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盧普將知識區分為下列五種類型:一是實用知識,即對於人的工作、決策和行為有價值的知識,如專業知識、商業知識、勞動知識、政治知識、家庭知識等;二是學術知識,即能滿足人們在學術創造上的好奇心的那部分知識;三是閒談與消遣知識,即滿足人們在非學術的好奇心,或者滿足人們對輕鬆娛樂和感受刺激方面的欲望的那部分知識;四是精神知識,即與上帝以及拯救靈魂的方式、途徑有關的知識;五是不需要的知識,即不是人們有意識獲取的知識,通常是偶然獲得的、無意識地保留下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盧普理論
- 外文名:無
- 出生年份:1902
- 國家:奧地利
弗里茨·馬克盧普,知識存在的三種基本形式,知識產業的理論要素,知識產業,知識產業五方面,相關著述,知識產業理論意義,馬克盧普知識產業理論的局限性,
弗里茨·馬克盧普
弗里茨·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1902——1983)是一位奧地利經濟學家。他是第一個全面研究知識經濟內容的人。
知識存在的三種基本形式
馬克盧普還從各種形態的知識產品中區分出知識存在的三種基本形式:第一種是貯存於那些建立在成本巨大的研究與開發基礎上的技術規範以及由此而專門地製造出來的物質性機器與工具中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稱為凝固在物質形態中的人類智慧;第二種是貯存在那些受過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知識傳輸者”和技術工人活動中的知識,即個人所擁有的知識與技能;第三種是貯存在那些既不屬於具體物質機器也不屬於“知識傳輸者”和技術工人等個人身上,而是以某種特殊形式或社會規定的形式存在的知識,這些知識需要時間和勞動成本才能普及。與知識存在的三種形式相對應,馬克盧普區分了資本的三種形式,即物質的或具體的資本形式,人力資本形式和非物質非人力資本形式。這樣,馬克盧普在一般的資本理論中增加了知識和人力資本的要素,為西方知識資本理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知識產業的理論要素
馬克盧普提出,與三種知識貯存形式相對應形成了資本的三種形式,而且所有資本理論都將涉及四個基本概念:耐久但可耗盡、有價值但可以折舊的資源儲備;可增加資源儲備的投資和積累;伴隨資本和投資帶來的服務與收益等的流動量;附加勞動所形成的附加價值。這樣馬克盧普為其資本的三種形式找到了邏輯上的依據,在一般資本理論中增加上人力資源的要素。按馬克盧普的觀點,物質的或具體的資本和人力資本固然都與知識因素有著密切聯繫,但只有非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才完全由知識構成。即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未必一定以知識活動或知識投資為基礎,而非物質非人力資本則必須與一定的知識活動或知識投資相聯繫。這裡,非物質非人力資本基本上是一種無形資本,它是教育、研究與開發等知識生產活動的產物。
區分知識貯存形態與資本的三個類別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分析利用它們帶來的各種收益的流動。貯存在機器和類似物質形式中的知識是以這些機器或物質形式的事物的市場銷售價格的交易收入形式,或以這些機器或物質形式的事物所創造的產品的銷售收入的銷售體現出對它們投資的回報;貯存在個人身上的知識以提高勞動者的技能而獲得的工資形式反映對它們的報酬;貯存在非物質非個人中的知識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生產要素效率的收益,通過壟斷利潤或提高生產者實際收入的形式體現對它的報酬。
馬克盧普稱這種報酬是一種“無形的”資本帶來的收益。既然作為“無形的”資本形式的知識能夠給人們帶來收益,那么,就沒有理由阻止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市場參加者開展大規模的知識生產活動。當這些知識生產活動達到這樣的程度,即人類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已經不可脫離知識資本而發展時,人們開始認識到在經濟領域將知識生產的社會組織活動以“知識產業”概念加以概括而給予特別的對待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知識產業
(2)關於知識產業。馬克盧普在1962年出版的《美國知識的生產和分配》一書中,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至50年代末美國社會生產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化的特點,提出了“知識產業”的概念。他認為,知識產業與其它物質產業和服務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知識產業的產出是無形的,非物質的,無法度量的,無法與其他類型的物質進行數量比較。其次,大多數知識產業提供的服務不是按商品在市場上銷售的,而是以很低的成本或免費擴散的。大多數其他產業的產品消費者可以通過購買行為支付價格來確定它們的市場價值,但是知識產業產品的市場價值往往不能通過這種方式確定。它們既沒有“總銷售額”,也沒有銷售價格。正由於這些產品的不可度量性,以及由而引起的生產效率指標和市場價格難以確定性,使得人們難以確定知識產業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最佳比重。
知識產業五方面
馬克盧普認為,知識產業包括五方面的內容:①教育。如學校教育、親職教育、職業教育、教會教育、軍事教育等;②研究與發展。如基礎研究、套用研究、發展研究等;③傳播媒介。包括書籍、期刊和報紙的印刷出版業、電影戲曲、廣播電視、電報電話、通訊郵電等;④信息設備。包括信息處理設備、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系統;⑤信息服務業。包括證券經紀業務、不動產代理業務等。他認為,必須把知識產業與知識職業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知識產業不僅指生產、傳播知識的部門,還包括任何其它物質生產部門中生產知識的職業。按照這種理解,馬克盧普計算了知識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他發現,在1947——1958年期間,美國知識產業平均每年以10.6%的速度遞增,是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的2倍;1958年,知識產業的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32%,在9年時間裡增長了30%;1958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中約有29%來自知識產業,約為1364.36億美元。“知識產業”概念的提出,在經濟學界引起了強烈震動,保爾丁教授評論說,“知識產業的概念簡直是一個足以把傳統的經濟學炸飛的炸藥包。”馬克盧普理論不僅開創了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而且開創了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新紀元。正是由於經濟學把知識產業分離出來,使之成為一個與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等物質生產部門相併列的產業,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經濟科學——知識經濟學。
