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追逐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和決定性動機。
在壟斷前資本主義時期,
自由競爭占統治地位,資本能在各個生產部門之間自由轉移,造成
利潤率的平均化,
資本主義企業一般只能獲得
平均利潤。首先採用最新技術的個別企業,通過提高本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降低個別生產成本,可以獲得高於平均利潤的
超額利潤。一旦這種最新技術普遍為其他企業所採用,這部分超額利潤就會隨之消失。因此,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個別企業通過採用先進技術而獲得超額利潤只是一種暫時現象。雖然在某些受特殊自然條件制約的部門內,因這種特殊自然條件造成的壟斷阻礙了利潤率的平均化,也會形成超過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但這種超額利潤最終轉化為
地租,不歸
資本家所占有。 形成進入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了決定作用,從而阻礙了資本在各個部門之間的自由轉移,
利潤率平均化的趨勢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壟斷企業憑藉它們對某些產品生產和銷售的控制,通過規定
壟斷價格,加強對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
剝削以及對非壟斷的中小企業利潤的侵占,比較長期地獲得超過
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即壟斷利潤。在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國家作為社會生產中的總資本家首先是為
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壟斷資本和國家政權相結合,進一步加強了對內剝削和對外掠奪,使壟斷利潤有了更多的保證。
列寧說:“壟斷地位能提供
超額利潤,即超過全世界一般的、正常的資本主義利潤的額外利潤”(《列寧選集》第2卷,第892頁)。
壟斷資本主義的
再生產過程表明,只要某個生產部門的生產和銷售被少數大企業所壟斷,這幾家大
壟斷企業就能經常地獲得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壟斷利潤。例如,在1946年~1973年期間,美國製造業納稅後的年平均公司
利潤率為9.2%,而壟斷程度較高的汽車製造部門則達16%,其中
通用汽車公司高達19.7%。在1960~1970年期間,美國製造業納稅前的年平均公司利潤率為12.5%,而20家最大的壟斷公司則達17.1%。其中通用汽車公司高達30.7%,
通用電氣公司和波音飛機公司也分別達到21.8%和20.8%。
在現實生活中,高額壟斷利潤一般是通過規定
壟斷價格實現的。壟斷價格以高於
自由競爭條件下形成的平均利潤率的“目標利潤率”為中心來制定,這樣壟斷資本家憑藉其壟斷地位來操縱壟斷價格,促使實際利潤率和“目標利潤率”趨於一致,就可以較有把握地獲得高額壟斷利潤。例如,1953年~1968年期間,美國化學工業部門最大企業
杜邦公司的目標
利潤率為20.0%,實際利潤率為22.2%;汽車製造部門最大企業
通用汽車公司分別為20.0%和20.2%;石油部門最大企業美孚石油公司(
新澤西)則分別為12.0%和12.6%。這就進一步表明:壟斷利潤是同企業的壟斷地位相聯繫的。
來源
壟斷利潤的一般基礎,也同其他形式的資本主義利潤一樣,是無產階級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
剩餘價值。但是,壟斷利潤往往超出剩餘價值的界限,它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社會生產中其他形式的價值。在現代
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
壟斷企業主要通過以下各種途徑攫取高額壟斷利潤:
①壟斷
資本家憑藉其壟斷地位,通過在生產過程中提高
勞動強度以及其他手段,更多地榨取了工人無償勞動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另一方面,由於它壟斷了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占有大規模生產的優越條件,提高了個別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又由於它壟斷了新產品和新工藝的試製,享有“首創性企業”的專利和優勢,因此能經常實現
超額利潤。
②壟斷資本家通過對生產和銷售的壟斷,規定
壟斷價格,在購買和銷售生產資料的過程中,占有中小企業甚至局外大企業所榨取的一部分
剩餘價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大
壟斷企業多樣化經營的發展,它滲透到一些壟斷程度不高的部門和非壟斷部門從事經營活動,還可以利用“
交叉補貼”和“互相供貨”等手段排擠和打擊原先同它們沒有直接聯繫的
局外企業,侵占歸後者所占有的一部分剩餘價值。
③壟斷資本家依靠其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利用在收購原材料和銷售產品中所規定的壟斷價格,剝奪小生產者所創造的一部分價值;利用在出售生活資料中所規定的壟斷價格,侵占無產階級和其他職工所得的工資收入的一部分。
⑤
