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

勞動價值論雖然不是由馬克思最早提出,但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使這個理論成為了科學理論。核心的標誌是勞動二重性學說的創立。由於有了勞動二重性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統一,唯物史觀剩餘價值理論便隨之統一起來,人類的經濟認識從盲目轉為自覺狀態。

概括而言,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關於價值及其意識的本質規律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等相併列。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以各門特殊的具體的人文學科中共同性的、即一般的價值問題為對象,從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加以研究。它是馬克思主義價值學說的最一般的基礎部分。

由於這個理論的成長,《資本論》成為一種開放結構。理論工作者在“保衛《資本論》”時代語境中,通過不斷尋求“歷史”和“邏輯”的內在統一,形成和創建了豐富具體的實踐化的經濟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
  • 外文名:Marxian labor theory of value
  • 思想根據:歷史、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論
  • 提出者:馬克思
  • 理論著作:《資本論》
  • 研究進展1: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與當代現實
  • 研究進展2:保衛《資本論》(著作)
  • 適用領域:政治經濟學批判
產生髮展,主要原理,根本特徵,理論分析,價值觀念,基本構架,

產生髮展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就表現了對價值問題,特別是人的價值問題的極大關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差別》(1841)中,曾就人的自由與必然和反對神本主義價值觀念等問題做過探討。他在1843-1844年所寫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一方面通過對舊社會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形成和表達了全新的共產主義社會理想和價值觀念的核心內容;另一方面冷靜地考察了價值和人的價值問題的一些深層理論基礎。他肯定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揭示了人類勞動中兩個尺度的意義和“人也按照美的規律建造”、“人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等本質特徵,從而在實際上把價值確認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顯現。恩格斯1845年所寫的一書,則以大量的現實材料和深入的分析,揭露和控訴了資本主義的罪惡,論證了共產主義價值觀念的社會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間所做的清算費爾巴哈哲學的工作,標誌馬克思主義的成熟。《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所闡述的新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要求從實踐即人的主體性活動方面理解現實世界。這一根本思想,為把價值科學地理解為人的實踐活動中的內在因素和目的性內容,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礎。同時,他們還提出要充分地理解“批判的,革命的實踐的意義”和改造現實世界使之革命化的方向,並就人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人的需要、利益、人的活動的歷史方式及其條件等,做了豐富的具體考察,闡明了關於歷史價值的基本觀點。這些研究導致了歷史觀為基礎的共產主義價值觀念,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另一部代表性著作(1848)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共產主義價值觀念的形成是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成熟的顯著標誌。
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不僅產生於馬克思恩格斯在哲學上的變革和現實社會的政治批判,而且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有密切的聯繫。在、手稿和其他經濟學著作中,馬克思對各種不同意義的價值概念給全面的考察和把握。他首先嚴格區分物品的使用價值和商品價值、交換價值,立足於對交換價值及其內在尺度的考察,提示了商品生產的秘密,從而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面對利用混淆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來否定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庸俗經濟學觀點,進行了堅決的、毫不妥協的鬥爭。他反覆強調一般意義上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同這裡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毫無共同之處”,甚至指出,“作為使用價值的使用價值,不屬於政治經濟的研究範圍”。同時,馬克思並未因此而將它們的差別絕對化,並未否認在一般科學的範圍內研究使用的價值的意義。
馬克思對一般“價值”概念的詞源和涵義作了充分的考察和肯定,並且在他的經濟學論述中,從兩個方面表述了自己的價值觀。一方面,他把交換價值歸根到底理解為實現產品使用價值的社會歷史形式。人們為了獲得或讓渡產品的使用價值,必須進行社會交換;交換的尺度並非由使用價值決定,而是由生產該產品的社會勞動所決定。這樣,政治經濟學中的交換價值和價值,作為社會關係的一種歷史性的內容和尺度,它們本身就具有哲學意義上的一種特殊價值,即保證產品的使用價值得以實現使用價值。哲學的價值概念和政治經濟學的價值概念之間,表現出某種一般和個別的相互聯繫,不是彼此完全排斥的。另一方面,馬克思也通過對經濟利益、經濟價值的具體分析,在廣泛的意義上考察了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現象和價值關係。他對資本主義經濟實質的批判和共產主義歷史必然性的經濟學論證,以及對生活與消費、分配與交換、需求與供給、費用與成本;乃至經濟與道德、經濟與藝術、經濟與政治等等關係的論述,事實上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和價值學說的豐富內容。
勞動價值理論廣泛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各個方面。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就科學的價值、道德、藝術、宗教、政治、軍事、國家與法、自由與必然等問題進行了大量考察和論述,同時批判了唯心主義和形上學價值觀的各種錯誤表現。列寧和毛澤東一生的工作都在致力於實現馬克思所建立和共產主義價值觀念,他們同志也發表了許多重要的價值論見解。例如,列寧曾指出評價與決定論的一致性,真理與“對人類有用”的相互一致性。他還明確地提出了實踐事物的價值、即“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的聯繫”的“實際確定者”,必須把實踐“包括到事物的完滿‘定義’中去”這一極其重要的原則性結論。毛澤東則始終一貫、十分明確地堅持了人民主體論的共產主義價值觀念,並得出了“真理與人民的利益一致”、“從實際出發與向人民負責的一致性”這樣的真理與價值辯證統一的結論。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在理論上獲得相對獨立的形式,並被確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是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開始實現的。它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闡述的進程有關。由於受到種種社會原因和思想原因的影響,價值論問題曾被看作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所不包含的問題。隨著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實踐探討的全面和深入,同時也由於當代世界理論和實踐中價值問題的日益突出,前蘇聯和東歐、日本、西歐和中國等國的馬克思主義者,自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日益重視並繼續深入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原理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在古典政治經濟學論證的基礎上通過批判而發展起來的。包括以下主要原理:
1、抽象勞動創造價值的原理。
馬克思在他首創的勞動二重性學說中闡明了這一原理。指出抽象勞動是形成價值的實體,是商品經濟中社會勞動的存在形式。它反映著商品生產所特有的社會生產關係。價值是通過物與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人與人的關係。
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的原理。
商品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3、價值形成過程的原理。
商品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作為勞動過程,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作為價值形成過程,抽象勞動創造出商品價值。具體勞動在創造使用價值的同時,把生產資料中包含的物化勞動轉移到商品之中,同時作為抽象勞動又把新的價值凝結在商品之中。從價值形成過程來考察,商品價值首先包含從生產資料中轉移來的物化勞動,這部分勞動實際上是生產資料生產過程中的活勞動耗費。商品價值還包括當期投入的活勞動。
4、價值增殖過程的原理。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
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程不僅是價值形成過程,而且是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增殖過程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社會特徵。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資本家墊付資本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商品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如果在價值形成過程中只形成與購買勞動力的花費相等的價值,資本家就不會進行生產投資。資本家生產的目的在於使資本增殖。資本能夠增殖的原因在於,勞動力是能夠創造價值的商品,資本家購買勞動力的墊付資本,只是勞動力的價值,這部分價值勞動者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就能夠創造出來,而必要勞動時間以外的剩餘勞動時間創造出剩餘價值,從而使資本增殖。
5、商品價值構成的原理。
價值增殖過程看,價值由生產資料的物化勞動﹑勞動者的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三部分組成。從資本主義生產者的角度看,價值由補償購買生產資料的不變資本c和補償購買活勞動的資本v及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m三部分組成,即商品價值=c+v+m。
6、價值是商品經濟歷史範疇的原理。
價值是從屬於商品的。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人類勞動才表現為價值。價值範疇的歷史性是由商品範圍的歷史性決定的。

