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共黨史、當代中國史、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研究和教學。

首屆“全國馬克思主義院長論壇”已於2007年在福建師範大學舉行,會議決定以後將每年舉行一次論壇,以加強各教學研究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與創新、完善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思主義學院
  • 英文名:School of Marxism
  • 簡稱:馬院
  • 學校類型部屬高校省屬高校
  • 教研任務:思政、哲學、馬克思主義綜合研究
北京大學,簡介,現有研究所,新目標新標準,中國人民大學,簡介,科研成果,清華大學,簡介,科研成果,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簡介,歷史沿革,西南交通大學,簡介,科學研究,合肥工業大學,簡介,科研成果,其他高校,部屬高校,省屬高校,

北京大學

簡介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於1992年4月,是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和幹部培訓的重要基地。學院有哲學教研室、經濟學教研室、中共黨史教研室、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教研室等4個教研室;馬列主義研究所、德育研究所、民營經濟研究所、中小企業研究所等4個研究所;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點基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等2個研究中心。學院目前有教職員工55名,其中研究生導師37名,其中博士生導師16名。
學院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黨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等五個專業碩士點。有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國家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等4個博士專業。學院現有在讀研究生12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1名,碩士研究生86名。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發源地。早在20世紀初,李大釗等北京大學的師生就在北大開始了學習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活動。 從那時起,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薪火一直在北大師生中延續相傳。成立於1992年4月的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秉承北大師生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光榮傳統,又努力發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是北大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以及幹部培訓的重要基地。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現有研究所

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現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政治經濟學研究所5個研究機構。跨學科的關聯研究機構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點基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 、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和諧社會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所、中國民營企業研究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公民教育研究所、環境政治研究中心等。現有在崗教職員53人,其中教員47人,管理人員6人。教員中有教授21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8人),副教授2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人),講師4人。50歲以下的教員,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學院現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國外馬克思主義、中國近現代史問題研究6個二級學科;還有科學社會主義(國家級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3個二級學科,分別招收博士生和碩士生。現有博士生57名,碩士生53名,有博士後研究人員2名。學院每年接受國內外20多位訪問學者和進修教師。
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承擔著全校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其中《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現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思想道德修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其他課程在校內外也有重要影響。學院重視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的相互促進。 由學院教師承擔的省部級以上重大課題中,完成了一批很有影響的科研成果;通過“985一期”和“十五211”兩個大項目的組織,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普遍提高。2002年以來,學院教師共出版著作(含教材)近200部;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獲得各種科研獎勵120多人次。學院有多位教授在國內外相關學術領域享有盛譽,有10多位教師是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工程課題組的首席專家或主要成員,發揮著重要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作用。學院經常舉辦各種理論研討會,發揮在國內學術界的影響,同時積極為學生提供拓展視野、參加學術研究實踐的機會。學院與韓國瑞江大學、台灣元智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等相繼建立了比較密切的學術交流合作關係,擴展了學院師生對外學術交流的渠道 ,並聯合舉辦了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新目標新標準

在新世紀新階段,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正在以更高的標準加強學科建設、課程建設和隊伍建設 ,努力增強學院的學術競爭力和影響力。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一定能夠成為與世界一流大學相匹配的、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學院。
北京大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時期。1918年,李大釗、高一涵等在北大組織了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名為“馬客士主義研究會”。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帶領下,又秘密發起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並於1921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學日刊 》上刊發《啟示》:“本會叫做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以研究關於馬克思派的著述為目的”,正式公開宣布研究會的成立,由鄧中夏、黃日葵、 高君宇、何孟雄、羅章龍、劉仁靜等19人列名發起。研究會在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做過大量的工作,起過重要的作用。從1921年起到1926年,在《北京大學日刊》上都能看到研究會發布的各種《通告》和《啟示》。
在中國大學中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正式列入課程,公開講授,並對學生進行考核,也是在北京大學從李大釗開始的。自1920年起,李大釗在北京大學史學系、經濟系、法律系和政治系先後開設了“唯物史觀”、“工人的國際運動與社會主義的將來”、“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等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在30、40年代,北京大學的一些教授也曾在經濟系、政治系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北京大學成立了“新民主主義論教學委員會”,由許德珩、馮至、胡世華、許寶祿、樓邦彥、楊晦、金克木、王鐵崖等教授開設專題講座,張友仁、汪子嵩、李由義、趙寶煦、許世華等任助教。何乾之教授等也被聘請來校授課。此後,又成立了“政治課教學委員會”,開設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史”等課程,從校外又邀請了艾思奇、胡繩、何思敬等著名學者來校授課。1952年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成立了“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和“中國革命史教研室”,負責全校“馬列主義基礎”和“中國革命史”兩門課程的教學。1959年,北京大學成立“ 馬列主義基礎教研室”,統管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由校長陸平兼任教研室主任。1964年又集中成立了“公共政治理論課研究室”。1978年4月 ,學校重建“馬列主義教研室”。1980年,學校成立了“馬列主義研究所”,是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科研機構。1985年,學校成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 ”。這些機構,曾經為組織全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992年3月17日,學校作出《關於建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決定》,指出 :“建立馬克思主義學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端正辦學指導思想、落實德育首位的一個重要措施。該學院在學校黨委和行政的領導下,負責統一組織全校馬克思主義公共理論課的教學和思想政治課的教育,開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承擔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和黨政幹部的理論培訓任務,並接受學校委託,組織校內各方面的理論力量開展理論研討活動,逐步把學院建設成我校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研究和培訓基地,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1992年4月2日,學校召開大會,宣布學院的正式成立。