壟斷組織把殖民地、
半殖民地以及經濟落後的國家作為它們的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通過對外投資和
不等價交換的
對外貿易等手段,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勞動人民進行
剝削和掠奪,從中攫取以利潤、利息、紅利以及
其他收入形式出現的價值。特別是戰後
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壟斷資本能以一種更直接的手段,加強對
第三世界國家民族資本的侵占和勞動人民的剝削,獲取高額利潤。
實現
在銷售或購買商品時,憑藉其壟斷地位規定的、旨在保證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公式為:
壟斷價格長期偏離生產價格和價值,但它的產生沒有否定
價值規律。從全社會看,壟斷
價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整個社會所生產的
價值總量,壟斷企業通過
壟斷價格多得的利潤,正是其他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失去的價值部分。壟斷價格的總和加上非壟斷價格的總和必然等於價值的總和。壟斷價格的制定和變化,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及其變化。
模式
突點需求曲線
理解壟斷利潤的
需求曲線突點的關鍵在於理解
壟斷價格變動的相互影響。因為
寡頭市場為若干寡頭分割,一家寡頭漲價,別的
寡頭價格不變,這家寡頭的消費者都去購買別的寡頭的商品,其
需求量就會大幅度減少;反過來,一家寡頭降價,別的寡頭則要跟著降價,然後部分抵消這個寡頭降價的效應,使得這個寡頭的需求量增加有限。需求曲線的突點折斷了邊際收益曲線,這是需求曲線作為
平均收益線與邊際收益線的關係決定的。邊際成本線與此折斷處相交,既不影響價格也不影響產出。
市場份額模式
理解壟斷市場份額的關鍵就是遵循MR=MC的規則,確定市場份額的分配。在成本不同,而
需求曲線和邊際收益線相同的情況下,邊際成本低的企業市場份額大,價格也低;而
邊際成本高的企業市場份額小,價格高。
價格領頭模式
上述兩種情況是
壟斷企業各自定自己的價格,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一家
寡頭定價,其它寡頭只是價格的接受者。
博弈論模式
壟斷企業間的競爭實際上是種
博弈,也就是競爭各方都充分考慮各方在現有條件下可能做出的選擇,然後做出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決策。
影響
攫取壟斷利潤決定了
壟斷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從而決定了資本主義壟斷階段生產的實質。壟斷利潤的出現並沒有改變剩餘價值規律,改變的只是這一規律的作用形式。在壟斷階段前,剩餘價值規律通過
利潤平均化表現出來;進入壟斷階段以後,則主要通過高額壟斷利潤表現出來。壟斷資本家為了攫取壟斷利潤,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內採用新技術,提高
壟斷企業的勞動
生產率,推進社會化的大生產。但是,由於壟斷資本家憑藉其在社會生產中的壟斷地位,通過規定壟斷價格,就可以較長期地獲得大大超過
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因此,由不斷實現
超額利潤來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動因就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乃至消失了。而且,如果科學技術的新成就與攫取高額壟斷利潤的手段相衝突,壟斷資本家就有可能在經濟上人為地阻礙技術進步。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由於
剩餘價值規律作用形式的改變,造成了資本主義生產停滯和腐朽的趨向。
壟斷資本家對壟斷利潤的攫取,一方面會加強資本的積聚和集中,導致壟斷統治的加強;另一方面又會加劇對國內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以及對殖民地、
半殖民地和經濟落後國家的
剝削和掠奪,這就必然使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更趨尖銳化。同時,由於占有巨額的壟斷利潤,壟斷資本家有可能把其中一部分用來收買工會的上層分子,培養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工人貴族”,這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寄生性和腐朽性的重要表現之一。
利潤稅
前些時候
資源稅改革,對石油、天然氣收5%的資源稅,這是一個進步,因為石油部門的成本利潤率比別的競爭性部門要高七八倍。這部分資源所得應該全社會共享,應該拿到
公共財政,而且用於公共服務,但5%的資源稅在我看來力度太小,遠遠不夠。因此,資源稅改革,其一是要拓寬,不光是石油天然氣,還要包括煤炭和其他礦產資源部門。其二,力度要加大。其三,要有級差稅,把不同級差收益區分開來。其四,針對銷售收入或者銷售價格徵稅,不如針對利潤徵稅,因為從價稅是可以轉移的,你收我5%,我把價格提高5%,結果都轉移給下遊了。最後是消費者負擔,等於沒征它的稅。改成針對利潤徵稅,是沒辦法轉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