根本特徵

同歷史上和西方的各種價值論學說相比,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具有顯著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特徵,表現為,在理論上以徹底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在實踐上堅持以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為主體的共產主義價值觀念。
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的根本特徵,是以科學的、徹底唯物主義的實踐觀點及其思維方式來考察價值問題。從而形成了實踐唯物主義的價值理論
(1)它首先是把價值現象置於人類社會的歷史實踐中考察,指出價值是人類特有的對象性活動中的普遍內容。而不是外在於人類生存發展活動的、某種先驗的、神秘的現象。它對價值現象產生和存在的基礎的理解,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不同於從某種客觀理念或人的抽象本性中得出價值的唯心主義學說。
(2)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立足於對人類對象性活動、主客體關係中的“兩個尺度”的理解,用主客體相互關係的客觀過程和結果,來說明價值產生的秘密和價值的本質。它指出,價值的本質是客體屬性同主體需要和能力之間的一種統一,是世界的存在對人的意義;價值產生於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之中。這樣,它對價值的本質和來源的理解,就同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客觀實際過程相聯繫,同確認人在改造世界方面的權利和責任相聯繫。而不是象主觀主義唯意志主義那樣,把價值看作人的主觀精神絕對自由的表現,也不是象庸俗唯物主義和自然主義那樣,把價值看作是與主體的創造活動無關的自然本性。
(3)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堅持人們的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的觀點,並用它去分析價值的客觀形態和主觀形態。它指出,人們的社會存在,包括人們的社會關係、客觀利益和需要、現實能力等及其歷史條件在內,是客觀的。這種客觀性決定了價值的客觀性;而人們社會意識,包括人們的願望、興趣、態度等等在內,是主觀的。這種主觀性表現為對價值認識和和評價的主觀性。對價值的客觀形態和主觀形態,必須按照唯物主義的方式加以考察,才能夠奠定價值論研究的科學性基礎,而避免主觀主義、相對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等否定性傾向性。
(4)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依據生活實踐本身的豐富和歷史進步性,來說明價值的無限多樣性及其發展趨勢。它認為,由於人的本質的豐富性、現實社會關係的複雜性、實踐內容和條件具體性等原因,決定了現實人類社會中的價值必然是一個在結構、層次和方向上都極其多樣化的、充滿了矛盾甚至對抗的多元體系;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現實的多元化同時又表現了歷史一元化的必然性。通過人的徹底解放和全面發展,真善美等基本價值將不斷地得到豐富和充實,並戰勝假惡醜,達到高度的統一,從而不斷走向人類的最高價值的自由。這樣,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就把對價值的科學研究同人類的歷史命運聯繫起來,同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任務聯繫在一起,從而形成了共產主義價值觀念的體系,並同一切將價值論的研究引向反人民、反社會、反文化方面的企圖劃清了界限。