相關著述
馬克盧普早在50年代就開始了對知識和知識產業的研究,1962年馬克盧普在他的《美國的知識生產與分配》(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1962))一書中,在關於“生產知識產業及其職業”中正式提出“知識產業”(Knowledge industry)這一概念,並給出了知識產業的一般範疇和最早的分類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對美國知識生產與分配的最早的測度體系,即馬克盧普的信息經濟測度範式。1980-1983年他出版《知識:它的創造、傳播與經濟意義》 (Knowledge: Its Cre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著作三部,包括《知識與知識生產》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知識的分支》The Branches of Learning、 《信息與人力資本經濟學》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Human Capital。1986年他的繼承者根據他晚年的研究工作整理出版了《美國的知識產業,1960-1980》The Knowledge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60-1980 9Princetion UP,1986)。馬克盧普是西方最早對知識產業做出詳細闡述的經濟學家。
知識產業理論意義
馬克盧普是西方最早對知識產業做出詳細闡述的經濟學家。明確對知識進行分類及進行生產和分配的分析;提出“知識是一項投資”;認為人力資本是資本要素之一,提出非物質非人力資本―“無形資本”及投資的問題,並預示“知識產業”的出現必然。其知識產業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盧普選擇1956年和1958年為測度基準年,通過對美國1958年國民生產總值的調整測度得出:1958年美國知識生產總值為13,643,600萬美元,大約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28.5%或29%;美國知識產業各分支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度由高至低依次為:教育、通訊媒介、信息服務、研究與開發、信息設備。可以認為,知識產業中各分支之間對國民生產總值貢獻大小的排序,對於分析國家經濟發展結構與投資結構具有重要意義。馬克盧普還計算出1958年美國知識產業的經費來源,說明消費者才是知識產業發展的最大支持者,其次是廠商企業,政府對知識產業的財政支持程度處於最末地位。顯然,美國知識產業發展的這種財政支持狀況及其結構,對於發展知識產業的後來者在制定信息產業發展戰略和政策上具有參考價值。此外,馬克盧普發現,在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中,知識產業生產的增長率是其他生產部門生產的平均增長率的2.5倍,據此,馬克盧普預言,在不久的將來美國知識生產的產值將接近或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50%。
馬克盧普強調知識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這一觀點早已得到美國政府和社會的認同,美國對科技的投入不斷增加,研究與發展經費由40年代占政府預算支出的1%,增長到1965年的12.6%,1996年,研究與開發活動支出總額為1846.65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馬克盧普關於知識生產的預言已經被美國經濟發展的現狀所證實。根據美國商務部測算,早在80年代,科技進步對美國經濟成長的貢獻就已經達到50%以上。知識和科學技術在經濟中的最大作用就是提高勞動效率,由於科技進步,美國無論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的生產效率都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知識、信息就是第一財富,電腦大王、軟體大王、媒體大王取代鋼鐵大王、石油大王、物業大王,成為全球首富,財富越來越向知識業、信息業匯集。這足以說明知識在經濟收益中的作用,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主要內容的知識產業已經形成,並成為新時代的主導產業。
馬克盧普關於知識產業的研究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他的知識產業理論為進一步研究知識生產和科學技術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份額的測度奠定初步基礎,對重新認識知識在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世界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中的作用提供理論依據,為研究知識經濟和知識產業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馬克盧普知識產業理論的局限性
正如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樣,儘管馬克盧普對巨觀信息經濟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難免存在一些局限性。人們對馬克盧普的知識產業論也提出了種種質疑,特別有一些來自經濟學界內部的批評,歸納起來主要有:
(二)有學者認為將教育,尤其是將大學教育劃為知識產業範圍不太合適 馬克盧普將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也列入知識產業,使某些研究者感到不安。甚至某些大學教授和學生對馬克盧普進行指控,說他將大學比作“知識工廠”破壞了大學自由和獨立於社會之外的傳統。如今看來,教育產業的發展已經為更多的人們所接受,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馬克盧普的提法還是遭到了傳統教育學家的質疑,這一點還有待於商榷。
沒有用充分的數據和定量分析方法,而只依據定性的分析對知識產業進行測度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比如,馬克盧普曾得出一個總結性結論:1959年美國知識生產者已占總勞動人數的31.6%,如果將所有已達到工作年齡的全日制學生計算在內的話,這項比例將達到42.8%。但是,馬克盧普在其研究中似乎不能確切地說明他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後來,在馬克盧普基礎上進行研究的波拉特等經濟學家就更多採用了定量的分析方法對國民信息經濟進行了較準確的測度。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