中國人民大學

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於1996年12月,由原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所合併而成。2003年7月,經學校研究決定,原馬克思主義學院和中共黨史系合併組建成新的馬克思主義學院。
學院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所、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所和中共黨史系。其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所(原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成立於1986年,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所(原馬列主義發展史研究所)成立於1964年,是我國唯一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科研機構。中共黨史系始建於1950年代中期,主要研究中共黨史黨建和當代中國史。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北京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和學校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掛靠該院。學院內部還設有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台港澳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學院現有教職員工58人,其中教學研究人員50人,行政及資料室人員8人。在教學研究人員中,有教授19人,副教授21人,講師10人,博士生導師28人(含兼職博導),博士學位獲得者41人,政府特殊津貼享有者4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畫入選者2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培養計畫入選者2人,北京市新世紀人才培訓工程入選者5人。學院有10多位教師參加了中央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

科研成果

在科研方面,學院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綜合研究,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共黨史黨建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優勢和特色。“十五”期間,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推動下,學院共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近百部,人均超過2部;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近千篇,人均超過20篇。2001-2006年間,學院共獲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及其他科研項目近40項,經費超過300萬元,其中經費超過20萬元的重大招標項目或重大課題近10項。
在學科建設方面:學院現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共黨史、當代中國史等12個博士學位點和碩士學位點,有“中國革命史與中國共產黨黨史”本科專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重點一級學科,政治學一級學科之下的“中共黨史”學科自1988年以來一直是國家級重點二級學科。學院學科建設已納入中國人民大學“211工程”項目和“985工程”建設項目。
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人才培養是學院發展的重要內容,並取得了較大成績。在兼顧學士、碩士、博士人才培養系統完整性的同時,學院重點轉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即碩士、博士及博士後的培養。學院現每年招收本科生約15名,招收碩士研究生約70名,招收博士研究生約50名。每年接受博士後研究人員3-5名,接受訪問學者和進修生約20名。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院加強了對外學術交流。2004年成功舉辦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國際學術討論會;2005年舉辦“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發展之路”國際學術討論會;2006年舉辦“中國和平發展對亞洲的影響”國際學術討論會。學院先後組團赴韓國、俄羅斯、蒙古、朝鮮、美國等國共同舉辦雙邊國際學術討論會或考察。近幾年,學院已有近百人次到國外進行過學術交流。學院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和中國台灣地區一些大學的相關教學科研機構有密切的學術聯繫,先後邀請國外及中國台灣地區一些大學數十餘位學者來學院講學。

清華大學

簡介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是在原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學院相關單位的基礎上,於2008年7月6日正式成立,學校聘請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邢賁思為首任院長。學院現有教工43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3人,講師5人,職員5人。還有10多位博士後研究人員。在這些教師中,6位教授擔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首席專家,7位教授為主要成員,5位教授擔任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多位教授入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跨世紀或新世紀社科理論“百人工程”,北京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等等,還有多位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學院主管全校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與建設。學院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大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不斷創新手段和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了主渠道、主課堂作用,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走在了前列。先後有六門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其中五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一項教改成果獲第五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教改成果獲第六屆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兩項改成果獲北京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清華大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創始單位之一,1987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90年首批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1996年首批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點,並於2002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2006年1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07年被人事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經過2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已成為具有清華特色並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迄今已畢業碩士生484名,博士生73名。
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論壇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論壇

科研成果

學院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及近20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學院積極參加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主持該工程兩項重點教材的編寫。學院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已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成果。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修基地,依託學院建設和發展。
學院先後被評為北京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品德課重點建設示範單位,“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和“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2007年,“清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又被評為首屆“國家級教學團隊”,成為全國首個思想政治理論課國家級教學團隊。

