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感性活動論研究:一個生存現象學視角的探索》是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貴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思的感性活動論研究:一個生存現象學視角的探索
- 作者:劉貴祥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 頁數:295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6168110
《馬克思的感性活動論研究:一個生存現象學視角的探索》是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貴祥。
《馬克思的感性活動論研究:一個生存現象學視角的探索》是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貴祥。作者簡介劉貴祥,哲學博士,現任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西哲學傳統...
1735年,鮑姆加通發表《關於詩的哲學默想錄》,結尾提出建立“美學”的構想。一般認為,他在1750年發表的《美學》第一卷為美學學科起到奠基作用。美學通常被看作是哲學學科的一個分支。其主要研究目的是探索感性知識的完善,所謂感性知識的完善即美,而其不完善即醜。一般而言,美學家研究的是抽象的圖式與評價標準的...
其實,馬克思力主從人的感性的實踐角度去理解事物,並從內在尺度與種的尺度統一的角度來闡釋美的規律。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就提出,對“對象、現實、感性”應該從“感性的人的活動”的角度加以理解,《德意志意識形態》更是把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建構奠定在“現實的個人”的基礎之上。將實踐活動確立為哲學的...
028.能切中現實生活的政治哲學何以可能——一項基於行動者與旁觀者對比視角的考察《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3期。029.現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三個核心問題——一種基於回歸馬克思實踐哲學範式的考察,《哲學研究》2012年第3期。030.剩餘價值、全球化與資本主義,《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2期。031.李大釗對...
人首先是肉體的存在,因而需要維持生存,而維持生存就需要有對象,對象性的活動意味的就是對象的存在,對象在人之外的存在,是人需要消耗體力和智力與之進行物質變換的存在。這是實踐活動不同於主觀思想活動的根本特點,所以,馬克思把實踐活動稱作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是可以用經驗事實來確證的活動。這種經驗的事實性意蘊...
2、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研究;3、馬克思主義原理及其教育研究;4、德育哲學研究;5、唯物史觀與政治哲學研究。主要科研項目 1、《社會思潮衝擊與青年學生社會價值觀念導向》,國家教委青年專項基金項目,1991--1993年。已完成。(批號:青年[第二批])主持人。2、《社會主義生存發展機制的唯物史觀確證》,...
二 全面發展的人的生命活動:功利與審美的交融與統一139 三 全面發展的人的審美意識:生活的美141 四 全面發展的人的審美評價:生命的尺度145 第四章 現代性審美救贖的理論探索149 第一節 席勒的審美救世方案149 一 審美救世的人性依據:性格完整的人150 二 審美救世的現實指向:人的感性衝動和理性衝動的...
文學典型正是具有了這種“靈魂的深度”,才使它更為閃光奪目。正是上述性格的豐富性和“靈魂的深度”,才使典型這種和人類自身一樣的“生命形式”,更具有藝術魅力。第二,典型的藝術魅力還來自它的真實性。這是藝術創造的原則,更是馬克思主義典型觀的核心命題,它為藝術典型規定了嚴格的歷史尺度。要求典型具有的...
回答是肯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決定了,它理應成為研究軸心時代的一個嶄新視角或方法。採用這一視角或方法,軸心時代現象有望一目了然。本文試圖基於人類生活的整體性與歷史性,對作為人類精神生活之表征的軸心時代產生的現實基礎,及其演進機理提供一個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框架。以往研究均採用歷史唯物...
32、《文藝學研究30年》《文藝爭鳴》2008年第11期 33、《性別視角及其限度——女性閱讀的現狀與問題》 《文藝爭鳴》2002年第6期,34、《2009年文藝學熱點分析》,《文藝爭鳴》2010年8期 35、《馬克思與20世紀美學的感性解放》《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5期 36、《文學的道德訴求與道德超越——文學與道德關係的一...
“從理性的角度來關照社會秩序的方法是人學研究的新視角,為新世紀我國的人學研究指明了方向。”“人學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從“現實的人”出發,直接關注當代人類的真實的存在狀態和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現實需要,關注現實問題的解決途徑,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
《從碎片走向建設:當代審美文化二人談》1萬,(與陶東風對話)〈文藝研究〉1994年第5期;《審美交流的中介:空白與未定性的感性生成機制》1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4年第4期;《當代文化矛盾與中西交流論綱》1萬,《對外文化交流》增刊選載,1994年1月;《對話與交流,當代美學的重要課題》1萬...
後者則運用現象學和解釋學等綜合方法,在對歷史的解讀中,探尋了教育作為工具、生活、事實等的意義,闡明了在不同意義的教育語境中,教育話語的規則和問題邏輯,以及研究者的心向和所反映出的教育思維;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教育價值觀,探索了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問題,分析了理論影響決策的途徑,研究了理論通往實踐所...
務實是指在充分認識到人類固有缺陷、社會缺陷、人類生存的兩難境地基礎之上,講究實際、審時度勢、靈活適應,注重實效地進行學術批判、學術改造與學術創新。批判的目的是為了最終引向建設,改良與創新的核心即為建設。創新是指要在吸取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有所超越,要積極推陳出新,勇於革新求變,大膽嘗試探索。天下...