理論分析

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對人的在價值生活方面的一切精神活動的看法,堅持徹底的、全面的能動反映論,是能動反映論的評價學說。
(1)它承認哲學和一切具體科學對價值問題的研究,是以人類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著的價值現象、價值關係為對象,是思維反映、認識存在的一種活動。這樣它就承認了價值論成為一種科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承認了價值論的存在和發展要受生活實踐的檢驗,同時也就排斥了將價值論完全主觀隨意化、直觀化、非理化的傾向。
(2)在區分價值的客觀形態和主觀形態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在具體的價值關係中,主體關於客體價值的各種意識形式,包括認知和評價,都是主觀客觀的反映,是現實價值關係在精神上的表現形式。它要求區分一定客體對一定主體事實上的價值與這一主體對它的看法、態度,並用前者來說明後者,而不是相反。這樣,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就把價值和評價區別開來,從而反對任何用人的興趣、態度、價值觀念等等價值意義來代替客觀價值的傾向。為確立評價理論的客觀性標準提供了基礎。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
(3)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並不否認,評價表達了人對客體的興趣,態度和情感。但是它並不停留於此,而是進一步指出,態度、情感、興趣等等本身,是人本身的現實結構、需要、能力等等即人的客觀存在的反映。是反映自我存在的自我意識。這種意識最終是由主體存在和實踐方式所決定、所制約的,是受它們檢驗並最終要服從於它們的。因此,人們對價值加以評價的精神形式及其標準的主觀性,仍然有其客觀的依據。把握評價及其標準的客觀依據,是正確認識評價的本質,樹立自覺的、科學的價值觀念的前提。馬克思主義評價理論的這一觀點,將對評價的理解同主體的自我意識聯繫起來,明確了人在以自己的尺度衡量事物價值的時候,要正確認識自己和提高自覺性水平的責任,從而同情感主義、意志主義和各種非理性主義的評價觀相區別。
(4)依據上述觀點,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其確定的標準仍然是對對象的反映是否與對象相符合,其檢驗形式最終在於實踐。這樣,馬克思主義的評價論就是達到了與真理論的貫通和一致。關於認識之真理性的涵義和標準的原理,對評價也適用。所不同的是,在真理論中,思維所要與之相符合的對象,僅僅是指被思維的客體;在評價論中,這一對象則主要是指主體自身的客觀事實,即由主體本身的客觀存在、地位、需要、能力,以及來自客體的影響所引起的結果等等,所構成的客觀實際狀態。依據真理的客觀性質,馬克思主義評價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只有以人類歷史主體的存在和發展為標準,只有同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相一致的主體,才能夠真正掌握先進的、科學的價值標準,才能做出完全正確的價值判斷,才能夠建立和實現最合理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