南京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前身是南京大學馬列教研室,成立於建國初期。2003年,學校組建思想品德教研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2006年,兩部合併組建成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正處級建制。2008年,學校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2011年,學校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
1978年,以胡福明為主要作者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在當時的思想解放運動中產生了歷史性重大影響,成為改革開放的理論先聲。南京大學秉持開放的研究視野,整合多學科的人才資源,在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革命根據地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南京大學就建有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歷任主任有孫伯鍨、侯惠勤等知名學者,出版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與現狀》等系列學術著作。與此同時,南京大學還建有全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研究所,在馬洪武、王德寶等教授的帶領下,出版了《華中抗日根據地史》等一批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
2005年2月,經教育部批准,南京大學成立了以張異賓教授為學科帶頭人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成為教育部直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心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經典社會理論研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研究以及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理論研究。中心建有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資料庫,產生了以《回到馬克思》等為代表的一批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在國內外引起熱烈反響,受到學界同仁的高度評價,並被譯成德文在馬克思的故鄉出版。
馬克思主義學院是獨立設定的直屬學校領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組織二級機構,承擔全校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統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科研機構和學科點的依託單位,承擔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研究生培養等工作。
馬克思主義學院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研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室、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研室。
馬克思主義學院現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

武漢大學

簡介

武漢大學是我國最早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歷史悠久,底蘊深厚。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立馬列主義教研室,70年代成立政治理論教研室,80年代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教學部。後在政治與行政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內發展,2011年學校成立獨立的馬克思主義學院。
學院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點(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等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共黨史(含黨的建設)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含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共黨史(含黨的建設)和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點。擁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和政治學博士後流動分站。
學院學科優勢明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國家重點學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是湖北省重點學科,中共黨史(含黨的建設)學科是湖北省重點學科;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部特色專業。學院擁有1個國家教學團隊、4門國家精品課程、3門中國大學精品資源共享課、1項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1項。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2年組織的全國第三輪一級學科評估中,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排名第一。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授32人、副教授34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寶鋼教育獎優秀教師4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0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首席專家3名、主要成員8名,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首席專家2名、主要成員5名,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2人,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人員6人,楚天學者講座教授1人,珞珈傑出學者2人,珞珈特聘教授3人,珞珈青年學者1人。
學院學科平台齊全。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單位,擁有 “985工程”三期建設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211工程”三期建設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及其中國化研究”,教育部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武漢大學基地與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黨外知識分子統戰工作理論研究基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與教育研究中心”和“黨外知識分子統戰工作理論研究中心”。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系、思想政治教育系,武漢大學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所、劉少奇研究中心、政黨研究所、中外德育研究中心、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生命倫理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和《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論叢》編輯部,設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下設心理諮詢實驗室、社會調查與統計實驗室、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錄播室及教學資源中心、網路控制中心、網站開發中心。學院已與美、英、法、德、波蘭、日本、俄、韓、比利時等國家及港澳台地區的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學術聯繫,每年均有多名境外知名學者應邀前來講學或從事學術研究,學院亦有數十人次師生外出進修或學術交流。學院現有學生約500人。
目前學院全體師生正以“堅持真理、崇尚學術、服務社會、追求卓越”為宗旨,努力提升學院的核心競爭力和學術影響力。

歷史沿革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教學科研單位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就設有馬列主義教研室。1953年,李達從湖南調入武漢大學任校長後,兼任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
1960年,學校設立政治系,宗旨是培養馬列主義宣傳教育的專門人才,開設有關黨史、共運史以及馬列主義基礎理論方面的課程,招收國際共運史和中共黨史兩個專業的學生。
1971年,學校成立政治理論教研室,擔負全校馬列主義公共課教學,下設哲學、政治經濟學、國際共運史和中共黨史等四個教研室。
其間,1975年學校在襄樊設立政治系,開課和辦學宗旨與1960年同。
1980年初,學校恢復建立政治理論教研室,後改為馬列主義基礎部,下設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哲學等四個教研室和一個資料室,擔負全校政治理論課教學。
1984年,建立政治學系,在擔負全校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同時,設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招收全國首批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生。
1986年,政治學系分成政治教育系和政治系,前者由擔負全校公共理論課的教師和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教師組建而成,後者併入法學院。
1993年1月,學校正式成立政治與行政學院,設立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
1999年6月,政治與行政學院整體併入法學院,組建新的法學院,思想品德課程從學校德育研究室轉入政治與行政學院,後一起併入法學院。
2001年1月,學校重建政治與行政學院,設政治與行政系、政治理論系、思想政治教育系和思想品德課部。
2003年8月,學校組建立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設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系、思想政治教育系、政治理論系和公共管理系。
2011年7月,學校建立馬克思主義學院,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系。