這部作品與以往散文集的最大不同在於,作品的排列次序,既非創作時間,也非主題內容。而是從生命體驗、心靈感悟、精神追求、思想探索四個方面,展現作者的成長曆程、讀書心得、文化批判、人生理想。以感性的筆觸、詩意的語言,表達了人文的理念,道出了時代的呼聲。出版圖書 整體評價 在這個詩意貧乏,思想浮躁的虛無主義...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藉助現代物理學的成就,在總結柏格森等人探索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以“事件”和“過程”概念為核心的“有機體哲學”,又稱“活動的過程哲學”。懷特海系統地批判了把自然看作物體的總和或堆積的機械論觀點,主張把自然理解為生命機體的創造進化過程,理解為眾多事件的綜合或有機的聯繫。他說:“現代...
馬克思、恩格斯(德)唯物論的反映論,是我們研究思維科學的基石;毛澤東(中)的實踐論是我們研究思維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弗洛伊德(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學為我們的非意識思維和非理性思維提供了理論探索;錢學森(中)關於研究思維就要研究意識的可控制部分的斷定,對指引我們的研究至關重要,否則,我們的研究就會被...
可以認為,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都以人類精神生活為研究對象,都是對人類思想、文化、價值和精神表現的探究,目的在於為人類構建一個意義世界和精神家園,使心靈和生命有所歸依。在漢語言中,“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的詞源意義是有區別的,前者直接就是人類精神文化活動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如音樂、美術、戲劇、宗教、...
③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為我們深入地研究各種社會現象、探索社會發展的固有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運用這一方法論進行政策系統與政策環境之間、政策過程的諸環節之間、政策過程的各個階段與其影響因素之間存在的因果關係或某種相關性,以及表層有因果關係或相關性背後的更深層次的影響因素的作用。馬克斯?韋伯的貢獻:①...
第六章論述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演繹與歸納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兩種基本的認知方法。歸納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演繹是由一般到個別的推理方法。二者既相區別又相聯繫,既對立又統一。唯物辯證法認為,為了正確地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經驗上升到理論,然後再由理性回到感性、由理論回到實踐,達到正確認識...
經過這個分工,原來站在社會之中行使社會公共職能的那一部分人脫離了直接的物質生產,開始站在社會之上,專門從事經濟生活的領導、社會秩序的維護和科學藝術的創造等屬於精神生產的活動。這部分人便成為社會的統治階級。其餘的大多數人則繼續停留在物質生產的各個部門,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來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以保證...
無論是通過感性認識的積累而形成的知識, 還是通過理性認識的提升而形成的知識,都應是對人們實踐活動的一定的科學總結,只不過涵蓋的領域和認識的層次有所不同罷了。因此,那些完全游離科學性的感覺和體驗,那些根本背離科學性的幻覺和抽象,決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知識, 因而決不能產生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價值。二...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秉承西方近代科學和哲學發展的義蘊,關心人、審視人、以人為研究對象,通過揭開人類靈魂深處的潛意識活動和人格心理發展的奧秘,是弗洛伊德從事理論探索的根本宗旨。弗洛伊德的人格論內涵豐富、特點鮮明,其特徵突出地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人格的系統性特徵。弗洛伊德始終把人看作是由不同層次、不同功能...
當弗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學研究現代文明時,能夠發現他把尼采的某些見解具體化了。尼采還在意識的背後進一步分析探討其深層的心理活動。他認為所謂的意識只不過是我們精神和心理世界的一種狀態,尼采強調對於意識背後深層心理的探索,使他日後成為學界公認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派的先驅者。對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 在薩特的著作中...
p4–14);接著,黑格爾對認知的歷史局限性的思考和對知識的異化問題(知識對人的控制與奴役)的初步探索都成為使“現代性”產生動搖的關鍵(ibid);到了19世紀末,尼采提出非理性主義,對現代理性發動總攻,其後激盪出了以徹底反傳統、反理性、反整體性為標誌的後現代主義思潮(王岳川,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
傳播學誕生於美國,美國的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探索傳播理論,並提出了種類繁多的傳播模式,諸如以文字、圖形和數學公式等表述的各種模式。傳播學家運用不同的模式來解釋信息傳播的機制、傳播的本質,提示傳播過程與傳播效果,預測未來傳播的形勢和結構等。一般認為,傳播學的奠基人有五位:1、 Harold Dwight Lasswell, ...
馬克思的信批評了後一種意見,反對把他關於西歐資本原始積累具體途徑的論述絕對化。他說:“極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出現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後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象的鑰匙;但是使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這一把萬能...
所以,經過這20年的思考和探索,我愈來愈深切地感受到,若要對文藝問題有一個正確而完整的了解,唯一的途徑只有走綜合研究的道路。這是因為文藝是一個整體。整體之所以是整體,就在於馬克思所說的它處於多種關係和聯繫之中,是“許多規定的綜合”,是“多樣性的統一”。所以我們也只能以綜合的眼光才能對它作出全面...
因此,他把它們聯成一體,稱為生存本能。為了與生存本能形成兩極性,於是他又假設了一個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現為一種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現為一種自殺的欲望。當它向外表現時,它就成為破壞、征服的動力,表現為侵略的傾向。但當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時,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為一種自殺的傾向,這種傾向的活動...
不僅如此,《唐代社會概略》對唐代社會制度的局部性新探索,曾給予了海內外治史者不同程度的啟發。中國藝術研究院項陽研究員明確指出:“如前所述,制度對音樂文化的生成與發展確實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如果大家能夠認同這一點,就給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新的思路。回顧中國音樂史的研究,這種方法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