依據對價值和評價的實踐唯物主義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形成了自己實踐唯物主義——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念。
這一價值觀念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
(1)以占人類絕大多數、並體現歷史發展方向的人民民眾為唯一的、最高的價值主體。人民是一個歷史的、不斷發展著的範疇。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念認為,無論何時,都只有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廣大人民所接受的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
(2)人民是一切社會價值的創造者和享用者的統一。因此只有依靠人民自己來創造價值,由人民自己來占有價值和掌握實現價值的條件,才能使人類的真正價值不斷得到實現和豐富發展;
(3)現實人類所追求的最高價值,是實現人的徹底解放,達到以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其原則的社會歷史階段。真、善、美的充分發展及其高度統一一自由王國,是當代人類價值追求的理想境界;
(4)追求和實現人類價值目標的現實途徑,在於革命地改造現實社會,否定人剝削人、壓迫人的社會制度,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創造使人與人的社會分裂和對抗徹底消失並不能再產生的歷史條件,逐步實現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方面的和諧統一。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眾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實現這一歷史任務的具體形式;
(5)在實現自己價值目標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複雜、長期、尖銳的社會鬥爭。這些鬥爭表現為不同階級、階層、民族和國家的不同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念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代表人類發展方向的無產階級和人民民眾,需要經過艱苦的努力,敢於和善於處理這些矛盾,戰勝敵人,同時也不斷改造和豐富自己,提高自己,才能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基本構架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價值論是關於“價值之道”和“價值之德”的理論闡述。前者是關於“價值關係歷史發生”的研究,即把握它的“如何來”、“如何去”;後者是關於“價值關係社會狀況”的研究,即把握它的“為什麼”、“何以可能”。工作結局是認識“價值規律”。把握規律的基本框架是:質——量——形式——規律。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
對於前兩者,是通過批判來發掘商品生產本質的“內容”。這裡涉及到的是對資產階級“存在論”和“知識論”的批判。對於中者,是形成內容形式的統一的規定性的研究,總體把握“價值(形式)”。可見,將價值(形式)從眾多發展概念中工作提取出來,作為抽象勞動社會內容的表達,作為一個規定總體,是為了重點顯示範疇生產的整體性特徵。這裡主要是弄清楚“內容的邏輯”和“形式的邏輯”的關係:從商品生產方式的整體發展中來,回到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的相互依存關係。生產關係實體的運動和生產關係實體的構造在認識上統一化了,突出了研究對象的時空統一的工作規定。生產關係實體既表達為實體本身,又表達為實體發展結構,突顯了商品生產對象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工作上的邏輯統一性。充分表明:在工作體式上,價值(形式)僅僅是勞動二重性的實踐結構。
最後一者是規律的得出。這是對“本質的內容”和“本質的形式”進行系統考察後的工作產物。因此,羅納德·米克的《勞動價值學說的研究》成功歸納出馬克思的工作要點:
《資本論》事實上是關於“疏遠化”的一部書——或者,說得更精確一些,是關於兩種不同的但又緊密相關聯的疏遠化類型的一部書。區分這兩種類型是很重要的。第一種類型的疏遠化是與商品生產本身相關聯的。從很廣泛的意義來說,馬克思在這裡的基本觀念是,由於勞動的社會分工發展了,也由於商品生產發展了,個人的依賴關係逐漸被消除並最終被取代,人的勞動具備了雙重的性質:具體的(或效用生產)勞動和抽象的(或價值生產)勞動。這後一種能力只是在社會進入了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時,它才具有。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
第二種類型的疏遠化是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有的社會經濟制度相關聯的。這一種類型的疏遠化最終是由第一種類型產生而又加以升華,並且似乎變得超出在第一種類型之上。《資本論》的整個論點就是,馬克思在那裡所關心的並不是悲傷這些疏遠化類型的存在,而是要揭開對妨礙這些類型的存在和重要性進行充分認識的“神秘的幕”。但是,看來只從質的方面或者從社會學方面來這樣作是不夠的:因為在商品生產制度之下,“事物之間的社會關係”反映了它後面的“個人間的社會關係”,它採取的是一種價格或價值關係的形式,因此還必須從量的方面來進行分析。當然,正是從這裡,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學說才作為傳統意義上的價格學說出現。
在勞動價值學說的幫助之下,馬克思相信,人們可以表明正是通過價格機制、競爭和“價值規律”的作用,這兩種基本類型的疏遠化才得以產生出來並繼續下去。那么,在馬克思的價值學說與他的疏遠化觀念之間,確實是有一個重要的環節的。說一個東西有交換價值,與說它是在商品生產社會中某個人的勞動產品是一樣的;也與說它的生產者因此是“與他本人和其他人”疏遠化了是一樣的。說一個東西的平均價格是以《資本論》第三卷中所描述的方式與它的價值相背離,這與說它是在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社會中的一種勞動產品以及說它的直接生產者面臨著一種“疏遠力量”的資本,是一樣的。其中,最為重要的規定莫過於: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
“在商品生產制度下,這種學說實際上是說物與物之間的價格關係所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係,因為後者是以人們在他們的商品中所具體化的不同的勞動量表達出來的。在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制度下,事物之間的這些價格關係是經過修改的,但是這種修改本身就是人與人之間生產關係中所發生的變化的一種反映,它在量方面也是確定的。”
這種對社會實在關係的批判性分析與對“價值商品社會關係,是商品的經濟上的”規定故意視而不見的想法大相逕庭。
說到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一個由各種不同理論層次構成的完整的科學體系,相應地,這一理論的條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由不同理論層次上的各種條件構成的一個完備的條件系統。勞動價值論的不同理論層次之間的發展和演進,最終不過是它們的條件運動和轉化的結果。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既說明了在資本主義生產初期價值怎樣表現為價格,同時它也說明了在資本主義部門之間競爭充分展開後價值怎樣轉化為生產價格,進而,生產價格怎樣再表現為價格。因此,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不僅是關於商品價值的理論, 而且也是說明商品價格的科學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