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共分七章,在緒論之後,第二章闡釋馬克思主義生活觀的核心概念。第三章論述馬克思主義生活觀的形成發展及基本內容。第四章是將馬克思主義生活觀與現代西方哲學生活觀和中國傳統文化生活觀進行比較研究。第五章分析現代生活的典型異化——消費異化,在批判分析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消費異化批判的缺陷與借鑑意義之後,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生活觀對消費異化的有效批判與拯救,以及馬克思主義生活觀確立了生活視域中的消費主體性。第六章對現實生活中意義喪失的危機進行反思並探尋化解途徑。第七章是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主題“實現美好生活嚮往”相結合,分析和回答了“何謂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價值目標”“美好生活如何可能”等問題。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生活”: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要義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生活觀的形成發展及主要內容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生活觀之超越 | 第五章 現代生活的典型異化與拯救:馬克思主義生活視域中的消費主體性 第六章 生活意義危機:現實反思與化解途徑 第七章 美好生活及其實現 結語 |
創作背景
哲學是直接關注社會的思想,同時也是主導人類生活方式的理念。馬克思主義哲學宣稱“生活、實踐的觀點”是其首要和基本的觀點,並因此切近生活和指導生活。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通過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的反思,形成了獨特的生活觀;將具有現代價值的生活觀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就會形成良性的理論與實踐互動循環。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生活觀研究既有理論的合理性又有實踐的必要性。《馬克思主義生活觀研究》就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對生活概念的內涵作出了歷史唯物主義詮釋。“生活”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範疇,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生命基元”,具有歷史性與現實性。馬克思主義生活概念的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統一,不僅為現代生活確立了價值導向,也為處理現代生活發展困境提供了價值選擇方法;不僅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現實平台,也為現代社會生活提供了共同價值理想。其次,對馬克思主義生活觀的形成發展及基本內容作出了歷史唯物主義考察。馬克思主義生活觀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現實的人”,其理論旨歸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對
費爾巴哈唯物主義、
黑格爾唯心辯證法和資本主義生活境遇的批判,馬克思主義生活觀確立了生活的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和生活—實踐的辯證思維。該書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生活觀不是對生活某個側面或某個領域的零星思考,而是對現實生活的全面觀照,人的社會生活觀、愛情婚姻家庭生活觀、消費生活觀、職業生活觀、公共生活觀等,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生活觀的整體,形成了具有豐富內容的理論體系。
該書論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以回歸現實生活的熱切姿態,積極倡導“生活—實踐”的觀點,在理論與實踐的批判中超越了現代西方哲學生活觀和中國傳統哲學生活觀。無論是
胡塞爾的“生活世界”、
維根斯坦的“生活形式”、
海德格爾的“日常生活”、
舒茨的“生活結構理論”,還是
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等西方現代哲學中的生活觀代表性論述,對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異化或危機作出了批判回應或嘗試求解,但是其對生活異化問題產生的制度性根源認識不足、直面問題的勇氣不夠、解決問題的實踐向度有待加強等缺陷是值得省思的。馬克思主義生活觀從生活的實踐本質理解、理論功能上強調生活問題的實踐化解、理論旨趣上有更廣博的現實關懷和高遠的未來指向等三個方面超越了現代西方哲學生活觀。無論是儒家生活觀、還是道家生活觀或佛教生活觀,中國傳統哲學生活觀都有其可取之處,對當代生活觀的確立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理論資源。但其各自存在的弊端應該為當代生活觀的建造所避免:儒家道義論生活觀未能使義利之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實,也未能很好地對待和解決公共生活問題;道家生活觀對人的生存、尊嚴、幸福以及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作出了肯定,傾注了對生命主體的關懷,但其順世安命的生活態度、對道德規範或要求的否棄、對生活物質需要提高和生活條件改進的否定,需要審慎對待;佛教充滿德性和智慧的人世洞察,使其生活觀具有積極的現實啟示,但因其摻拌了禁慾思想以及對世俗的超然高遠,顯得脫離實際生活、難以為世人所領悟,佛教生活觀提供的修養手段並不切合大眾生活的實際,對生活理想境界的追求有一定的虛幻性。馬克思主義生活觀在社會生活的共同價值上強調社會進步而不是個人提升,在生活的價值實現方式上強調勞動實踐而不是個體修養,在終極關懷上強調實現人類從奴役狀態下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不是個體成聖或成佛成仙,從而超越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生活觀理論。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肖祥,男,生於1970年12月,廣西桂林人,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浙江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2007年畢業於中南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2011年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後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