長率

評價

馬克盧普的信息經濟測度理論與方法是最早的巨觀信息經濟學的測度量理論和方法。他在1962年出版的《美國知識生產和分配》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國際影響的巨觀信息經濟學著作。
著名學者肯尼思.鮑爾丁(Kenneth E.Boulding)在《挑戰》雜誌載文評論該書時指出,“知識產業這一概念所具有的能量,足以將傳統的經濟學炸飛到九霄雲外”。
馬克盧普的知識產業思想,在20世紀60年代,被美國學者廣泛地套用,誘發了許多著作的產生。其對馬克·波拉特(Marc U.Porat)的《信息經濟》、彼得.德魯克的《間斷的時代》、丹尼爾·貝爾的《後工業化社會的來臨》、約翰.奈斯比特的《大趨勢》等著名著作中的某些重要思想都有直接的影響。
但是,馬克盧普的信息經濟測度理論與方法也確實存在著某些缺陷,以致招來種種批評。對於這些批評,歸納起來包括三個方面:
1、關於“教育”劃歸信息產業的問題;
2、關於“知識”、“知識產業”概念的範疇問題;
3、關於測度指標體系設計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