西南交通大學

簡介

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由1951年成立的唐山鐵道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逐步發展而來。1984年11月學校在其基礎上成立了第一個文科系——社會科學系,1996年4月成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根據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要求,2009年3月從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分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和政治學系組建而成;2010年10法學系掛靠進入政治學院。它既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機構,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政治學學科點的依託單位。
現有教職工86人,專任教師7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30人,教師中博士和在讀博士占53.5%。有博士生導師3名,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專家1名,四川省教學名師1人。學院現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法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專門史二級學科碩士點;有政治學與行政學和法學2個本科專業;有法本法碩、非法本法碩和高師碩士3個專業碩士點。學院下設5室2系1中心,它們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研室、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研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研室、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政治學系、法學系和信息資料中心、實驗中心。
學院既承擔著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與文化素質課程,又承擔著有政治學與行政學法學2個本科專業、三個碩士一級學科和一個二級學科一級兩個博士點的教育教學任務。

科學研究

截止到2011年5月,學院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精品課2門;省級精品課3門;校級精品課5門。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彩一章”獲得者3名,多人獲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優秀教學案例”、“優秀教案”、“優秀課件”等。
近五年來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20項,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10項;獲得四川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級1項;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132核心期刊篇;專著18部。

合肥工業大學

簡介

學校建校之初成立基礎部承擔全校公共課教學任務,20世紀70年代成立馬列教研室(處級建制)承擔全校公共政治理論課教學。
1985年學校在馬列教研室的基礎上整合校內資源設立社會科學系並設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1993年獲批思想政治教育碩士點(1998年該碩士授權點按照學科調整要求更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調整的規定,該授權點拆分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兩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
1993學校將校德育教研室併入社會科學系,至此社會科學系全面承擔全校公共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
1997年7月原合肥工業大學與原安徽工學院合併成立新的合肥工業大學,原安徽工學院社會科學系與原合肥工業大學社會科學系合併成立新的社會科學系。
1997年6月學校按照學科群建設進行院系調整,將社會科學系與外語系合併成立人文經濟學院,2001年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點獲批為省級重點學科,2004年獲批科學技術哲學碩士點。
2007年12月學校按照學科建設發展需要,決定成立外國語言學院,人文經濟學院原屬外語系、大外部及英語本科專業、碩士點併入外國語言學院。
2008年11月馬克思主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被列為安徽省第三批重點學科。
2010年2月學校按照教育部要求,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該機構作為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機構,既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機構,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點的依託單位。
學院擁有78人的優質教師隊伍,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6人,在讀博士9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全國首屆優秀“兩課”百佳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安徽省教學名師1人,博士生導師1人,安徽省高校學科拔尖人才1人,安徽省優秀理論工作者2人,安徽省模範教師1人,安徽省高校優秀教師、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2人,安徽省優秀德育工作者3人,45歲以下教師全部實現碩士化。
學院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等5個教研部;下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綠色文化與和諧社會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中國近現代國情研究所、軟科學與STS研究所等院屬研究所。
建有合肥工業大學現代科技發展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省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中心、合肥工業大學生態經濟與人文中青年創新群體(共建)和校外實習基地。
學院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點的涵蓋範圍,結合該院實情和特長,不斷突破和凝練,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凝練出6個學科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和諧社會構建及管理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規律與方法研究,現代科技與信息條件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思潮研究,近現代中國國情與區域發展問題研究。此外,學院還設有科學技術哲學二級學科碩士點(支撐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自然辯證法概論》、《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教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

科研成果

公開發表論文500餘篇,出版專著20餘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4 項、教育部社科重大招標項目子課題1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省部級項目51項,其他課題46項;獲得省級科研獎10餘項,其他獎18項,其中安徽省社會科學文學藝術一等獎2項;獲得省級教學優秀成果特等獎1項,二等獎3項,榮譽獎16項。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3門,5人次獲得安徽省教育教學優秀課件一、二等獎及全國教學課件優秀獎。
學院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科研為支撐,以隊伍建設為重點,正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質量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研水平。

其他高校

部屬高校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馬克思主義學院
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省屬高校

北京聯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天津中德套用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貿大馬院貿大馬院
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北大學)
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科技大學)
廣西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師範學院)
淮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大學)
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工業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瀋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瀋陽師範大學)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